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18300000024

第24章

沤和品第七十之余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行般若波罗蜜?云何念?云何入?”

佛言:“当知五阴有常无常、有坚固无坚固、有真无真,当作是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入般若波罗蜜,当如入空观,诸所有皆无所有,当作是念。”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当至久如。”

佛言:“菩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至坐道场,当作是行,当作是念,当作是入。”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念般若波罗蜜当以一意念耶?”

佛言:“菩萨常以一意至念般若波罗蜜,不得令他余之意中得其便。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入,作是念,不离萨云然念。念般若波罗蜜,当如意法随意不离。”

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持行,持念,持入,逮萨云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持是不念,得萨云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持念已不念,得萨云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亦不念,亦不不念,得萨云然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当以云何得萨云然?”

佛言:“如如。”

“云何如如?”

佛言:“如真际。”

“云何如真际?”

佛言:“如法性,如众生性,如寿性,如命性。”

“世尊,云何如法性、如众生性、如寿命性?”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吾我、寿命、众生为可得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可得。”

佛言:“吾我、寿命、众生不可得,云何有众生名众生?菩萨当作是知,不以有名入般若波罗蜜,不以有名入诸法得逮萨云然。”

须菩提言:“世尊,是六波罗蜜不当以名耶?”

佛言:“六波罗蜜及诸法,皆不以有为无为之法及三乘之法。”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法不可名,不可有名,云何有名?云何有五趣生死及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众生名处为可得见不?”

“世尊,不可得见。”

佛言:“众生处尚不可得,何况有五趣三乘之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学无处所名,诸法无处所。”

须菩提言:“世尊,如世尊所说,为不当学五阴耶?乃至萨云若不当学耶?”

佛言:“当学五阴,亦当学萨云然,虽学亦无所处。”

“云何所学而无所处?”

佛言:“学五阴、萨云然亦无所生、无所灭。”

复问:“云何学无所生、无所灭?”

佛言:“当学所作无所有。”

“云何当学所作无所有?”

佛言:“观法如自观无所有相,是为学所作无所有。”

“云何自观无所有相?”

佛言:“如观五阴空,如观六情空,如观内外空,如观有无空,如观禅空,如观灭脱禅空,如观三十七品空,如观道空。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当自观相法空。”

须菩提言:“世尊,若五阴空乃至于道亦空,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不成之行。”

“云何不成之行?”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见故,菩萨亦不可得,行亦不可得,亦无有行者,亦无有当行者,亦无有已行者,是皆不可得,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成之行。何以故?诸戏不可得见故。”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如是为不成行,新发意者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从发意当无所倚法,学行六波罗蜜皆当无所倚,乃至萨云然当念无所倚。”

“云何为倚?云何为不倚?”

佛言:“二者为倚,一者为不倚。”

“云何为二?云何为一?”

佛言:“眼色为二,六入念法为二,道与佛为二,是为二。”

“云何,世尊,从有倚中无倚?从无倚中有倚?”

佛言:“亦不从有倚中有倚,亦不从无倚中有倚,倚与无倚而一等入者,是谓无倚。须菩提,菩萨于倚无倚等者是谓无倚,当作是学。菩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者,是为无有倚。”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行倚,亦不行不倚,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具足诸地而逮萨云然?”

佛言:“菩萨不住于倚具足诸地。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倚,道亦无所倚,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见,菩萨当作是行。”

“世尊,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见,道亦不可得,行道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分别诸法是五阴、是为道耶?”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倚五阴,亦不倚道。”

复问:“若菩萨不倚五阴,亦不倚道,云何具足六波罗蜜过菩萨位?云何净佛土化众生?云何逮萨云然?云何转法轮?云何当作佛事?云何脱众生生死?”

佛言:“菩萨亦不为五阴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为道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问:“为何谁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适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法无有作者;般若波罗蜜亦无有作者,亦无成者;道亦无作者,亦无成者;菩萨亦无有作者,亦无有成者。菩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应无所作、应无所成者。”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法无作无成者,亦无有三乘之处。”

佛言:“无作无成之法处不可得。何以故?以凡愚痴之士入五阴,倚五阴自贡高,倚道贡高,便念言:‘我当得道度脱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佛以五眼尚不能得五阴及道,况于凡夫愚痴无目而入五阴欲度众生?”

