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杨凤田的四哥杨春田从朝鲜回国后,被分配到兴城水产加工厂,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凤田在山沟里长大,还从来没看过大海是什么样。自从知道四哥在海边工作后,他心里就开始痒痒了,总想去看看大海,到海边去玩玩。可是兴城离铁河嘴子很远,又没有直通车,也没有人陪他去,这可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最后鼓起勇气,“我自己去!”他下定了决心。于是就找父母商量,开始父母不同意。因为他才11岁,父母怎能放心他去呢?可杨凤田不甘心,“我自己能找到,不会出事的,你们放心吧!”杨凤田左磨右磨,硬是说通了父母。“你一定要小心,不知道路多问问。”父母终于同意了,并千叮咛万嘱咐。
暑假的一天,杨凤田拿了钱,背了个小包上路了。他先步行到清河门镇火车站,托亲戚买了张火车票,随着人流一起上了火车。但火车并不直达兴城,需要在锦州换车。他第一次到锦州站,看到锦州站那么大,还真有点辨不清方向。他只好问问同行的叔叔、婶婶,在他们的帮助下,穿过地道,找到了要换乘的火车。上车后,才有点放心了。到兴城后,又沿途询问,才找到了四哥的厂子。当四哥看到他时,感到很惊讶,“你怎么找到这来的?”杨凤田把来的经过说了一遍,四哥说:“你真行!这么小就敢跑出来,万一找不到怎么办?”“我不是找到了吗!”杨凤田很自豪地说。
杨凤田住下后,就急着跑到海边,举目远望,大海无边无际,海浪一个接一个,波涛汹涌,激起的浪花好高好高。低头望岸边,岸边沙滩细软洁白,晶莹如玉;海水深浅适宜,清澈见底;海岸地势开阔,绿树掩映。他的心陶醉了,“海滨真美啊!”他惊呼着。海水浸湿了他的鞋袜、裤脚,他都不知晓。他还看见,海滩晾晒着好多好多腌制的海产品,听说这是工厂给前线志愿军腌制的。有时杨凤田还可以坐上哥哥工厂的大卡车帮助工人运送海产品,有时干脆就是坐车兜兜风。
白天可以爬到兴城的城墙上去眺望。兴城古城呈正方形,城墙四面正中各有城门一座,各城门上修筑高耸的箭楼,各门内侧沿城墙修有蹬道。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凌空飞架,气势巍峨。杨凤田登楼眺望全城风光,远处山林尽收眼底,真让他有一种眼界宽广、心胸开阔的感觉。他好像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
到了晚上,在哥哥的带领下,去看露天电影,这是他第一次看电影,感到十分新奇,“人怎么跑到屏幕上去了呢?”他心里自问着。
在兴城住了十几日,他玩得开心,玩得尽情,开了眼界,长了知识,真有点乐不思归了。
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粗茶淡饭、粗布旧衣,他都很满意。不过他一年中最盼望的是过大年。因为年前,家里会杀一口猪,可以吃上猪肉,还可以吃上“油梭子”(炸猪油剩下的肉渣),越嚼越香,好吃极了。过年还可以穿新衣服、新鞋袜;除夕夜给长辈磕头拜年可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挨家挨户拜年,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更热闹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踩高跷、耍龙灯,灯笼火把照亮整个屯子,男女老少都出来看热闹。杨凤田挤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很是好玩。这样的场面在农村每年也就有这么一次。
由悲转喜
1953年7月,杨凤田高小毕业了,他参加了升初中的考试,自己觉得考得还不错,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可是事与愿违,发榜时,却没有自己的名字。“没考上?”他很惊骇,好像受了很大的羞辱,没脸见老师,没脸见同学,没脸见爸爸、妈妈了。志向、理想好像一下子都成了泡影,眼前一片漆黑。平时很刚强自信的他忍不住哇地一声痛哭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事对他打击太大了,一个12岁的孩子,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打击,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当时高小的老师也不相信杨凤田没有考上初中。正在疑惑的时候,杨凤田却接到了入学通知书。原来是他高小的一位教导主任调到义县三中任初中教员,他看到新生入学名单中有一位叫杨福田的新生没有来校报到,这位老师很细心,经核对,发现是杨凤田毕业证上的名字写成了杨福田,这才通知杨凤田入学。杨凤田由悲转喜,峰回路转,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那年正赶上国家教育紧缩时期,小学升初中是很困难的,要六七个人才能考上一个。杨凤田凭着自己学习成绩考进了初中,这是他人生中闯过的第一道关卡,正是他闯过了这道关卡,才有以后的光明前途。
1953年9月,他走进了义县第三中学。校址在清河门镇,离铁河嘴子屯有40多华里。因为学校离家远,他只能住校,开始独立生活。第一次离开家的他当时只有12岁,想家啊!盼着到月底,因为到月底的星期六可以回家。由于回家心切,每次徒步40多华里,也不感到累。回到家里的那种亲切感真难以形容,父亲问问学习情况,母亲给他洗洗换换,再做点他喜欢吃的,享受到了家的温暖。第二天中午,他又带着下个月的7块钱伙食费,徒步回校,这样坚持了3年。
