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很早就有飞天的梦想,神话故事中有女娲补天、黄帝乘龙上天之说。人做梦也会经常梦见自己在空中飞翔。《渊鉴类函》中说:“庄子梦为蝴蝶,相栩然飞。”又说:“宋照公梦为鸟,喙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曰 ‘予梦美必去’。”秦穆公“梦游天,上观钧天。”类似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人类航空的梦想,是从观鸟飞翔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模仿鸟类飞行试图飞向天空,不过那时的模仿还只是做成鸟的样子放飞,虽然不能飞很久,但还是满足了当时人们梦想飞天的愿望,也是人类航空的开始。公元前340~前278年,伟大诗人屈原就曾描写过在空中飞行的景物。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反映了人们飞天的梦想。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调张籍》中也写过:“我愿生两翼,捕逐出八荒”,意思是很想长出像鸟一样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向四面八方。宋朝的大学者苏东坡在《金山妙高台》里也写有:“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些诗句均说明,中国古代有着无限的飞行遐想。
从航空体育文化的定义上说,木鸟、风筝、竹蜻蜓、孔明灯文化可列入航空体育文化,因为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理论科学、体育精神、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法规、体育风尚。风筝、竹蜻蜓的制作很讲究艺术,风筝上有各种绘画,是文化艺术的具体表现;古人制作木鸟和风筝作为测量工具用于测风向,又包含了科学精神,孔明灯的命名是为纪念英雄人物和他们心目中的精神人物,这又包含了道德。其次,木鸟、风筝、孔明灯文化的出生地是民间,它们根植在民间,又可称之“民俗体育文化”。
第一节 木鸟
鸟,是一种飞禽,由于身上有长满羽毛的翅膀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尔雅》记载的“(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形象地把鸟的特点刻画了出来。那么鸟为什么能飞呢?古人也有自己的认识。如《白虎通》描述:“鸟者阳也,飘轻故飞也。禽者何?鸟兽之总名明,为人所禽制也”,说明鸟是一种阳物。“阳”为升腾之意,能飞者属阳,当然主要原因是鸟的身体轻飘,所以能飞。 《淮南子》中:“鸟排空而飞,兽厥实而走。”指出鸟的轻飘、排空是鸟能飞的原因,现代航空、滑翔的技术原理都依据了这一点。1898年,有人在埃及一座3000多年前的古墓里发现了一个与现代飞机极为相似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用当时古埃及盛产的小无花果树木制成的,有31.5克重。因当时人们还没有飞机这个概念,便把它称为“木鸟模型”。这个模型现在放在开罗古物博物馆,编号为“物种登记”第6347号,放在第22室。直到1969年,考古学家卡里尔·米沙博士获得特许进入这个博物馆的古代遗物仓库,发现了许多飞鸟一样的模型。这些飞鸟模型有个共同特点,即都有鸟足,形状半人半鸟的,而这个模型除了头有些像鸟外,其他部分都跟现在的单翼飞机差不多;有一对平展的翅膀,一个平卧的机体,尾部还有垂直的尾翼,后面还有脱落的水平尾翼的痕迹。
正因为古人对鸟的细致观察和飞行特点的认识,从而衍生出制作鸟的念头。从史料记载来看,我国最早制作会飞的鸟是在战国时代。
《庄子·逍遥游》有“列子御风而行”之语。对风力的认识是制作飞鸟的前提条件,所谓“御风而行”就是要根据风力飞翔,当时对鸟的飞行也有观察和认识。《易》说“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就是说飞鸟腾高时会遇上逆流,有危险,而向下飞时,不会遇上大的阻力,所以顺而少危险。先秦人们有了这些知识就开始实践了,大概人们认为木头最轻,于是就用木头制作飞鸟。《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韩非子·外诸说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杂俎》说:“鲁般(班)墩煌人,于凉州造浮屠,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六国时鲁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列子》等,一说公输,一说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不少古代数学、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鲁班是与墨子同时代的著名巧匠,至今仍被民间木工奉为祖师。
为什么当时制作飞鸟要选择“鹊”这种鸟为模型呢?这与鹊飞行的自然属性和人们对鹊的喜爱有关系。《尔雅》说:“鹊,鸡醜,其飞也翪[1]”。古人对鹊还进行了全身形体的描述,如《格物总论》写道:“鹊,一名飞驳,形类于鸦而差,小嘴尖足,爪黑颈项,背深绿色,白翮尾,毛黑白相间,善为巢,其音楂楂然,南人闻其噪则喜。”关键是古人认为鹊属阳物,是升腾之鸟。如《周易·统卦》说:“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见于未风之象,今失节不巢,癸气不通,故言春不东风也。”鹊鸟不仅是阳鸟,而且可以知风象,是判断天气的候鸟之一。
“阳”气是升腾的气,古人甚至认为“天”是阳气积聚而成的,战国屈原《楚辞·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洪兴祖注云:“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鹊鸟人见则喜,故名喜鹊,鹊鸟是阳鸟,阳为仁,又阳气上升,鹊鸟可以占卜风象等等,正因为鹊鸟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古人首先选中鹊鸟为试飞的模具。《韩非子》说:“墨子为木鸢”,鸢(即雄鹰,一称老鸱),不仅有利爪,有捕抓害鼠的功能而深得人们赞许,更主要的是鸢这种鸟高空盘旋、力搏云天的能力极强,鹰有“鷞鸠”一名,又叫鹰隼。《尔雅》:“鹰,鷞鸠”。又说:“鹰隼,丑,其飞也翔。”《本草释名》对鹰作了详细描写和分类:“鹰以应击故谓之鹰,其顶有毛角,故曰角鹰,其性爽猛,故曰鷞鸠,昔少皞氏以鸟名官:有视鸠、鳲鸠、鹘鸠、睢鸠、鷞鸠五氏,盖鹰与鸠同气禅化,故得称鸠也。”《会经》云:小而鸷者皆曰隼,大而挚者皆曰鸠是矣。《尔雅·翼》云:“在北为鹰,在南为鹞,一云大为鹰,小为鹞,《梵书》谓之嘶那夜。”