须菩提言:“世尊以五眼不得众生、不见可度者,云何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而云何处众生于三际?”

佛言:“我亦不见得阿惟三佛,我亦不得众生我亦不见,三际亦不得亦不见。以众生无身及有身想,但以是戒之耳所说教,但以世俗故有是言教,非是最第一义无言之教。”

须菩提言:“世尊,不住最第一要义,成阿惟三佛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从四颠倒成阿惟三佛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不从第一要义得,亦不从四颠倒得,将无世尊不逮正觉?”

佛言:“不也。”

佛言:“如来逮正觉耳,亦不住有为性,亦不住无为性。譬如如来化作如来,亦无所住,亦来亦去,亦住亦坐,亦复行六波罗蜜,亦能行禅,亦行四等、四无形禅,能行五通、三十七品,能行三脱门,行内外空及有无空,亦行八解脱、九次第禅、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亦能转法轮。此化佛复化作无央数人,化佛语人言:有度,有众生,有三际。”

佛问须菩提:“是化佛所化颇有三际众生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是故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知诸法如化无所度脱。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行,当作是知。”

须菩提言:“如世尊言,诸法如化。如来所化身与如来身,有何等异?有何等差别?”

佛言:“亦无有异,亦无有差别。何以故?如来亦有所作,化亦有所作。”

复问:“无有如来,化独能有所作耶?”

佛言:“能有所作。”

“云何世尊?”

佛告须菩提:“过去有佛名须扇头(须扇头者,此云极净)如来,彼佛世时,人无有行菩萨道者,则佛现般泥洹作化佛留住一劫,行佛事一劫已,后彼化佛授应菩萨行者莂,复般泥洹,人皆呼般泥洹不知是化。”

佛言:“化亦无生亦无泥洹。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解诸法如化。”

须菩提言:“世尊,若化所作、如来所作无有差别者,所作功德云何毕施之恩?若供养化佛、供养如来,彼供养者至般泥洹,其福尽灭不?”

佛言:“如来为一切天及人作福田,化如来亦复是一切之福田等无有异。”

佛言:“置是供养如来、化如来所作功德,若有人慈意常念佛,其福至毕苦乃尽。”

佛言:“置是慈意之福,若人但以一把之华散虚空中,须臾念佛,其福亦复至于毕苦。”

佛言:“置是散华之福,但有人能称南无佛者,其功德福亦至于毕苦。须菩提,施如来之福甚大弘普!须菩提当作是知,诸法皆等,化佛及佛无有差别。菩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当解诸法之法亦不当灭,亦不当舍。是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当别,乃至诸法亦当如是。”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法不当别,如来云何言是色、是痛、是想、是行、是识?云何说是内法、是外法、是善、是恶、是漏、是非漏、是道、是俗、是生、是死、是有为法、是无为法?世尊,如是诸法将无分别?”

佛言:“不也。但以名字数示众生,欲使解耳,亦无所分别。”

“世尊,是无名号之法,云何以名相教授众生欲令得解?”

佛言:“行亦无名、亦无相、亦无入,行亦无苦、亦无相、亦无入。诸佛及弟子亦不入相。若名有入名,相亦当入相,空亦当入空,无相亦当入无相,无愿亦当入无愿,真际亦当入真际,法性亦当入法性,无为法者亦当入无为法。是诸法但以字耳,字亦不入字。菩萨住于以名相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当入名相中。”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有为法但以名相住者,菩萨为谁而发道意?为谁受若干勤苦行六波罗蜜?为谁行禅及无形禅?及行四等、三十七品、总三脱门,具足大慈,皆为谁行?”

佛言:“以名相数相,诸有为亦不以名相空,是故菩萨行菩萨道逮萨云若,及转法轮,以三乘法度脱众生,是名字及相亦不生灭,如所住无有异。”

须菩提言:“世尊,说萨云然耶?”

