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5200000009

第9章 报道篇(1)

永恒的“中国心”(时代先锋)

——记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人民日报》(2009年7月1日05版)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孙一曲

本报记者鲍丹

他静静仰望着窗外的蓝天,气若游丝,已经说不出话,唯有痴迷的目光吐露出内心的深情。

这是最后的仰望吗?

泪水溢出了他的眼角。

93岁,漫长而又短暂。为中国的战鹰装上一颗“中国心”,这个目标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

回首来路,他没有亲手收获果实,他用一辈子种下一棵参天大树;他没有亲手捧得鲜花,他用一辈子披荆斩棘、点火拓荒;他没有骄人的光环,他用一辈子托举起一代后来者的臂膀。

告别人世,他留下遗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将自己积蓄的10万元人民币交纳最后一次党费。一生中,他交纳特殊党费及救灾捐款共计30.4万元,占到他工资总收入三分之一。而他的家,清贫得如一张20世纪6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

创造伟大事业的人,该有一颗怎样高洁的心灵?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以他赤热的“中国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无限辽阔的天空……

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艰难而悲壮的起飞线上,他是力挺千钧、勇往直前的开山脊梁

20世纪50年代,沈阳东郊一片出没着野兔的荒草地上,走进一支神秘的队伍,领头的人中有历经战火的少将、大校,有扛着中校军衔的专家,身后是100多个齐刷刷的20岁出头的大学生。没有喧闹,像地里一夜钻出的小苗,新中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研制机构在这片草地上诞生。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全线撤约,调动起的是一种卧薪尝胆般的中国式激情,年轻的共和国以决心摆脱弱者的姿态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担任技术总负责的40岁的吴大观,是这支队伍中唯一见过喷气发动机的人。他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的将是一条怎样艰难的道路?

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终身院士法沃尔斯基说过这样的话:“所有飞行器上的东西,它们都是提高阻力增加重量的,唯独发动机是提高动力的。只要发动机好,绑上一块木板也能飞起来。”正是这个让木板也能飞起来的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在被誉为工业之花的航空工业领域中,犹如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一代发动机决定了一代飞机。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能够自主研制飞机发动机的国家,历来严格限制此项技术的转移。美国国防部十大严格保密行业中,航空发动机占第二位。

仿佛是一片被如墨的夜色浸透了的荒原,没有路。吴大观和所有的夜行者坚定地出发了,他们在茫茫的夜色中寻找着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之路。

太多的过程,都散落在今天已经看不到的荒草地上,人们能够清晰记忆起的是灯光,吴大观办公室的灯光,设计室的灯光,资料室的灯光,从黎明到深夜,灯火通明。学俄文出身的年轻的人们要从ABC开始向英文进军,唯一的老师是吴大观和两张唱片;6架部队送来的U2飞机残骸成了最宝贵的研究“标本”;一部手摇计算机噼噼啪啪成千次成万次成几十万次地计算着一组组不能差之丝毫的数据;一把烟袋杆长的计算尺,丈量着以吨计算的设计图样。

记忆中还有冬天里进行的试车,每当城市入睡后,他们一个个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戴着棉帽子,坐着敞篷汽车,在哈气成霜的寒风中,向着50千米以外的试车场一路狂奔,试车后的每一次归来都迎来了东方发白的黎明。

记不得从哪一天开始了,食堂碗里的饭一圈一圈地减少,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碗底。昔日从各名牌大学云集来的活泼可爱的年轻人开始浮肿,他们常常在紧张的运算、试验之后,虚弱地喊着“我们饿”。

吴大观急了,他和搭档们开始派人满东北跑,为这100多口子中国搞航空发动机的“宝贝”们搞吃的。终于,他们从黑龙江某部队农场调来了两大车黄豆,从此食堂有了最“高级”的菜——盐水煮黄豆。

1962年春节,吴大观等又亲自点将,请32名技术骨干聚餐。这是一次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褒奖与激励,在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个有着土豆炖粉条猪肉的“尖子宴会”,至今在白发苍苍的亲历者们的记忆中口齿留香。

