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8000000022

第22章 二等奖(1)

歼7系列战斗机的研制与发展

谢 明 周砥中 屠基达 宋文骢张金波 侯建武 唐文斌

歼7系列飞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我空军、海军航空兵的第二代主要战斗机机种, 含歼7基本型 (米格-21F)、歼7Ⅰ型、歼7Ⅱ型、歼7M、歼7Ⅲ、歼7E、歼7G以及与其配套的歼教7教练机的改型机, 为我国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我国航空工业正是因为有了摸透米格-21 F以及不断的改进改型批量生产的经历, 才有了一系列新型歼7机问世。

歼7飞机的诞生

1. 历史背景分析

中苏关于歼7项目 (米格-21F) 的引进谈判1959年就开始了, 当年9月苏方通知可将米格-21 F制造特许权转让中方, 我方准备派代表团赴苏, 后因关系恶化而中止, 1961年,苏方又表示愿意转让。苏联之所以会同意向我国出售米格-21 F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虽然当时的中苏关系已经开始交恶, 但并未进入全面对抗。从国际政治上看, 无论是从冷战角度还是共产国际的角度考虑, 苏方都不愿意中国完全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这也为对华出售米格-21 F埋下伏笔; 从军事技术上看, 苏联当时已经有了全天候、可在不同高度作战的变后掠的米格-23 , 向中国转让对他们来说已经落后的行将淘汰的机种对苏联本身没有威胁; 从经济上看, 出售米格-21原型机可赚取巨额外汇, 存在较大的经济利益。此前, 张金波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图-16轰炸机厂实习, 知道他们将图-16升级为图-22超声速轰炸机后, 将剩余物资 (包括资料) 打包出售给我国的情况。

2. 赴苏签约

1961年3月, 由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为团长, 空军工程部参谋长丁仲、航空局副局长徐昌裕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应邀赴苏谈判米格-21 F的生产特许权问题。行前, 向周恩来总理、中央军委领导做了汇报。总理指示:“假如苏方要附带什么条件, 我们坚决不能接受。我们宁可不要这个项目, 也决不能屈服于他们的条件”,“你们有什么事及时电报请示, 专家可以要, 但顾问不能来。”

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参与了谈判。1961年3月30日双方签署了《关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带K-13导弹的米格-21 F型飞机的生产特许权协议》, 其中包含技术资料和技术援助等内容。

根据徐昌裕同志的回忆, 谈判虽然遇到一些困难, 但总的来说比较顺利, 也比较正常,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 (详见徐昌裕口述的《为祖国航空拼搏一生》)。

3. 技术摸透

1961年7月, 国防科工委北戴河会议决定, 推迟米格-21的仿制工作, 集中精力搞好歼6优质过关, 并转入批生产中。米格-21 F则以六院为主, 进行技术摸底, 为仿制做好准备。

之后, 六院与航空局于1962年5月联合发出了对米格-21 F技术摸底的指示, 要求各单位从不同专业开展计算、试验工作, 做到“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厂所复制苏方资料开始, 到苏方散装件运抵我方, 共进行了4次图样修改, 完善了全套的设计图样, 为仿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技术摸透是反向设计的基础, 工作涵盖面广, 其中包括对飞机性能、气动、强度等总体数据分析, 还包括发动机、机载设备各系统分析以及结构、材料分析等。

整个摸透工作由时任601所所长刘鸿志、副所长徐舜寿、总设计师黄志千同志精心组织、全面安排。这项工作为米格-21 F之后的歼7改进改型以及歼8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提供了经验。

4. 开始试制

按照中苏协议, 苏方于1962年提供了20架米格-21 F的散装件, 至1965年112厂全部组装完成, 并完成试飞, 交付部队使用。

1964年初, 仿制米格-21 F (当时命名为62式, 后正式命名为歼7 ) 工作全面展开。保证全机协调互换的主机标准样件试制工作一次对接成功。同年年底开始制造零件; 1964年11月开始投料; 1965年11月第一架机总装结束, 开始全机静力试验, 加载到112%设计载荷尚未发生总体破坏。之后, 用了3个月的时间对全机部件完成了197种情况的静力试验。

歼7试飞用的002号机于1966年1月17日由试飞员葛文墉首飞成功, 4月13日全部课目试飞完毕, 试飞结果表明, 该机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1966年12月28日, 航定委批准了歼7飞机和涡喷7发动机定型。在此之前, 由于部队换装的需求, 三机部曾于1964年、1966年先后决定由132厂、011基地和112厂3个点同时生产歼7 ( 011基地基本建设都是按照歼7要求设计的) , 并以112厂为主制厂, 向011基地和132厂提供歼7的全套图样资料和完全可互换的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在此工作中, 112厂厂长陆纲、总工程师高方启、副厂长王新、副总工程师罗时大等不负众望, 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 帮助了兄弟厂。

