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8700000015

第15章

第四約分者

謂相分等將約分別。先明諸部。及大乘師。立分同異。次約分明量。小乘諸部。除一切部。餘師十九。皆立見分。而無相分。除正量部。雖皆云境。即是一切所緣相分為行相。見分名事。彼立行相。准當大乘所立相分。然彼本計。屬能緣心所有行相。故成唯識論第二云。諸有達無離識境者。相分是所緣。見分為行相。自體名事。正量部計。心親取境。更無行相。然有釋云。除正量部。無能緣行相。餘十九部。皆立相分者。非善宗計故也。大乘之中。清辨菩薩。世俗諦中。有二無見。但有虗幻境相現在。何有其心。勝義諦中。及小乘一說部。見相俱無。一說釋云。一切諸法。但有假名。即無其體。清辨勝義。而一切皆空。故掌珍論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若世親等。世俗勝義。俱有見相。即立二分。即相分為所量。見分為能量。即智為量果。故陳那菩薩。集量論中。即立三分。故彼頌云。似境相所量。即能量及果。謂相見自證。此三體無別。以境為所量。見分為能量。即應有量果。故立自證。如絹布等為所量。見等為能量。記彼數智為量果。若無能記。應不能憶過去之心。如不曾更。不能憶故。護法等菩薩。後立四分。加證自證分。此意如相分為所量。見為能量。自證為量果者。自證既以見分為所量。自證為能量。心分既同。如何無果。不可說見為第三果。以自證分。恒取現量。見分或時比非二量。如何得與唯現為果。若爾比非。何唯現量。答自證心之體。比非現為果。比非自體故。非現量果。問心分若同。必有量果。此第四分。復誰為果。答即第三分。為第四分果。能互相緣。俱現量故。更不立餘。諸廣分別。如成唯識論第二卷說。此即諸部。立分不同。次約分明量者。相分雖非是量。隨心而辨。通現比量。現比量因名現比量。見分通二五八見分。因果恒現。第七見分。定心唯現。故非二量。第六見分。若在定心。及假相成就。皆唯現量。欲等持心。假想二說。如前應知。若餘散心。及諸心所。見分同前。約識等明。餘之二分。一切皆現。

第五約分別明者

且約三七二類分別。以明二量。先且明三。謂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若准雜集第二。約六識明。唯在第六。五識皆無。若成唯識。及攝大乘。破第六識依色根中。皆云。意識應無隨念計度。不云應無自性分別。准此故許五識中有依色根故。若爾諸論。何故相違。答有二解。一云不許五識中。有自性分別。雜集論中。說第六識。由三引故。不言五有。彼云應無隨念計度二分別有者。且縱有自性。先破二分別。故不相違。非即許有。一云自性分別。有二不同。一尋伺為性。緣現在境。二即諸識。能起緣慮。取境自性。皆名自性分別。故成唯識第八卷云。有漏八識。皆名分別。從妄緣生。不稱實故。雜集約初。說唯第六。攝論等約後。故許五有。亦不相違。若計度一定無現量。雜集論云。計度分別者。謂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分別。既云不現見。思搆分別。明無現量。可有比量。隨念雖緣過去。不簡定散。二位通有。定心緣過去。可現量収。散心緣過去。或比量攝。自性若在第六識者。唯有現量。雜集論云。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分別。既言自相分別。明無比非量。緣境共相。比度妄計。比非量故。或亦有比量。自相即境體。比量之心。稱境知故。亦名自性。不唯局付自體之上。名為相。如境上無常。亦得名自相。體是無常故。然前解勝。緣自相行。合理門故。此據雜集。自性分別。唯識攝論。若設縱者。亦同雜集。若取自境。名自性者。即五八識。自性分別。唯是現量。第七唯非量。此皆據見分。不約後二分。後二分唯現量故。次約七明。瑜伽雜集說七各別。先明雜集七種分別。以明二量。七謂任運。有相。無相。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任運分別。唯是現量。論自說言。謂五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有相通現比。即自性隨念。二分別故。無相等五。皆無現量。可通比量。雜集說五。皆用計度。為自性故。瑜伽第七者。謂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然此七種。唯在第六。不通餘識。說是第六。不共八故。有相通現比。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不簡定散故。無相亦通現。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起分別。既言及嬰兒。明不唯先引。但不善名義。可不冥境體。又解不通。若其嬰兒。緣現得體。是任運収。非無相攝。故此唯說緣過去境。任運唯現量說。隨境力任運轉故。尋求伺察。可通現比。說於諸法觀察尋求。及以伺察。不簡定散故。定中亦復尋求伺察一切境故。染污通比。而不通現。緣去來世。與惑俱故。於緣現世。說執著故。不染分別。通現及比。通緣三世。不與染俱。或與信等俱。或復無記性。無記性中。有變化者。此既定果。非全散。全散心可是現量。廣分別此二七及三。如成唯識抄。