依然是U2残骸,依然是计算尺,依然是手摇计算机……

“什么时候拿出我们的产品来献给党?”吴大观把日思夜想的这句话写在了办公室笔记本的扉页上。

艰辛地探索与劳动,使得这支年轻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队伍经受了意义深远的磨炼,这是一条漫漫长途。后来者们在今天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利用现代交通工具一掠而过,可那时,吴大观和那批年轻人都是用徒步的方式丈量着,开拓着。

路,终于打开。那是一个个创纪录的闪光足迹。

1958年,中国第一型喷气式发动机——喷发1A发动机试制成功,把歼教1飞机送上了蓝天,飞到了北京。叶剑英元帅、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专程赶赴沈阳出席庆祝大会。中央电影制片厂拍制了电影《早送银燕上青天》。

1959年,“红旗”2号喷气式发动机试制成功。

1969年,中国第一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涡喷7甲发动机试制成功。

1971年,中国第一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5发动机试制成功。

1978年,中国第一型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6发动机试制成功。

在一个又一个成功后,该是何等喜悦!然而,吴大观这一代先驱者们在成功后体验更多的是悲壮。

由于种种原因,所有这些发动机在当时都没有实现定型装备部队,最终下马。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涡扇6发动机,生逢10年“文革”动乱,历经4次上马,3次下马,5次转移研制地址,最终因周期过长,错过了装备部队的最佳时期。那一天,当吴大观一手培养起来的总设计师李志广在台上宣读涡扇6发动机停止试制的决定时,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一台发动机带走的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心血,一代人的奋斗。无论什么原因的下马,都像宇宙黑洞一样不知吞噬了多少曾经灿烂的光线。

悲壮深深烙在吴大观的心里。然而,他的伟大正是在这远离鲜花、掌声、聚光灯的悲壮中寂寞而坚韧地前行。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

他曾为攻克下“气冷空心叶片”这项发动机的尖端技术与一位同行打赌:“谁研制不出来,谁的脑袋就挂在研究所门口!”

他一遍又一遍大声疾呼:“发动机要重视预研,要像吃苹果一样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眼里看一个。”

他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厂主持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期间,着眼吃透技术,为我所用,从全国有关研究院所的重要岗位选派力量赴英参加试车,带动了我国高空试验台、震荡燃烧等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发展。他还采集回来上百吨英国培训技术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出版了11本文献,对全行业发动机的研制技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5年12月,他与另外8名专家给中央写信,力陈独立自主解决飞机“心脏病”的重要性,建议以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自行研制大推力发动机,从而催生了中国“太行”发动机的诞生。今天,由“太行”发动机装备的战鹰已经冲上蓝天。

晚年,他在担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常委期间,用6年时间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国军标,使发动机研制从此有章可循。

吴大观的目光永远在前方。

或许,在时下某种价值观的视角里,吴大观有些悲剧。他从未在自己的手上拿到过奖项,一辈子的最高职务仅是副局级,甚至连世人仰慕的院士都不是。

但是,他的伟大与贡献全与此无关。

他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的人,他是后来者的天梯,他是院士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他和他那一代先驱们的艰难探索,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才能在穿越黑暗、迷雾、险滩之后,站到世界的平台。

今天,当中国航空事业的年轻一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吴大观收获的是一个世纪的中国人的骄傲。

在一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漫漫征途中,他永远怀揣着一颗“航空报国”的赤子之心

翅膀,多么神奇的翅膀!蝴蝶、蜜蜂、蜻蜓……有双层的,有单层的……

1940年,正在西南联大机械系3年级读书的23岁的吴大观迷上了各种昆虫的翅膀,他用一个漂亮的日记本把收集到的翅膀夹在里面,编上1号、2号……

他没有想到,与这个爱好几乎同时降临的是一群贴着“膏药旗”的轰炸机。那些也有着一双翅膀的魔鬼,在昆明上空发出刺耳的嚎叫,投下一串串黑色的炸弹,顷刻间,美丽的土地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一个强烈的愿望——“航空救国”——就这样在年轻人心中爆发了。他要转系,要学航空,他抱着贴满昆虫翅膀的日记本找到航空系主任,主任的眼睛亮了。

1942年,吴大观从西南联大航空系毕业,带着新婚的妻子去了贵州大山里一个叫大定的地方,这里有国民党出资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这个条件艰苦、只有100多人的小工厂,却有8位从英国、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航空报国”之信念,是一代中国人的梦。

