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北京市贫困大学生慈善需求调研报告
“贫困大学生”这一概念,是在1997年以后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与其意义相近的其他概念,还有“经济困难大学生”“高校困难学生”“高校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等等。在这些概念中,“贫困大学生”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要比其他意义相近的概念高得多,人们相对认可使用“贫困大学生”这一概念。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还将大学贫困生分为一般贫困生与特困生。所谓一般贫困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特困生是指那些在校其间家庭经济贫困而无力交付学杂费和最低生活费的学生。
据统计,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等家庭的贫困生占在校生的20%左右,其中特困生约占5%左右。2013年北京市89所普通高等学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6.3万人,在校生58.9万人,毕业生14.9万人。全市成人本专科招生10.2万人,在校生25.8万人,毕业生9.5万人。全市56所普通高校和80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万人,在学研究生26.6万人,毕业生7.3万人[1]。粗略估算,北京市贫困大学生约有12.7万人,特困生约有4万人。
一、调研概况及现有政策评价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10所北京地区部属和市属高校,涵盖文科、理工、综合等类型大学。按是否入选国家“211”工程,分为国家重点大学和国家非重点大学。在参与此次调查的高校中,有国家重点大学7所,非国家重点大学3所。在非国家重点大学3所中,2所为普通本科学校,1所为大专学校。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为自行编制。根据研究需要,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共60个问题,内容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基本人口特征、消费观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就业观等。问卷由各高校学生处或团委直接发给贫困生,由贫困生直接填答完后,学校统一寄回课题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0份,回收2658份,问卷回收率98.4%,有效问卷2629份,有效率97.4%。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以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主。另外,在发放问卷的基础上,还对部分被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
2.样本概况
被访者的年龄性别结构较为均衡。从年龄来看,贫困大学生分布于10~30岁,平均年龄20.2岁(标准差3.0)。性别方面,男性所占比例略多于女性,男性被访者占53.2%,女性被访者占46.8%。
被访者由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专科一年级学生占15.1%,专科二年级学生占13.8%,专科三年级学生占8.7%,本科一年级学生占23.9%,本科二年级学生占13.4%,本科三年级学生占15.2%,本科四年级学生占1.8%,硕士研究生占8.1%。
本次调查农村贫困大学生居多,占35.4%。其次是城市贫困大学生,占30.6%。来自县城和乡镇的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9%和13.1%。
从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来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60元以下的占17.1%,461~580元的占19.3%,581~1400元的占23.1%,1401~3000元的占17.6%。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次调查中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占22.9%。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各个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不同。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往往是“自我认定”,即自己认为家庭难以负担学费和生活费的开支,感觉经济压力较大,然后由当地政府部门(一般是乡镇政府)开具证明,说明其家庭收入情况,学校难以准确掌握学生实际家庭收入情况。(2)部分学生在该选项上出现填答错误。问卷由各个高校负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的学生处或团委发放给已建档的贫困生填答,确保了填答对象均为贫困生,可能部分学生在填答过程中误将“家庭人均月收入”当成“家庭人均年收入”来回答。为了使调查结果更能客观地体现贫困生的现状和需求,在数据分析时,将剔除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
3.北京地区大学生在读期间主要费用
(1)学费。北京地区,一般专业、一般学校每生每学年学费在4000~6000元之间;师范、农林、体育、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学生免交学费;音乐、美术、设计类专业学费分别从6000元至2.2万元不等,主要价位集中在1.2万元左右。
(2)基本生活费用及住宿费用。根据调查,北京每生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在250~500元,住宿费每生每年600~1200元,住宿条件较好的也有1200~2500元不等。
4.对政府现有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评价
目前我国高校中已经逐步建立起“政府补助、学校补贴、社会捐助和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多渠道筹措学生资助经费的资助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别困难补助、学费减免5个方面,简称“奖、贷、助、补、减”。
a 李发昇,聂建勇,陈如欢,郭福生.国内外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比较研究 [J].教育财会研究,2011(6):30.
