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念完了古典文学硕士,也出版了自己的两本书。
不过这并不是完美生活的开端——我的生活,并未像我曾经惧怕的那样不堪,也没有像我曾经期许的那般完美。
和老朋友打电话的时候,说起当下,两个昔日的文学青年在电话两端接连叹气。
我们都曾怀揣着近乎不可一世的梦想,或者理想,以为自己的人生理所应当走到100分那么精彩。
后来才发现,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有时候实在太难了。
你无法去选择自己的爱好当工作,一旦你选择了,它多半会被
摧毁。
于是你想,那么就接受吧,将就吧,顺其自然吧,像所有人那样努力平静去生活吧。至于那些喜欢的事,别奢求用来赚钱糊口,用别的东西养活自己,然后一起浇灌爱好吧。
可是渐渐的,你发现这也很难。生活平庸到不值一提,却又偏偏无底似深渊。
于是你以为你的人生就这样了,永远无法达到心目中的一百分,甚至连一半的分数都到不了。最绝望的时候,你甚至以为你的人生快要逼近一无所得的鸭蛋。
于是你只有学着平静,同时不忘咬牙捍卫。
当然以上这些你都根本不需要铭记,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全部经历。
怀抱着优等生的初衷,经历过垫底差生的噩梦,最终风平浪静平平凡凡地毕业。
这,就是成长。
总是在很快乐的时候,突然感到失落,甚至懊悔;所幸又会在极度自厌的时候,找到接受甚至喜欢自己的理由。
而我却觉得自己越来越没出息:
我不敢再去听歌,因为我害怕伤感会不小心找到出口,然后难以收拾。仿佛我的耳朵里就有一把失落的阀门,被音乐穿破,一不小心就泛滥成灾。
我不敢去专心回忆往昔,因为岁月像大海,而美梦就是沉入海底的宝藏。我宁愿它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等到我有了足够的信念当氧气罐,再飞去海底看一看。
其实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过动摇: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去往哪里,还一次又一次地写治愈系文字,会不会有点不靠谱?
可是当我写完第一篇《渺小如沙粒,也能映月光》,发给朋友看时,他却告诉我,让他很感动。
他说,上大学的时候似乎特别容易跟人谈心,不只室友和哥们,就连楼下宿管阿姨都能唠两句,有事儿没事儿就释放一下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内心的很多迷茫和失落无从诉说,哪怕再碰见旧友,激动地喝上一晚,也不知道怎么讲出内心的话,最终只有一场大醉,不诉离殇,然后怀揣着自己的忧愁与迷茫继续生活。
他说:“你把这本书写完吧,看着的时候,好像终于有人跟我谈心了。”
于是我渐渐明白,大概我并不需要刻意去“治愈”什么,只要慢慢讲述就很好。所以在这本书里,你们会看到一些没有那么多道理的文章——因为我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爱讲道理的人。
我在写,而你们在看,这就已经很温暖。
青春是一扇颠沛流离的大门,我们一一打开这扇门,穿过漩涡般汹涌的隧道,走向神秘而不可知的未来。
我曾经无比好奇,自己打开那扇门之后会有怎样一番风光;现在我却渐渐开始明白,最重要的,不过是穿过这扇门时,走过青春,走过成长……依然可以怀抱着美梦的勇气。
谢谢你打开了这本书,更要谢谢你,让我的文字遇见你。
历经颠沛流离,终会云开雾散。
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