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古婁青螺菴沙門 晝中智證 錄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南無袈裟幢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綸貫)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法身也。又翻光明徧照報身也。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應身也。法身。乃應身之體。應身。本法身之用。體用一如。故繼之以阿彌陀。以具無量壽之體。能發無量光之用。由無量光之用彰無量壽之體。此體此用。徹過徹當。故繼之以當來補處之尊。既三身圓顯。三世互通。非勇健尊聖得大自在者不能。故繼之以龍種上尊王。此龍種最尊。隨處變幻。皆得自在。故繼之以龍自在王。具此玅體玅用。最尊最貴。自然超越眾聖之上。故繼之以寶勝如來。如此尊勝體用。皆從妙定玅慧。玅因玅果。因果交徹。始本一契。理智一如。故繼之以覺華定自在王。惟是此等大過量人。可以去盡塵勞之穢。可以建大法幢。撥邪返正。故繼之以袈裟幢。惟克建立法幢者。方可踞猊座。說大法。度大眾。故繼之以師子吼如來。欲以師音度世。非葢天葢地。徹古徹今大智慧人不可。故繼之以文殊師利。縱有智慧。不有大行飭之。如有目無足。堪濟何事。故繼之以普賢大行。則目足相資。膏明互賴。自然具足廣大德用。舉足動步。摧破魔窟。故繼之以大勢至。是皆由其誓願堅厚。智德包含。故繼之以地藏。如上大智大行。大作用。大誓願。非性外別具。全稱自性廣大之玅體。發應物無疆之玅用。莊嚴性海。圓滿三身。故繼之以大莊嚴。雖然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箇中並無少法可得。廣于沙劫。歷無數土。度無量生。而未嘗動著絲毫故繼之以觀自在。故永嘉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耳囗僧問招賢禪師。諸聖體同名何各別答。從眼根處返源。曰文殊。耳根返源。名觀音。從心返源名普賢。文殊是佛玅觀察智。普賢是佛之無作妙行。觀音是佛無緣大慈。三聖是佛之妙用。佛是三聖之真體。用有河沙假名。體則總名一佛囗問。行人必須發何等願。成何等佛。答。成無佛可成之本佛。如上十佛是也。發佛佛皆所必成之性願。如上六菩薩是也。問。如諸佛菩薩。東西兩土。主伴云何。答。東土以釋迦為主。文殊普賢為伴為願。願救東震旦也。西方以彌陀為主。觀音勢主為伴為願。伴西聖以救東土也。然雖分東西主伴。皆以發菩提心為宗。此心要以智。悲。願三為體。如文殊。智也。觀音。悲也。普賢。地藏。願王也。餘如前解。問。三寶為眾生之心。勝于父母為子之心。今有不敬三尊。反生輕嫉者何。答。由不信因果故耳。曾見育王譬喻經云。昔行人見路傍一死屍。天神散華于其上。以手摩之。行人問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恭敬三寶。孝順父母。忠君信友。愛父師教。令我生天。故來報恩。前行。又見一屍。惡鬼鞭之。亦問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輕欺三寶。不孝不忠。種種非為。令我受惡報。故來鞭之。既爾。何不各各及其形休。精勤努力恭敬三寶。預絕後悔耶。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囗已懺身三口四竟。次復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
已懺下。結前六根。收于身口字中。次復下。有二意。一。承前餘障字以起後。二。標列三寶間諸障。
經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
引大經標滅障之本。方等經云。佛與阿難遊息間。以爪取土問言。爪上土多。大地土多。阿難答爪土少甚。地土無窮。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佛至瓜園。取爪土喻亦爾。看人身難得語。最宜警省。慎勿蹉過。佛法難聞。即佛世難遇。正法難聞(法華經。東方天王。一百八十劫。南方云過。百三十劫。上方云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又云乃至無量國中。是經名字。不可得聞。今既得聞。何其幸也)。眾僧難值。即持戒弘法者。正法念處經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人天交接。并上既得人身。又遇三寶。此時不修。真可歎也。信心難生。即信心信戒等心應生也。六根難具。今幸具足。具而不修。更待何時乎。善友。善知識也(大經云。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不惟自行十善。亦度人行善)。