当011基地进行歼7的试制生产准备工作时, 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8月25日, 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航空工业、科研系统“抓革命、促生产”会议 ( 825会议) , 并下令停止试制歼7 , 转而试制歼6Ⅲ。这一决定打乱了既定部署, 使011基地基本建设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损失惨重, 耽误了歼7换装歼6的时机。

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吴法宪提出的“歼6Ⅲ可以打遍天下”之说,认为歼6Ⅲ性能好于歼7, 并由于发生过座舱盖在带离弹射过程中压伤飞行员, 以及出现过带离弹射过程中座舱盖与座椅没有分离导致飞行员牺牲的事故, 又把歼7说成“活棺材”。

之后, 1975年6月空军组织了歼7与歼6进行性能对比飞行试验, 经过全面衡量之后,对歼7做出了公正评价, 认为“歼7性能优于歼6”。

随后, 132厂研制的抛盖弹射救生系统解决了压伤飞行员的问题。

歼7系列飞机

1968年4月22日, 三机部下发《关于调集力量, 狠抓歼7飞机改进战备任务的通知》,通知132厂和112厂, 决定把歼7飞机改进工作安排在132厂进行, 歼7飞机改进任务列为首要任务。从此, 132厂成为制造歼7飞机的主制厂。112负责歼8飞机生产, 不再生产歼7飞机。

1. 外出探底

为了歼7的改进改型, 搞清苏联米格-21 PF的情况, 1972年张金波曾带队去罗马尼亚和朝鲜探底。罗马尼亚开始怕苏联整治, 态度比较谨慎, 只给看了一下飞机; 而朝鲜完全不同, ***总书记批示“中国同志要什么给什么”。经与我驻朝大使商量, 我方向朝方索取了大量重要部件和随机资料, 这些部件包括发动机、弹身座椅、全天候雷达等, 对我们改造歼7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 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 6年之后, 即1978年, 段子俊副部长率团访问罗马尼亚时, 罗方对我态度已有很大变化, 不仅向我方提供了大量米格-21 MF有关资料, 还提供了P13-300发动机、双管高速航炮实物。

2. 改进改型

132厂在歼7的改进改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几任厂长孙志端、谢明、侯建武以及总工程师屠基达等, 把歼7质量及其改进改型作为第一要务, 周密计划, 精心组织, 坚持始终。副总工程师周砥中在负责试制、技术攻关以及生产定型工作, 为歼7的改进改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歼7Ⅰ型

1972年5月, 中央军委叶剑英副主席主持军委办公会议, 听取三机部关于歼7Ⅰ型试制情况汇报, 决定歼7Ⅰ型改进项目由原来的“六改”改为“三改”方案。

“三改”方案一是增加一门航炮, 以加强火力, 提高命中率, 但同时要求在空中双炮齐射时军械系统工作正常, 发动机工作稳定; 二是进气道唇口改钝, 减小飞机低速时气流分流, 增加起飞推力; 三是进气道调节锥由三级改为无级调节, 提高进气效率, 改善飞机超声速性能。截至1982年停产歼7Ⅰ型共生产了207架 (含援助朝鲜40架)。

“三改”飞机于1973年4月首飞, 1975年1月完成全部试飞课目, 4月航定委同意设计定型并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审批,6月正式批准。

歼7Ⅰ型研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 尤其早期的“六改”, 在没有充分论证和必要的试验情况下, 就投入试制, 尚未进行定型鉴定, 就加大批量投产, 致使34架飞机长期滞留工厂, 历时5年才交付出厂。这就违反了飞机研制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程序, 教训是深刻的。

4. 歼7Ⅱ型

在歼7Ⅰ型基础上, 歼7Ⅱ型进行了4项重大改进。

改进火箭弹射救生系统, 围绕座椅的各种单项和综合试验工作进行了300多次, 与弹射座椅配套的座舱盖共进行73次试验, 4进火箭滑车试验场, 进行救生装置的滑车试验, 并在轰5试验机上完成了带假人的弹射座椅试验。

研制720 L副油箱, 以增大飞机续航能力。围绕720 L副油箱共进行了各种试验19 项,组织4次与带480 L副油箱的对比和鉴定试飞, 先后在多种飞行状态下投放32个副油箱。

换装涡喷7乙发动机, 以改善飞机性能, 提高飞机的推重比, 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解决换装涡喷7乙发动机引起的后机身温度升高问题, 先后进行了8轮72个起落的测温飞行。

