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0400000018

第18章

释道门第三。问释论云。菩萨有二道。一波若道。二方便道。云何为二道耶。答有人言。波若道即实相波若。方便道谓方便波若。是事不然。大判二道以为三例。一全依梵本应言波若道沤和道。二具开此言应云慧道方便道。三彼此合目如论所明。波若依彼之称。方便存此之名。今若言实相波若方便波若。皆称波若。即二道不分。又实相波若是境。方便波若是智。岂可以境智为二道耶。若言实相波若是实慧方便波若是方便慧以为二道。是亦不然。论云波若方便以为二道。何得皆称波若。若尔二道俱应名方便。又立三波若。皆就波若道中论之。一实相波若。二观照波若。三文字波若。实相能生波若。故名波若。文字能诠波若。以所诠为称。亦名波若。三观照当体名为波若。问何故但立此三不多不少。答凡有三义。实相为能生之境。观照为所生之智。文字为能诠之文。要具此三不得增减。又合此三以为三双。实相为境。观照为智。谓境智一双。境智为所诠。文字为能显。能所一双。境智则自行。为众生说。故有文字。自行化他一双。二者实相即无为。波若。观照即有为波若。所以然者。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实相既无生灭。故是无为波若。实相能生观智。观智始生故名有为波若。一切唯有此二。诠此有为无为。名文字波若。文字从所诠为名。通为无为。当体明之。有为所摄。三者实相是无为波若。文字是有为波若。观照亦有为亦无为。菩萨累犹未尽。即未勉生灭故名有为。佛即无惑不净。无复生灭。故是无为波若。问何故有烦恼即有生灭耶。答以有烦恼。不得了悟本自无生灭故有生灭。若无烦恼。即悟观心本自无生即是无为。不言转有为波若故成无为也。此三门总摄境智为无为理教因果故。但立三也。问亦得实相为实慧观照为方便以不。答若以佛性为实相。本自有之。名为实慧。观照修习始生名为方便。此非照有为方便照空名为实。若权若实。始有之义皆名方便。本有佛性觉照之义名为实也。地论人。真修波若即本自有之。缘修波若即修习始起。性净涅槃方便涅槃亦尔。此犹是旧本始之义。问与今何异。答本性清净名为本有。约缘始悟本净故名始有耳。然正道未曾本始。亦非垢净。又旧宗为无为决定是二。今明。未得菩提。即无为成有为。若得菩提。即有为成无为。岂离有为别有无为。如前释也。为无为例然。诸法本性清净故名无为。未悟本无生灭名有为。然波若未曾为无为也。问波若道既开三。方便道亦有三不。答通亦有。谓境智文字。但实慧从境立名。故必须辨境。方便从巧受称。故不须辨境。而文字即通二道也。然方便虽不从境立名。实照世谛之境即亦具三也。观照既有为无为。方便亦尔。如来二智。即是无为。菩萨二道。犹是有为。问实相波若唯是境亦得是智。答有人言。实相波若但是境名也。释论四十三卷问曰。前说智慧名波若。今何故说空为波若。答果中说因如云食布。此义应是因中说果。而言果中说因者。逆讨明义。智慧正是波若。实相能生智慧。智慧是实相之果。而于智慧说实相为波若。故言果中说因。南北同此释也。有人言。佛有三种。一者法身二者报身三者化身佛。实相即法身佛。实相可轨。名之为法。此法有体。故名为身。而实相非佛。能生佛故。所以名佛。二者报身。即修行会实相理。实相既常。报佛亦常。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三化佛即应物之用。此北土论师释也。有人言。修空无相。会理圆通。心意识灭烦恼清净。此无为波若。即是实相。若有行境。未勉生灭。即菩萨六度。得十地差别。名有为波若。此南方尚禅师义也。复有人言。实相即真谛理。会此理烦恼尽故。离生灭同真如等法性。无为而无不为。即实相是境也。此亦南方成实师义。今辨释论意。可得有五句文。一者因中说果。如名实相为波若。二果中说因。如说波若为实相。三当因说因。实相非波若。四当果说果。波若非实相。五非因非果。故论释实相。文云。因是一边果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缘是一边观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故知。实相未曾因果。亦非境智。而随缘逐义。有上四句不同。众师不应泛引只文以通圆旨也。问旧云实慧方便慧普皆称慧。何故二道不得俱名波若。答外国名波若。此方翻为慧。梵本名沤和。此土云方便。译经之人。欲定彼此方言故分于二道。若并云波若。即两名相监故。睿公述罗什译经之体云。故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故知。二道不得俱称波若。问若尔旧何得云实慧方便慧。答欲明实法方便俱有鉴照之功故。悉称慧耳。此是义释。非立二道之名。立二道之名。但云慧与方便。问何故波若名慧方便不名慧耶。答通而言之。波若既照得名为慧。方便亦照亦得称慧。方便既巧。波若亦巧。但立此二名。欲相开避。隐显互说。波若显其照名隐其巧称。方便显其巧称隐其照名。所以然者。波若从实相境立名。又当其体故。显照隐巧。方便不从照俗境立名。但取巧用故显巧没照。又慧名照空。波若既是空慧。所以名慧。方便涉有不得名慧。问波若照空名慧。方便涉有应称为智。答如前释之。方便非不照有。正以取巧能故不云智也。问何以知波若为体方便为用。答释论第百卷云。问上已付嘱竟。今何故复嘱累。答上说波若体竟。今说方便用。故波若为体。方便为用。论又云。波若与方便本体是一。而随义有异。譬如金为种种物。此明权实一体约义分二。金喻波若。波若为体。金上之巧。譬于方便。方便为用。问波若何故为体。方便何故为用。答实相为本。波若照实相故。波若亦为本。