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8500000008

第8章 一个副刊编者的自白

谨向本刊作者读者辞行

即使仅仅是个奶妈,在辞工的时候,一股依恋的情绪不也是难免的吗?更何况是一个性子最急躁的小伙子呢,四年来,我如一个老管家那么照护这刊物:每期一五一十地拼配字数,抠着行校对,到月头又五毛一块地计算稿费。有时工作同兴趣把我由编辑室里扯出去,扯得很远。但黄河沿岸也罢,西南边陲也罢,我总还是把它夹在腋下:可以疏忽,然而从未遗弃。这一次,我走得太远了。平常对它,我很容易说出“厌倦”的话。临到这诀别的时刻,我发觉离开它原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已经存在着了——然而我又带不得它走。

当您翻看这份报纸时,我已登上了一条大船。这将是一次充满兴味的旅行,船正向着人类另一座更大的火山航进。我将看到更大规模的屠杀,那将帮助我了解许多。自然,一个新闻记者不能忘掉他报道的职责。意外,对他是求之不得的。这刊物从即日起便由“文艺”的另一科班——杨刚先生接手主编了。

一、四年间

是四年前的今日,第一期的《文艺》在天津《大公报》上与读者见面了。回忆起来,像是很长时间了。这中间:个人,国家,全世界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突变。

做了四年《文艺》作者或读者的您,或许想知道我同这刊物究竟是怎样结起因缘的吧?首先我得承认,我是它几十几百名科班之一,它培养起来的一个不长进的孩子。远在一九三三年,当杨振声、沈从文二先生辞去大学教授到北平来教小学,并主持本报的《文艺副刊》时,我投过一篇题名《蚕》的稿子,那是除了校刊以外,我生平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小说。随后《小蒋》,随后《邮票》,直至我第六篇小说止,我始终没在旁的刊物写过什么。那时我在北平西郊一家洋学堂上学。沈先生送出门来总还半嘲弄地叮嘱我说:每月写不出什么可不许骑车进城咽!于是,每个礼拜天,我便把自己幽禁在睿湖的石舫上,望着湖上的水塔及花神庙的倒影发呆,直到我心上感到一阵炽热时,才赶紧跑回宿舍,放下蓝布窗帘,像扶乩般地把那股热气誊写在稿纸上。如果读完自己也还觉可喜,即使天已擦黑,也必跨上那辆破车,沿着海甸满是荒冢的小道,赶到达子营的沈家。

那时的《文艺副刊》虽是整版,但太长的文章对报纸究属不宜。编者抱怨我字数多,我一味嫌篇幅少,连爱伦·坡那样“标准短篇”也登不完。沈先生正色说:

“为什么不能!那是懒人说的话!”像这样充满了友爱的责备的信,几年来我存了不止一箱。

第一次收到稿费时,数目对我太大了,我把它退了回去。我问编者是不是为了鼓励一个新人,他在掏腰包贴补呢?编者告我说,他给的不多也不少,和别的人一样。

于是,靠这笔不多不少的数目,我完成了最后两年的教育,并且抓住了一点自信心,那才是生命里最宝贵的动力。

戴上方帽子的十五天后,我便夹了一份小小行李,上了平津快车,走进这个报馆。那是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号的事。

像我在一本小书的“题记”里所写,那年夏天,北方是破纪录地酷热。大编辑室的窗户朝西,而且是对了法国电力厂的烟囱。太阳烤着,煤烟熏着。由于自己的趣味不同,对当时经管的刊物《小公园》的传统及来稿感到不舒服。终于,在社长的同情谅解下,我辟了条舒服点的路。不幸,这条路没多久便和《文艺副刊》重复了。刚好那时杨、沈二先生因工作太忙,对刊物屡想脱手,便向报馆建议,索性将刊物改名《文艺》,交我负责。那以后,每次遇到难题,还不断地麻烦杨、沈二先生,而他们也永远很快乐而谦逊地接受这麻烦。

“你要我们做什么,尽管说。当你因有我们而感到困难时,抛掉我们。不可做隐士。要下海,然而要浮在海上,莫沉底。凡是好的,正当的,要挺身去做。一切为报馆,为文化着想,那才像个做事情的人。”这是我随报馆去沪前,他们郑重叮咛我的话。

