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8500000008

第8章 一个副刊编者的自白

谨向本刊作者读者辞行

即使仅仅是个奶妈,在辞工的时候,一股依恋的情绪不也是难免的吗?更何况是一个性子最急躁的小伙子呢,四年来,我如一个老管家那么照护这刊物:每期一五一十地拼配字数,抠着行校对,到月头又五毛一块地计算稿费。有时工作同兴趣把我由编辑室里扯出去,扯得很远。但黄河沿岸也罢,西南边陲也罢,我总还是把它夹在腋下:可以疏忽,然而从未遗弃。这一次,我走得太远了。平常对它,我很容易说出“厌倦”的话。临到这诀别的时刻,我发觉离开它原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已经存在着了——然而我又带不得它走。

当您翻看这份报纸时,我已登上了一条大船。这将是一次充满兴味的旅行,船正向着人类另一座更大的火山航进。我将看到更大规模的屠杀,那将帮助我了解许多。自然,一个新闻记者不能忘掉他报道的职责。意外,对他是求之不得的。这刊物从即日起便由“文艺”的另一科班——杨刚先生接手主编了。

一、四年间

是四年前的今日,第一期的《文艺》在天津《大公报》上与读者见面了。回忆起来,像是很长时间了。这中间:个人,国家,全世界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突变。

做了四年《文艺》作者或读者的您,或许想知道我同这刊物究竟是怎样结起因缘的吧?首先我得承认,我是它几十几百名科班之一,它培养起来的一个不长进的孩子。远在一九三三年,当杨振声、沈从文二先生辞去大学教授到北平来教小学,并主持本报的《文艺副刊》时,我投过一篇题名《蚕》的稿子,那是除了校刊以外,我生平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小说。随后《小蒋》,随后《邮票》,直至我第六篇小说止,我始终没在旁的刊物写过什么。那时我在北平西郊一家洋学堂上学。沈先生送出门来总还半嘲弄地叮嘱我说:每月写不出什么可不许骑车进城咽!于是,每个礼拜天,我便把自己幽禁在睿湖的石舫上,望着湖上的水塔及花神庙的倒影发呆,直到我心上感到一阵炽热时,才赶紧跑回宿舍,放下蓝布窗帘,像扶乩般地把那股热气誊写在稿纸上。如果读完自己也还觉可喜,即使天已擦黑,也必跨上那辆破车,沿着海甸满是荒冢的小道,赶到达子营的沈家。

那时的《文艺副刊》虽是整版,但太长的文章对报纸究属不宜。编者抱怨我字数多,我一味嫌篇幅少,连爱伦·坡那样“标准短篇”也登不完。沈先生正色说:

“为什么不能!那是懒人说的话!”像这样充满了友爱的责备的信,几年来我存了不止一箱。

第一次收到稿费时,数目对我太大了,我把它退了回去。我问编者是不是为了鼓励一个新人,他在掏腰包贴补呢?编者告我说,他给的不多也不少,和别的人一样。

于是,靠这笔不多不少的数目,我完成了最后两年的教育,并且抓住了一点自信心,那才是生命里最宝贵的动力。

戴上方帽子的十五天后,我便夹了一份小小行李,上了平津快车,走进这个报馆。那是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号的事。

像我在一本小书的“题记”里所写,那年夏天,北方是破纪录地酷热。大编辑室的窗户朝西,而且是对了法国电力厂的烟囱。太阳烤着,煤烟熏着。由于自己的趣味不同,对当时经管的刊物《小公园》的传统及来稿感到不舒服。终于,在社长的同情谅解下,我辟了条舒服点的路。不幸,这条路没多久便和《文艺副刊》重复了。刚好那时杨、沈二先生因工作太忙,对刊物屡想脱手,便向报馆建议,索性将刊物改名《文艺》,交我负责。那以后,每次遇到难题,还不断地麻烦杨、沈二先生,而他们也永远很快乐而谦逊地接受这麻烦。

“你要我们做什么,尽管说。当你因有我们而感到困难时,抛掉我们。不可做隐士。要下海,然而要浮在海上,莫沉底。凡是好的,正当的,要挺身去做。一切为报馆,为文化着想,那才像个做事情的人。”这是我随报馆去沪前,他们郑重叮咛我的话。