第六問答者

問出體中。色相五根。能所何収。

答是比現境。大乘因位。二乘凡夫。比知根有。唯獨如來。現量知故。成唯識論。第一卷云。由能發識。比知是有。據餘所知。非約佛說。或可大乘在其因位。通現量境。以互用故。其眼等識。既緣意境。不應但緣法處色故。

問五根若非能現量者。如何顯揚等云。問如是現量誰所有。

答言色根現量等。又釋云。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舉境為能有。所有即五根。若非現量。何須境有。答彼文意者。舉心所依。及根所取境。以為能有現量。若不爾者。亦云諸意根所行境。豈舉意境。而取意根。即第七及過去滅。第七唯非量。以恒執我故。過去意無。說誰為現。故但取心。

問約自共相能緣心。唯立二量。似比似現。何量所取。

答有二解。一云。皆比量攝。唯緣共相。非自相故。理門論云。非離此二。可有所量。為了知彼。更立餘量。然准入理。真似別解。理門論中。明能立破。故比量中不取二似。據實亦攝。一云現比二量攝。理門約理。能了於彼。故立二量。又為自悟。及以悟他。立於二量。量所知境。不越自共。故不立餘。似現似比。非能了彼自共相故。非能立破。非悟自他故。約量立二。彼非量故。若在比量。即諸經論。四道理中。比量立法不可定准。通非量故。立不正故。

問若二量攝心不盡。第七未轉依。恒是非量故。

答立二約理。不欲攝心。設若不盡。何違法相。或據見分。非二量収。約自證分。何心不盡。皆現量故。

問既約二相。以立。現比。其自共相。體性是何。復與經中二相同異。

答佛地論中有三師釋。一云。定心通緣自共二相。並是現量。而因明論中。約緣自共二種相者。據散心說。二云。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既諸共相所顯理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是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三云。如實義者。因明二相。與經少異。因明意云。諸法實義。若自若共。各附己體名自相。若分別散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為共相。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為自相。並是現量。雖緣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但緣自相。真如體是諸法實性。亦自相攝。其後得智。雖緣名名及所詮義。然不執義。定帶於名。亦不謂名定屬於義。由照名義。各別體故。亦是自相。經意云。妙觀察智。緣諸法自相色聲等體。名緣自相。緣法差別常無常義。名緣共相。故不同也。准此即達自共相體。經論意別。

問此論共相。及定心緣。常無常等。所帶相分。百法何攝。

答一云。以無體故。百法不収。一云。法同分攝。今謂可通五蘊所攝。隨能變心。不可離心。判屬同分。同分依相似。辨多法立。而全無體。此之共相。若據緣所變相分。可言有體。親所緣緣。定應有故。亦不同餘相分體實。與見同種。義分所緣。若據本質。即是無體。定心所緣常無常等。但現觀心變。若比量心。所緣共相。但比量心。假所安立。若爾此比量心所緣共相。佛應不緣。佛地論說。佛智不緣比量共相。答作比量心。假立無異。佛智不緣。佛有遍智。緣彼有情比量之心。行解安立。所有共相。如達遍計所執。於理何失。