佛言:“尔我所说萨云然、萨云然事,说道慧事。”

“世尊,是者有何差别?”

佛言:“萨云若者是诸声闻、辟支佛事,道慧事是诸菩萨摩诃萨事,萨云若事者是诸佛如来事。”

复问:“云何萨云若是声闻、辟支佛事?”

佛言:“诸内外法罗汉、辟支佛悉知,虽知不住众道事。”

“何等为菩萨道慧事?”

佛言:“菩萨者,一切诸道皆当说,皆当知,及三乘道亦当具足知,亦当作三道之事,亦不受真际觉。”

复问:“菩萨云何具足佛事不觉真际?”

佛言:“未具足佛土,未化众生,不当受真际觉。”

复问:“菩萨当住于道中受真际证耶?”

佛言:“不也。”

“云何,可从无道耶?”

佛言:“不也。”

“世尊,可从道非道耶?”

佛言:“不也。”

“亦不道亦非非道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当云何?”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汝本住于道灭尽诸漏耶?”

须菩提言:“不也。”

佛言:“汝从非道灭诸漏耶?”

“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非道灭诸漏耶?”

“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亦非道亦非非道灭诸漏耶?”

“世尊,不也。我无所住而灭诸漏,虽灭诸漏而无所住。”

佛告须菩提:“菩萨亦复如是,虽为真际作证亦无所住,虽言萨云若、萨云若事者,亦一事耳。”

“世尊,何等为一事?”

佛言:“寂静者是也。”

佛告须菩提:“诸所言所有形貌之像、起灭之事,佛悉觉之,是故名萨云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云若、萨云若事、道慧事,是三句绪际,宁有差别不?绪有尽有余者不?”

佛言:“绪尽无有差别也,但为佛诸习绪尽耳,声闻习绪不悉尽。”

“世尊,尔为绪不尽得泥洹耶?”

佛言:“不也。”

“世尊,泥洹者为有差别耶?”

佛言:“不也。”

“若无差别,世尊,云何说诸习绪不尽?”

佛言:“诸习者非习绪也,虽有淫怒痴为凡夫身作耗非为是绪,如来者无绪。”

须菩提言:“世尊,道亦无所有,泥洹亦无所有,云何说言是须陀洹、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乎?”

佛言:“是皆因无为而有名,是须陀洹、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耳。”

“世尊,从无为而有名耶?”

佛言:“不也,但以言说,有是言耳,不从最要第一之义也。所以者何?第一要中无若干行也,亦不施若干,为爱断者故施后际。”

“世尊,诸法相各自空,真际不可知,云何知有后际?”

佛言:“如是诸法相空,真际不可知,何况有后际?不知诸法相空者,我为是辈说前后际耳,诸法相者亦无前后。”

“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诸法相空,如是诸法行空于诸法无所入,亦不入内法,亦不入外法,亦不入有为无为法,亦不入三乘法。”

复问:“世尊,所言般若波罗蜜者,何以故言般若波罗蜜?”

佛言:“得度第一诸法之度,最第一度,三乘之道、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乘,皆乘般若波罗蜜得到彼岸,是故言般若波罗蜜;又复超越诸法之尘不得坚要,是故复言般若波罗蜜;真际、法性及如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故言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于是诸法亦不合亦不散,有见无见、有碍无碍于是诸法亦不合散,以般若波罗蜜无形不可见,亦无有对,一相则无相。所以者何?生诸法诸辩故。诸天及世间、魔怨、异学及声闻、辟支佛家,一切无能断截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所以者何?一切魔怨及诸二地皆不可得故。须菩提,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义中,当作是知,当作是行。”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义中,行无常义、苦非我义,知苦集义,知尽道义,知消灭义,知不起义,知法义,见一遍知义,自知义,知他人意义,行如所言。须菩提,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义,当作是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义以非义皆不可得,云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习诸义?”

