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你有没有听过吸引力法则?
当你的思想和注意力足够集中在某一件事上,和它有关的种种人、事、物都会渐渐被吸引着来到你的面前。
有一本叫做《秘密》的书,就是围绕着这种神秘而奇妙的力量展开的。
虽然起初我也对这种主观色彩太浓的说法半信半疑,却也渐渐地能够明白所谓吸引力法则的道理。
在我看来,当你对某个领域怀有积极而认真的期待,整个人便会披上一层满怀希望的荣光。
你身上的正能量,会将整个人照亮,就像萤火虫温柔地点亮树丛。
于是你变得更加相信机会,更加留意着自己的每一份获得与惊喜;而机会也就更加容易找到你,变作大大小小的惊喜,带给你无穷的能量,让你可以快乐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办公室里的一位美女姐姐就精于此道。
有阵子她为了方便在休息时给大家切橙子吃,每天都在琢磨着想要一个便携式菜板,却一直没有遇见合适的。
某日,她在商场买了一条围巾,碰到那家商场恰好在做活动,竟然就真的送了她一张漂亮的浅黄色便携式菜板。她开心极了,给我们每一个人都讲了一遍这段奇遇:
“一定是因为我的期待把它吸引过来了!买围巾都能给我送一张菜板,真是想什么得什么!”
美女姐姐开心地在菜板上切橙子分给大家,橘色的橙瓣卧在浅黄色的透明菜板上,有种相得益彰的美好光芒。
我吃着橙子,想到她因为十几年来容颜都几乎没什么改变,在单位里被大家传为“不老仙妻”。
其中秘诀大概跟这张菜板的获得同出一源——善良乐观,简单积极,无视失望,放大快乐。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光滑的镜面。那些所谓的给予,无论是好是坏,是否是你所期待,通通都是你自己带来的。
你对着生活哭,它就哭给你看;你对着它笑,它就笑逐颜开。
造物者太忙了,所以他特意送给我们每人一面生活的镜子,让我们可以学习安排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这面镜子,把你的心情折射成各种经历与际遇,赐予你一切喜怒与哀乐。
三
我曾经遇到过两个彼此羡慕的女孩子。
她们是对表姐妹,在同一所大学念不同的专业。
在外人看来,姐姐和妹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姐姐开朗大方,可爱亲切;妹妹则娴雅文静,知书达理。
客观来说,两姐妹虽然长相端正,倒也都不算是什么绝色大美女。偏偏在她们眼中,对方简直有着倾国之姿。
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姐姐称妹妹为“女神”(不是捧她场,而是由衷地流露出仰慕之情),妹妹也曾在姐姐演话剧时羡慕地说,她“本来就那么漂亮,像个真正的公主”。
我起初以为她俩都有些自我感觉良好,后来却发现她们对自己的认知并没有多高,甚至在自己的实际水平之下。
而随着和她们交往的增多,我也有些惊讶地意识到——她们对彼此的羡慕并不局限于外表,而是包含了对方的整个人生。
姐姐从小比较早熟,会照顾人,所以和谁都能打成一片,却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妹妹那样好的气质,在众人眼中只是个开心果的角色;而妹妹一直在活泼姐姐的阴影下长大,始终认为自己非常幼稚扭捏,一点都不像姐姐那样拿得出手。
我见过很多女生会去羡慕其他女生,但大多都是因为两人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致对其生活际遇、家境优越程度等产生了过高估计;还真没见过她们俩这样,明明彼此了解得清清楚楚,还这么能发挥想象力。
时间久了,我渐渐觉得她们都并非真的羡慕对方,而是把自己关于理想生活的模子,套在了一个自己看得顺眼的姑娘身上。
换句话说,这种羡慕只是她们对自己生活不满的一种投射。
其实,就算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你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的人生。
那些你看起来很美好的事背后,也许会有你未必愿意付出的辛苦在小心维持;而那些你以为一帆风顺的际遇,也大多有他人持之不懈的努力。
你见过她妆容精致的模样,就摸着自己素颜时最糟糕的脸蛋羡慕她的美貌;你感叹他开的车子你连想都不敢想,或许他身后背负的债务也是超出你的想象。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你可以用真诚的交流去融化隔阂,但真的不用以肤浅的羡慕去妄自揣测。
我们都是普通人,哪有那么多女神男神,王子公主?