阻力伞上移, 提高放伞速度, 可在离地高度不足1m时放伞, 从而改善了飞机的着陆性能。为此, 做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鉴定等各项工作。

以上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改进后的救生装置在国内外使用中4次弹射救生均获成功, 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1985年获国家质量金奖。

1977年5月歼7Ⅱ型正式立项, 1978年12月30日实现首飞。1979年9月26日, 航定委批准歼7Ⅱ型设计定型, 正式命名为歼7Ⅱ型飞机, 转入小批量生产。

经过小批量生产考验, 1984年12月29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歼7Ⅱ型飞机生产定型。这是航空工业部首次按《航空工业新飞机生产定型工作暂行办法》和《军用飞机定型工作细则》(试用本) 进行生产定型的飞机。132厂生产的歼7Ⅱ型飞机作为当时的空军一代主战机种共生产交付619架 (含出口125架)。

1977年, 三机部应空军要求, 扩大歼7Ⅱ制造能力, 决定恢复011基地同时生产歼7Ⅱ,该基地试制的歼7Ⅱ在1980年9月28日首飞成功。共生产交付145架, 两地歼7Ⅱ总共生产764架。

歼7Ⅱ型飞机研制, 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行的。企业经过整顿走上了正轨, 研制工作严格按程序办, 做得很扎实, 为成批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项改进还预先做了研究试验、试制和鉴定, 成为整机试制的先行。

5. 歼7Ⅱ出口型

1978年吕东部长组团赴欧洲考察后, 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我国战斗机的薄弱环节———电子火控系统, 首先用于歼7飞机改进。

中航技公司组织132厂与英国马可尼公司及史密斯公司进行了十余次商务和技术谈判,引进956型平视显示器、7 M型测距雷达、大气数据计算机、AD3400 多功能电台、0101 -HRA2型雷达高度表、静止式变流器、2030记录照相机等7项电子设备。

1980年5月, 中央批准了从英国引进上述电子设备, 用于改装歼7ⅡA型机。

同年6月, 中航技公司与上述两家英国航电公司签订了商务合同, 经空军同意并经两国政府批准后, 引进100架份设备的合同自1980年7月31日生效。

上述改装后, 将提升歼7ⅡA型的电子火控性能, 使之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水平。

但是, 1981年2月, 空军决定不要改装引进设备的歼7ⅡA, 这使得三机部面临要么废止合同支付数百万英镑的赔款, 要么执行合同而装出的飞机无买主的两难困境。

经部领导研究决定, 并报国务院国防工办批准, 将引进的设备适当改装用于同国外签订的出口飞机歼7M上。歼7M飞机按订货方要求, 还要实现4个外挂、增加外挂油量和配装近距格斗导弹, 以及提高发动机和成品寿命、扩大座椅救生指标等。这项冒着进度和技术两方面极大风险的方案, 由陈少中副部长主抓, 由132厂、中航技、飞机局组成了专题小组全力以赴专抓此项工作。132厂不负重望, 经过改型设计和大量试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要求,中航技领导亲自出马, 使尽浑身解数, 胜利完成促销任务。

歼7 M型成功出口后, 1985年与歼7Ⅱ型一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歼7 M型还获得国家质量金奖, 这是国家大型武器装备首次获此殊荣。

按照不同国外用户要求, 132厂继续改进飞机, 向第三世界出口, 为此, 中航技公司向马可尼公司订货共300多架份。由于歼7 M型的成功出口, 演变出此后的国际合作项目———超7飞机, 即现在中巴合作的“枭龙”飞机。

6. 歼7Ⅲ型

早在1978年6月, 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主持会议, 讨论用2000架歼7型飞机换装歼6的问题, 吕东部长带领张金波 (作为技术参谋) 等参加了会议。会上吕部长令张金波禀报了1972年赴罗马尼亚和朝鲜探底的情况, 介绍了米格-21 F与米格-21 MF的不同点, 会上张廷发司令员表示空军要米格-21 MF。

同类推荐
  •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是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间按受控飞行路线运行的载人的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人类就是乘坐它们飞出地球,摘星揽月的。刘芳主编的《载人航天器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内容涉及太空世界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 火箭与长征火箭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火箭与长征火箭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 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导弹来说还有弹头制导和控制、突防、再人防热、 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如今,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向太空进军的步伐,把探测目标投向了更远的 地方,而对火箭的研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研制出更先进,飞得更远的火箭,把探测器送到 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 向宇宙进发

    向宇宙进发

    《向宇宙进发:载人航天新探索》从人类航天事业发展5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发展出发,回顾了航天发展的过去,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发展路线。从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望了人类载人航天发展的路线。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热门推荐
  • 一千零一则经商智典