这话我记了四年,此刻也还揣在心坎上。

这四年来,我目睹并亲历了大时代中一家报纸的挣扎。当日在华北当局委曲求全的局势下,一个必须张嘴说话,而且说“人话”、“正派话”的报纸,处境的困难是不下于目前上海同业的。一个炸弹放在门口了,四个炸弹装在蒲包里,一直送到编辑室里来了。我看见社长和同事脸上的苦笑。炸弹从没使这个报纸变色。《文艺》虽是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但也不能不分到一份厄运。在天津法租界编副刊,除了明文规定的“赤化”、“反日满”的禁款外,还提不得法兰西,提不得安南,提不得任何挂三色旗的地方。在上海,那环境更要复杂。除了应付那时文坛上的四阵八营,种种人事微妙关系外,还要揣度检查官的眼色。那时新闻送检,副刊可免检。这省了事,可也加重了编者事后的责任。当一位故都的作家责“文艺”下了海时,上海一朋友却正指我们为“谪京派”;当进步批评界责备我们太保守太消沉时,南京中央党部的警告书也送到了。为了刊登陈白尘先生的《演不出的戏》,报馆被日本人在工部局控告了。这官司纠缠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本报主笔张季鸾先生的“中国什么时候承认过满洲国呢”的严词质问下,才宣告无罪。

二、苦命的副刊

有时在内地,我遇到编副刊的同行,谈到对他那版的意见时,我永远只能说“好”。这不是虚伪,我深切地知道编副刊的限制与困难。譬如昆明《云南日报》的《南风》,每期仅有三栏地位,没有比篇幅对副刊发展更严峻、更致命的限制了。三栏不够登一篇小说的楔子,为报纸设想,每期题目还要多,且不宜常登续稿,才能热闹。这是说,副刊只能向报屁股的方向发展。登杂文,挑笔仗,至多是小品随笔。一个编者如还爱好文艺作品,不甘向这方面发展,就只有陷在永恒的矛盾痛苦中了。

在这方面,一个杂志编者的处境要有利多了。技术上,他不必如副刊那样苦心地编配。一期副刊多了一百字便将挤成蚁群;少了一百字又即刻显得清冷贫乏。(一个整版的副刊就比半版好编多了,且易出色)然而很少人注意到一本杂志这期是多了一万还是少了五千,何况必要时封皮上还可以标上“特大号”呢!

副刊拉不到好稿子——即使拉到,也不引人注目。一个杂志编者像是在盖楼房,砖瓦砌好,即刻便成为一座大厦。那成绩本身便是一份愉快的报偿。但一个副刊编者修的却是马路,一年到头没法停歇,可永远也看不到一点成绩。这原因,主要是文章无法集中,因而也无法显出系统,例如《文艺》每年年初的清算文章,今年二月间来自敌后方及延安的文章,前年的书评讨论,如果放在一道,足可给读者一个印象了。但散登出来,只有令人不耐烦。这短处是先天注定的。在中国报纸不能发展到像《泰晤士报》那样另出《文艺附册》之前,副刊一日附在报纸上,一日就得接受这份命运。

副刊拉不到好文章,拉到手也容纳不了。《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上,立刻轰动全国。但如拿到副刊上,每天登个一千八百,所有它的剧力必为空间时间的隔离拆光。在这悬殊的情形下,一个副刊编者拉稿时,已怀着一份先天的自卑感。为了整个文坛,为了作品本身,也不宜只顾为自己的刊物增加光彩。我曾多次把到手的好文章转送给编杂志的朋友。

本刊这些年便在这种平凡中存在下来。我们没有别的可夸耀的,只是安于寂寞,安于自己的平凡,从不在名稿或时髦文章上与人竞争。我们了解副刊占不了文坛的上席,但也从未忽视其应尽的职责。它是一道桥梁,它应该拱起腰身,让未长成的或还未把握住自信力的作家们跨过去。今后,这个刊物大约也不会有什么雄图,它将继续驮载作品,寂寞地,任劳任怨地。

三、《文艺》传统

在移交的前夕,我曾严肃地反躬自问,我可曾利用篇幅中伤过谁没有?那是我所最想避免的。为了这个,本刊传统之一是尽量不登杂文。我们的书评政策一向是“分析的”、“说理的”。不捧场,也不攻击。而且,所有杨、沈先生及我自己的书,都一概不评。刊物承各方厚爱,稿件是始终充裕的。(不然我也没有去远处旅行的可能!)如同最近我去滇缅之前,竟从容地发了二十万字,而存稿还未发光。在这情形下,编者对自己有一约束,即永不用自己的东西占刊物地位。四年来,只要不发生“文责”干系,我尽量都用编者的名字填空白,且从不曾领过一文稿费。一切全往“非个人”的方向去做。除应得的薪金外,不利用职权便利窃取名利。也就是这点操守,使许多文章被积压下来的朋友们能始终容忍体谅。