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就算你一不小心真的遇到,等这段故事经过,你大约也还是要做回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环顾四周,你能看到几个真正称得上美若天仙的女生?大多都是寻常人在你的身边打转。而你自己,也只有在他们之中打转。
我们本就平凡,因为“特别”这个词,从来都是只与少数人相连的,所以我们注定要在更大的几率里作为大多数人安然存在。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里,都甘于这种平凡。
相反,只有勇敢地拥抱这种平凡,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安全感,才能真正摆好心态,努力做出一点不平凡的事情来。
我也曾努力趋近完美,但又有什么值得我如此狼狈。
3.离开“得不到”,忘记“已失去”
无论生活还是我们自己,“完美”从来都只是一种理想,而“向往着完美的不完美”,才是真实的日常。
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一杯澄澈的清水里不小心滴进一滴墨汁,试图将它舀出只会让整杯水都变得浑浊。可是假如你不去在意那一滴墨汁,任由它存在,渐渐地,这滴墨汁就会沉淀在杯底,而这杯水则依旧清澈。”
我不知道有多少杯清水可以任由那一滴墨汁存在,但我却见过太多被自己搅浑的清水。
而困扰我们的那些不完美,仔细想来,大多都可以被归为两类——得不到和已失去。
那些得不到的总是化作骚动埋伏在心底,不甘与不屈碰撞着,加重心里的失落。
而那些已失去,在记忆的美化中无限趋近完美,偏偏又带着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色彩,一点一滴,每日积攒着遗憾的深潭。
今天这个故事,就是有关一杯被自己搅至浑浊的清水。
这杯清水有一个全中国上过中小学的人都知晓的名字:小明。
没错,就是那个英语不好,还总要大家帮忙给外国友人写信;跟妈妈上街买菜还要算一下鸡兔同笼问题;长到十八岁,生活里还总是有一堆麻烦的小明。
不过此“小明”虽与彼“小明”同名,性格与智力却截然不同。
他的英文非常好,而且自小就是奥数天才,更重要的是,他生活里从来不会有一大堆麻烦。
原因很简单——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永远不会允许自己的麻烦积攒成堆。
小明和我的相识颇有点戏剧化。起初,我们的关系并非朋友,而是读者和作者。
十三岁那年我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一首小诗,那时候的杂志还会把作者的名字和地址、邮编一起印在诗名下面。于是稀里糊涂的,还是个小丫头的我就开始收到全国各地小读者的来信。
起初我还觉得兴致盎然,想要结交一个志同道合的笔友,展开一段轰轰烈烈的传奇故事,比如通信三十年才相见,然后他由衷夸赞我:“你看起来好像只有二十岁,难道这就是文学给你带来的出众气质吗?”等等(请原谅一个矫情孩子的虚荣)。
但很快,我就发现没几个读者写的东西能让我看得下去。各种语病,各种不通顺,各种无聊,总之就是各种让我懒得写回信。
就在我已经差不多快要放弃结交笔友这个念头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极为个性的来信。
严格来说,它不能被称为一封“信”,因为它其实就是一架纸飞机。飞机的左翼写着“快快飞吧小飞机”,右翼写着“飞到诗人身边去”……
当我打开这架个性纸飞机的时候,里面用非常工整的字体写着一段不长不短的文字。
大意是说,他是一位新疆哈密的男孩,吃哈密瓜长大,偶然买了一本杂志看到我的诗,想要鼓起勇气请教我平时都看什么书,还有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虽然他问的问题也不怎么有意思,但他是第一个在信里明确问我问题的人,导致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不理他。
另外,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哈密”真的是一个地名,过去我都以为它只是“瓜”的形容词,代表的是“高兴得发甜”这层意思。
于是我提笔给他写了回信,大意如下:
很感谢你的来信,不过我看的书太多了估计你一时也看不完,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试试先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读三遍看看;另外,我天生语文好,所以从没有动脑筋学过语文,真是太抱歉了。还有,请问你们那里的每个哈密瓜都很甜吗,有没有不那么甜的?
写完了这封内容丰富的回信,我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这个纸飞机上没有地址,他也没有把自己的地址留给我。我该寄去哪里?
进而我突然又想到,一个纸飞机怎么会从新疆飞过来呢?我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是别人的恶作剧,甚至怀疑哈密这个地名也是杜撰出来的。
于是我有些生气地把回信丢到一边,连同那只纸飞机一起放在角落积灰。
没想到大概一周后,和我们隔两个教室的同年级4班的呼延小明跑来找我。
“你什么时候认识呼延小明的啊!”帮他叫我的女生激动不已。
那个时候,呼延小明已经是年级上的名人了。理由大概就是学习成绩非常好,家里很有钱的样子,人长得也很端正,为人非常亲和,足球踢得挺好的……
我很惊讶,这个传说中的人物会突然跑到教室门口来找我。
“……我不认识你……”第一次跟他讲话,我竟然还有些脸红。
他挠了挠头:“你之前是不是收到一封哈密寄来的信?那个……是我写的。”
我愣住了:“那个纸飞机?你确定?”