佛言:“菩萨深义者,般若波罗蜜是,当作是行。菩萨于淫怒痴有耗故,不当行邪见之义,亦不当行于六十二见,知其无义亦不当行。所以者何?淫怒痴如于法亦无所益亦无所耗,诸见之义如亦无所益亦无所耗,言五阴有所益无所益亦不当行,乃至道言有所益无所益亦不当行。何以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亦不见有所益无所益、有佛无佛,诸法湛然亦无所益亦无所耗。须菩提,菩萨当除有益无益,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益亦无所损?”

佛言:“诸有为法常闲亦无所作,是故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益亦无所损。”

“世尊,诸有为义,非是诸佛及佛弟子耶?”

佛言:“诸有为法皆是诸佛及佛弟子也,亦不以益,亦不以耗。譬如虚空如不为所作兴,亦不为无所作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亦不为有所益兴,亦不为有所耗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从不有为般若波罗蜜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耶?”

佛言:“如是,菩萨从不有为深般若波罗蜜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以二应。”

“世尊,云何一法,为逮一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不一者,为从二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云何亦不从一,亦不从二,云何有逮?”

佛言:“逮无所得,亦不以得故逮、故得。”

种树品第七十一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甚深!无众生而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谦苦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譬如士夫欲于空中种树,菩萨为众生故欲逮萨云若。”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欲为众生逮萨云若,以想为众生而度脱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种树者,而不知树根,亦不知茎节、枝叶、华实,取其栽而种之,随时溉灌而长养之,稍稍茎节、枝叶、华实各各具足,便取枝叶茎节,其中用者各取用之,又取其果而食之。须菩提,菩萨用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次行六波罗蜜逮萨云若,枝节、茎叶、华实益于众生——以叶度三恶趣;以有华故便有四性尊者及诸四天乃至无思想无思想慧天;实者如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逮萨云然,便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有菩萨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益众生果,以是果处众生于三乘,虽成阿惟三佛亦不见众生处,从想度众生亦不见得众生,亦无有处可为成阿惟三佛者。须菩提,菩萨当作是学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知是菩萨亦如如来。所以者何?有菩萨来往故,便断于三恶趣,八难处皆断,诸贫穷下贱处皆断,三界处皆断。”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如如来无有异。菩萨若厌懈怠者,终不逮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之道,世间亦无有声闻、辟支佛也,三恶之趣、三界无有断时。”

佛言:“当知是菩萨如如来,如汝所言。何以故?以如知有如来,知有辟支佛,知有众贤圣;以如知有五阴,知有有为无为性。是诸如亦是如,是故名曰如。菩萨学是如逮萨云若,从是中来,是故名曰如来。以如等故,当知是菩萨便为是佛。”

“须菩提,菩萨当学般若波罗蜜如;学般若波罗蜜如已,当学一切诸法如;学诸法如已,当学具足一切法如;具足如已,逮于诸如得自在;逮如自在已,善于诸法根;善诸根已,便见众生随行之趣;知诸趣已,便具足慧愿;具足慧愿已,便净三世慧;净三世慧已,便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已,便饶益众生;饶益众生已,便净佛土;净佛土已,便逮萨云若;逮萨云若已,便转法轮;转法轮已,安立众生于三乘法;立众生已,于无余泥洹而般泥洹。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自观诸善之德及他人德,当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诸天、阿须伦及世间人民,皆当为应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礼。”

佛言:“如是,如是,诸天世人皆当为之作礼。”

“世尊,初发意菩萨,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几所福?”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皆立于罗汉、辟支佛道。于意云何?得福宁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菩萨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其福倍多百倍、千倍、巨亿万倍。”

佛言:“复置是三千大千刹土,若复有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令立黠地、信地、八地、见地、薄地、净地、已办地、辟支佛地,其福不如发意菩萨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福甚多百倍、千倍、巨亿万倍。”

“须菩提,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皆初发意,其福不如以正定菩萨功德,出彼上百千亿万倍。复令三千大千刹土满中成就菩萨,其福不如如来百千巨亿万倍。”

须菩提白佛言:“新发意菩萨当念何等?”

佛言:“当念萨云若。”

“世尊,萨云若者,为何等务?为何等尊相像?”