吴大观被授予国民党少尉军衔。两年后,他舍妻别子受派前往美国接受培训,先后在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厂、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处学习。这期间,他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活塞式发动机的技术,还第一次了解了喷气式发动机。

3年后,吴大观踌躇满志,回到祖国。

然而,迎接他的是已经分崩离析的国民党政府在航空界所呈现的惊人腐败,工厂无力为继,当年的航空志士们已各奔东西。窘困中,他见面日子不多的女儿感染白喉,等他四处奔走借钱买来药,只有4岁的小生命却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那个晚上,他望着从美国带回的一箱子发动机资料和给女儿买的小花衣裳,恸哭。

女儿没了,“航空救国”梦破了。

吴大观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做了一名讲师。

一颗渴望为祖国的强盛插上翅膀的心是不会沉沦的。面对现实的黑暗,吴大观成为学校罢课、罢教、反内战、反饥饿活动的先锋,并担任了教师联合会主席。他最终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吴先生,想不想去解放区啊?”一位助教问他。

“解放区!呵,太好了!我早就想去了!”他又惊又喜。

年轻的助教笑了。他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那个暑期,吴大观扮作一个照相馆的小老板,由原名“吴蔚升”改为吴大观,带着妻子华国和不满一岁的女儿,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一路辗转来到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庄。

多明亮的天!多红的太阳!还有那位年轻而精神的聂荣臻司令员,他像个老朋友一样同他握手,邀请他们全家吃羊肉火锅。

“吴先生原来是做什么的啊?”聂荣臻问。

“我是搞航空发动机的,在贵州,后来到美国……国民党没有希望,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投奔共产党、解放区,希望将来造飞机,造发动机!”他几乎是一口气说出了这些话。

聂荣臻高兴地大声说:“吴先生,很好啊!没问题,你将来大有作为!”

吴大观孩子般地笑了。“我现在到了我向往的世界,祖国航空工业、祖国繁荣昌盛全靠共产党领导。我要为她献身!”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吴大观和飞机设计师徐舜寿分别担任发动机处和飞机处处长。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的航空事业从沈阳接收的一处老兵工厂起步,进行飞机修理和零部件生产。每天坐在位于北京德胜门一带的那栋局机关的小楼里,吴大观和徐舜寿想得最多的是,中国应该自己设计飞机,设计发动机。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这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深深信奉的格言。吴大观和徐舜寿一起向局里打报告,请求离开北京机关,到沈阳去,到一线去。

火车飞跑着,载着一颗颗比火车更急切的心。沈阳到了,那片出没着野兔子的荒草地到了。

在6岁的女儿嘟嘟眼里,那是多么美的荒草地啊!上面开着各种小花,有蝴蝶飞舞,她还看到了一只小鸟,翅膀扑动着停在半空中,尖尖的小嘴朝向花蕊。“爸爸,这是什么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这是蜂鸟,它能够悬停。”“什么叫‘悬停’?”“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那是一个遭遇风暴的年代。嘟嘟长大了,爸爸却进了“牛棚”。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吴大观以“走资派”和“特务”的双重罪名被关押批斗。他因长年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的左眼,被说成里面有搞特务活动的照相机,3天3夜被强烈的灯光照射着交代问题,并强行停止治疗,最终彻底失明。他早年的胃病也犯了,开始吐血。最让他痛苦的是他失去了搞发动机的权利,每天的任务是清扫厕所。身穿黄棉大衣和一双军用胶鞋的吴大观,在那段日子里,突然变得苍老。

迷茫,无边无际的迷茫……

还记得那些笑容吗?20年前聂荣臻司令员的笑容,一个个八路军同志的笑容,真诚,清澈,见到心底。有这样笑容的共产党人,怎么会做坏事?