所以为体。诸法为末。方便照诸法故。方便为用。问何以知。实相为本。答论初卷云。三悉檀可破。第一义悉檀不可破。灭一切言语。过一切戏论。第一义悉檀即实相。论又云。除实相以外一切皆名为魔。故实相为本。又迷实相故有六道。悟实相即有三乘。故实相为迷悟之原。所以称本也。此是对虚妄名之为实。若无虚妄即亦无实。如前云。非境非智非果非因。不同旧宗有天然实相境也。问若波若为本。即波若胜方便劣。何故六地名波若七地称方便。答金虽是体。未作巧物。则金为劣也。制金为巧。即巧胜于金。六地虽得波若之体。未得妙用故波若则劣。至七地时。波若妙用。故称为方便胜也。是以论云波若清净反名方便。此言反者。照空之慧。未能涉有。故空慧未巧但名波若。照空之慧。即能涉有。故转名方便。问曰。既反名方便。应失波若之名便无二慧。所以然者。得波若时。未有方便。得方便即无复波若。答二慧更无别。体巧之空慧。即名方便波若。空慧之巧。称波若方便。譬如金巧巧金。巧不失金。金未有巧也。问空慧有二巧。一照空不着。二即能涉有无滞。二巧之中。以何为方便。答波若略有四力。一者照实相。二者无所著。三者断诸惑。四者能导方便。此四用即是次第。由不见一切相。而见实相。实相既无所依。即波若亦无所著。以无所著。众累寂然。以无累故。能导方便。令涉有无染。若然者照空及于空无著。是波若之力。故嘱空慧。即空慧而能涉有。此嘱方便。故两巧不同。问方便涉有具几力耶。答一有照境之功。二有不证空力。三起行之用。问涉有无著。是方便之功。波若力耶。答涉有即属方便之力。无著由波若之力。以波若无著。于波若观中。即有巧方便用。故此方便即能无著。问方便云何能不证空。答波若照诸法实相。方便能照实相诸法。故不沈空观。名为不证。如释论云。波若将入毕竟空无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此即证上诸力义。将入毕竟空。即是照实相。无诸戏论。谓无所著及断惑之功也。方便将出毕竟空。即是为波若所导。又是方便不证照境起行之力。问波若照诸法实相。云何方便即能照实相诸法。答名为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诸法宛然而实相。实相宛然而诸法。诸法与实相。不二而二。二常不二。由境既尔故。二慧得然。故波若照诸法实相。而方便即能照实相诸法也。问虽复实相而宛然诸法。沤和照此名巧者。亦虽复诸法。而宛然实相。波若照之。何故不巧。答通即例尔。如上隐显释之。又波若照实相。而能不着。二乘亦有其分。则巧义不彰。故不名方便。即空而能照有。此用既妙。故声闻绝分。菩萨独有故。与方便之名。问若即空而照有。既称妙者。亦即有而照空。亦是妙也。答既能即有而照空。便能即空而照有。此是慧有方便解。方便有慧解。如此二慧。无有优劣。但对二乘照空不能涉有。故明即空而起有用为妙称为方便。又对六地但得波若空观未能即空涉有。故今明即空涉有是方便也。问于有不着于空不证。俱是善巧。何故不着之巧名波若。波若即劣在于六地。不证之巧名方便。方便即胜在七地耶。答如上释之。又有是俗谛离有即易。故波若巧劣。空是真谛勉无即难。故方便即胜。又入实相观不着于有。即勉凡夫地。即实相观而照诸法故不滞空。离二乘地。勉凡即易。故波若劣。超圣即难。故方便胜。所以有六七优劣义也。问若尔六地二慧未等。何得上云初地已并。答初地望地前即并。形七地即未并。所以然者。初地已来。即得无生动寂无碍。但寂义小强动用微弱。故云未并。至于七地。动寂无碍。二慧双游。故称并耳。问何以知然。答若六地已来未并。入空不见有。出有不见空。二乘亦尔。与菩萨何异。故知。初地已来。便能已并。但微有强弱。故说未均耳。问于空无著于空不证有何异耶。答二乘入空不存四句。但是不着而不能不证。菩萨入空既无可存。又即能涉有故名不证。问二乘菩萨入空同无所依。何故声闻住空菩萨不证。答二乘以空为妙极。依此无依。是故住空。菩萨不以空为妙极。知空亦空名不可得空。不依此无依故能不证。如大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非行非不行乃至不受亦不受。是名菩萨无受三昧广大之用。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故能不证空。又二乘无愿行资空。故入空便证。菩萨大愿大行。资空故入空不证。问论云。因名般若至佛即反名萨波若。何得又云六地名波若至七地波若清净反名方便。答如前释之。六地之时。波若体强方便用弱。以体强故妙。于静观故。观空不着。以用弱故。未能即空涉有于有无滞。至于七地。即体用俱等。既能观空不染。即能涉有无著。故名等定慧地。等定慧地。即波若用巧。故云反。即从八地已上二慧俱巧。若至佛地。即两慧同反。实慧即反名萨波若。谓一切智。方便慧反名一切种智也。问若至果反名二智。即因中同名二慧。何故前云波若称慧方便不名慧耶。答因果立名各有其义。果门照一切空境名一切智。照一切有境名一切种智。俱从境立名。故宜并称智。因门实慧从境方便约用。故不得并名慧也。问若尔何故菩萨道慧道种慧皆名慧耶。答因中之慧自有多门。立名各异。道慧道种慧。亦是从境立名。故宜并称慧也。问若尔但应言道慧道种慧至果反名一切智一切种智。云何言波若方便反名二智。答论云。因中名波若。既反名萨波若。因中方便理数反名一切种智。二慧反为二智。故不待言。问论云。波若反为萨波若。何处云方便反名一切种智。答波若名慧。是照境之名。果地一切智。亦从照境为称。二名相主故。云因名波若果名一切智。方便就用为目。一切种智。从境立名。两义不同。故经论不云方便反为一切种智。然方便虽不从境立名。而体实照有。故反为种智。虽复无文。理数应尔。又因中名权实二慧。果名权实两智。亦得即是其文

