登陆注册
3646200000002

第2章 诸子百家,群星璀璨(1)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礼坏乐崩的一个结果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各种救世主张如同岩浆般喷薄而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名家、阴阳家……那是中华民族群星璀璨时。

“满口仁义道德”——儒家

儒家是我国诸子百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诞生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中,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战国时的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发扬光大。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所包含的内容很庞杂,但是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也就是要人们互存、互助、互爱。在孔子之后,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着名的“仁政”说,强调要用仁政统一天下,治理天下,孟子的“仁政”说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的思想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多统治者的尊崇,但是在当时社会急剧动荡的情况下,各国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很难行得通。西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才被统治者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在政治方面强调要积极入世,积极干预现实生活,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的经典着作被后世统称为“十三经”。在先秦时,儒家的经典原本只有“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乐经》就失传了,东汉的时候在剩下“五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论语》和《孝经》,是为七经;唐代时又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尔雅》,是为十二经;宋代时又加上了《孟子》,是为“十三经”。

除此之外,儒家还有“四书五经”之说,“四书”即《大学》(为《礼记》中一篇)、《中庸》(也为《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战国时,儒家形成八个主要学派。《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在孔子去世后分为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子思(孔子的孙子)和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

5.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6.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主张

1.儒家的“正名”说

《论语·子路》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处理政事,您到那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孔夫子回答说:“我一定会先纠正各种名分。”

子路是个愣头青,不太理解孔子所说的话,就对孔子说:“老师,您真是迂腐了,那么多大事都等着您去做,为什么要先去做不重要的事呢?”

孔夫子听了子路的话也有些生气了,他说:“子路,你可真粗鲁啊,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就不要乱说。”接着孔子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就很难做成事。事情不能做成功,礼乐就没有办法兴盛,礼乐不兴盛就会导致刑罚不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纠正了名分之后才能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好。”

孔夫子为什么那么看重正名呢?因为孔夫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失去了固有的秩序,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很多人都不按名分办事,孔夫子忍受不了这种现象,觉得这样下去很危险,就提出了“正名”说,正名就是正名分和正责任。

2.儒家的“礼”

礼原来是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古人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夫子将礼从宗教的范畴推广到了人间,让它成为了人文世界的一种日常行为规范,指引人们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互相尊重,遵守社会公德,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对象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分寸。它不仅是等级社会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且还和人的内在理性相结合,让“礼”的实践成为人的一种自律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

3.忠恕之道

儒家的忠恕之道其实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具体来说就是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尽心尽力让别人也有所作为,自己不喜欢、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用文言来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知命说

知命说是儒家提出的“为而无所求”的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真正价值其实并不是什么目的,而是行动,只要履行了自己的义务,那就已经在道德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不必非要求得到一个结果。

“命”是天命或是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是否能够成功,其实和好多条件都息息相关,并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所以只要竭尽全力,成败就不必计较,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快乐,这就是所谓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万世师表——孔圣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是殷商后裔,所以是子姓,他的祖先是宋国人,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世子孙就以孔为氏。他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躲避宋国的内乱,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夫,也是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年轻时娶妻生有九女却无一子,后又娶妾生有一子,也就是孔子的大哥伯尼,又叫做孟皮,不料伯尼在七岁的时候摔成了残疾。当时女子和残疾的儿子是不能继承家业的,于是70岁的叔梁纥又在外纳颜氏之女颜征在为妻,未婚而生孔子。颜征在在怀着孔子的时候曾经到尼丘之山祈祷,又因为孔子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就像尼丘山一样,所以孔子名叫孔丘,因为他排行老二,所以又叫仲尼。

孔子从小就和母亲一起生活,3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但是孔子一直坚持学习;1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当年鲁国权臣季孙请“士”一级的贵族去赴宴,结果孔子被季孙家臣阳虎拒之门外;19岁的时候娶妻,20岁时生子,当时正好遇上鲁昭公赐给孔子鲤鱼,所以孔子就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孔子生子后开始出仕,被委任为管理仓库的官吏,后来又管理过畜牧业。

27岁的时候,孔子向郯子请教古代的官制,并开办私人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私人办学。孔子办学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了贵族在教育上的垄断。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比较出色的被称为“七十二贤人”。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饱经沧桑后的人生箴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时候的孔子已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博学好礼,又留心政治,用心思考,并经常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成年后,孔子身材高大,臂力过人,酒量非凡。

