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7400000002

第2章

“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何故须广、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也。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沟,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

第二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

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第四、问答解释者。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辇,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

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

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

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挍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

第八、挍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同类推荐
  • The Princess de Montpensier

    The Princess de Montpensi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GERMAN IDEOLOGY

    THE GERMAN IDE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Portygee

    The Portyge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蕉窗雨话

    蕉窗雨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瀛涯勝覽

    瀛涯勝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深衣考误

    深衣考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ebrew Myths

    Hebrew Myths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the stories that make up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Jewish religion, including the folk tales, apocryphal texts, midrashes, and other little-known documents that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Torah do not include. In this exhaustive study, Robert graves provides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pre-Biblical texts that have been censored, suppressed, and hidden for centuries, and which now emerge to give us a clearer view of Hebrew myth and religion than ever.Venerable classicist and historian Robert Graves recounts the ancient Hebrew stories, both obscure and familiar, with a rich sense of storytelling, culture, and spirituality. This book is sure to be riveting to students of Jewish or Judeo-Christian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 繁花落故人归

    繁花落故人归

    一日气急,林落在自己最满意的画作上提字#黎城有一人,名曰顾城,其艺有二,一为厚脸皮,二为耍流氓,年年岁岁不敌其艺,总有一日自食恶果#最后又以哈哈哈三字作为点睛之笔后来,这幅画以及画上的字被顾城看到他追在林落身后问道“这幅画你是什么时候作的?”“生气的时候!”听完顾城得意的说道“没想到你生气的时候,我在你心中都这么帅!”林落克制住自己想打人的冲动,皮笑肉不笑的咬牙切齿道“你脸皮怎么这么厚呢?”“我这不是坐实你对我的描述嘛!”
  • 老子注

    老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百戏之祖(一)

    百戏之祖(一)

    一个繁体的汉字“戏”,左边是虚,右边为戈,它形象地说明了戏曲艺术最初是一种模仿现实生活——狩猎、渔耕、战争、宗教等等的娱乐。娱乐,作为人性本能的需求,与生俱有。戏剧的源起,来自于原始人类的艺术性创造,这种创造往往带有宗教信仰的特征。审美意义上的戏剧的出现,则需要经历一个逐步转移的漫长过程。人类幼年期的娱乐,与我们童稚时代的玩耍嬉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以舒解筋骨、平衡心理、陶情冶性为目的,乃至需要从中获得思想教益时,人们的娱乐才进入了自觉的层面。
  • 狂夫之言

    狂夫之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傲世嫡妃

    傲世嫡妃

    【此书完结】“木头郡主”睿王府嫡女冷夜月,因遭贼人所掳被晋王当众羞辱并写下退婚书后不惜服毒自尽以死证清白。大难不死,清澈眼中再也不见昔日呆板木讷。本想独善其身的她不仅被精于算计的祖母、狼子野心的庶母、八面玲珑的庶妹,骄纵跋扈的表妹,一个个乐此不疲的主动找上门求虐,逼着她开启打怪升级的魔女模式,还因亲爹出卖被皇上赐婚给了早已病入膏肓只能以药石续命的“鬼魅王爷”御王为妃。多年后,血雨腥风的沙场,不管化身羽扇纶巾的儒雅谋士还是飒爽英姿的豪情女将,天下人终于想起了那个曾让兴周朝风云色变的传闻——得此女者得天下!
  • 安南奏议

    安南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4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4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菜根谭每日读

    菜根谭每日读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原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语句有着楹联般的工整、诗词般的合韵、歌赋般的唯美和警句般的睿智,只言片语,便描绘出了世态人情。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