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8300000006

第6章 动荡磨砺赤子心(1)

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

由于史料无从考证,关于陆孝彭的身世,大概无法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我们只能透过一些历史碎片来窥见这位航空先驱的幼年生活。在收集、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正义与豪情在陆氏家族子子孙孙的血液里暗涌,一脉相承。在动荡不安、战乱纷扰的年代里,这份正义与豪情转化为一股不屈的气节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陆氏家族在明朝历史上应该是非常显赫的。据陆孝彭的大女儿陆群回忆:

据说,在明末的时候,我的祖先官至二品,清军入关后,他们誓死抵抗,后来我的祖辈在战场上受了重伤,是爬回家的。再后来,他带着所辖部下及家属,跑到太湖那个芦苇荡里面,与世隔绝。他们自己种田、打渔、织布、纺纱,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祖先告诫子孙后代,永不仕清。就这样,几百年时间里,这儿的生活一直处于明朝,基本是跨过清朝,直接到了民国。民国以后,这里才慢慢有人走出来。

我爸爸给我讲过他小时候跟随爷爷回老家的事情。他说,要先坐马车,再坐船,当时,那里是新四军的地方,全部是芦苇荡,日本人都不敢进去,船在芦苇荡里面转来转去,不是当地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走。那时,已经是民国时期,结果进去一看,那里边的人还穿着明朝时的衣服。

陆孝彭在诗句中也追忆了他跟随父亲陆元昌回乡祭祖的情景,故乡留给陆孝彭的印象极为深刻:

忆昔随父祭祖坟,太湖深处一孤村。明祠双桂香千里,衣冠古朴读书声。

先祖明末官总兵,抗清兵败隐为僧。告诫子孙不仕清,爱国思想至今存。

“告诫子孙不仕清,爱国思想至今存。”尽管“不仕清”与“爱国思想”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但先辈这铮铮誓言背后潜藏的无声抵抗和决绝却让陆孝彭折服。

陆氏家族到了陆元昌这一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不再是改朝换代的民族之争,而是外强入侵、山河破碎之耻。

庚子(1900)那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0年后的1910年,19岁的陆元昌以“第二批留美官费生”的身份,远涉重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找到了宣统二年(1910)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名单,其中就有陆元昌的名字。而与陆元昌同一批留美的人员中,有很多后来回国后都成为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包括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植物学家钱崇澍,外交家、戏剧家张彭春,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冶金学家、陶瓷学家周仁,语言学家赵元任,化学家路敏行等。非常巧合的是,陆元昌、赵元任、路敏行三人竟然还是小学同学。

所谓“留美官费”又称“留美国赔款官费”,这“赔款”即是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1908年,美国将其所得赔款余额约1200万美元作为发展中国教育与文化之用,清政府用此款资助和选拔赴美留学生,并办起了协和医院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英国人所归还的赔款,规定由中英庚款董事会管理,庚款董事会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资助公费留英。美国于宣统元年(1909)开始退还庚款,当年就选派了第一批留美官费生。

与陆元昌同一批留美的赵元任在回忆录《从家乡到美国》中回忆了赴美留学的经历,从他的记录中,我们可以间接得知当年陆元昌的这段留学经历:

第一批利用美国退还多余庚子赔款的学生是于1909年放洋,我准备考试的是第二批……我们于8月16日启程,搭的船名为“中国”号,一万零二百吨,我们须坐小火轮到“中国”号停泊的地点。我在三号舱,和陆元昌、路敏行同舱,对面的舱由周仁和王预住。吃饭以敲锣为号,由于餐厅面积有限,必须分两次吃,先是中国旅客,第二批是西方人。我们发觉念菜单和学外国吃法,颇不容易,对我们来说,无异是上了一课。那天在海上航行时间不多,所以我们都兴高采烈离开中国驶向美洲。

以前选送的第一批清华学生,大多数送到高中读书,他们觉得高中课程太过浅显,这是北京政府的错误。这次,我们全部送到大学,有些人甚至被承认具有稍高学分。我和另外13位中国学生获准进入康奈尔大学。