30岁的时候,孔子在鲁国结识了来访的齐景公;34岁时孔子在周地拜见了老子,并向老子问礼;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孔子逃到齐国,得到齐景公赏识,一度打算封地给孔子,可是最终被齐相晏婴阻止。后来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向齐景公求救,结果齐景公已经不打算再用孔子,孔子无奈,只好逃回鲁国。

孔子逃回鲁国后就一直讲学,直到51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一年卓有成效,随后被任命为小司空,后又被任命为大司寇,代理鲁国宰相,结果鲁国大治。这时候齐国看到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实力不断上升,因此非常恐惧,所以齐国君臣就开始谋划着排挤孔子。与此同时,孔子为了削弱鲁国“三桓”(鲁国的三个权臣)的势力发起了“堕三都”运动,结果遭到了“三桓”的记恨。齐国瞅准机会给鲁国君臣送来80名美女,鲁国君臣乐不思蜀,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结束后没有按照惯例给孔子送祭祀用的祭肉,孔子知道鲁国的当权者已经不想再任用他了,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

孔子在外周游13年,历尽了磨难,最后在68岁高龄的时候返回了鲁国,结果当权者对他还是敬而不用,孔子只能继续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孔子晚年时,弟子颜回、子路,儿子孔鲤都先后去世,孔子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打击,73岁的时候与世长辞。

在孔子身上,有很多宝贵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例如:(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5)正道直行。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亲手删订了《诗经》、《尚书》、《仪礼》和《春秋》,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行都记录在《论语》之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去世后受到后世的称颂,被称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和“天纵之圣”。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7.朝闻道,夕死可矣。

1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

“七十二贤”——孔子的得意门生

1.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颜回,字子渊,所以又叫颜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14岁的时候就拜孔子为师,以后终生都跟随孔子,孔子曾经以“好学”、“仁人”相许。颜回以德行着称,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还特别尊重老师,谨遵孔子的教诲。但谦逊好学的颜回却不幸早亡。

从汉代起,颜回就被尊为“七十二贤”之首,历代统治者对其不断加封,被称为“复圣”,生平言论都收集在《论语》之中。他毕生追求的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没有饥饿,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

颜回最为孔子称赞的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处世哲学。孔子被困于陈蔡之地时,绝食七日,当时子路、子贡等人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仍然坚定地支持孔子,肯定孔子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话之后非常高兴,表示要是颜回将来生活富足,愿意去给颜回做管家。

颜回还是第一个认为孔子是圣人的人,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只有颜回始终没有离开过孔子。颜回说孔子的道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曾点和曾参

曾点是曾参之父,父子同为孔门“七十二贤”。《论语·侍坐》记载,有一次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伴孔子一起闲坐,孔子让弟子们谈谈个人的志趣,轮到他谈的时候,他停止了鼓瑟,对孔子说:“我和他们三位想的都不一样。”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自讲讲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我会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里洗洗澡,洗完澡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起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完之后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实际上孔子和曾点的志趣是一样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安详、自得的生活。

曾点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后来子思又把学说传授给孟子,所以曾参这个人上接孔子,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还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独”,又是我国着名的大孝子,提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观点。他的孝道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着有《大学》和《孝经》,被后世尊称为“曾子”和“宗圣”。

曾参锄瓜:有一次曾参的父亲叫他去瓜地里锄草,曾参不小心把一棵瓜苗除掉了,父亲认为他用心不专,就用棍子打他,因为出手太重把曾参打晕了。曾参醒来后马上退到一边“鼓琴而歌”,用这种方法告诉父亲自己并没有被打坏,自己心里也并没有怨恨父亲。

同类推荐
  •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风俗和节日,大家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指什么吗?在这些节日中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样的禁忌吗?大家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么的一种场面吗?他们的服饰丰富多彩,有着怎么的来历吗?一年分为四季,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妈祖祭典、成吉思汗祭典、黄帝陵祭典是人们对先祖们表示尊敬的仪式,想了解他们有着怎样的传奇的经历吗?打开本书吧,它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趣生活

    趣生活

    这是写给都市青年的一本生活励志书。觅趣,不是让年轻人握着拳头,热血沸腾地喊一句口号,也不单单是为了猎奇、寻趣,更为打开生活多扇门之时,看到成长过程中,不曾领略的风景,见证不走寻常路的人生的诸多可能。书中的人和事是具体的,一纸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启发有多大,思想行多远,这不需要问别人,只需看自己,是否有一个知道去哪里、怎么去的头脑,一双拿得起放得下的手,和一颗能走出去走回来的心。
  • 中华喜事大观