由报纸的生意经来说,不登杂文,注意作品本身并不是容易的事。所幸《文艺》创刊以来,本报社长胡政之先生几次嘱咐我说:我们并不靠这副刊卖报,你也不必学许多势利编辑那样,专在名流上着眼,要多留意新人。只要从长远上,我们能对推进中国文化起一点点作用,那就够了。于是,几年来在报馆的宽容和支持下,这刊物很安分地拱成一座小小的桥梁。时常遇到时兴的东西它反而躲闪开。它不势利,然而也从不持提拔人的态度。它尽力与作者读者间保持密切联络,但教训式的文章却不大登。战争爆发以来,许多当日一向为本刊写稿的作者们很快地跑到陕北,跑到前线去了。他们将成为中国文坛今日最英勇的、明日最有成就的作家。

正如我们对作品不存歧视,本刊稿费容许因预算或汇水关系,偶有出入,但有一个传统的原则:它必须“一律”。读过那本文人书信集的朋友们当明白十年前文坛的“稿费黑幕”怎样龌龊,进而也明白近年来上海出版界的“稿费划一,按页计算”这一技术上的改进对文坛有着怎样的好处。第一,势利的编者再不能借着剥削新人来侍奉文坛元老了。第二,文章至少像一般劳力一样,可以光荣而公允得到它低微但是平等的报偿。第三,更重要的,精神上,这个改进给开始写作的人自信力不少。一个较小的数目后面往往隐着的是一只白眼,一种不应持有的藐视。

必须声明的一点是:本刊编者向不经手稿费。我的责任是,每月底将所登各文,按字结算,逐条开单,由会计科汇付。且因编者时常出门,从不代领、代转,或代购书物。自七七事变以来,本报积存未付的稿费数目确已不少,然而原因都不出地址不明(如渝市大轰炸后)或因汇兑不通(如战地)。所有这些稿费,全部暂存本报会计科,作者可以随时补领。

四、书评是怎样失败的

自从我发现副刊在创作上不能与杂志竞争,而又不甘走杂文的路时,我就决定《文艺》必须奔向一个对读书界可能有更大贡献的路:书评——一种比广告要客观公允,比作品论浅显实用的文字。由于“日刊”出版的迅速,在时间性上一个杂志是竞争不过报纸的。战前,为建立一个书评网,我费了不少力气。读者或还记得刘西渭、常风、杨刚、宗珏、李影心、陈兰诸先生的名字吧!我们曾尽力不放过一本好书,也尽力不由出版家那里接受一本赠书。每隔两三天,我必往四马路巡礼一趟,并把检购抱回的,一分寄给评者。

这方面我承认我并未成功。第一,战事:交通线的阻断,出版物的稀少,书评家的流散,拆毁了这个脆弱的网。同时,书评在重人情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推行的工作。书评最大的障碍是人事关系。一个同时想兼登创作与批评的刊物,无疑是作茧自缚。批评了一位脾气坏的作家,在稿源上即多了一重封锁。

这困难一如本报前举办的“文艺奖金”。也正如那个,是不能因噎废食的。这只文化的筛子必须继续与创作并存,文坛才有进步。本刊在这方面虽未成功,却也不准备知难而退。

五、综合版

我时常怀疑,在文艺刊物多于任何期刊的中国,究竟报纸的副刊还应偏重着文艺吗?一个专业杂志自有其特定读者。如果文艺也可算作一项专业的话,它自有其特定的读者。但一个报纸的读者却没那样单纯。他们需要的知识必须是多方面的,但使用的可得是比新闻轻松些的文笔。如果报纸也是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应不应该把副刊内容的范围尽量扩大些呢?

“综合版”便是在这疑问下动手尝试的。我想做到的是《纽约时报副刊》那样庞杂、合时而寓教育价值的读物。如果做得好,那是说,如果我们的专家肯动手写点大众化的东西,它的前途必是无限的。然而截至现在,“综合版”距这理想尚远得望不到影子。这原因。一方面是编者无能,同时,也许我们的学者只能或只肯写“学术论文”,而笔下轻松的作者,在学识上怕也一样轻松。这是一个矛盾。但我们不信那是注定的。愿这一版在杨刚先生的看护下,茁壮起来。

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过去所给我的支援与指导。相信你们必将继续帮助这个小刊物,视如己出地爱护它。我感激地握你们的手。

[附记]

这是一九三九年秋我把香港《大公报·文艺》移交给杨刚之前对刊物读者作的交代,原载于同年九月一日的《文艺》上。这里,我初步小结了一下编副刊的一点体会,可作为《鱼饵·论坛·阵地》一文的附录或补充。

同类推荐
  • 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想这句话用在人身上也是适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当一个人生气或者怨恨的同时也在损耗自己的力量。”所谓“损人不利己”,概莫如此吧!而在这样的时刻,宽容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它让我们放下仇恨和怨憎,在放下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内心减压,于是轻松和快乐也随之而来。
  • 桃花痴痴笑

