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时光进入1974年,“文化大革命”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类学校尚未复课,青年学生大多流散在社会上,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正在这时,湖南省株洲市创造了知青下乡的新办法,即由单位派干部把知识青年带到农村去创业,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毛泽东主席闻知此事后,很合他意,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于是湖南省株洲市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开来。辽宁省立刻响应,快速布置。1974年5月,601所成立了知青办公室,又从中层干部中按优中选优的要求,选出管德、罗又根、赵国苏、杨凤田等20多名带队干部,分别带领601所的知识青年下乡,到广阔天地去锻炼,到农村去创业,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根据所里的安排和学生家长的要求,杨凤田被派到辽宁省铁岭县白旗公社哈尔边大队知青点。由于知青中女青年比较多,又派王荣同志协助杨凤田工作。哈尔边大队地处半山区,由10个生产小队组成,位于白旗公社的北边,离公社所在地大约8华里。
1974年7月,杨凤田在知青办主任柳华峰的陪同下,到白旗公社考察,并协商单独建立知青点的事宜。白旗公社同意在哈尔边大队二小队附近的山里建知青点,由10个小队各抽出一些土地交由知青耕种,其中有旱地,也有水田。还各抽一头牛交由知青队使用。再加上601所同意支援一辆马车,还给一台手扶拖拉机。有了土地和生产工具,知青创业就有了基础。
要在偏僻的穷山沟里,白手起家创建一个知青点困难多多。要把那些刚走出校门、初次离开父母和都市生活的十八九岁的中学生带到穷乡僻壤,安心地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解决几十人吃的、住的、用的、玩的,没有经费、没有物资,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如何解决呢?
杨凤田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个聪慧的头脑,有一套办事的方法,这就是他的本钱。面对诸多困难,他从容不迫,知难而进,势如破竹。
诸难之中住为先。在北方,入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凄风冷雨、严霜盖地。一入冬季,就开始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鼻孔边和睫毛上都会结冰。如果知青们到了知青点没有房子住,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安居才能创业。杨凤田决定首先解决住房问题。他经过设计和计算,先在601所筹集到建房的材料;7月中旬,他带领有关工人及部分下乡知识青年组成先遣队,用汽车把建房材料运送到知青点。在山坡上,自己动手建房。他同知青们同住、同吃、同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盖起了4栋平房,有宿舍、厨房、食堂、办公室、仓库等。按北方农村的习惯,宿舍里搭起了火炕,在外走廊生火烧炕,既暖和又干净。每间宿舍住4个人,一人一个吊柜。洁白的墙壁、水泥的地面,显得整洁、明亮,这在农村也算不错的住房了。
水是生命之源,做饭、饮用、洗衣服都离不开水,知青一入住就要有水。杨凤田又到处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附近一个山上发现了一眼泉水,他用手捧点水,喝上一口还很甜,“水是可以饮用的”,他对身边的人说。于是他就组织人员把这眼泉水砌成水井,再从601所找来300多米2英寸[1]的不锈钢管,把水一直引到知青点的厨房,知青们可以用上“自来水”了。这样又解决了饮水问题,为知青入住创造了条件。
1974年9月3日,30多名知青正式进入知青点。在杨凤田的组织下,召开了进点后的第一次大会,正式宣布成立“601所知识青年哈尔边创业队”,选举了队领导。杨凤田在讲话中,对创业队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为了加强知青点的领导和技术力量,哈尔边大队向青年点派了3位老农,帮助和指导知青耕种,学习农业技术。
创业艰难
创业队成立后的第一仗就是打柴火。做饭、烧水、烧炕都需要柴火。好在附近山上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经验。送走一个黑夜,迎来一个黎明。9月5日,天边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大地仍在甜蜜的酣睡中,知青点的山沟里一片寂静。这时知青们起床了,吃过早饭,天已大亮了,朝霞映红了大地。大家集合在院子当中,杨凤田告诉大家今天上山割草的注意事项,特别叮咛要注意安全,别让镰刀碰了。只见知青们都穿着没有领章的绿军装,戴着没有帽徽的绿军帽,腰间系着一根绳子,人人显得精神饱满,迎着太阳的笑脸,三五成群地向山上走去。不大工夫,就到了荒草茂盛的地方,有的草已齐腰深,有的草刚没膝盖。风和日丽,树木葱郁,绿油油的青草在晨光的照耀下也挺起了腰杆,争相向上。风吹草动,波浪起伏,看起来真让人心旷神怡。有些知青迫不及待开始挥动镰刀割草了。这时杨凤田告诉大家“找草长得茂密的地方割,割下来的草要整齐地铺开放置、晒干,注意不要扎了手……”话音刚落,知青们就三三两两分头找草高茂密的地方割起来。大多数人右手握刀,左手抓草,一把一把地割,个别人是左撇子,但也是一把一把地割。只有杨凤田与众不同,只见他右手握刀,用力横扫,一扫一片,比一把一把地割快多了。知青小李好奇地问:“杨叔,你咋割得那么快啊?”“我小时候经常割草喂牛,已经练出来了”,杨凤田多少有点自豪地说。于是小李模仿杨凤田的割法,抡起刀来横扫,一扫一大片,还挺来劲。可是抡一会儿,就感到肩膀有点酸痛。“杨叔你的肩膀不痛吗?”小李问道。“也有点酸,不要干太猛了,适应一阵子会好的。”杨凤田虽然这样说,肩膀着实有点酸痛,毕竟多年没干这种活了。他们边干边说着。突然有位知青“哎哟”一声,“怎么啦?”杨凤田忙问。“手扎出血了!”那位知青一边说一边用手纸把血擦去。“没事了,好啦!”他又低头割起来。“大家割草的时候要看着点,不要叫荆刺扎了!”杨凤田又一次叮咛大家。
知青们头一次干这活,但都很卖力气。不过有的人手上很快就起了血泡,但还是咬牙坚持着。干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回到宿舍,来不及脱鞋,就躺到炕上,身如一滩泥,再也不愿动弹了。
有一次上山打柴,刚干一会儿,突然听见一声“看哪,兔子!”大家不约而同地立起身来,向野兔跑的方向望去,还有几个人追了过去,可是,哪追得上啊,一会儿兔子就没影了。“这不是龟兔赛跑吗?真是不自量力!”一个青年打趣地说,引起一阵哄堂大笑。知青们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很是热闹。这样坚持干了半个月,他们打的柴火在院子里堆成了小山,足够一冬天用的了。有付出,就有收获,大家看到这样的战果,有如打了一个大胜仗,高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