佛言:“萨云若者,无所有,亦无有想,亦无无想,亦不生,亦不现。”

须菩提言:“世尊,但萨云若无所有,五阴、内外空及有无空、四禅、四等、四无形禅、三十七品及三三昧、八惟无、九次第、十种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四无碍慧、佛十八法及六神通,诸有为无为性,复无所有耶?”

佛告须菩提:“萨云若者自无所有,自无所有者空。”

“世尊,何以故无所有?”

佛言:“无所作者为无所有,以是故诸法所有、无所有皆空。又,须菩提,诸法空、无相、无愿,诸法如如,诸法如真际,诸法如法性,是故诸法所有皆无所有,皆空。”

“世尊,若诸法所有皆无所有者,何等是初发意菩萨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行四禅、四等、四无形禅,行三十七品,行内外空及有无空,行十八法,行萨云若,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佛言:“于诸空法有所作者,则是其沤和拘舍罗,能净佛土教化众生;知佛国土及众生所有皆无所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佛道作因缘,乃至萨云若亦为佛道作因缘;知道事所有皆无所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与道场作因缘,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四等、佛十八法,为萨云若慧具足道事,一时一意以智慧一时合应便逮萨云若。尔时,所作诸习之绪悉灭已,无所从生故,持佛眼观三千大千刹土,尚不见无所有,何况所有?”

“须菩提,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不见所有,亦不见无所有,是为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尚不见无所有,何况所有?又复菩萨行檀波罗蜜,布施无所有亦不知,受者无所有亦不知,道意无所有亦不知,乃至萨云若无所有亦不知,逮觉者、当逮觉者、已逮觉者无所有亦不知。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有,非佛所作,非弟子、辟支佛所作,诸法无所作离诸所作故。”

须菩提言:“世尊,将无法离法?”

佛言:“虽言法为离法。”

须菩提言:“世尊,若法法相离,云何知法离法?诸法所有无所有,无所有法不知无所有,有法亦不知有法,有法不知无所有法,无所有法不知有法,菩萨于无所知法,云何当知所有、无所有法?”

佛言:“菩萨以世事习故,现有所有,现无所有,非第一最要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事及最要义,为有异耶?”

佛言:“无有异。世事如最要义如,众生不知是如,以是故现世事有所有、无所有。又,须菩提,众生于五阴有相不知无所有,以是故作是分别说法,欲使众生知无所有。菩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作是学。”

菩萨行品第七十二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萨行菩萨行者为何事?”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者,道行也,是故名为菩萨行。”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行者,为在何处行?”

佛言:“于五阴行空,于内外法、于六波罗蜜行,于内外空及有无空、作四禅行,于四无形禅行,于四等行,于三十七品行,于三三昧行,于佛十力行,于四无所畏行,于四无碍行,于十八法行,净佛国土行、教化众生行,入于文字行、不入文字行,于陀邻尼行,于有为无为性行,作行不令道有二,是则为道行,是则为菩萨摩诃萨空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

佛言:“以道觉故言佛。

“又,须菩提,逮审谛法,法觉故言佛;超越审谛法故,故名为佛。”

“又,须菩提,真觉诸法,故名为佛。”

须菩提言:“世尊,觉者为何谓?”

佛言:“以空法觉,以如觉,以法觉,但以字为名。”

“须菩提,觉之义是不可断义,如及尔一住无有变易,是故名为觉。”

“又,须菩提,但以名相,故名为佛;诸佛如来之道故,是故名觉;诸佛世尊皆共觉故,故名为觉。”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行道为行六波罗蜜不?为行萨云若不?为成何等善?增益何功德?有生有灭、有著有断耶?”

佛言:“菩萨行道行六波罗蜜至萨云若者,于诸法亦无所成亦无所败,亦无所增亦无所减,亦无所著亦无所断。”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道者,不于诸法有所堕,于诸法亦不有所成败、有增有减,亦不生亦不灭,亦不著亦不断。”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于诸法无所堕、无所观,云何受持六波罗蜜而自于相行空?云何行四禅?云何行四等、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云何行十种力、佛十八法?云何行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萨十住?云何过二地?云何过于菩萨位?”

