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调查中,打过工并且次数很多的贫困大学生占14.9%,打过工但次数不多的占45.7%,6.0%的“想过但没有时间”,3.8%的“没有”。在打工兼职方式上,首选家庭教师(42.6%),其次为促销(22.1%),其他为快餐厅钟点工(17.0%)。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依次为:增加收入(32.4%)、想自食其力(24.3%)、锻炼自己的能力(29.9%)、打发时间(2.9%)、陪同学(2.5%)、提高自己学期的社会实践分数(7.3%)、其他(0.6%)。当问到勤工俭学等活动是否影响学业时,28.4%认为“不会影响”,57.6%认为“有一定影响,但问题不大”,14.0%的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业有帮助。关于对学生在校经商问题的看法,15.2%的完全赞同,40.7%的持赞同态度,但认为要兼顾学业;21.5%的认为无所谓,视个人情况而定;22.5%的不赞同,认为应以学业为重。
3.人际交往方面:人际交往圈较小
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会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3]。36.3%的贫困生表示有“1~2个”知心朋友,34.7%的贫困生表示有“3~4个”知心朋友,23.8%的贫困生有5个及以上的知心朋友。
大学期间的最初生活空间是寝室,人际交往通常也是从寝室开始的,最初建立密切交往关系的同学也通常是一个寝室的室友,宿舍或寝室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人际交往的起点和“第一课堂”[4]。在与宿舍同学关系方面,“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分别占34.8%、45.3%,两者共计80.1%。与宿舍同学关系“一般”的占17.1%,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2.8%。
异性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社会越文明,人的自由程度就越高,异性交往也就越频繁。
当被问到“是否主动扩大人际圈”时,58.7%的贫困生表示自己“有想法也有行动”,“想过但没付诸行动”的占32.0%,“没想过”的占6.5%,“有过但受排挤”的占2.8%。
当问到“结识朋友是否考虑对方家境”时,57.6%的贫困生表示“根本不会”,表示“偶尔会”和“经常会”的分别占到34.0%和8.4%。总体上说,贫困大学生在与朋友交往中,表现出重互助、轻功利的特点,互相帮助、助人与友情占明显优势。
“他们那些人拉帮结派,整天在一起吃吃喝喝,我没有钱,也融入不了他们的小圈子,他们平常有什么事也不叫我,跟他们交往也是很浅的。基本上都是他们在一起玩,我一般就是找一些和我一样有困难的同学聊聊天,打打扑克什么的。”
“我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打工上,根本就没时间和太多的人交往,和我关系较好的也就是几个经常在一起学习、打工的同学。”这些反映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典型心态。
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在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支持的减弱是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的重要来源,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纽带。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必然要从社会或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矛盾或困境。如果获得的帮助或支持越多,他们的矛盾或困境就越容易应付,心理就会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障碍和抑郁有很大的相互关联[5]。调查发现,当遇到困难时,30.0%的贫困生会找父母,其次依次为:室友(19.0%)、辅导员(15.2%)、自己解决(14.5%)、任课老师(10.0%)、其他同学(5.0%)、其他(3.2%)、不清楚(3.1%)。
4.心理方面:心理优势与心理问题并存
贫困大学生一般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的生活使得他们过早成熟,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而且由于家庭的贫困,他们较少得到父母的娇惯,从小就逐渐培养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
(1)对家境的看法。面对自己的家境,22.8%的贫困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温馨和谐、富足”,39.0%的认为“温馨,家庭经济条件属于小康水平”,而认为自己的家庭“家徒四壁且家庭成员关系冷漠”的占2.5%,“瞧不起自己的家庭和出身”的占0.5%。
当被问到目前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时,30.2%的贫困生认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其次依次为:缺乏自信心(22.6%)、就业竞争太激烈(16.5%)、人际关系不和谐(15.7%)、经济困难(7.6%)、其他(7.3%)。
(2)对大学生活的看法。44.9%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滋有味”,37.4%的认为“很一般”,仅有11.5%的认为“非常精彩”,而有6.2%的贫困生认为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很枯燥”。
(3)对衣着的要求。看到别人穿戴比自己好时,72.9%的贫困生表示“无所谓”,14.5%的会感到“自卑”,8.5%的会“有点怨恨”,4.0%的会“嫉妒”。
(4)是否害怕在大众面前讲话。当被问到“是否害怕在大众面前讲话”时,在贫困大学生中,有61.7%的表示不会,而38.3%的表示害怕在大众面前讲话。
(5)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当被问到“是否经常和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时,14.7%的表示“从来没有”,“很少”和“偶尔”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的分别占51.7%和20.7%。
(6)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开心时,45.0%的贫困生选择“听音乐”,20.2%的会选择“吃东西”,11.1%的会“写日记”,7.2%的会“找朋友聊天”。不被理解时,52.0%的贫困生会“心情压抑”,17.4%的会“向朋友倾诉委屈”,12.0%的会“产生对抗心理”,1.3%表示会“与之产生冲突”。
当被问到“如果能改变自己,您最希望改变哪方面”时,贫困大学生的答案依次为:能力(37.1%)、知识(24.3%)、性格(15.2%)、财富(11.1%)、外貌(5.5%)、身体健康(5.4%)、出身(1.3%)。