    桃花痴痴笑

    当岁月如流沙般从我们身上泻过,种种关于成长的故事,像烙印一样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灵,直到我们穿越风雨,长大成人,直到我们通往直前,把石头磨炼成金子。本书是为读者朋友献上的一份精美新鲜的小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在轻松的阅读中,有一份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点一盏心灯。
  • 迎头经:瞿秋白作品精选

    迎头经:瞿秋白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定居禁令

    定居禁令

    即使没有政府正式颁布的禁令苏美尔地区也没有人定居了。定居禁令规定任何人在苏美尔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实际上人们往往呆不上一个月就会开拔启程,像拉大棚的马戏团,风风尘仆仆地转移到另一地谋生。苏美尔的房屋像蚁穴和土丘一样随风倒,人流小的时候,初来者根本看不出这里是苏美尔。大部分出生在苏美尔的人都不懂什么叫思乡病。那些记得古老成语的人在寸草不生的沙砾地带哼着悠远的小调出没,像一群野狼。他们最终都用上吊解决了思乡问题。他们留下了诸如“狐死首丘”之类的词,人们觉得很新奇,很陌生,像是一个全新的词。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热门推荐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苏维埃革命为背景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作者把自己作为主人公的原型,但并不是自传。本书描写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改变为自觉的阶级意志。保尔的成长不是“性格的自我发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所说:“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另外,保尔同冬尼娅的爱情纠葛,同丽达磊落的友谊,以及对达雅诚挚的感情也表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纯洁,表现了小说人物的特殊素质。
  • 年月诗集 独步天涯

    年月诗集 独步天涯

    故乡山水,如诗如画,住净水器、触景生情,咏物明志。讽刺为了清明,离骚怒其不争。时光链环套住年月,火花飞溅,汇集成歌,一唱百年。
  • 某鱼的札记

    某鱼的札记

    此文主要描写某鱼的青春时代。感怀了懵懂的爱情、深厚的友情、温暖的亲情。常言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仗剑走天涯,而自我寻找生命真谛,才是生活。
  • 冷面君王之独宠弃妇

    冷面君王之独宠弃妇

    当子弹穿透她胸膛之时,她就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唯一疼爱的弟弟她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除了对那个人的亏欠,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她可留恋的东西了!所以,她死的坦然!没想到,当她再次拥有意识之时,却是听到她的灵魂所寄住的这具身体的丈夫毫无感情的与人讨论着埋葬她的事。什么?与人通奸?想要那些流氓羞辱于她?作梦!既然上天让她林暮雪借着林雪儿这个身份重生,那她绝不会同林雪儿一般任由着人踩到她的头顶之上!秦浩天,既然你无情,就别怪我不义!一纸休书,你就当当天下人的笑料吧!
  • 过贾谊旧居

    过贾谊旧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科技:科技成果大展览

    科技:科技成果大展览

    电子计算机是能够把信息自动高速存储和加工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指计算机的一切电器设备,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本身的物理机构;软件指为了运行、管理、维修和开发计算机所编制的各种程序及其文档。硬件与软件结合成为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包括数字式、模拟式、数字模拟混合式三种,通常我们说的电子计算机就指数字式电子计算机。
  • 我曾拥有你,真叫人心酸

    我曾拥有你,真叫人心酸

    因为误会结婚,两年来却形同陌路。他病重卧榻,她悉心照料,却不敌她人的一句耳边话。她爱而不得转身离开,他却又穷追不舍。温落自知对付不了他,不断的逃跑,每每被他抓到,总免不了一番争吵。最后温落求饶,“你要怎么才能放过我?”“嫁给我。”“我们已经离婚了。”“可以复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身体有神魔

    我的身体有神魔

    千米冰川底部,一座神秘恢宏的血色天宫,坐落于八尊远古神尸的肩膀之上。一名平凡都市青年,误入了血色天宫,获得上古诸天神魔的灵魂和神秘传承。
  •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分上下两篇“感谢折磨你的人”、“感谢折磨你的事”,分别讲述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令人受折磨的人和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让读者用感恩之心的态度去面对,因为顺境中的人不容易成长,反倒是那些令人受刺激、不平衡、被折磨的状态更能锻炼和造就一个人。
  • 兽神·入世之初

    兽神·入世之初

    异位面伦达大陆,众神征战;兽人诸神中的监督和审判之神忽而特陨落,神性流落凡间。出生于道格族犬人部落的道格拉斯获得了一丝神性。因早产而先天孱弱的道格拉斯,在冥冥中受到神性的指引,为了变得强壮起来而走出部落。道格拉斯想要加入兽人大军,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人类商队的一员。在半兽荒原中,商队与半兽人起了冲突。在生死存亡之际,道格拉斯意外激活体内的远古血脉和神性而幸免于难。刚刚逃过一劫,道格拉斯又遭遇了可怕而强大的黑暗魔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