陆元昌学的是铁路土木工程。回国后,陆元昌先在上海洋行工作,由于不堪忍受外国老板的骄横而愤然辞职,后辗转到天津当了一名铁路工程师。由于表现出色,不久升任铁道部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家也搬到了南京下关。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陆元昌的一些工作细节。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竟然发现陆元昌与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施工,于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今天的大桥气势如虹,雄伟壮观,然而,几十年前,茅以升主持制定的建桥方案却遭遇了重重阻力。钱塘江大桥建成以前,中国的桥梁全部由外国人建造: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而钱塘江大桥除了茅以升的建桥方案外,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也提出了设计方案……

当时,作为铁道部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的陆元昌,给予茅以升巨大的支持与帮助,使得茅以升的建桥方案最终被当局采纳。当然,这中间陆元昌具体是如何支持茅以升的方案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也是很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知的。

1978年,当陆孝彭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在返回的列车上与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桥梁专家、铁道研究院院长茅以升相遇,茅老听说他是陆元昌的儿子,非常高兴,连声感谢他父亲曾经在钱塘江大桥设计方案上给予他的支持。他说:“那时,通过这个方案的阻力很大,但你父亲竭尽全力赞同我的设计方案……至今想起来,我都不会忘记他。”

可惜,就在钱塘江大桥破土动工的那一年,陆元昌因患胃癌去世,年仅44岁。1997年,陆孝彭在《忆昔之一二〇(严父)》中写道:

忆昔先父家教严,疾言厉色心怡悦。报考南高先严斥,榜首题名喜形色。

中年胃疾不治症,遗训昭明常铭骨。魂魄无依六十载,愿神提携入金佛。

陆元昌留给陆孝彭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威严吧。作为一个父亲,本应留给子女更多温情的记忆却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无法实现了。

尽管我们不知道陆元昌教育子女的具体方式是什么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他的职业取向和支持中国人自己的钱塘江大桥方案可以看出,陆元昌是一个有血性的爱国知识分子。可以想象到,陆元昌这份爱国情怀对陆孝彭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20年8月19日,陆孝彭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常州。母亲翁炜是爱国女校的学生,知书识礼,思想开明,在校期间,受常州同乡瞿秋白的影响很深,反对裹脚,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然而,陆孝彭的外祖父是商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怕女儿惹事,未等她毕业便逼迫她早日嫁人。翁炜不在乎家境,就想嫁个有学问的人,便嫁给了才学出众的陆元昌。婚后,她生下四儿一女,陆孝彭排行老二,哥哥叫陆孝伦,大弟弟叫陆孝铿,小弟弟叫陆孝衡。陆元昌去世时,陆孝伦正在唐山铁道学院读书,陆孝彭只有15岁,正在读高中,弟弟妹妹都还小,需要照料,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翁氏肩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翁氏独自带着5个儿女流离乱世,支撑他们艰难求生,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不仅如此,她倾其所有,供儿读书,教育他们不懈求知。

我们能追溯陆孝彭的最早记忆来自南京。80多年前的南京城,在少年陆孝彭的眼中,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方:

1925年,6月5日和记洋行工人举行罢工。至7月17日,大罢工获胜,工人复工。7月31日和记洋行厂方失信违约,殴伤工人,酿成震惊全国的“七三一”惨案。

1927年,3月24日英、美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军舰以“保护”侨民和领事馆安全为名炮轰南京,毁坏房屋财物无数,近百名军民死伤,造成惨案,史称“南京事件”或“宁案”。

1930年, 4月3日和记洋行英商厂主勾结当局军警和英舰水兵镇压工人,制造“四三”惨案。

罢工、起义、游行、逮捕、暗杀、逃亡……这个城市处于白色恐怖的阴影之中。

在南京下关小学学习的陆孝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这里,他不仅受到了知识的启蒙,学习了国语、算术、自然等课程;对于国情时事,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试图探求陆孝彭早年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的最初萌发经历。然而,当翻阅史实,沉浸其中,笔者突然明白,无需刻意去寻求,因为,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生活的环境便是一部最为生动、最刻骨铭心的爱国题材教科书。

外强入侵、内战混乱、民族危亡、国将不国、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经历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苦难。

这样的苦难,让陆孝彭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的民族仇恨刻骨铭心,爱国情怀根深蒂固。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将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他们的方式为进步、光明和民族复兴而苦苦求索,奔走呼号。在他们身上,国耻与骄傲相交织,梦想与信仰相呼应。

大概,这儿时的经历就是潜藏在陆孝彭爱国情怀背后的原动力吧!