    一千零一则经商智典

    懂得经商的人,气定神闲,就可以腰缠万贯;而不懂经商的人,即便是整日忙得焦头烂额,也有可能负债累累。在许多成功商人的眼里,经商是世界上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学会应时而动,掌握其中的技巧,成就财富的梦想就会水到渠成。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经营故事,寓深于浅,通俗易懂,内容既有经典的哲理故事,也有被实践证明了的经商智典。这些经商的哲理曾经并且正在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从商的创业人士。
  • 医本倾城

    医本倾城

    她是毒医,在现世杀手界医手遮天,却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异世。可睁开双眼,却是无尽的牢笼,被圈养在偌大的鸟笼中,供人观赏!姐妹嘲讽,家族陷害,皇族阴谋。哼,还真当她是笼中之鸟?华丽转身,一抹嗜血惊染天下,挣脱牢笼,她要在这个男人为尊的世界称霸群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自带锦鲤穿六零

    自带锦鲤穿六零

    孑然一身的徐尽欢一朝失事,成了萌妹子。过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怕啥?鲤珠空间在手,吃饱喝足乐淘淘!手小腿短、身单力薄?怕啥?全能曾祖在侧,家里家外一把抓!从小学医练武,定能让自己鲤鱼跃龙门!尽欢:人生得意须尽欢呐!某男:我离人生得意的巅峰,就差一个叫尽欢的老婆!建了个群,717,615,075,有兴趣的乖乖可以戳
  •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不好意思”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本书主题切中要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很好的实用性。“不好意思”的本质,是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很多人都受过“不好意思”的苦,或因此而招惹麻烦,或因此而蒙受损失。现在的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这本书利用案例和理论,让我们学习如何正视并克服“不好意思”这个看似普通却十分顽固的难题,学会拒绝,学会坚持自我。
  • 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

    本书描写了抗战前川西平原军阀混战、鸦片烟泛滥成灾、人心人性大面积滑坡堕落的乱世乱相,抗战全面爆发,装备落后而羸弱的川军出川抗战,一路遭受的冷眼、所经历的惨烈牺牲,从历史、社会和人心深处,从国家政治生态和民族精神内部,冷竣观察和反思了70多年前那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救亡战争,深刻揭示了“国难是民族所有个人的命运之难,国殇是民族所有个人的精神之殇”的道理,对战争与人、战争与民族、战争与人心人性救赎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垃圾手游系统

    垃圾手游系统

    玩着手游忽然手机爆炸,俗套的穿越之后,俗套的系统加身。这所谓的垃圾系统,跟传说中的系统一点不一样,无时无刻的在对白夕诉说。“亲爱的宿主,我是你爹,游戏愉快。”
  • 富足人生的八大支柱

    富足人生的八大支柱

    本书列选“别为金钱焦虑丛书”。作者认为,富足是一种心态,富足建立在道德之上。寻求和发现美德的过程,就是获得财富、找到真理,让自己的人生不同凡响,让自己更加坚强勇敢、自由快乐的过程。本书向读者讲述了搭建富足人生圣殿的八大支柱,有助于读者收获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人生。
  • 娇妻作妖

    娇妻作妖

    童洛,肤白貌美大长腿,童颜巨乳小花旦。沈渊,矜贵冷漠腹黑男,权势滔天傲病娇。在某个淫靡奢乱场合,十八线小明星一不小心被沈家长孙当成了妖艳贱货利用,于是……【开始】沈渊厌恶的目光扫过刚才隔壁房间出来衣衫不整的妖艳女人,皱了皱眉:“五十万,脱光上床,拍几张照片。”童洛理了理滑落的肩带,想了想床上那个十七八岁的纯情小少男,点点头:“这个价格,留内衣,不露脸。”【然后】沈渊冷漠:“以你的身份也想嫁入沈家?从我弟弟身边滚开。”童洛眨眼:“您这套路不对吧,不应该加个‘给你多少万’?”【最后】沈大爷黑脸看着屏幕里露肩露腿的妖娆身姿,冷声:“你一年片酬多少,我给,呆在家。”童影后绽着一脸甜笑,一脸无辜:“自力更生也有错?大爷你让让,挡着我大红大紫的路了。”
  •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本书主要从历史与社会、人文与生态方面对动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动画的组成元素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蕴藏的艺术内涵。让读者逐步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动画的神圣殿堂,去探索这种独特文化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动画艺术之美。其次,在动画影片的实践研究中,讲述动画艺术的人文与生态,评述在动画作品中存在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让艺术作品体现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在本书的最后,对当前动画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海道经

    海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