这话我记了四年,此刻也还揣在心坎上。

这四年来,我目睹并亲历了大时代中一家报纸的挣扎。当日在华北当局委曲求全的局势下,一个必须张嘴说话,而且说“人话”、“正派话”的报纸,处境的困难是不下于目前上海同业的。一个炸弹放在门口了,四个炸弹装在蒲包里,一直送到编辑室里来了。我看见社长和同事脸上的苦笑。炸弹从没使这个报纸变色。《文艺》虽是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但也不能不分到一份厄运。在天津法租界编副刊,除了明文规定的“赤化”、“反日满”的禁款外,还提不得法兰西,提不得安南,提不得任何挂三色旗的地方。在上海,那环境更要复杂。除了应付那时文坛上的四阵八营,种种人事微妙关系外,还要揣度检查官的眼色。那时新闻送检,副刊可免检。这省了事,可也加重了编者事后的责任。当一位故都的作家责“文艺”下了海时,上海一朋友却正指我们为“谪京派”;当进步批评界责备我们太保守太消沉时,南京中央党部的警告书也送到了。为了刊登陈白尘先生的《演不出的戏》,报馆被日本人在工部局控告了。这官司纠缠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本报主笔张季鸾先生的“中国什么时候承认过满洲国呢”的严词质问下,才宣告无罪。

二、苦命的副刊

有时在内地,我遇到编副刊的同行,谈到对他那版的意见时,我永远只能说“好”。这不是虚伪,我深切地知道编副刊的限制与困难。譬如昆明《云南日报》的《南风》,每期仅有三栏地位,没有比篇幅对副刊发展更严峻、更致命的限制了。三栏不够登一篇小说的楔子,为报纸设想,每期题目还要多,且不宜常登续稿,才能热闹。这是说,副刊只能向报屁股的方向发展。登杂文,挑笔仗,至多是小品随笔。一个编者如还爱好文艺作品,不甘向这方面发展,就只有陷在永恒的矛盾痛苦中了。

在这方面,一个杂志编者的处境要有利多了。技术上,他不必如副刊那样苦心地编配。一期副刊多了一百字便将挤成蚁群;少了一百字又即刻显得清冷贫乏。(一个整版的副刊就比半版好编多了,且易出色)然而很少人注意到一本杂志这期是多了一万还是少了五千,何况必要时封皮上还可以标上“特大号”呢!

副刊拉不到好稿子——即使拉到,也不引人注目。一个杂志编者像是在盖楼房,砖瓦砌好,即刻便成为一座大厦。那成绩本身便是一份愉快的报偿。但一个副刊编者修的却是马路,一年到头没法停歇,可永远也看不到一点成绩。这原因,主要是文章无法集中,因而也无法显出系统,例如《文艺》每年年初的清算文章,今年二月间来自敌后方及延安的文章,前年的书评讨论,如果放在一道,足可给读者一个印象了。但散登出来,只有令人不耐烦。这短处是先天注定的。在中国报纸不能发展到像《泰晤士报》那样另出《文艺附册》之前,副刊一日附在报纸上,一日就得接受这份命运。

副刊拉不到好文章,拉到手也容纳不了。《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上,立刻轰动全国。但如拿到副刊上,每天登个一千八百,所有它的剧力必为空间时间的隔离拆光。在这悬殊的情形下,一个副刊编者拉稿时,已怀着一份先天的自卑感。为了整个文坛,为了作品本身,也不宜只顾为自己的刊物增加光彩。我曾多次把到手的好文章转送给编杂志的朋友。

本刊这些年便在这种平凡中存在下来。我们没有别的可夸耀的,只是安于寂寞,安于自己的平凡,从不在名稿或时髦文章上与人竞争。我们了解副刊占不了文坛的上席,但也从未忽视其应尽的职责。它是一道桥梁,它应该拱起腰身,让未长成的或还未把握住自信力的作家们跨过去。今后,这个刊物大约也不会有什么雄图,它将继续驮载作品,寂寞地,任劳任怨地。

三、《文艺》传统

在移交的前夕,我曾严肃地反躬自问,我可曾利用篇幅中伤过谁没有?那是我所最想避免的。为了这个,本刊传统之一是尽量不登杂文。我们的书评政策一向是“分析的”、“说理的”。不捧场,也不攻击。而且,所有杨、沈先生及我自己的书,都一概不评。刊物承各方厚爱,稿件是始终充裕的。(不然我也没有去远处旅行的可能!)如同最近我去滇缅之前,竟从容地发了二十万字,而存稿还未发光。在这情形下,编者对自己有一约束,即永不用自己的东西占刊物地位。四年来,只要不发生“文责”干系,我尽量都用编者的名字填空白,且从不曾领过一文稿费。一切全往“非个人”的方向去做。除应得的薪金外,不利用职权便利窃取名利。也就是这点操守,使许多文章被积压下来的朋友们能始终容忍体谅。

