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困难青年慈善需求的对策建议
(1)着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辅导,提升贫困家庭青年的人力资本。
从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角度看,青年弱势群体在整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由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造成的。由于青年的特殊性,对青年尤其是青年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展,其社会效用会更大,社会影响力也会更为有效和深远。所以,应该加强对家庭困难青年的人力资本提升。在资金支持上,开展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和教育贷款等助学项目,积极协助家庭困难青年持续教育,尽可能完成大学教育。在项目支持上,联合相关政府机构开展青年就业创业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就业中具有技术优势。要对特别困难的青年进行单独支援服务,开展辅导或实习,协助他们脱离贫困。
(2)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社会组织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都会和青少年发展有关联。可以判断,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持续增长,它必将成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基本载体。加强社会组织间的联系合作,基金会特别要加强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城市社区在青少年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动员社区社会组织为青少年提供服务。
3.家庭困难中小学生慈善需求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家庭困难中小学生学习需求的支持
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物质层次的需求落后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物质的需要”——即追求良好的物质待遇,希望自己的生活条件好,处于第二位。“学习成绩”这一较高层次的需求放在首位。可赠送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课外图书,或联系青少年宫、各高校图书馆、部分辅导机构、社区等开展适当的学业辅导服务。
(2)加大对家庭困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
中小学生的动机系统、情绪倾向、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意识和早期经验等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都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的压力、对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各种挫折问题不断困扰着中小学生。与学校合作构建中小学心理危机监护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多种集体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3)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家庭的救助
困难家庭存在一个可怕的难以逆转的“贫困陷阱”,即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和身患疾病导致劳动人口的就业困难,就业困难使贫穷进一步加剧。家庭贫穷又直接使下一代的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状况恶化,导致贫困在下一代重演,致使很多贫困家庭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而无法自拔。贫困家庭面临的这种窘境表明,在社会救助方面,最低生活保障仅仅是一个最低层次的保障,要从根本上使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必须为他们在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和救助。治本的基本理念是为贫困家庭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主要措施是扶持他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包括成年人的再教育、再培训机会和子女的上学机会)。
4.新生代农民工慈善需求的对策建议
(1)转变慈善观念,引导慈善机构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慈善供给对象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相比较其他城市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慈善观念的制约。慈善机构包括整个社会并没有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慈善供给的对象,引导社会转变慈善观念,引导慈善供给主体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慈善供给体系将是我国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慈善供给的工作重点。
(2)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供给
新生代农民工慈善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慈善供给主体的多样性,故需要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供给中去,这些社会力量既包括既有的慈善机构,也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他社会主体。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最终在社会层面形成对新生代农民工慈善需求的共同关注与共同供给。
(3)积极培育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组织
积极培育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组织,即积极鼓励、培育和扶植相关社会力量建立健全一个专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组织机构,加强对这些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以此畅通和完善相关社会力量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慈善供给的社会渠道。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新生代农民工慈善供给机制,真正发挥“第三只手”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慈善需求方面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公平,真正实现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果实。
(4)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不同层次的慈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慈善需求是有层次的,包括基础性慈善需求、特殊性权益慈善需求和发展性慈善需求,这就要求在对该群体进行慈善供给时必须在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有重点、分层次地有序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慈善供给的目标和任务是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不同层次的慈善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以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来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5.流动少年儿童慈善需求的对策建议
(1)对流动少年儿童群体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项目
对流动少年儿童群体进行细致分类,并设计多个单独又纵向衔接、横向互补的项目。既可以在纵向上对不同年级组合进行分类,又可以在横向上根据流动少年儿童的未来打算进行分类。譬如,打算回老家读书的为一个群体,打算在北京读职高的为一个群体。
(2)重视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资助
流动少年儿童很大一部分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教学无法保证。而且老师不享受最基本的保障,寒暑假没有工资,工作不踏实,队伍不稳定。老师对教学的投入态度必然会极大地影响流动少年儿童。但是目前的资助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方面,但是这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因为光有设备,没有好的老师,也无法发挥作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基本保障,包括五险一金及寒暑假工资,吸引教师到打工子弟学校任教。
(3)加强对流动少年儿童的能力培养
对流动少年儿童的帮扶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应该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加强对他们的能力培养。流动少年儿童下课后,有大段的自由时间,但他们往往没有自控能力,沉迷于网络之中。而家长也忙于生意和工作,无暇顾及他们。与此同时,流动少年儿童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己未来职业没有规划,也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应该帮助流动少年儿童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制订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践。
6.总体建议
(1)转变资助理念,“物质”和“精神”并重
传统的资助模式重“物质”轻“精神”,重“他救”轻“自救”,虽然有效地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但对青少年长远发展所需能力与素质的帮助不明显[6]。贫困青少年由于家庭困难,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学习的压力、对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朋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各种挫折问题不断困扰着青少年。在对贫困青少年进行经济救助时,应当高度关注他们的特殊社会心理需要和精神生活发展需要,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理念。慈善资助应从“捐血式”转型为“造血式”;从“补偿式”转型为“发展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注重“源头资助”,加强对青少年家庭的帮扶
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要减少贫困青少年的数量,缓解贫困青少年的经济困难,改变贫困青少年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家庭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满足青年需求的主要经济来源。要注重“源头资助”,发挥家庭的造血功能,加大对青少年所在困难家庭的帮扶。在政府提供的健康、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积极性社会福利政策外,慈善公益组织要以满足青少年的需求为核心,开展对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帮扶。要发展对困难家庭青少年的经济补助或福利服务,积极满足他们的需求,巩固家庭的功能,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通过共同努力来摆脱贫穷,从源头上改变贫困家庭青少年的贫困状态。
(3)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资助项目
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需要的资助更加多样化。目前,公益组织以物质捐赠和经济资助为主,缺少具体的、针对性强的项目运作模式。这种单一而又缺乏针对性的资助方式很难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并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物质捐助和经济资助具有它的局限性,无法解决思想穷、眼光穷等问题。因此,要适应青年群体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资助项目,从而尽可能满足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
(4)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慈善供给系统
青少年正处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阶段,对于他们的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其社会效用会更大,对于从根源上消除贫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中,投资儿童的边际效益最高,相关项目的启动越早越好。而且青少年的慈善需求具有多样性。这就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构建青少年慈善需求的多方供给体系。
注 释
[1].根据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为年末数。
[2].数据来源:北京市公安局。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北京日报,2014-02-13(04).
[4].16~35岁新生代农民工约220万人[EB/OL].
[5].侯亚非,尹德挺.首都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与服务管理创新 [D].载于首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2013).青网,http://bjyouth.ynet.com/3.1/1212/24/7703823.html.
[6].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