蓦然间,他的心晴朗了。

他通过看守他的一位善良的老工人把技术书偷偷带进“牛棚”,白天刷厕所,晚上看书,画图没有纸,就用手纸和旧报纸,画好了,夹在床上的草垫里。

他唯一牵挂的是妻子华国。很久以后才知道,她因为拒绝与他划清界限,遭无情殴打,椅子腿打断三根,昏过去,再用冷水泼醒……

同类推荐
  •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种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与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写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处理规范解疑。所列题目,均是长期研究和讲学实践中积累的,是与公文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中的经验总结。 这些题目反映的问题源自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写作中的规范与技巧,了解公文处理实践中的热点、 焦点和难点。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美国教育借鉴力

    美国教育借鉴力

    本书从亲和力、激励机制、社区协同等几方面,对美国的教育最新研究进行了编译并作了点评分析,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研读。
  • 饥饿

    饥饿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饥饿》试图发现: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9亿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热门推荐
  • 神医重生之撩个世子来种田

    神医重生之撩个世子来种田

    世子爷深情的说:“我对乔沫沫一见钟情!”众人:世子爷,您的口味是否有些太重了?世子爷骄傲的说:“我家沫沫风华绝代,绝世无双!”众人:世子爷,您的旧病未好,又添眼疾了么?“我家沫沫以夫为纲,温柔贤淑,知书达礼!”某世子抱着被子站在卧房门口温和的说。众人掩面,世子爷为了追妻,面子里子都不要了么?众人痛心疾首,他们风华绝代,霁月风光的世子爷啊……
  • 狐妖乖乖碗里来

    狐妖乖乖碗里来

    【精品·先小虐后大宠】“我等了五百年,终于等到你了。”在她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刻,一个轻柔又深情的嗓音飘进她的耳朵里,刻进脑海。**“你,你谁啊!!”纯莲盯着在自己身边的人,一脸难以置信,眼睛瞪得老大,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美的人!………他十分无辜地眨眼示意她放过他的尾巴,嘴角噙着宠溺的笑,身后九条毛茸茸的尾巴随风摇摆。传闻这只狐狸嗜血成性,冷酷无情。她不以为意:这破狐狸整天除了卖萌以外还会干点啥?【狐妖若是动了心,岂是凡人能比?】
  • 幽默搞笑大杂烩

    幽默搞笑大杂烩

    《幽默搞笑大杂烩》幽默笑话犹如人生的佐料,让你在阅读中享受愉悦,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在与人交往或遇到尴尬时,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幽默笑话,不仅可以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也能化险为夷。
  • 绝世鬼修

    绝世鬼修

    六道皆可修真,唯我鬼修独尊!冥界是死者的国度,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荒野与黑暗浑浊的冥河,但却没有丝毫生气。这里没有草木,没有动物,有的只是躺在荒野之中,数之不尽的遗骸白骨,以及被冥河吞噬,不断挣扎,哭喊的死者亡魂。而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死气森森的冥界开始的。
  • 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说悲

    说悲

    探索生命的奥秘,不知世间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答案。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它适用于任何场合,谈判时要用,工作中要用,日常生活中同样要用。怎么用好这个工具,《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将告诉你答案。成功有道可循,礼仪便是其中之道。礼仪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礼仪的表现却是需要行为技巧来实现的,礼仪有时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你的修养品德和为人。有时又是天使,它能帮助你与人和睦相处,帮助你成就辉煌未来。家和万事兴,家庭需要礼仪: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见面需要礼仪;事业有成,同事间需要礼仪。总之,人际交往离不开礼仪。
  • 老乌哲学

    老乌哲学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安若娉婷

    安若娉婷

    她,借太尉大小姐安娉婷之身意外重生。本以为从此开挂,走上人生巅峰。谁晓已被指婚当朝丞相二公子,市间相传,此人品行不端,身有残缺!再看生母早逝,父亲淡漠,兄妹排挤…她,该逆来顺受,或是奋起反抗?
  • 御剑倾城

    御剑倾城

    凝血赑屭,紫血宝剑。武林至宝,百年一见。江湖上流传数十年的几句,原本被人们渐已淡忘。江湖永远不寂寞,酒馆茶肆中的刀客侠士们,总不乏斗酒取乐的谈资、天南地北的传说。可万没想到,仅数月之间,那柄被披上神秘面纱的紫血宝剑,又被人们口口相传。三四十年前,紫血宝剑的主人,武林中赞誉者称其为紫血剑君澹台映月,以一柄紫血宝剑独步,鲜有敌手;蔑骂者称其为紫血剑魔,杀人如麻心狠手辣。澹台映月去世后,此剑一直在峨眉派掌门人慧逸师太手中。这件事江湖上人尽皆知,时光荏苒,无人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