由报纸的生意经来说,不登杂文,注意作品本身并不是容易的事。所幸《文艺》创刊以来,本报社长胡政之先生几次嘱咐我说:我们并不靠这副刊卖报,你也不必学许多势利编辑那样,专在名流上着眼,要多留意新人。只要从长远上,我们能对推进中国文化起一点点作用,那就够了。于是,几年来在报馆的宽容和支持下,这刊物很安分地拱成一座小小的桥梁。时常遇到时兴的东西它反而躲闪开。它不势利,然而也从不持提拔人的态度。它尽力与作者读者间保持密切联络,但教训式的文章却不大登。战争爆发以来,许多当日一向为本刊写稿的作者们很快地跑到陕北,跑到前线去了。他们将成为中国文坛今日最英勇的、明日最有成就的作家。

正如我们对作品不存歧视,本刊稿费容许因预算或汇水关系,偶有出入,但有一个传统的原则:它必须“一律”。读过那本文人书信集的朋友们当明白十年前文坛的“稿费黑幕”怎样龌龊,进而也明白近年来上海出版界的“稿费划一,按页计算”这一技术上的改进对文坛有着怎样的好处。第一,势利的编者再不能借着剥削新人来侍奉文坛元老了。第二,文章至少像一般劳力一样,可以光荣而公允得到它低微但是平等的报偿。第三,更重要的,精神上,这个改进给开始写作的人自信力不少。一个较小的数目后面往往隐着的是一只白眼,一种不应持有的藐视。

必须声明的一点是:本刊编者向不经手稿费。我的责任是,每月底将所登各文,按字结算,逐条开单,由会计科汇付。且因编者时常出门,从不代领、代转,或代购书物。自七七事变以来,本报积存未付的稿费数目确已不少,然而原因都不出地址不明(如渝市大轰炸后)或因汇兑不通(如战地)。所有这些稿费,全部暂存本报会计科,作者可以随时补领。

四、书评是怎样失败的

自从我发现副刊在创作上不能与杂志竞争,而又不甘走杂文的路时,我就决定《文艺》必须奔向一个对读书界可能有更大贡献的路:书评——一种比广告要客观公允,比作品论浅显实用的文字。由于“日刊”出版的迅速,在时间性上一个杂志是竞争不过报纸的。战前,为建立一个书评网,我费了不少力气。读者或还记得刘西渭、常风、杨刚、宗珏、李影心、陈兰诸先生的名字吧!我们曾尽力不放过一本好书,也尽力不由出版家那里接受一本赠书。每隔两三天,我必往四马路巡礼一趟,并把检购抱回的,一分寄给评者。

这方面我承认我并未成功。第一,战事:交通线的阻断,出版物的稀少,书评家的流散,拆毁了这个脆弱的网。同时,书评在重人情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推行的工作。书评最大的障碍是人事关系。一个同时想兼登创作与批评的刊物,无疑是作茧自缚。批评了一位脾气坏的作家,在稿源上即多了一重封锁。

这困难一如本报前举办的“文艺奖金”。也正如那个,是不能因噎废食的。这只文化的筛子必须继续与创作并存,文坛才有进步。本刊在这方面虽未成功,却也不准备知难而退。

五、综合版

我时常怀疑,在文艺刊物多于任何期刊的中国,究竟报纸的副刊还应偏重着文艺吗?一个专业杂志自有其特定读者。如果文艺也可算作一项专业的话,它自有其特定的读者。但一个报纸的读者却没那样单纯。他们需要的知识必须是多方面的,但使用的可得是比新闻轻松些的文笔。如果报纸也是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应不应该把副刊内容的范围尽量扩大些呢?

“综合版”便是在这疑问下动手尝试的。我想做到的是《纽约时报副刊》那样庞杂、合时而寓教育价值的读物。如果做得好,那是说,如果我们的专家肯动手写点大众化的东西,它的前途必是无限的。然而截至现在,“综合版”距这理想尚远得望不到影子。这原因。一方面是编者无能,同时,也许我们的学者只能或只肯写“学术论文”,而笔下轻松的作者,在学识上怕也一样轻松。这是一个矛盾。但我们不信那是注定的。愿这一版在杨刚先生的看护下,茁壮起来。

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过去所给我的支援与指导。相信你们必将继续帮助这个小刊物,视如己出地爱护它。我感激地握你们的手。

[附记]

这是一九三九年秋我把香港《大公报·文艺》移交给杨刚之前对刊物读者作的交代,原载于同年九月一日的《文艺》上。这里,我初步小结了一下编副刊的一点体会,可作为《鱼饵·论坛·阵地》一文的附录或补充。