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我心中万马奔腾,满脑袋都是“为什么啊,为什么啊,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啊,究竟为什么啊?”
不等我表达自己的疑问,他就有些尴尬地开口给我讲了缘由。
“那个,我语文一直不太好,尤其是作文……所以一直在订那个杂志……这次突然看到你发了一首诗,觉得特别厉害……所以就由衷地想要请教你,怎么把语文学好的……”
我愣在原地,脑袋里依然转不过弯来。
好在他继续解释了下去:“我觉得不好意思直接请教你,怕大家笑我……所以我就假装成哈密的读者……这样,你懂了吗?”
我有些吃力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上课铃声响了,眼前的呼延小明似乎打了鸡血,快速丢下一句“请你一定要回信给我,告诉我你怎么学语文的,然后麻烦你拿到4班来啊,谢谢啊,再见。”就闪回了教室。
我依然沉浸在震惊中,上了一节不知所谓的数学课。
整节课我满脑子想的就是:
“天啊,竟然有人如此爱学习;天啊,竟然有人如此爱面子;天啊,他真是脑袋有问题。”
而他收到了我那封貌似没可能帮他提高语文成绩的回信后,竟然还不死心,缠着我帮他评阅作文。
他提出把学习数学的诀窍告诉我作为报答,被我轻蔑地拒绝了;于是,他每次交给我一篇作文,都会加一份校门口的巧克力爆米花作为酬劳。
就这样,我和完美主义的呼延小明竟然渐渐成了朋友。
认识呼延小明之前,我一直觉得学习好的人大多靠聪明,而那些体育很好的人差不多都是怎么学也学不进去的差生(请体育好的聪明人不要打我,这是一个体育渣的自我安慰)。
直到熟悉了小明,我才知道四肢发达也可以头脑机智;甚至,头脑机智还可以超级用功。
不过说真的,我很不理解小明。我觉得他这样太累太累了。
他数学学得好,英语也学得好,甚至物理、政治、地理这些都学得很好,为什么偏偏语文学不好,就要抓着我想方设法提高?
那时候我觉得完美不是美,而是平庸无聊;相反,有长短处的鲜明比较才算有个性。
但小明不同。
他根本不在乎无聊还是有个性,他只在乎优秀。
中考结束的第二天,我开心地在家打游戏,小明打电话给我:“你可不可以到你家附近的肯德基来?我把自己中考作文回忆着写出来了,想让你帮我估分。”
我满脸黑线地去了,然后拿着他的作文装模作样夸赞了一番,蹭了一顿当时觉得美味到不行的肯德基。
“谢谢你,这时候还愿意帮我。”他感激地说。
“不客气,其实你这样是为什么呢?最好的高中你肯定能上,你光靠其他几门那么厉害,就肯定没问题。”我啃着吮指原味鸡问他。
他想了想,说:“我告诉你个秘密,但是听了这个,你就得一直帮我改作文。”
“好啊。”我一口答应下来。
“其实我爸妈离婚了,我爸很少来看我们。我虽然见他见得少,但我知道他对我期望挺高的,因为他老给我讲他看《哈佛女孩刘亦婷》什么的,你听过这本书吧?”
我点点头。
提到这本书真是暴露年龄啊,那个年代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因它燃起了哈佛梦。
“你也知道,哈佛那么厉害,我不想让我爸失望,所以我想像刘亦婷一样,高中毕业就考上哈佛。那样我爸肯定特别开心。”他说到这里,自己已然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我觉得有些震撼,又隐隐觉得有些同情他。没想到大家眼中什么都很完美的呼延小明,竟然是一个为了让爸爸自豪不停努力的小孩子。
于是我拿过他的作文本,说:“我再好好给你看一遍吧。”
中考之后,我们一起升了本校高中部,依然不在一个班。小明还是经常会拿作文给我看,我也很努力给他修改,还会帮他列出我觉得对作文很有帮助的现当代散文名篇清单。
他依然是什么都很好的物理课代表,我依然是偏科的语文课代表。虽然我们长大了一些,但似乎什么都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