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1100000007

第7章 修心:心无杂念,凡事看淡些(2)

心若在动,风、幡、烦恼、欲望都在动;心若静,风、幡、烦恼、欲望都在静。《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是人的一切行为主宰,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一个人成为魔鬼,也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圣人。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被看到、克服,内在的邪念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

其实,往前往后,向善与向恶,是成是败,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佛家言:“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一念之差,可以就此青云;一念之差,也可以就此坠入黑暗。所以,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微不足道的话,甚至转瞬即逝的一个念头,都可能对事情的结局产生重要影响。

禅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禅家认为,人生的所有祸患皆是因为心无厌足而来。欲望如海,难以平复,假如自身心猿意马,陷入迷惑,那就容易受到邪念的干扰。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正所谓“心中本无风与幡,何来动静之分呢?”人的心可以静若处子,也可以动若脱兔,有时候一个突然的想法,都可能影响人的敏感神经,人的贪欲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控制。由小贪到大贪,由谨小慎微到肆无忌惮。私欲如洪水,留点缝隙就可能钻成大窟窿。

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他们家境都比较富裕,但两个人一直郁郁寡欢,总觉得金钱不够花,每天都在做白日梦。有一天傍晚,他们在林中散步,好像在寻找金银财宝似的。这时,有个小和尚从对面惊慌失措地跑了过来,两人见状,便拉住他问道:“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哎,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发生大事呢?”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刚才,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这可怎么办?我好害怕。”

“这可是喜事啊!”这两个人暗自窃笑,并异口同声地说:“小和尚,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一边说一边心想“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

小和尚沉思良久,若有所悟地说:“你们千万别去,这东西有毒,会吃人的。”

这两个人不由地大笑起来,笑完后,其中一个年轻人说“你们这些秃瓢里面装的都是糨糊吗?黄金怎么会吃人啊,快告诉我们在哪儿?”

“你们怎么还不明白啊?”这个小和尚反问道,“难道说,有一坛子黄金是好事吗?它会吃掉我们这颗安静的心,恶念随之就会来到?甚至会丢掉我们这可怜的生命?”

在这两个年轻人的不断纠缠之下,小和尚最后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听完后,两个人高兴的跑进了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

“好大的一坛子黄金!”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

“太好了!”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人说:“现在天还没黑,现在如果把把黄金运回去,肯定不太安全,要不这样,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弄点饭菜来,如何?”

另一个人回答道:“你说得非常对,我马上回去弄饭,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说完后,他就回去取饭菜了。

回去取饭菜的那个人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心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他越想越高兴,顷刻间便跑回去了。

而留下的哪个年轻人,心里也在想:“这么多黄金,要是全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全归我了吗?”

其实,不是黄金有毒,而是人心有毒,即恶念。结果可想而知,回去取饭菜那个年轻人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于是,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最后也中毒身亡。临死前,他想起了小和尚的话,不禁暗自悔悟:心里的恶念把我害了,和尚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

唐朝怀信禅师在《释门自镜录》中说:“但起一念善心,恶律一即断。”心中的一念,是善是恶,都决定了自己是在地狱或在天堂。个人欲望是有弹性的,必须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切不可见利忘义,任凭私欲膨胀。阻击欲望,拒绝诱惑,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让“贪欲”萌芽。欲壑难填,佛教认为贪欲是三毒之首,不无道理。私欲如野马,一旦脱缰就会奔腾不羁;私欲如洪水,一旦失控就会使道德堤坝轰然坍塌。

有一位老锁匠,在他手下有两个手艺非常不错的爱徒,为了使自己的手艺能代代相传,他决定在他们当中选一个接班人,可怎么也定不下选谁为好,毕竟两个爱徒表现都不错。

一天,这位老锁匠在河边散步,边走边想,作为一个开锁匠,什么是最重要的?品德是重中之重。最后,老锁匠想通了,一个会开锁的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心里加一把牢不可破的锁,那他的技艺也许就会成为他的陷阱。

于是,老锁匠决定考验一下两个爱徒,他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分别去打开,当然两人都很快就打开了。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打开后的心理状态。老锁匠慢悠悠地问到:“你们在保险柜里看到什么了?”大徒弟十分兴奋地回答:“保险柜里有成扎的钞票!”而小徒弟却摸着脑袋说:“我只知道开锁,根本没注意里面有什么。”

可想而知,老锁匠最后将小徒弟作为自己的传人了。可见“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刹那的善心,是不贪求、不望报,是无私的慈悲、爱心、善良。而刹那的恶心,虽是微不足道的小恶,但足以让自己沉沦,堕入地狱,成为恶魔。

其实,古代有智慧的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才可以达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境界,根除恶念,才能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怎样才能控制这种欲望和贪婪的念头呢?只有一招,那就是:“伏魔先伏自心。”只有这样,正气才能压住邪气,抵制自己内心的恶魔。

