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田进入哈军工后,也多次目睹过董必武、刘伯承、贺龙、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哈军工的风采,并聆听了贺龙、陈毅元帅的教诲。1961年11月15日,贺龙元帅在罗瑞卿、刘亚楼、陈锡联上将等陪同下,从朝鲜访问回国途中视察了哈军工。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都在节衣缩食,吃不饱、饿死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贺龙元帅非常关心学员们的生活,他亲自到食堂看看学员午餐吃什么。当元帅走进食堂时,学员们都站立起来,元帅看看每个人碗里都是面疙瘩汤,便问:“吃得饱吗?”学员们异口同声地报告说:“吃得饱!”然后贺龙元帅走到食堂会计面前,开玩笑地问:“你贪污吗?”“不贪污!”会计有点紧张地回答。“好!那就好!”元帅边说边向门外走去。“谁是湖南老乡?”元帅又问道,见无人回答,元帅面带微笑离开了大家。其实按照国家规定,军人的粮食定量标准是每月45斤[2],而这时哈军工学员实际标准是每月30斤。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杨凤田是革命军人俱乐部生活部部长,主管伙食。当他看到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有的老百姓在吃糠咽菜,他就提议节约粮食,每人每天只吃一斤粮,得到其他革命军人俱乐部的支持。这样他们开始“以菜代饭,吃稀饭”,当时是吃饱了,可过一两小时肚子就空了,饥饿感就出来了。但学员们谁也没言语。当贺龙元帅走后的第二天,学院又恢复了原来的定量。据系行政李副主任说,这是贺龙元帅的指示:“学员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能让他们饿着,国家再难,也不要苦了他们。国家给多少,就吃多少。”为了搞好伙食,哈军工组织官兵自己种菜、种粮、做豆腐,还到内蒙古去打黄羊。那里的黄羊很多,用机关枪扫射,然后用卡车拉回来。冬天,在食堂的后院,黄羊都堆成了小山似的。当时哈军工的生活还是蛮好的,每当想起这些,杨凤田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1963年6月18日,陈毅元帅到哈军工视察,应邀向全院教职员工作报告。那天,天气晴朗,大操场上坐满了人。刘居英院长、谢有法政委陪同陈毅元帅等首长在体育馆大门平台上就坐。杨凤田坐的地方距离体育馆大门平台不太远。他睁大眼睛,把目光聚焦到陈毅元帅的身上,只见他身材魁梧、满面红光,穿一件白色衬衫。讲话时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洪亮而有力。报告中不时站起来,挥臂做着手势。陈毅元帅重点讲了红专问题,他说:“什么是红?‘红’就是政治方向,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什么是专?‘专’就是专业技术好。我们提倡又红又专,就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又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元帅还举了很多例子,进一步说明又红又专的要求。最后元帅还严厉批评了学员谈恋爱的事,“你们年纪轻,有这样好的条件,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宝贵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刻苦钻研、学好本领,为将来工作打好基础。学院规定‘两不准’,学习期间不准谈恋爱、不准结婚,我赞成。”元帅还说有违者就是“害群之马”,要赶出哈军工。杨凤田听了陈毅元帅生动、语重心长的教诲,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按元帅要求的那样,做个又红又专的有用人才,决不做“害群之马”。
两位元帅的光辉形象,铿锵有力的话语,让他至今难忘,已成为激励他奋勇前进、克服困难的动力。
夙愿得偿
杨凤田早在1959年高中三年级时就加入了共青团。进入哈军工后,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在哈军工这个红色大染缸的熏陶下,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军事技术上都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听了陈毅元帅的报告之后,更激起了“红”的意识,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越来越强烈,于是更加靠近组织,向党交心,听取组织意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而在学习上,也是加倍努力、刻苦钻研。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同志学习”的号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各地报纸都在同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热潮。哈军工也是如此,学**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学员们把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杨凤田自从向**学习以来,特别是听了**事迹报告团报告以后,他深受感动:“这些天来自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比较认真地检查了自己的过去,和**比较起来差得太远了。自己的思想深处还存在着很多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因此自己感到必须向**学习,以**为榜样,学习他那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品德和精神。”他还认识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就是为了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这也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与快乐。因此自己下定决心,一定做个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者;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于是,1963年5月18日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他在申请书中写道:“我也下定了决心,在今后一定听党的话,和党一条心,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自觉地学习主席著作,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改造自己,一定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出色地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请组织考验我吧!我一定以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诺言。一定加速改造,争取早日加入光荣、正确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他说到做到,把信念付诸行动。1964年他曾主动给家庭困难的陆志城同学家里寄去15元钱。后来被陆志城和其他同学知道了,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和领导的表扬,并号召向他学习。