“九一八”上街游行

1931年,陆孝彭考入江苏常州正衡中学,跟随在正衡中学当教务主任的舅舅到了常州。事实上,陆元昌生病以后,家境每况愈下,承受不了重负,于是,几个孩子分别寄养到了亲戚家里,陆孝彭被寄养到舅舅家。

常州是陆孝彭的故乡,他对这里有着非常特别的情愫。常州,典型的江南水乡。翠绿欲滴的树木,曲折回肠的老街,飞檐和绿树掩映下的石桥,依运河而建的木制老屋,白墙灰瓦,被岁月洗涤过的颜色,古朴而素净。

正衡中学原名私立冠英初中,始建于1925年。后常州商界名人卢正衡先生抱造福桑梓之忱,筹百年树人之计,得冠英初中校董同意,慷慨出资,创办了“私立武进正衡初级中学”。1929年2月,正衡初级中学正式成立并开学。关于卢正衡其人其事,有文字记载如下:

卢正衡,原籍福建汀州,13岁时父亡,休学,进豫号钱庄当学徒。由于工作勤奋,先后被聘任志成钱庄职员、蔚丰钱庄经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恽次远创办常州首家银行———和慎商业储蓄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曾印发钱票和壹元面额钞票。民国八年至十四年间先后任武进商会副、正会长。

苏北桃源灾荒,他首先捐巨资并亲往灾区救赈。直奉战争爆发(1924),战祸殃及常州,他出2000多元筹办救火会,又凿自流井,热忱为地方事业奔走规划。

卢老先生73岁病故,身后哀荣,黄炎培、叶楚伧、翁文灏、庄蕴宽、胡适、丁文江等名士名流,均有哀辞、挽诗,或悼其逝世,或赞其办学的功绩。民国二十一年,国民政府发布嘉奖令,授予卢正衡先生捐资兴学一等奖。

校名之所以取为正衡,一是为了纪念这位学校创办人,纪念他古道热肠,兼济天下,回馈社会,倾力兴学的义举。二是希望学子们能像卢先生一样,正直做人,公衡处事。正衡人的道德传统和人文底蕴滥觞于卢老先生,正衡人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也结胎于卢老先生。之所以详细介绍卢正衡先生,目的只有一个:正衡中学秉承了卢老的精神之魂,在这里,陆孝彭深受影响———正直做人,公衡处事!

在正衡中学,陆孝彭开始了他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正衡中学的语文课程独具特色。当时,所使用的教材允许教师自编自选,其中,语文课选编了不少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古文、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学。

陆孝彭印象最深的是陈枚丞老师教的语文课。当他念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时,几乎能看见眼镜片后面透出来的泪光。课堂上,老师会讲时事,讲战局;课余时间,同学们经常唱《松花江上》《毕业歌》和《满江红》,其中,最爱唱的是《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尽管他们还不能完全明白复杂的政治形势与动荡时局的变迁,然而,这歌声似一粒粒种子,将追求光明之火的勇气与执着深深埋进他们幼小的心灵。每每唱起激昂的旋律,他们一个个都涨红了脸,热血沸腾:“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在这段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中,陆孝彭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陈枚丞。陆孝彭在校时,陈枚丞任正衡中学的校长,原先他是教语文的,后来兼教英语和数学。一段时间,陆孝彭数学成绩不大好,尽管校务缠身,异常繁忙,但陈校长主动提出给他补课,而且风雨无阻。

同类推荐
  • 论牛人的自我修养(不可错过的历史人物系列全3册)

    论牛人的自我修养(不可错过的历史人物系列全3册)

    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探索兴趣。曾国藩六十年的人生岁月,三十年的宦海沉浮,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尽蕴此书。
  • 宋美龄传

    宋美龄传

    宋美龄(1897—2003),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宋美龄人物传记,作者参阅了各种历史资料,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宋美龄。本书在台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岛内石之瑜的《宋美龄与中国》一书曾请作者杨树标作序,岛内公共电视台曾专程赴大陆采访两位作者评说宋美龄。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 朱新礼如是说