据资料统计,接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仅占目前贫困生的35%,还有大多数的贫困生没有获得过任何资助[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2.8%的贫困生认为助学贷款不能解决问题,37.4%的贫困生认为助学贷款的效果“还可以”。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助学金,20.2%的贫困生认为非常能解决问题,51.6%的认为还可以,而有16.4%和4.8%的贫困生认为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问题或根本拿不到。24.1%的贫困生认为助学金与贫困生的比例比较匹配,45.6%的贫困生认为贫困生多而资助少,22.6%的贫困生认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7.9%的贫困生认为贫困生少而资助多。此外,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生认为勤工俭学岗位少报酬低,伙食补助等资助范围和金额小,作用不明显。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日益完善,但仍不能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贫困大学生帮扶事业中来。
二、北京市贫困大学生的慈善需求
和弱势群体不同的是,大学生贫困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贫困,这种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大学生就读期间,随着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绝大部分贫困现象都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和消除。即使如此,由于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在大学中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成果,特别是近几年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和心理等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马加爵事件等。因此,我们必须对贫困大学生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经济需求、学习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心理健康需求、就业需求。
1.消费方面:生活水平较低,经济压力大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繁荣和思想的多元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选择。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就可以略知其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取向、社会最新发展状况。
(1)消费水平。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基本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01~1000元,占到全部学生的58.5%,但学生间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一段时间里,手机、MP3和电脑曾被誉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的“三大件”,可见这些物品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调查显示,48.8%的贫困生拥有手机,34.4%的贫困生拥有电脑,12.5%的贫困生拥有MP4、游戏机等娱乐器材,4.3%的贫困生拥有单件在1000元以上的服装。
(2)消费结构。调查显示,饮食仍然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支出,贫困生饮食消费占全部消费的77%,其消费恩格尔系数超过50%。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占全部消费的5.6%,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的9.9%,服装消费占全部消费的4.5%,学习占全部消费的3.0%。
(3)消费评价。自从大学生消费现象引起大学校园内外关注以来,关于大学生消费的各种说法和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各种评价莫衷一是。贫困生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及周围同学的消费现状呢?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攀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并不普遍。当问到“您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时,回答自己“从不与他人攀比”的占54%,回答自己“偶尔与人攀比”的占20.6%,回答自己能“克勤克俭”的占17.1%,回答自己“想攀比但没有条件”和“经常攀比”的分别占5.2%和2.9%。
在饮食方面,贫困大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过高要求。27.6%的贫困生认为“只要价格便宜,味道过得去就行”,50.3%的贫困生认为“营养和经济要达到平衡”。
在衣着打扮方面,11.2%的贫困生没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穿什么”,69.4%的贫困生觉得只要“过得去就行”,11.4%的贫困生认为“要时尚得体”。
当问到“是否会因攀比向父母要钱”时,63.4%的贫困生表示“没有”,21.7%的贫困生表示“较少”,11.1%的贫困生表示“有时”,3.8%的贫困生表示“经常”会。
如果获得助学金,49.1%的贫困生表示不会将助学金用以改善自己的消费情况。
在贫困大学生消费方面,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总体上看,贫困生的主要消费来源依然是靠父母提供。
第二,大多数贫困生光顾娱乐场所的频率很低,电脑等耐用品的拥有率较低且耐用品价位偏低。较低的消费水平还影响到贫困生的消费行为,他们就餐更节俭,他们的购物行为更理性务实,冲动购物行为相对较少。
第三,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有密切关系,贫困生总体消费水平低,必然制约其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因此,伙食消费等基本生活消费是贫困生每月消费的主要部分,其他消费尤其是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比例很小。
第四,消费水平与消费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较低的消费水平使贫困生普遍感到消费压力,他们的消费压力主要来自于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大多数贫困生更赞同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他们对时尚消费、享受型消费认同度较低。
2.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综合素质发展欠缺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贫困大学生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是勤奋学习的结果,他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实现成长目标,为立足社会奠定基础,因此,他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勤奋。贫困虽然是贫困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压力。贫困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等影响,往往有着强烈的现实取向,缺乏较高的成就动机。
(1)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和“中等”的贫困生分别占42.8%、29.0%,两者共计71.8%。成绩“中等偏下”和“排名靠后”的贫困生分别占9.1%、6.4%,两者共计15.5%。35.9%的贫困生对自己学习成绩评价为“一般”。奖学金既是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体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88.7%的贫困生想过拿奖学金,11.3%的贫困生没想过拿奖学金,这表明贫困生获取奖学金的愿望强烈。而实际只有36.5%贫困生曾获得过奖学金,可见,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还是占少数,这与贫困生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基本相符,只有34.2%的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较满意,更只有6.3%的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
(2)影响学业的因素。在“影响学业的最主要因素”方面,依次为:自身努力问题(60.6%)、缺少指导(17.8%)、同学关系不和谐(8.5%)、买不起学习资料(5.9%)、其他原因(4.7%)、营养不良导致身体不好(2.4%)。
受经济压力和学习时间的影响,与那些家境富裕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无法购置必要的学习材料,无力参加各种资格培训和社会交流活动,不能及时了解新兴事物或前沿信息,这对贫困生的成才也构成了巨大的障碍。他们通常知识面狭窄,理论科目学习成绩尚好,但实践性科目(如计算机,外语听力、口语等)普遍不如其他学生。另外,一些贫困生还要把相当多的时间花在勤工俭学上,也给他们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学习条件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