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盡心精勤。恐于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上總言難得。此總明皆得。應及時辦道。由宿植善根。今得人身。六根具足。是難得者得。難具者具也。又遇善友。得聞正法。是難遇者遇。難聞者聞矣。不能盡其心力。精勤五體。吾恐未來久淪眾苦。出期難定也(不能盡心句。與上宿植善根反看貫下六節文)。是故下。結。上略明起障之由。下廣舉起障之事。三。初別懺佛間罪障。
(某甲)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意。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
見三寶像。不禮拜供養。即拜。二業不虔者當翫之。
輕蔑眾僧。殘害善友。破墖毀寺。焚燒經像。出佛身血。
文分五。一輕僧。蔑輕。易也(楊子。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葢僧者。前佛之弟子。後佛之因人。豈可輕乎。二慢道。善友難得而反殘之。殘。賊也(孟子賊義者謂之殘)。三。破毀墖寺。四焚燒經像。經者。諸佛法身。像者。諸佛儀表。今見道場事畢。付之火中。誠不應也。故雲棲禁焉。五出佛身血。如調達推山壓佛。及佛面刮金之類。
或自處華堂。安置尊像卑猥之處。使烟薰日曝。風吹雨露。塵土汙坌。雀鼠毀壞。共住同宿。曾無禮敬。
卑。低濕處。其自處。則崇樓傑閣。猥。雜閙不淨處。自處。則華堂美宇。或近竈。則烟薰。乏裝修。則日曝風吹。或無遮葢。則雨露淋。或近作場。則塵土汙坌。或曠日關閉殿宇。則日有飛雀毀。暮有走鼠壞。或房中供像。或像前鋪單。是共住同宿曾無禮敬。曝(音僕)。晒也。土之輕飛而散者曰塵。塵之重厚而聚者曰土。皆能染汙覆蔽也。坌(音盆去聲)。塵塕也。共住宿。不禮敬。禮貌缺也(觀佛三昧經。大梵天王禮佛影偈云。如來處日窟踴身入石裡。如日無障閡。金光相具足。我今頭面禮。牟尼救世尊。佛影尚禮敬。況像乎)。
或裸露像前。初不嚴飾。遮掩燈燭。關閉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裸形露體在像前。未曾莊嚴文飾。皆從不能盡心精勤。來屋四傍曰宇。初章竟。下第二別懺法間罪障。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於法間。以不淨手把捉經卷囗或臨經書。非法俗語。
法。即三藏十二部一切佛法。不淨手者。或未梳洗或大小解。乃至執捉一切穢汙物已。皆應洗令清淨。淨時。當誦洗手偈呪云。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囉耶莎訶。若淨手。水不濕手背。口不誦偈呪。亦不作淨。慎之慎之。把捉。即執持也。上明手業。下明口業。非法俗語有二一。非法語。不依法說。不稱佛旨。二。麤俗語。於清淨法前。反恣惡口麤談者。下四節。明身意二業。
或安置牀頭。坐起不敬。
一。故以佛法高置牀頭。不宜也。坐起不敬。身意造業。下文皆兼身意說。般若云。經典所在。即為有佛。不敬豈無罪乎。
或關閉箱篋。蟲蠧朽爛囗或首軸脫落。部帙失次。
二。箱。竹器之方大。可藏經書者。篋(音怯)。匾小器也。因關于箱。閉于篋。不經日曝。諸蟲蠧損之或枯朽腐爛。皆不肯。流傳。心吝之罪也。三。首。即部面。軸。卷軸也。不全曰脫落。卷不論多寡。以始終為部。帙。書衣。即經套也。顛倒無序。為失次。
或挽脫漏悞。紙墨破裂。自不修習。不肯流傳。如是等罪。今日志誠。皆悉懺悔。
四。挽牽引也(麤手分碎義)。脫。落也。日久不修。不聯絡。漏亦落也。或書寫遺失。悞者。如認豕為亥以烏為烏等。或訛以前置後。後置前之類。墨字也。謂紙破字壞也。修習。修葺誦習也。流傳者。言自他諸人。彼此諸土。展轉流通。各各傳習。令家喻戶曉也。又修有二義。一。修習。先習熟文義而後如法修為。二。修葺。凡經典之缺者補之。潤者焙之斷者黏之等。下第三僧間罪障章分三節。
或眠地聽經。仰臥讀誦。高聲語笑。亂他聽法。
一。眠地聞經。輕法慢教也。看文曰讀。不忘曰誦讀誦有三益。一。起發益。二。開悟益。三。印證益。仰臥而讀誦者視法如歌曲而不尊也。不能息心定慮。傾耳嘿聽。反高聲語高聲笑。豈非惱亂淨心為法人乎。明身口共造業竟。
或邪解佛語。僻說聖意。
二意口共造。解論須契聖旨。不合佛心。皆是邪解。(大經云。如生盲人不識乳色問云。乳色何似。答。色白如貝。又問乳色如貝聲耶。答。不也。又問貝色何似。答。如稻米粖。又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又問米粖何似。答。如雨雪。又問彼米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如白鵠是。盲人雖聞此四喻。終不識乳真色)僻說者。宣傳為說。聖意惟智人能契。非師心者。好用偏僻之意而說。如香象所負。非驢所堪。不知佛意經意。妄解妄說者皆是。上標。下釋。