鹰很凶猛,作为打猎工具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要把鹰作为试飞模型,是因为鹰的自然属性、飞翔能力极强。《秦子》说:“鹰能飘击,不可以寄多佳。”《孔氏志怪》记载:“楚文王少时雅好田猎,天下快马名鹰毕聚,有人献一鹰曰:‘非王鹰之俦’,俄而云际有物凝翔飘繇,鲜白,鹰见之,便竦翮而升直,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丽如雨,有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喙边有黄泉,莫能识,时有博物君子曰:此鹏雏也,始飞焉,故为鹰所制,文王乃厚赏献者。”这一段故事不仅仅是说鹰的凶猛,而且也体现了鹰直飞向上,快如闪电的飞翔能力。墨子选中这样一种鸟做试飞模型,显然是看中了它能直上腾飞的能力。
从鲁班和墨子两个人造的木鸟相比较,墨子花了三年时间,造了鹰形的木鸢,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而鲁班造的木鹊,能飞三天而不败,看来似乎木鹊飞的时间更长。但是从模型大小和用料不同来看,墨子造的木鹰是纯木头的,而且模型更大,而鲁班造的木鹊是竹木混合的,模型更小,应该说两者各有千秋。所以飞行模型的大小、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尽管鲁班造的是木鹊但能“飞三日不下”,在当时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这一成就可以说是很大了,所以各类史书纷纷记载,史家称之为“巧艺”、“奇术”,这也为后来纸鸢、风筝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甚至可以说是现代飞机、滑翔机的鼻祖。
1957年,在西安灞桥、甘肃居延等地出土的西汉初期的麻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这说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在前人造纸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造纸,造出来的纸质地良好,还能大大降低成本,因此很快推广,使“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从蔡伦造纸后,人造飞鸟也进入了空前的改造和发展。人们纷纷用纸制作飞鸟,故而木鸟就有了“纸鸢”一名。由于纸鸢更为轻巧,能放飞得很高,甚至可以直入云端,因此魏晋南北朝时,纸鸢一时成了测量、通信的工具,并发展为风筝。
第二节 风筝
按“筝”字来说,筝是古代一种乐器,《说文》解释说:“筝,五弦筑,身乐也。”《释名》:“筝,施弦,高筝筝然。”这是根据筝发出的声音命名。而其特点是“五弦”,是弹奏乐器,又说筝是“秦音”。《史记》说:“秦逐客,李斯上书曰:夫击甕,扣出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风俗通》也说:“筝,秦声也,或曰蒙恬所造。”足见,筝就是一种乐器。
一种乐器,如何能放飞呢?这是牛马不相及的事,其实放飞的风筝,并非是弹奏的筝,而是因为唐代的风筝上装有鸣笛,其声响如同筝鸣,故名风筝。
放风筝,亦称放纸鸢、放鹞子,有悠久的历史。风筝这个名字,大约始于五代(公元907~960 年)。据明代郎瑛《询刍录》记载,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制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与“筝”一样的声音,故名之为“风筝”。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中国,是国际风筝界一致的结论。恰如一位外国风筝专家所说的:“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风筝,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我国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放风筝还是我国传统岁庆体育活动之一。在风筝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风筝在造型上更是多种多样、奇巧百出,并且从风筝的造形还能看出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宗教意识的特色,无不显示出其文化内涵。
鸟形风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放飞风筝和飞行物。众所周知,风筝最初的名称叫“鸢”,鸢就是鹰。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载:“高祖之征陈豨(音西)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也”。因纸鸢牵有长线,只要把长线放出,让纸鸢飘到指定地点的上空,以此测出两地的距离,在当时科学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种巧妙的测量方法。也由于纸鸢在测量和通信上的应用,大大促进了风筝在造形方面的发展。
在南北朝的战争中,鸟形风筝曾被用作传递书信的工具。据《独异志》记载:“梁武太清三年(公元549年) ,侯景围台城,简文(帝)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景令左右善射者射之”。《南史·侯景传》中对这个史事记载的更详细,当时梁简文帝被侯景围困于城中,里外隔绝,简文帝期望援军,有个叫羊车儿的人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黄帝诏令)于中”,简文帝于太极殿迎西北风而放,可是纸鸦一飞出城就被侯景手下射断了系绳,结果“纸鸦飞入云中,不知去向”。又见《北史》说,元世哲的从弟黄头使被囚于金凰台,与众囚越狱“各乘纸鸱以飞”。鸱(音尺),即鸱鴞(音消),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类小动物。从以上几段史料可知,先秦至南北朝的风筝至少有鹰、鹞、鸦、鸱和鹊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