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春秋公羊传》记载,他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史记》说他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曾经从政,先后出任中都的县宰,颇有政绩;升任司空,管理土地工程;再升任大司寇,管理全国治安。他施展抱负,在夹谷抵抗齐国的威胁,保持了鲁国的国威;又整顿内政,谋划复兴公室,但是功败垂成。五十五岁时,带领弟子们周游天下,先后到了卫、宋、曹、郑、陈、蔡等国。希望能找到英明的诸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学,并整理《诗》《书》,校正《礼》《乐》,修订鲁史而作《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旁。这里,后来成为孔子家族的墓地,叫作“孔林”。
孔子是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他整理修订的五部中华文化元典,合称“五经”。他在整理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扬箕子、周公的思想,提倡“仁”,创立了儒学。孔子又是伟大的教育家,首开私人讲学授徒之风,被称为“万世师表”。
《论语》记述孔子的言行思想,是儒学奠基之作,被现代学术界称为“东方圣经”。学习《论语》,修养心性,完善人格,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论语》中很多准确、精炼、形象的语句,早已化为成语格言,它们不仅是人生精义的概括,也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本书除前言外,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语》原书的注解与今译,第二部分是《论语》分类辑录。
《论语》注本很多,影响广泛的注本,一是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二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此外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本书主要参照《四书章句集注》,把《论语》划分为500章。本书的注释吸收了朱熹以及后代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了陈蒲清教授的研究心得。本书的译文力求信、达、雅。信便是忠于原文,准确传真;达便是通顺流畅,易于理解;雅便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既避免文白夹杂的现象,又保持文言文洗练的风格。
本书为方便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句法的解释,并对某些语录作了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