【禅悟人生】

佛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其实佛与魔的差距只在一念之间,善与恶,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造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控制抵御外来的种种诱惑,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自己的私心杂念,铲除一切龌龊的行为以及阴暗的思想和理念。欲念人人都有,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应常思贪欲之害,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平心静气度终生,便受人尊重,自己也可解脱于不得之中。

【莲花妙语】

当淫邪的念头在你的心头一闪而过时,假如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物欲或情欲方向的可能,就要立刻用理智把它拉回到正路上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么大的诱惑,都会在我们的真实本性面前消失的。坏的念头一产生立刻有所警觉,当有所警觉时要立刻想方设法来挽救,切不可放过邪念产生的一刹那。一个人的私心本来就是没有底线的,如果得到的越多,反而要求的更多,永远不会满足,这样贪婪之心就无法遏制,从而使人们偏离正确的道路。

4.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

【禅心智语】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禅语今释】

所有的菩萨,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从而得到清净本心,因为心清净,就没有了可以恐惧害怕的根本,远离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不实梦想,所以才得到最彻底的涅槃。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就是“大彻大悟”。看淡和放下,本不矛盾。放下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看淡就是放下,放下就是舍弃对外境的执著,就是把外界看得淡一些。

当好事降临时,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轻一些、看淡一些。当祸事侵袭时,不要悲伤,也不要自暴自弃。把厄运挫折看远一些、看开一些,也许厄运不经意间会为你带来福气。

在日本东京黄蘖寺的山门上,挂着一块写着“第一义谛”的匾额。“第一义谛”四个字写得俊逸洒脱,不愧是书法作品的上乘之作,这是明治时代著名的洪川禅师亲笔写的。当时,洪川禅师为了写好这四个字,练习了几十遍。

洪川禅师在开始练习的时候,每写完一遍,就会问为他研磨、取纸的那个小和尚,自己写得怎么样。由于性格直率,小和尚总是直言不讳地说:“写得不好。”洪川禅师只好重新再写。当他再次写完的时候,小和尚还是摇着头表示不满意。他只好一直写下去。

如此折腾了许多次,小和尚说:“师父,这字怎么越写越糟了?现在写的还不如第一遍好呢。”

洪川禅师不禁有些着急,心里开始烦躁。可越这样就越写不好。他一连写了八十四幅字,都没有得到小和尚的肯定。

当洪川禅师正要写第八十五幅的时候,小和尚被另一个禅师叫走了。他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了,心想:“我终于可以避开小和尚的锐利眼光了。”没有了旁人的干扰,洪川禅师顿时感觉神清气爽,他立即挥毫泼墨,“第一义谛”四个大字可谓是一气呵成。

等小和尚回来,看到师父的第八十五幅作品时,不禁惊呆了,连连称赞道:“真乃神品是也!”

繁华三千,纷繁复杂,面对万丈红尘,又有几人能凌波微步,潇洒其间,游刃有余?倒不如平心静气,看破纷纷扰扰,留得一缕清风,一份心灵的宁静。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能解决不能挽回的事情,这也是让人无奈的现实,无法改变,所以我们要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

世事纷忧,如对人生仍然悟不出、看不透,堪称糊涂。心灵清净,看透世事,心放开些才会认得清自己本来的摸样,不会在纷乱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

有这样一个小村落,里面住着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村民有问题都要去请教他,而且结果都很使村民满意。

某日,有一位村民心情非常得不好,他气急败坏地大叫道:“糟了我的牛死了,这可怎么办?”于是他跑着来到智者的家里,一进门就嚷着:“没有牛我要怎么样耕田,惨了,这是世界上最糟的事。”智者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慢条斯理地说:“可能是,可能不是最糟的事情。”

这时,村民听了智者的话,失望地喃喃自语:“怎么搞的,这是什么意思呀?难道没牛耕地不是最坏的事吗?”第二天一大早,这个村民的田里出现了一只马,他灵机一动,反正牛也死了,还不如找人合力把捉回来耕田,结果他就这样做了。事后,村民想到昨天智者给他说的话,特别前去向智者道谢,智者听到村民说马耕田很好用这事后,突然脸由睛变阴,冷冷地说:“对你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村民又生气了,他非常纳闷,这智者是不是在捉弄自己。过了没多久,他的儿子骑着马去打猎,结果由马上摔下跌断了腿。这次,村民又气又败坏地向智者说:“捉到马真不是好事。”智者听到后又说:“或许是或许不是。”村民嘀咕着离开了。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使这个村民彻底改变了看法。不久发生战事了,国王派人来拉壮丁去打仗,年轻的壮丁都被拉去打仗了,死伤不少,村民的儿子因为脚伤而幸免于难,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以上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得莫为喜,失莫为忧,凡事看淡些,心放开些。《幽窗小记》里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人不可能天天得意,人生也有失意的时候,李白失意的时候发出感慨:“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当时没人用他,但他仍坚信天生他这个才就必然有用,那么失意的时候就能泰然处之。所以,凡事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

