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航空报国之门
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杨凤田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军工毕业了,被分配到地处沈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922部队”(1965年1月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简称601所)。
601所地处沈阳市皇姑区后塔湾地区。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多民族共同开发的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现浑河支流)北岸而得名,素为举世瞩目。在逝去的漫长岁月里,尤其是近两三个世纪以来,在这方圆8500千米2的土地上,曾爆发过很多震惊中外的事件,留存了大量绚丽夺目的文化创造。
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沈阳城里现在仍有除北京故宫之外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沈阳故宫;在苍松古柏掩映中的清昭陵(北陵)、清福陵(东陵)优雅庄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代史迹有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官邸——大帅府;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棋盘山风景区;森林野生动物园……。风光旖旎,景色迷人。
现在,沈阳是辽宁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这样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为601所设计研究新型飞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飞机生产基地——112厂(现沈飞公司)就在这里,离601所不足10华里。发动机生产基地——410厂也在沈阳。这十分有利于厂所结合,科研、生产相结合,技术人员与工人相结合,从而促进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
601所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1958年“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出现的自然灾害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又加紧推行侵略和霸权主义的政策,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不断侵扰我国领海领空。苏联政府于1960年8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干工程、军事工业和尖端科研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挑衅,有志气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照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自然灾害,胜利完成了第二个5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然而,航空工业在“大跃进”错误路线的指引下,自行设计超声速飞机3年没有成功,仿制的跨声速米格-19飞机质量长期不能过关,交付不了部队。人民空军装备的都是从国外买来的飞机或按外国图样仿制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元帅视察了航空工业,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于是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空研究院(简称六院),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加快航空事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航空科研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根据航空科研任务的需要,经总参谋部批准,六院组建10个研究所。第一研究所(简称六院一所,即601所)为战斗机设计研究所,负责飞机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工作。1961年8月3日在沈阳召开了601所成立大会。国务院任命刘鸿志为所长(后任六院副院长),翟曾平为政治委员。国防部任命徐舜寿(新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叶正大(后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为副所长,黄志千为总设计师(我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奠基人)。
601所人员来自3个方面:一是三机部航空工业局设在112厂的飞机设计室人员(234人);二是哈军工参加“东风”113飞机设计人员(39人);三是组建不久的空军第一研究所的人员(711人)。
601所组建初期的地址位于沈阳市小河沿地区,1962年下半年接收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后塔湾地区的炮兵侦察学校兵营。营区占地面积为73公顷,但建筑面积小,设备简陋,人烟稀少,一片苍茫。601所只好一边进行科学研究,一边改建车间和实验室,边干边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完善,现在已是一座现代化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了。
空军刘亚楼司令员在六院成立大会上,代表中央军委宣布:“六院的方向任务是生产和使用单位一起,共同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在开始时以搞战斗机为主,兼顾并逐步掌握轰炸机,通过仿制到自行设计,研究试制比较有把握的飞机。在最近3年(1962—1964年)内,主要是仿制、摸透米格-21飞机,并兼带解决米格-19的返修工作。在摸透米格-21飞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新战斗机。”
601所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遵循中央军委确定的“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方针,集中主要力量摸透米格-21飞机的设计图样和技术资料,在摸透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比米格-21性能更好的飞机。
经过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预期完成了摸透任务,而且对原图样和技术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协调的地方进行了更改,向112厂提供了成套完好的设计图样和资料,受到112厂的好评,为飞机散装件装配和仿制歼7飞机(米格-21)提供了技术保障。
1962年2月,601所还派出胡除生同志任组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到112厂配合完成了15架米格-21飞机散装件的装配工作。直到1964年5月首架米格-21飞机试飞合格,同年9月首批10架米格-21飞机出厂,交付部队使用。