当被问到“将来有能力时,是否愿意资助别人”时,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分别占35.5%和46.9%,两者共计占到82.4%,表示“看情况”和“不愿意”的分别占到15.6%和2.0%。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达13.3%,据估算,在校贫困生中心理异常问题可能高达18.46%,接近贫困生的五分之一。龙晓东等学者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贫困生群体身心反应症状较非贫困生群体明显,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非贫困生低,尤其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抑郁方面更为突出[6]。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贫困生中比较突出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
(1)自卑心理。由于贫困生多来自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学习工具等方面开始低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鄙视的眼神,逐渐陷入了自卑的泥潭。
(2)封闭心理。由于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贫困生一般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在同学中间显得不合群,久而久之出现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
(3)抑郁心理。贫困生面对现实的经济、学习、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经常会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退学、自杀、伤人、杀人的极端行为。
(4)无奈心理。面对现实的经济困难,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活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造成的:一是经济上的窘迫;二是学习不适应,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尖子学生,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出色,甚至在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诸多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造成心理落差;三是文化不适应,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仍会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文化特征,而这些必然会与城市文化规则发生冲突与碰撞;四是认知偏差,家庭经济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学生本身的过错,但有些贫困生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把贫困当成见不得人的事,甚至当成耻辱,怨天尤人,抱怨命运的不公,产生心理失衡。如果贫困生不能通过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以及自身的调适,正确看待贫困的现实,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轻则引发心理问题,重则会产生心理障碍和疾病,给学生本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贫困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5.就业方面:就业能力不强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高校毕业生自2007年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占55%,占新增就业劳动力的20%以上,目前成了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伴随着就业市场渐趋饱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其中,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为严峻和值得重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是以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人才挑选,用人单位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而且要考核学生的个人气质等多方面素质。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家庭经济贫困的影响,大部分精力用于勤工助学,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能力上缺乏锻炼,加之经济实力的薄弱和家庭社会背景的欠缺,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双向选择的竞争实力不强,不能正确对待面试挫折,对就业产生困惑、失望、逃避的心理冲突,容易丧失就业机会。
在今后的就业设想方面,41.7%的贫困生表示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19.8%的想自己创业,18.8%的想继续深造,16.1%的表示今后看情况再说,3.5%的表示没考虑过。
21.5%的贫困生非常赞成从基层做起,55.5%的贫困生表示比较赞成,19.2%的贫困生对此的态度为“一般”,3.8%的贫困生持不赞同态度。65.2%的贫困生感到就业压力大,30.7%的感到压力一般,4.1%的觉得没什么影响。48.9%的贫困生对就业持积极态度,15.5%的持消极态度,35.6%的表示不确定。
目前,造成贫困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交际能力较弱,有些贫困大学生沟通能力相对较差,不善于表达自己,不愿与人交流,而且普遍缺少勇气,不敢面对挑战。二是一些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机会学习特长,锻炼综合能力,而用人单位恰恰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或特长。三是贫困家庭无钱又无权,没有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四是毕业生求职成本攀升,使贫困大学生不堪重负。据统计,有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制作简历、电话费、参加招聘会门票,加上往返路费、食宿费等,动辄花费数百甚至千元。对一些贫困的农民家庭来说,这些钱可能超过全家一年的收入。
在对贫困生的帮助方式上,32.0%的贫困生希望能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7.3%的希望能结对交流,给予心理上的帮助,17.8%的希望能与其成为朋友在生活和思想上予以关怀,13.9%的希望直接提供实物或现金资助,17.8%的希望提供就业培训指导,1.2%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其他。
假如给你1000元,你最想做的事情是?45.2%的贫困生表示会存起来,留作以后的生活费;16.9%的表示会买学习资料;10.6%的表示会买一件衣服或者一双鞋等商品;10.4%的表示会买牙膏、洗衣粉等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6.8%的表示会出去吃一顿,6%的表示会购买电话卡等以方便多和父母联系。
三、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