同类推荐
  • 老茶客经典闲话

    老茶客经典闲话

    人们爱啖茶,其目的就是聚会:茶馆就是摆龙门阵的论坛,三教九流天所不有,其中精彩在茶水的滋润下汩汩而出。将这些玄龙门阵汇集成册,就是这本《老茶客经典闲话》。老茶客爱啖茶,啖必醉,醉必筛话,姑且听之……
  • 历代小品

    历代小品

    小品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明清更为盛行。
  •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研究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研究

    本书主要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背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在其艺术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王尔德艺术实践中的伦理内涵和内在关联,着重探讨了艺术与伦理道德既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具体特征。
  • 参差碧岫耸莲花:上官婉儿

    参差碧岫耸莲花:上官婉儿

    她出身名门,背负家族仇恨,她有将相之才,无 奈生为女儿之身。造化弄人,她辗转于朝局宫争,生 如夏花之绚烂,终归于青史行间。她就是——上官婉 儿。朱丹红编著的《上官婉儿(参差碧岫耸莲花)(精) 》为“倾城才女系列”中的一本,《上官婉儿(参差 碧岫耸莲花)(精)》记述了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传奇经历。
  •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

    本套装收入了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13部经典代表作品。
热门推荐
  • Father and Son

    Father and 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主宰天地阴阳

    主宰天地阴阳

    仙:长生不死的象征。天庭:统策天地万物。神:不死不灭的存在。古神:古老到不知道存在多少岁月的神。九世为善,得以升天!误入广寒宫,嫦娥迷魂……!观音倾城,逐常伴紫竹林。牡丹仙子,百花公主……罪犯天条,战天兵!尸山血海,涛天威势,谁人可挡。天庭我独掌,战天道!开神界,立神庭。屠鬼,灭佛,诛仙,弑神!掀起惊涛骇浪……智商低会传染交流群。483185261大家交流下
  • 最强医神

    最强医神

    一个从大山里下来的少年,通医术,会透视,玩转都市,无往不利。群号:118902297大家一起来聊聊哈。
  • 广场

    广场

    张冬梅急急地乘坐火车从老家瓦县回到罗城时,已经是傍晚五点,火车站站前广场挤满人流、车流,女儿乌丽丽在单位临时加班不能来接她,出租车又打不上,连平时像苍蝇一样老在旅客身边转悠的“黑头车”也没一辆停下(后来才知道当天恰逢全城运管大检查,“黑头车”不敢出动带人)。她咬咬牙,背起体量足有她大半个人高的大编织袋,一步一步挪到公交站台。
  • 回声

    回声

    电视连续剧《回声》写于八年以前,是根据我十六年以前写的长篇小说《女囚徒》改编而成的。电影《长征》是从宏观上反映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电视连续剧《回声》是从微观上再现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换言之,电影主要写长征中的上层领袖人物,电视连续剧则应着墨于长征路上普通的红军指战员。
  • 饱含智慧的对联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饱含智慧的对联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饱含智慧的对联故事》精选了中国民间的两百余个对联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展现了智者的高尚情怀和名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纯朴感情和创新精神,有的描写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有的抨击了恶人的丑恶言行,有的蕴涵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语言神奇的魅力,受到启迪。
  •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查理九世之穿梭未来

    查理九世之穿梭未来

    墨多多收到了船王亚瑟的邀请,去世界科技展览会,但是展览会中一台时空穿梭机出现故障,多多他们被意外被传送到了未来,在未来外星人与人和睦相处,但是多多他们很快发现了弊端,外星人准备侵略地球,究竟多多他们能不能战胜外星人?看了就知道!更新很快的!!!
  • 首席撩妻好手段

    首席撩妻好手段

    多次的不期而遇,是缘分还是一场预谋。顾峻泽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对楚绪颜一见钟情了,那个女人像毒药一样一步一步的吞噬着他的心。她冷漠,他无赖。她耐人寻味,他形影相吊。原来冷漠如斯的楚绪颜是可以和一个不绅士甚至可以说是无赖的花心大萝卜擦出爱的火花。但是直到鉴定报告摆在面前他才恍然大悟,所谓的真情不过是一场利用罢了。“滚!”顾峻泽说得冷漠无情。但是当他看见她倒在血泊里的那一刻他才明白,原来他根本不在乎她爱不爱他,只要她在他身边就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真的是生与死。他再也来不及对她说一声,对不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世妖孽:小汩儿传

    混世妖孽:小汩儿传

    【痴情宠溺+腹黑无限】小汩儿是一枚狼人。长了明眸善睐,娇俏动人。人见人爱,一干翘楚男见了笑逐颜开。因为受无情草精灵之毒,活了三百年,却不懂情是何物。终有一天小汩儿知晓男女情事了,那一干斗了你死我活的翘楚男们,到底谁适合做她夫君?真是一件头疼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