    中华喜事大观

    喜——是百姓生活的福气标志;有喜——就有了生活中的居家之祥气;民间有喜——就有了极力向上的如日中升之瑞气。喜,是民间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志。喜,是一种好日子、好心情、好时光、好前景。喜,是一种民间传承明光的文化。喜,总是异彩纷呈:大年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五节、清明节等,诸多时节,百姓都会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歌舞蹁跹。喜,是艺术作品:喜字、喜花、喜联、喜礼仪、喜乐、喜歌、伴嫁情歌、祝颂寿诞、喜寿星座、剪纸泥塑、匾额壁挂、绣品礼花等等。喜,无处不在,是一种吉祥文化。
  •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追求心爱女人时唱的歌谣,哪有那么多摇头晃脑的大道理!《诗经》真的是一部记录了先贤大义的真理大全吗?看看那些民歌,谈的大多是寻常百姓家的大小事,说的不过是你我都能遇到、体会到的喜怒哀乐,那名因为如意郎君迟迟不来而焦虑不已的女子,那个不通人情世故、怀才不遇的郁闷青年,那群互相嬉闹、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多少都有一些熟悉?纵使我们无法回到两千多年前,但在杨照的解读中,那一个个鲜亮的生命、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又一次,在两千多年后,活过来了。
热门推荐
  • 天机经

    天机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叶罗丽精灵梦之舒雪明思

    叶罗丽精灵梦之舒雪明思

    她-新一任的冰雪公主,随时面临着为冰雪一族牺牲,他拥有时间魔法,是个生活在人类世界的“人类”,那一次他们遇见了,又一次他们相爱了,可是最终他们会得到什么结果?让我们敬请期待!
  • 最强人皇

    最强人皇

    天赋异人董家长孙董明,遭人暗害被废经脉,被赶出家族与姨娘相依为命,受尽屈辱;多年坚持不懈终得神秘人皇守护,助他脱胎换骨,修炼神魔功法,摆脱天地束缚,逆天改命,一步步解开天地迷局,创造旷世传奇!
  • 鞭

    刘湾镇上的人都叫他“拐手”,没有人叫他的大名。他佝偻着他的左手低头走在刘湾镇十二里榆树夹道的大马路上,大人小孩都会扯起嗓子喊他一声:拐手,上哪儿配去?拐手不抬头,只咕哝一句:北海头倪家宅。因为说话而扯动嘴角,拐手白灿灿的脸面便生出一堆堆细小的皱纹,额头下略微浮肿的眼皮稍抬,三角眼里放射出微弱的光芒。问的人便一起笑着说:黄小军看起来蛮神气,今日里不知道能配下几头的胎。黄小军不是拐手的姓名,刘湾镇人叫的黄小军,是拐手终日相伴并靠它营生的一头猪郎。
  •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本书是对电视艺术何以审美化生存的探讨。作者在梳理电视艺术审美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研究。第一,探寻电视艺术的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嬗变的轨迹;第二,对电视艺术审美生成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引入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视角,探究其审美化生存的意义;第四,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第五,通过电视艺术的几种主要形态——纪录片、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现存问题来切实探讨电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第六,从美育与电视艺术的关系角度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 The Guns of Bull Run

    The Guns of Bull Ru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80年代致富

    重生80年代致富

    风清清上辈子被退了婚之后,为了争口气,去S市里打工。没几年,靠着勤劳和运气,开了一间餐饮公司,随后,进入股市,赚得满堂钵。春风得意的时候,前未婚夫忽然出现,在他的有意引诱下,开始了作死的旅程,最终,不作不死。重活一世,她要勤劳致富,走上人生巅峰,成为白富美,迎娶高富帅。
  • 咏史诗·杀子谷

    咏史诗·杀子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Women of the French Salons

    The Women of the French Sal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色到底是什么颜色(中国好小说)

    红色到底是什么颜色(中国好小说)

    讲述了盲人马小志从失明到复明期间的故事。姗姗是马小志养的一条蛇,马小志的阿嬷和村里的人都避之不及,阿嬷为了让马小志能独自生存,请来刚毕业的心理咨询师陈小爽来充当马小志的相亲对象,来疏导马小志。马小志逐渐对陈小爽产生了信任,也学会了按摩的手艺,眼睛也有了治好的希望,但村人对姗姗的恶意又使得故事的发展逐渐走向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