同类推荐
  • 岛噫诗

    岛噫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韩擒虎话本

    韩擒虎话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鹿忠节公集

    鹿忠节公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闺墨萃珍

    闺墨萃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戴望舒作品集(七)

    戴望舒作品集(七)

    要数说茹勒·许拜维艾尔(JuleS Supervielle)所受的影响的人,可以举出拉福尔格(Laforgue),格罗代尔(Claudlet),韩波(Rimband),魏特曼(Whitman),罗曼(RomainS),里尔格(Rike)等的名字来。例如他对于里尔格的默考,似乎帮助了他去使那隔离着生和死的墙板,变成尽可能地薄而且透明。然而许拜维艾尔却并不和他的师表中的任何一位相像。他是那么地不能以别人代替的,如果他不存在,如果他并不也对于新诗人起一种甚至比艾吕亚(Eluard),茹扶(Jouve)或法尔格(Fargue)更显著的有效的作用,那么人们便已经可以毫无困难地估量出欧战以后的诗歌的缺陷了。
  • 修真电饭锅

    修真电饭锅

    神秘仙府坠落,冒着巨大危险前去寻宝的周青云,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储物袋之中,居然多了一个电饭锅。从此,周青云的饭桶之名不径而走。可深谙闷声发大财之道的周青云,却默默无闻的当着他的吃货。因为只有他知道,那不是普通的电饭锅,而是一个修真文明历经数万年发展,而达到极致的产品—修真电饭锅。任你背景再深厚,把丹药当成饭来吃,也总有吃错药或是吃穷的一天,而周青云有了能把普通食物,硬是吃出丹药效果的修真电饭锅,却一定有吃成仙的时候!
  • 冰处女

    冰处女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要想做一名成功人士,创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入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但是怎样的习惯才有助于你成功呢?
  • 今生谁与共孤光

    今生谁与共孤光

    人若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们前生曾经是什么?
  •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个性、品德、爱好、才能等。但很多家长都说这个“老师”太难当,教育孩子不容易!
  • 闪婚溺爱:霸道老公疼妻入骨

    闪婚溺爱:霸道老公疼妻入骨

    惨遭未婚夫背叛,她放下一句狠话。“我一定会出现在你家户口本上!”原以为,嫁给这个男人只是报复未婚夫的跳板,谁想,他却是一条披着人皮的狼,步步为营,在她没有防备的时候一点点拆吃入腹。“离婚,我要离婚!”某女大喊。“宝贝,你说什么?嗯?”“呜呜呜,老公大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新界传说

    网游之新界传说

    落魄的人生不是生活的终点,是生命走向辉煌的开端。看落魄小子一段不一样的另类成长轨迹,见证一片辉煌人生。
  • 圣地姻缘

    圣地姻缘

    剑胆芳心——汪荣华·刘伯承1935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党中央派代表团慰问广大指战员。一大早,机关干部和战士们就排在街头,欢迎中央代表团的到来。队列里,就有十八岁的汪荣华,此时的汪荣华,已有了四年军龄。汪荣华1917年生于安徽六安县郝家集一个普通农家。
  • 修行的年代

    修行的年代

    一次修行界远征,陨落三大仙帝,仙人无数。一颗小小的空间光脑,飘荡在宇宙之中。一个卑微的修行者意外的得到了它,从此踏上了这波澜壮阔的修行年代已经完本《法师的荣耀》一百三十万字,《超级炼器》一百七十万字,书荒的童鞋可以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