【禅悟人生】

一位得道的禅师曾写道:沮丧与昏沉,眷恋,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以及犹豫不定。因为这五种情绪可以说是飞天大盗,他们偷走了你无限的幸福生活和滚滚财富。当生活中遇到的坎坷挫折,静下心来仔细地去研究分析,然后,踏踏实实认真完成,莫想太多,凡事看淡些,不仅能够成事,更能够收获一份心灵的喜悦祥和。

【莲花妙语】

人生充满变数,在最失意之时,要学会冷静,等时间来消除冲动情绪,在最得意之时,要学会内敛和谦虚,修身养性方能有所作为。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5.涤荡心灵,放下负累

【禅心智语】

无妄想时,一心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禅语今释】

没有妄想的时候,心中有的全是佛,因此到哪里都是佛国;有妄想的时候,心中没有佛,即使是身处西方极乐世界,仍是感觉不到佛的存在,而认为自己是地狱。芸芸众生因为心中经常有妄想,因此总是感到痛苦,感觉每日都是生活在地狱之中,而菩萨时常检点自心,不造作妄想,因此是在佛国之中。

同类推荐
  •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本书共有54个篇章,如“与物无待”、“万物皆一”、“天下至正”、“从容无为”等,皆由3部分组成:1.庄子语(原话);2.作者的解读及感悟;3.书法(庄子语)。作者为知名书法家及作家,稿中有些是在《书法报》等媒体发表过的篇章,有些则是新写的内容,作者对庄子话语的解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书法书写飘逸洒脱、独具一格。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热门推荐
  • 初一四班那些事儿

    初一四班那些事儿

    山子结束小学生涯,升上了初中一年级,住进学校宿舍,开始了集体生活。山子刚进学校便因歌声美、作文好一炮而红,受从人瞩目。可是,初一上学期的生活并不平静:丢了书、赔了钱,因为一把飞刀引发同学的误会、刁难,在上学路上遇到大黄狼……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在父母、老师、朋友、乡亲的关怀下,山子渐渐变得坚强,渐渐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小男子汉。
  • 要成就自己先培养习惯

    要成就自己先培养习惯

    其实,习惯的养成与从小所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关。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天培养的,许多习惯是因为经常做一件事而自然形成的,还有一些习惯是人为的、刻意养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坏习惯也生出了许多“新花样”。例如:酗酒和吸烟,在女性和孩子中间已不罕见;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已成为富裕社会的大问题。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坏习惯,可就是无法戒除。其实,要想彻底戒除坏习惯,也并不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除了要有坚定的毅力,还要培养自身的好习惯,要用好习惯来克服坏习惯。
  • 超级系统之无敌重生

    超级系统之无敌重生

    被大礼包砸中浑然不知,少年猝死网吧,一切变了样,重生后,拥有无敌系统,来吧,系统在手,天下我有!!!
  • 全民武道

    全民武道

    “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空间试验失败,地球意外联通异世界,蛮神入侵,血祭生灵。企鹅群532597122,完本老书:都市之国术无双
  • 沩山警策注

    沩山警策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我家老婆超甜的

    我家老婆超甜的

    一场联姻,她和他绑在一起。婚前,他说:“我需要个老婆,你需要个老公,我们各取所需。”世人眼中的他,权势滔天,俊美无涛,狂霸拽,却偏偏宠她入骨。她眼中的他,腹黑,无耻,毒舌。他从未说爱她,却做了许多爱她的事!
  •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适合18—35岁的年轻人阅读。它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让人在“看热闹”的同时,又为心理学能产生的力量而深深震撼,从而增加了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并且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部分,为大家追求幸福的生活提供了实用、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 秋夜谜案

    秋夜谜案

    这是十月十三日深夜十点十分,几辆警车闪烁着警灯先后停在东区星桥路47号小区一座七层高的居民住宅楼的院外,在这个住宅二单元的楼道,围了许多人。“让一让,让一让!”先行到这里的星桥派出所两名民警在为后到这里的几位刑警拨开人群引路。从警车中走下的是小城刑警大队重案队队长陈汉雄,紧跟在他后边的是他的得力助手江涛和白雪,再后边的是法医技术人员。陈汉雄拨开人群走到现场,只见一名三十多岁的短发女人倒在楼道口的水泥地上,她浑身是血,身上有多处刀伤,看来是被人用刀扎死的。这名女子穿白色的上衣,深蓝色的裙子,脚穿黑色高跟鞋。
  • 龙脉战皇

    龙脉战皇

    苍冥大陆,天域浩瀚,武者以开辟武脉承载武道,少年云铮武脉被废,却因祸得福,觉醒嗜血龙魂脉源,从此踏天改命,登临武道巅峰。这是一个绝傲少年一步步铁血至尊的故事,凡挡我道者,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