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是人类文化生活之一,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关系和利益的必要手段。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状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心理和民间风俗,因而在世界的不同国家地域产生了迥然有别的政治经济制度。了解了政治经济的本源,便会明白政治经济制度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永远是为特定的地域族群服务的,必然要适合本土和本民族的文化状态。
美国的崛起
美国全名为美利坚合众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国土面积937.26万平方千米,人口3.1亿,官方语言为英语,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
在四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由北美洲到达中美洲和南美洲。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18世纪中叶,北美已经逐步建立了13个英国殖民地。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诞生,美国独立。1787年,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建立“三权分立”制度。
通过19世纪初期的西进运动和1846年的美墨战争,美国扩充了自己的国土面积。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中南方政府以失败告终,美国恢复了统一,奴隶制度被废除。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9年发生了资本主义大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年)当选总统,全面推行以政府干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经费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业之多、科研成果之丰富堪称世界典范。因此吸引无数人来到美国,创造美国梦。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的超级大生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同时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是这场战争对一些大企业和商人来说,却是一场财富盛宴。其中最出风头的还是美国公司,刚开战时,欧洲国家都认为打不了太久,他们在军需生产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开战后第一年确实是这样,但当一切迹象表明这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的时候,他们开始迫切地寻找新的供应源头——美国。
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在战争期间,杜邦家族的杜邦化学公司,卡耐基家族的美国钢铁公司,以及伯利恒钢铁公司、阿纳康达铜业、美国熔炼与精炼公司、雷明顿军火公司、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柯尔特自动武器公司、阿特拉斯火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制造商都赚取了巨额利润。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
到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的时候,美国诞生了21000名百万富翁,花旗银行总裁弗兰克·范德利普评价说:“作为战争的一个衍生物,上百万个新富阶层诞生了。”但是美国作家赫尔穆特·恩格尔布莱希特和弗兰克·汉纳根发明的另一个称呼对这些人来说更为贴切:他们是“贩卖死亡的商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针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市场大崩溃,这直接导致了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泥淖。面对此次经济危机,采取放任自由经济思想的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着手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复兴工业或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同时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基本克服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并使战后美国经济呈现长期的上升趋势。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主义道路。由于新政的实施,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为二战取得反***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新政的实施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政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它造成了政府巨大的赤字开支、大大扩大了联邦的权力,降低了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等。虽然有种种不足,但至少在当时来说,新政是比较好的能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的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两者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促成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形式的出现。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罗斯福新政,曾被媒体认为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做法,而这也与当时苏联经济的成功有关。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问题同时并存的局面,让凯恩斯主义受到广泛的质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1919-1920年,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意大利和同盟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同《凡尔赛合约》一起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影响是巨大的,而华盛顿会议则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如《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从根本上来讲,这一新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珍珠港事件
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本在东南亚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引起了欧美国家不满,美国为此冻结了大部分对日本的能源出口,尤其是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石油。日本决心要放手一搏,以夺取曾经失去的一切资源。1941年初,日本制订了突袭珍珠港的计划。
12月7日凌晨,日本向美国递交了宣战书,但却丝毫没有给美国人准备的时间,日本在预备开战前半个小时才通知美国。凌晨6点左右,日本的第一轮轰炸机和战斗机起飞,约一个小时后,战斗机出现在珍珠港上空,向美国的机场和跑道进行猛烈的轰炸和扫射,仅用五分钟时间就摧毁了美军在这里的一切航空系统,而美军根本来不及抵御。40分钟后,日本的第二轮攻击开始,此次攻击持续了一个小时,美国的船只和舰艇,被日本轰炸机全部炸毁,之后日军开始返航,完美地结束了珍珠港突袭任务。
珍珠港事件给驻守当地的美军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人员死伤惨重。这对美国来说是奇耻大辱,此后的半年里,美国几乎丧失了在太平洋上的一切权利,日本在太平洋西南部的活动畅通无阻,并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突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一改中立态度,积极投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使得反***阵营加入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日本虽然在珍珠港得胜,但是它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间接导致了轴心国的覆灭,并最终使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益国。
马歇尔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试图以此控制西欧。而这一系列援助被称为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这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由一位有声望的美国籍商界人士在经济合作总署中担任总负责人,在资金计划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议,对经济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决定援助资金的具体流向。
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
1948-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也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财政拮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引起了该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的反对势力便迅速瓦解。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
布雷顿森林会议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联合国货币金属会议的别称。1944年7月,在美国辛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45个国家在会议上通过了将在以后28年内控制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的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