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
先釋僻說句。法。是世出世間之正法。非法。是世出世間之邪法。非犯。如維摩除疑等。說犯。如優波離說二比丘犯婬殺。不容懺等。重。即律。中四棄八棄十波羅夷等。輕。即律中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乃至四十八輕等。今用懺力滅罪。故將邪正輕重等對顯。若大智之極。豈真有是非于其間哉。西天九祖云。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或抄前著(中恕反)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
次明身意共造。釋邪解句。如律中前篇至重。中篇稍輕稍重。後篇純輕。邪解者。妄以己意混亂置之也。抄。謄寫也著。定也。此四句出大經。
綺飾文詞。安置己典。
以巧言安錯經典。不論邪正。結上文。安置。即著字法。下。接列三對以釋之。初說聽對。
或為利養名譽恭敬。為人說法。無道德心。求法師過而為論義。非理彈擊。不為長解。求出世法。
三。寶積經。開二縛。一。見縛。二。利餘縛。文中無道德心。為利養等。即是二縛。具此二者。被生死魔縛而不能脫也。法師具十義。大經云。一。為大施主大法之師。二。知法故。三。知義故。四。知時故。五。知足故。六知我故。七。知大眾故。八。知眾生種種性故。九。知諸根利鈍中故。十。說中道故。又法中有宗。即是宗師。須具三眼。一。教眼。謂明識權實大小之法。二。道眼。謂親踐諸行修證之門。三。宗眼。謂深窮圓頓即具之旨。若反求法之過。師之謬以為善論義。則非也。所以寶積經開二癡瘡。一。見求他過。二。自覆己過。論義者。如昔智者佛陀難提。欲與七祖婆須密論義。祖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服。非理彈擊。言非理義之彈擊。如云見或彈謗我法等。不為長(音丈)解者。不求超方勝妙之見解。為邪見自縛也(大經云。寧當少聞。多解義味。不須多聞。于義不了。願作心師。不師于心)。
或輕慢佛語。尊重邪教囗毀呰大乘。讚聲聞道。
二。邪正對。佛語。是正法。外道法。是邪教(大經云。佛昔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半偈。心生歡喜。如估客夜行。失伴還遇。如久病遇良醫好藥。如沒海遇船。如渴人遇清水。如兵逐得脫。如久繫得出。如炎旱值雨。如行人還家。家人見之。共生歡喜半偈尚爾。況全經乎)。三。大小對。呰(音子)。口毀也。毀讚。根顛倒心生。故毀讚皆不宜也。須知三處不應轉法輪。一。我慢高山。輕慢佛語是。二。五欲淤泥。利養名譽等是。三。邪見稠林。尊重邪教是。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皆悉懺悔。
總結。懺法間罪障竟下。第三別懺僧間罪障。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於僧間有障。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害發無上菩提心人。斷滅佛種。使聖道不行。
分五節。一。僧間有障總標。下。釋。弒。下害上也。阿羅漢含三義。一。殺賊。二。應供。三。無生。五分律云。調達不能害佛。欲破和合僧。佛語達曰。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若僧和合而破之者。墮地獄中。害發菩提心人。是滅佛之種子。破諸魔經云。菩提有三種。若人發菩提心。但樂自求解脫。名聲聞菩提。又雖發菩提心。于大乘法。不樂修習。但起心念。觀諸緣法。隨所觀察而行。名緣覺菩提。若人發無上菩提心已。復勸他人發于心輪迴身。不生厭倦。樂利眾生。皆令解脫。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名無上菩提(阿毗曇心論云。弒父母棄背恩義。故墮無間。餘三。壞福田故。亦墮無間)。
或剝脫道人。鞭拷沙門。楚撻軀使。苦言加謗。
二。剝脫。去其衣也。道人辦道之人也。沙門。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韃拷楚撻皆捶打之類。苦口加謗者。大經云。人有妒心。則有誹謗。若無妒心。云何有謗謗口。即惡知識也。經云。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名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