在这3年里,他学习仍然是刻苦的,成绩仍然是优秀的。他当了班长,锻炼了组织才能。另外,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是1955年冬天,他放弃了寒假休息时间,参加了宣传队,和同学们一起走东村、串西村,给农民演节目,搞联欢。那时杨凤田已经学会了吹笛子,他的笛声得到了农民的掌声和好评。这次活动,他得到了锻炼,有了很大的收获,思想进步很大。
初中毕业后,考高中前,因为他笛子吹得好,有人建议他考沈阳的音乐学校。他觉得可以去试试,顺便看看沈阳是什么样子。于是到沈阳参加沈阳音乐学校的考试。尽管笛子吹得不错,可由于其他音乐知识的缺乏,使他无缘被录取。第一次来沈阳,玩了几天,开开眼界后只好回家备考高中了。
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杨凤田15岁那年考入了义县高中。在高中学习的3年里,除了像往日一样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957年,中国进入了社会大变动时期。党中央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动员党内外群众向党提意见,帮共产党整顿作风。杨凤田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亲眼看到了很多大字报,“大鸣大放”的言论让他很不理解。“那些人为什么骂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呢?难道共产党、社会主义不好吗?”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不久学校公布几名右派分子名单,他才有所醒悟:有些人借共产党整风之机,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他认识到了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因此他更加要求进步了,一定要拥护共产党,跟共产党走。
学校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开设了政治课,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与此同时开始了生产劳动。1957—1958年学校勤工俭学组织学生下乡劳动,以支援农业大跃进。修水坝、深翻地、摘水果,什么活都干。杨凤田是班上的劳动委员,自然要带头挖土、挑担。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肩膀压肿了,脚底起泡了,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光荣和劳动果实的可贵。通过劳动,他的体质大大增强了,体力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情感,同劳动人民更加接近了。他这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又回到了农民中间。在劳动过程中,他有机会把平时所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1958年是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平地起高炉,钢水花花流”。学校也不例外,义县高中也建起了小高炉。杨凤田和同学们一起拉着花轱辘车运送矿石、焦炭。高炉日夜炼钢,他们日夜拉车,高炉炼钢,拉车练心。通过炼钢,杨凤田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1958年下学期,学校开展了以“反教条主义、树立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教学方法”的教育革命。在这次运动中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不能给先生提意见的局面。同学们大胆地给学校领导、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树立了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权。
通过这些大的运动,使杨凤田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深知一切事情必须由党来领导,离开了党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同时明确了学习目的,知道了又红又专的重大意义,因此产生了冲天的干劲。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异常积极,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乡下劳动,他都走在前边,因此被同学们评为“勤工俭学积极分子”。在学习上也出现了新气象,更加勤奋读书了,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毕业时,由于学习好、品德好、劳动好,被同学们评为“优秀学生”,并在1959年5月23日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注 释
[1].1亩=666.6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