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你今生最崇拜的人是谁?
教师。我脱口而出:因为在我从小学至高中成长的过程中,遇上了很多好老师。所以,我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好老师。
要当先生,先做学生。
打倒“四人帮”后的1977年高考改革,我如愿考上了第一志愿——南昌师范学校,终于搭上上学末班车,重又回到学生时代,开始了我的实现理想之路。
来学校报到,我才知道,因为录取人多,这个学校在南、新两县各开了1个分校,我被分在南昌县分校。
说是分校,其实,这完全是一所没有校址的学校。如果有人问起这个学校在哪儿?我敢说,你还真是在地球上都找不到。一片靠在南昌县莲塘三中边上的荒地,校长说,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这一届是专为当时比较紧缺、青黄不接的中学准备老师的。当初学校共招有三个班:英语班、数学班(借用莲塘一中的教室),理化班(借用莲塘三中的教室)。
记得那次中考作文题叫《我的好老师》。我写了小学陈荣根老师如何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事迹。这篇作文考了80分,分数算全校第一。由于语文成绩尚好,便被分在英语专业班。
我随即提出不想上英语班。因为当时英语还是一门冷门,那时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况且,也觉得自己的中文都没有学好,哪里学得了外国文字?
那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家里很穷,根本没钱供我上学。父亲在生产队种田赚不了什么钱,我只能靠两个已分家的哥哥每人每月贴补3块钱过日子。好在学校有点儿补助,16块钱的伙食费,刚够吃饭。别的,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住在山冈上,生活很闭塞。好在附近玻璃厂有一户人家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同学们晚自习时总是以上厕所为名溜了出去。走上10多分钟,稍稍来到附近玻璃厂生活区。隔着人家的玻璃窗,偷着看电视。尽管画面影影绰绰,倒也能够一看就是半夜。
每天早上起来做操、跑步,这是我们一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后来学校举行长跑马拉松比赛,我获得第2名。显然,这完全得益于在这每天晨练的结果。
学习虽然努力,但我的功课仍然跟不上。一颗心成天只为功课而苦恼。因为我没上过高二课程,所以高二后所有的知识都听不懂。老师讲授这些知识时也只是作为复习一带而过,直接讲上大学内容。
要在山冈上建起一座学校,谈何容易。这下可苦了我们学生了。可不?我们实际上相当于是在这儿实行半工半读。建校舍要下砖、浇水泥、平地、送水等等,这些人力全都得由我们这些学生代劳。一天下来,劳动之事至少有七、八次。我们就是在停课、做事、做事、停课这样一种循环的学习环境中与学校教学大楼一块茁壮成长起来的。
临到毕业时,白手起家的学校,建成的几间平房校舍倒也小有规模。
每当周末回家,30多里的路程,只能靠自己双脚这个“11号”车来代劳。我和与我家相邻的王令平同学相约周六下午下课后立即开始夜间行动。沿着连接家乡的赣抚平原水渠前行,晚上10点多钟才能到家。而后,周日又如此反方向返回学校。
这样的步行与其说是受苦呢,倒不如说是一次快乐的旅行。因为沿途的山水自然美景总是能让我们陶醉其间,不舍离去。就像我的求学之路,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希望就在前头。更何况,要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要说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人要有理想,走这点路,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得当时有位叫刘建萍的同学,一天骑了部飞鸽版自行车来,很是神气的。大家围着车看来看去,很是羡慕。不久,他又戴了块上海牌手表。同学们都说:他家可真有钱呀!
实习期间,我被分到罗家乡中学,担任初三(3)、(4)两个班的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新的职业总是能让青年人感到好奇,新鲜。在一片新的天地里耕耘,充满阳光的生活,那时真的很开心。
在这里,我也留下了一份至今不能忘却的牵挂。
初三(3)班有一位女生,叫刘玉林。她爱好学习,很有志气,读书相当刻苦,成绩又好,人长得也很漂亮。关键是她凡事喜欢钻牛角尖,攻难题。我很欣赏她,同时也能够感觉到她的亲近。
在我即将实习结束离校之时,她送了二首小诗给我,小诗内容至今我还不能忘却:师离鸟巢情更深,呕心沥血启蒙生。此身且将东流去,唯有尊师未酬恩。相识时光虽然短,师生情义如海深。今日吾与尊师离,辉煌腾达是园丁。
只可惜,这么勤奋的学生,听说后来竟然没有考上大学。几十年以后,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还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多么优秀的学生呀,怎么就会没能考上大学了呢?她的状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会这样一落千丈了呢?
作为老师,一想起这位学生,我这颗心至今都会隐隐作痛。总想找到答案,很想解开这个谜。可老天爷却一直都没有给我这个了却牵挂的机会。退一步说,就算是没考上大学,也可以生活的快乐的呀。玉林同学,你会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