問現比量心。緣自共相。與名句詮二相何別。

答且比量言詮。即同非比量詮。二相少別。且如說聲是自相。異門說聲名差別。不要以心安立。貫通諸法之上。又現比智。通緣彼二。不爾如何云聞謂比量。於彼二相。為欲了知心想行解。貫比餘法。方名比量。所取共相。故彼差別與比量別。現約二。亦有同有別。若名句詮於色聲常無常等。現量亦緣。斯即可同。據不依名。而緣二相。此即少別實之。名詮自相。句詮差別。但依心變。無變體性。共相而轉。現量帶證。彼之二相。總名自相。即乃有別。又現量心。若起言說。所緣亦同。行解之心。名為假智。假智及詮。俱依諸法共相轉故。又現量心。尋彼名言所詮之法。雖不定計名屬義等。而作行解。亦與彼同。聲不及處。智不轉故。又復佛智。知彼體無。以遍緣故。亦與彼同。除前諸義。若五八識。在於因位。及於定心。緣於諸法。所帶相分。通有體無體。彼名句詮。所有共相。一向無體。及無分別。親證真如。如此等自相。並與彼別。准此名句所詮二相。與經所說自共二相。體亦有別。經約法體。名句所詮。所解心及想心安立。

問假名及詮所依共相。體性是無。如何現量得與彼薩。

答現量之心。亦緣無故。但不同散。以其名言定屬於義。義屬於言。故為現量。

問尋名言智。既依共相。共相無體。如何得有名言熏習。能生本體。

答尋名言智。相分非無。順行解心。能生本體。但於相上。作於色聲青黃等解。解心所緣。此之共相。體性是無。於自相上增益此故。

問詮依共相。佛智遍緣不。

答一云。不緣而起言說。詮依共相。佛地論說。佛智不緣此共相故。一云。佛智亦依共相。於後得智中。安立諸法。皆於法體增益相狀。不爾如何名方便智。宣說諸法。說不緣共。離於分別。假立貫通餘上方解。此之共相。不是一切皆悉不緣。不爾無常等。亦應不緣故。又若佛智。不作青等解。而說青等。便非聖言。言違想故。又不作解。及不變相。慮不假。及於無法。以彼體可直緣故。此解為勝。

問諸門中。第六意識。於一剎那。緣十八界。意識爾時。為現為比。

答有二解。一云通二。五識同緣。即現量心。緣五根邊。即是比量。不可五根發現智知。違論文故。

問如何二量同一心生。

答見分有多。成唯識論。第七卷云。見相俱有。種種相轉故。若現比二量得並生。斷常二見應但起。答二執堅猛相違。不並生。二量非執現比。得俱起。一云不定。隨五境勝。意隨彼引。縱緣五根。亦是現量。若意境雖。設五同緣。意唯比量。若二境齊。現量力勝。意隨現量。度殊不可同起。不同緣彼青黃等色。見相雖多。五同現比。故不相違。得多俱起。猶如二執境。俱執為有。故得俱起。或執無時。即唯法執。無二同起。若斷常境。執為有無。故不俱起。二解俱難。任意取捨。或緣十八界。獨頭意識緣。若與五俱。即不通慮。若獨緣者。皆是比量。即無前妨。既無文遮。此解為勝。

問如七分別。云何雜集與大論別。

答如成唯識抄。具廣和會。如是諸門。毛細有多。略舉一隅。餘可思准。

○十業道義林

十業道。以十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辨相。四開合癈立。五三乘同異。六定散闕具。七界趣有無。八業道依處。九得果差殊。十問答料簡。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Anxious Hearts
  • 巫师传奇之旅