另外,在20世纪60年代,同我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和地区,北自韩国、南至越南南部吴廷艳政权及台湾的蒋介石,经常出动高空和低空侦察机,各式战斗机对我边防、领海、领空进行骚扰破坏,我英勇的空军高炮部队每取得一次空战胜利,就给我们提供一次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的航空科技成果和情报资料的机会。601所曾派专人直接参加对被俘飞行员的审讯,从俘虏口供中获取敌机的飞行和使用数据。还先后对RF-101飞机残骸、美制U-2飞机残骸进行分析研究,这对我们自行设计新战斗机十分有益。
1964年9月,国防科委批准将原国民党上尉徐廷泽驾机起义飞回祖国的F-86飞机借给601所进行试验研究,无疑又为601所新机设计提供了技术借鉴。
在上述工作中,601所的科技人员得到练兵的机会。既提高了科研设计的理论水平,又取得了实践经验,科研队伍成长壮大起来,这就为自行设计新战斗机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1964年8月下旬,被分配到601所的哈军工毕业生一行20几人在庞凤歧、杨凤田的带领下,到沈阳报到,踏进了航空报国之门。
当杨凤田踏入601所大门的时候,601所已经成为空军战斗机的设计研究基地,培养航空英才的摇篮。此后他一直生活、学习、工作在这里。他就像一粒颗粒饱满的种子,播种在601所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饱受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光阴荏苒,他在这里已度过了46个春秋,几经蹉跎,从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成为一位鹤发童颜的古稀老人。但他很欣慰、很自豪,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已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才华全部献给了601所,圆了自己的航空报国之梦。杨凤田正是在601所这只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此,他一直深爱着601所。
是601所给了他春天,冰雪的融化,让他知道了人生的短暂;
是601所给他了夏天,阳光的沐浴,让他身体有了强健的尊严;
是601所给他了秋天,累累的硕果,让他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是601所给他了冬天,白茫茫的冰雪,让他经受了寒冬的历练;
他还知道是601所给了他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让他懂得了奉献。
在他的心中还蕴藏着一个赤诚的心愿,
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有那么一天,也要像战士一样,
为601所站岗放哨,护卫他深爱的家园。
接受再教育
1964年8月,杨凤田到601所报到后,被分配到飞机总体设计室(一室)负责飞机总体设计研究、协调任务。不过他没有马上投入设计工作,而是根据领导的安排先参加“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接受再教育。1964年9月1日,哈军工建院11周年庆典大会上,刘居英院长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如果不补这一课,哈军工给你毕业证书,我也不承认你毕业。”这个指示是暑假期间毛主席对其侄子毛远新说的,毛远新回学院后向刘院长汇报的。根据这一指示,罗瑞卿总参谋长批示:军工学院的全体官兵包括刚毕业分到军队院校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四清”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根据罗总长的批示,601所组织新来的大学生参加“四清”运动。按辽宁省的统一安排,601所组成两个“四清”工作队,一个开赴辽宁省开原县莲花公社。601所与辽宁省西丰县人员组成一个“四清”工作队。工作队队长是原西丰县县委书记孙维本同志,副队长是原601所干部科科长那树范同志。为了提高“四清”队员的政策水平,搞好“四清”运动,临行前进行了动员和学习。这次参加“四清”工作的目的是对刚来所的大学生进行一次阶级斗争教育,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提高阶级斗争觉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要求队员要做好思想准备,过好生活关、劳动关和阶级斗争关。杨凤田是个热血青年,听了动员报告后,已经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他要珍惜毛主席给的这次机会,决心在大风大浪里摔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学习阶级斗争,提高阶级觉悟,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因此,在学习党中央制定的“前十条”、“后十条”以及***夫人王光美的“桃园经验”时,他特别认真,对每句话每个字都仔细琢磨,认真领会。通过学习,他知道了“四清”的对象、“四清”的政策和“四清”的方法,为搞好“四清”工作做好了准备。
杨凤田被分配到莲花公社莲花大队一小队,该大队“四清”工作组组长是西丰县副县长丁跃林同志,与杨凤田同去的601所人员分到莲花大队的还有黄生月、赵峰、刘雅琴等人,并由黄生月和杨凤田带队负责。
根据“四清”工作队的规定:所有“四清”工作队队员必须遵守“四同”、“五不准”。“四同”是: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五不准”是:不准吃鱼、肉、蛋、面与大米,当然也不准喝酒。其实在实际执行中,凡是认为是好吃的,都不准队员吃,即使是农民给做了也不准吃,而且也不准到商店买着吃。如果吃了,就视为违反“四清”纪律,将受到惩处。
杨凤田进入一小队后,被安排到一个姓陈的贫农家里,房间不大。为了防寒保暖,各家都是南北炕。南炕住着陈家夫妻及孩子,北炕住着杨凤田等几个工作队队员。两炕之间的距离只有1米多,没有任何遮挡(当时并没有人认为这是有伤大雅的事情)。
这里的农民生活很困难,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过去,不少人家缺粮少柴。一般人家一天两顿稀饭,没有什么菜,有咸菜吃就是好的了。“四清”队员入住后派饭吃(地富反坏右家不派),可谓是吃“百家饭”。如果派到较富裕的人家,还能吃顿饱饭。如果派到生活困难的家里,那就不好说了。往往是吃高粱米稀粥,粥里的米粒都可以数出来,其实就是米汤,喝了两碗,肚子饱了。可过一两小时,上两次厕所,肚子就空了,饥饿感就出来了,又不能买东西吃,只好忍着、挺着。虽然杨凤田是在农村长大的,但也没有受过这样的苦,现在才体验到饥饿的滋味。可杨凤田毕竟还年轻,还可以挺住。可是从西丰县来的地方干部,有的年岁较大,平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面对这样贫苦的生活,个别人就挺不住了,竟偷偷地买点吃的,不小心被别人看见了,结果挨了批评,做了检查,很是丢面子。
有一次,杨凤田被派到一家吃饭,这家做了一盘炒菜,看上去黑糊糊的,像木耳又不是木耳,吃起来没啥味道。由于他已是饥肠饿肚,哪管什么黑与白,有味没味,填饱肚子是真的,直到吃完,才想起来问那是什么菜。这家大嫂告诉他:“这是野地木耳,特意给你们采来的。”“谢谢大嫂了,吃起来很香啊!”杨凤田表示了谢意。
到了春节的时候,“四清”队员没有回家,而是集中到西丰县进行整训。601所的政委于达康是西丰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所以西丰县对601所的“四清”工作队接待得非常好。虽然当时很困难,西丰县还是杀了一头大肥猪招待他们。杨凤田在这里才吃上大碗猪肉,“那个香啊,真是太解馋了!”饭后他还回味着那碗肉的余香味。整训7天,美美享受一把。春节过后,又回到了“四清”工作点。
进入冬季,正是北方的农闲季节,农民们都在家猫冬,因此“四清”工作队员也没有更多的农活干。杨凤田就主动找活干,给劳动力少的人家挑水、拾粪、扫院子。开春了,农民开始准备春耕,杨凤田帮助贫下中农刨粪、运粪。那可是力气活,经过一冬的粪堆冻得结结实实,像铁铸的一样,必须用镐头刨,不用劲是刨不动的。刨几下,就满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当杨凤田看到农民刨得很轻松时,深感自己不如农民,缺少劳动锻炼,应向农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