    朱新礼如是说

    1992年,朱新礼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创建汇源果汁厂,后迁址北京,汇源果汁目前已经发展成主营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果汁在港联合公告,可口可乐拟以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已公开发行的股份。这一业界最强并购的消息一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轰动(尽管收购案未获审批)。本书忠实记录并深入剖析了朱新礼从一个县经贸委副主任成长为果汁行业(甚至中国当代)顶级企业家的艰辛过程,从创业精神、经营理念、资本运作、商战智慧、品牌推广、营销攻略、质量控制、渠道建设、企业家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中国企业家智慧的饕餮盛宴。
  •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的一生,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走了一条由改良--民主革命--启蒙--马列主义革命--呼唤议会民主的政治道路。为他生前死后中国的落后,改良,革命,倒退,停滞,再革命,倒退,改革的历史进程,画上一个个问号。他和他的家族一生都在经历政治风雨。
热门推荐
  • 日月合

    日月合

    作者简介:景宜,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马拉雅》、《东方大峡谷》、《节日与生存》,中短篇小说集《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骑鱼的女人》、《白月亮》及散文等。荣获第二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优秀小说及著作集奖;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主创的大型纪录片《茶马古道》荣获第二十一届星光奖、《中华民族》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 浪迹三谈

    浪迹三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消失的影子

    我消失的影子

    自从阿布的影子消失,又过了好一阵子,他想起那些事,或许终究告慰了自己不安的驱壳。作为一名舞者,阿布的驱体始终在动与静之中自由转换。捱了这么些年,好不容易拼到了一出备受瞩目的“影子舞”的主角,却因为自身影子的消失,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当中。光线不容置疑地穿透驱体,幕布上的他俨然成了透明。令阿布崩溃的不只是丢掉饭碗,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他和远在国外的未婚妻也产生了罅隙。阿布不愿承认,两人的感情竟如此不堪一击,或许这背后原本就存在着难以启齿的秘密……饱受困扰的阿布开始失眠,并出现幻觉,失魂落魄如行尸走肉一般。阿布想弄清这一切到底怎么回事。在他身旁围绕着三个女人,一个是躲着他不见的未婚妻,一个是他躲之不及的舞蹈总监,还有一位,是他在病急乱投医的情形下结识的一位专靠塔罗牌为人占星卜卦的奇女子。奇女子盲打误撞,竟然真帮阿布找到了影子。只是影子并不好驾驭,或许影子也试图追根溯源,找回属于它被抹去的一段记忆。阿布的驱壳在这三个女人的混沌交织下,逐渐发现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往事,牵涉出了三条命案,以及他不堪回首的童年……阿布想找回消失的影子,找到梦魇中那死去的身影到底源自何时,源自何方。
  • 李宗仁先生晚年

    李宗仁先生晚年

    李宗仁先生晚年,从竞选副总统到流亡海外最后归来,是一条曲折道路的晚年。程思远先生以亲身经历撰写了《李宗仁先生晚年——百年中国风云实录》一书,言人之所未言,是一份李宗仁晚年政治生涯的记录,为研究现代历史和李宗仁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 赠言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赠言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面对着壮阔的大海,让我们向您庄严宣誓:请放心吧,敬爱的老师!没有什么风浪能挡住我们青春的脚步!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 至尊剑皇

    至尊剑皇

    古幽大陆,万族林立,一个小镇中的少年,坠崖重生,掀起一场惊动千古的浪潮。
  • 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病榻寤言

    病榻寤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围绕着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饮食养生(汤液醪醴)、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脏腑养生、依病养生、四时养生、导引养生、针灸养生等。
  • 家庭清洁小窍门

    家庭清洁小窍门

    有些衣服没穿多久,尤其是洗后,就会起很多小球,且越来越多,若是跟其他衣物一起洗,还会粘上小毛,很不美观。用电动剃须刀像剃胡须一样,将衣服剃过一遍后,衣物上粘的小毛、尘土就能被吸去,衣服可平整如新。需要注意的是,用电动剃须刀修整衣服,最好是在刚起小球时,球大了就不太好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