    巫师传奇之旅

    一个穿越者,带着智能芯片来到了奇异的巫师世界。无尽辉煌无尽荣耀的上古巫师,栖居在冥河尽头掌管众生命运的冥河女神,来自混沌星界之外深渊的深渊十二魔神,无尽神秘的巫师之祖,原初的光,聚集了无数知识的无尽塔,不可救赎的罪……传说,史诗,神话,破灭的世界,逆转的未来,相互交织的命运,混沌星界,恒河沙数……莫林走上了巫师之路,在巫师的路上,渐渐的成为了传奇。群号(喜欢的可以加):578270206
  • 零度忍耐

    零度忍耐

    移民美国,她送儿子进旧金山最好的教会高中,她为儿子设计的大学是哈佛或斯坦福。不料,学校校长突然来电话,说她的儿子涉嫌吸毒藏毒。命运要再次扼杀她的梦想?他们一家人如何解决发生在异国的难题?刚过中午,露茜一接到电话就忧心忡忡地离开了办公室,半高跟的皮鞋哒哒、哒哒地踩在水泥地板上,鼓点一般,愈发催着她一路小跑下了楼,出了办公大楼,往捷运车站赶。电话是儿子学校打来的,确切地说,是儿子学校的校长亲自打来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电话里那位名叫乔治的校长——她现在都不记得他姓什么——沉重严肃的声音,让她的心揪成了一坨百无头绪的乱麻。
  • 花儿与手枪

    花儿与手枪

    著名诗人、小说家成都凸凹中短篇小说集《花儿与手枪》,系作者近三四年发表在全国专业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作品的精选合集,由三个中篇小说和五个短篇小说构成。
  • 不想错过的你

    不想错过的你

    何时才能自由,直到失去你我才发现我原来一直都是自由的。能打动我的唯有利益,每一步都在算计,只有你偏离了我的轨迹。如果你抓住了我,就不要放手;如果你爱上了我,就不要抛弃;如果你忘记了我,就不要想起;如果你失去了我,请记得照顾好自己;如果可以从头开始,我不想再错过你。
  • 废材修仙之兽兽不亲

    废材修仙之兽兽不亲

    讲述的是一对废材师妹与禽兽师兄的打怪日常。
  • 抗日英烈

    抗日英烈

    由于叛徒的出卖,蠡县抗日军民蒙受巨大损失,县委派出除奸队,决心除去叛徒刘家碧。除奸队长魏长景从抗日干部躲在地洞里,被敌人发现只能被害的现实,初步萌生了地道战的想法,在花园头村,地道战初步显示了威力。以后魏长景以他丰富的作战经验,赢得了民兵的拥护。埝子村的区小队终于成立起来了!在党的领导下智取李岗炮楼,取得了围奸日军军火运输队的重大胜利。
  • 做个低调的穿越者

    做个低调的穿越者

    很多东西不是我能掌控,终究输给了命运,输给了自己。原以为通天彻地便能摆脱,却输给了自己的一句承诺!
  • 芯存者

    芯存者

    2046年,智能手机植入人体,人类大脑意识接入互联网,人类可以潜入芯片空间盗梦,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与犯罪问题。芯城建筑师颜桥由于一次意外辐射,一只眼睛具备“猫眼”神秘敏感洞察力,宛如随身携带高清摄像头的“细节推理侦探”,他遇见了女孩李春安,春安告诉她,“智能手机”开始已经试图全面控制人类,出现一种秘密杀人芯片,可以瞬间消灭转移人格。几个年轻人决定破解这个幕后阴谋,他们进入虚拟世界的“程序场景”,开始一场机器与人的密室逃亡对决战……
  • 人要比钱跑得快

    人要比钱跑得快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有钱并不能保证你将来就一定生存能力强、生活状况好。真正决定生存能力和财富数量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指标。一个好的理财习惯胜过成百上千次漫无目的的打拼。阅读本书,感情富人的理财习惯,洞察富人的理财思维,会让你像富人一样思考,像富人一样问鼎人生苍穹,成就财富梦想。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大众所熟知的富人的有关理财习惯展示给广大读者,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帮助他们对照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些成就富人的理财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