然而,他在哈军工没有实现入党的夙愿。他自己也很纳闷。他想:“别人都入党了,自己也不比别人差啊!咋就入不了呢?”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在1959年反右倾的时候,曾如实反映过他家乡的村干部“溜溜达达三千七八,不干活,多吃多占”的现象,被当时的领导认为是不满言论,有右倾情绪。直到反右倾结束“摘解疙瘩”时才告诉他这是误解。但这时已近毕业,造成他在哈军工没能加入党的组织。分到601所后,不久又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党组织基本不发展党员,这一等又是七八年。不过他没有灰心气馁,而且要求入党的决心和信心与日俱增。1972年4月,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党员的称号鞭策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名师出高徒
杨凤田到哈军工后,分到一系一科(飞机科),学的是飞机和发动机设计。但他还没看过真实的飞机和发动机是什么样,只是看见过天上飞的飞机。终于有一天让他如愿以偿。那是入系后的一天晚上,轮到他到一系停机坪站岗放哨。在停机坪上停着两架飞机,一架大的(伊尔18),一架小的(歼5),都用帆布蒙盖着。他很好奇,在大飞机的下面,用手摸摸机翼,用眼睛看看起落架。他想:“这飞机真大啊!它在天上怎么就那么一点呢?”再到小飞机那里,掀开蒙布,看看座舱,可天太黑,看不清楚,不过有的仪表还发亮呢,这让他着实开了眼界。不过这飞机是怎么设计出来?是怎样造出来的?又是怎么飞上天的?一连串的问题,他一个也答不出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孟子说过:“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杨凤田这时对航空知识真是既饥又渴。俗话说:“不怕识浅,就怕志短”,杨凤田是胸有凌云志的青年,他相信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哈军工有一支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给杨凤田上课的就有飞机科主任、空气动力学专家马德明教授,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岳教授,讲《机械原理》的杨中书教授,讲《飞行动力学》的刘千刚教授,讲《飞机原理》的杨庆雄教授,讲发动机原理的发动机专家董绍庸教授和讲《结构力学》的陈伯平教授,还有讲数学的金教授。他们讲课严肃认真、思路清楚、推理严谨,讲出口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把他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全部记下来,那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而且对学员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岳教授讲空气动力学从来不用备课,上课时只带一个粉笔盒,深入浅出地讲课,把摸不着、看不见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讲活了。杨凤田就是听了他的讲课,才知道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再如杨中书教授,性格直爽,虽被错划为右派,但他治学仍很严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一次期末考试,他出5道题,据说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考题,题题相扣,第一道题答不出来,休想做第二道题,第二道题答不出来,第三道题也无法下笔。考试的结果29人只有7人及格。杨凤田还好得了4分。
哈军工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重视专业面的扩展。杨凤田还学习了飞机自动化、无线电、各功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知识,这为他后来搞飞机总体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哈军工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哈军工自己办有“四海机械厂”。杨凤田在这里实习,学会了车、钳、铣、刨、磨和木工的技能。一年级下学期,他到鞍山空一师下连队当兵一个多月。那里有歼6飞机。他和地勤兵同吃、同住、同出操,一起维修飞机。从此他对飞机有了亲密接触,有了感性认识。毕业前夕,他又到空一师和沈阳黎明发动机厂实习一个多月,亲眼看见发动机是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这对他的毕业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哈军工学习的5年里,虽然学习也有压力,但比起其他同学来,他是轻松的。在三年级下半年,他由于神经衰弱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4个月。为了不影响学习,他向班长孙玉峰借笔记看,自学课程,到期末考试时,成绩仍然优秀,两个5分、两个4分。尤其是毕业设计,那是考核学员真实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大考。杨凤田在董绍庸教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后风扇发动机,受到了好评。有句谚语说得好“塞门出英雄,名师出高徒”,杨凤田在哈军工学习5年,学习的主要课程有24门,其中9门优秀、14门良好,只有1门是合格。平均分数为4.34分,班里排名第二。在那大浪淘沙的年代里,有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了。
一系给他的毕业鉴定是:
“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同志关心体贴、热心帮助。对工作积极热情、大胆泼辣,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关心集体,能较经常地进行谈心互助活动。能服从领导,执行上级的规定及制度。专业学习态度端正,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较好。虽因身体生病,误课较多,但能主动补上。学习中能帮助别人,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知识掌握较牢固,成绩优良。六三年曾被评为系积极分子一次,六四年曾被评为系优秀团员一次。”
杨凤田18岁考入哈军工,毕业时23岁。在这5年里,他长了身体,学到了知识,成为一个既懂科学技术,又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自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标准军人。哈军工的严格军训、紧张的学习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定自信、大胆泼辣、勇往直前的性格。哈军工为他走向工作岗位铺垫出一条光明大道。
哈军工首先是军事院校,同时也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为我国培养了100多位将军、100多位省部级领导和两院院士,以及数以千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杨凤田正是哈军工培养出来的院士之一,他为哈军工争了光、争了名,是哈军工的骄傲。
注 释
[1].1公顷=10000米2。
[2].1斤=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