佛告须菩提:“菩萨不以二事行六波罗蜜,亦不以二事行萨云若。”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不以二事行六波罗蜜、行萨云若者,云何从初发意至后发意?云何得增益功德?”

佛言:“诸有以二行者,是辈无所增益。何以故?二事行者,于凡愚人有所增益。菩萨从初发意至后发意,不以二事增益功德,以是故,诸天及人不能坏菩萨令堕二地,其余众恶不能制菩萨令不行六波罗蜜及萨云若。”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为功德故行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亦不以功德故行,亦不以无功德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要当供养诸佛,要当具足诸善功德,要当与真知识相得,尔乃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世尊,云何菩萨供养诸佛、具足功德、得真知识乃逮萨云若?”

佛言:“菩萨从初发菩萨意常供养诸佛,诸佛所说十二部经常当受持,坚持守念便得陀邻尼起诸无碍,起无碍已在所生处至萨云若,终不忘失所知、所持、所可供养诸佛功德,终不生恶趣、八不闲之处便受净意,已得净意已净佛土教化众生,以是功德终不离真知识,终不离诸佛、诸菩萨、诸真人及赞叹佛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当供养诸佛,当具足诸法受诸功德,当与真知识相随。”

当得真知识品第七十三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摩诃萨,不供养诸佛,不具足诸功德,不遇真知识,将无不能逮萨云若?”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不供养诸如来者,无不具足诸功德者,无不得真知识者。何以故?虽供养诸佛,虽作功德,虽得真知识,尚未逮萨云若,何况不供养佛,不作功德,不得真知识,而欲逮得萨云若?是事不然。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者,当供养佛,当作功德,当得真知识。”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何以故当供养佛、作诸功德、得真知识乃逮萨云若?”

佛言:“以无有沤和拘舍罗故,不从诸佛闻沤和拘舍罗事,功德未具足,未逮真知识故。”

“世尊,菩萨当具足何等沤和拘舍罗乃当逮得萨云若?”

佛言:“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持萨云若意行檀波罗蜜,施于三乘,亦施人及非人,皆具足萨云若念,亦无施想,亦无受者想,亦无行檀波罗蜜想。何以故?诸想法者,亦无所有,亦无所生,亦无所灭。观见诸法亦无转还者,皆度诸法之相,不见诸法有所作以具足沤和拘舍罗者,便增益诸功德,已增益功德者便行檀波罗蜜,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自受其报但欲益于众生,所作不受其报行檀波罗蜜,但欲度脱一切众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二憨中选

    二憨中选

    这是1986年的事。当了20多年的生产队长,紧接着又当了两年多村民小组长的余爷突然宣布再干一年就不干了。这事一时成了枣树岭组的重大新闻和村民们的热门话题。村民们不相信这是事实,因为余爷只有50多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而且一直干得好好的。“听说余爷不想当组长了,有这回事吗?”黄昏时分,刚从二舅家串门回来的二憨,在村口碰见大聪,这样向大聪问道。大聪也不答话,而是习惯地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剪刀状,二憨自然知道,这是大聪向自己讨烟抽。
  • 梅华问答

    梅华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

    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

    本书以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各方面特征和这一地区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为切入点,从新世纪对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要求出发,剖析农村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生动具体的个案分析,揭示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之路。
  • 金牌相公腹黑妻

    金牌相公腹黑妻

    舒清鸾,相府嫡长女,知书达礼,温婉淑雅,是内定的太子妃人选。眼见圣旨即下大婚在际,却被人捉奸在床。“孽货!不知廉耻!让她去死,免的败了我舒家的门!”生父绝然拂袖而去。“你无情,休怪本宫无义!”曾经誓言相对的男人,欲将她杀之。“姐姐,何以你要如此不堪?”姐妹情深的妹妹言辞指责。“鸾儿,你让姨娘很失望。”疼爱有佳的姨娘恼羞成怒。三尺白绫,结束自己。再次睁眸,绝地反击。你不让我好过,我便让你生不如死!【片段一】:夜美人出浴……男子灼目相视她泰山蹦于前不惊色,一抹娇娆尽显风华绝代:“王爷可还满意所见?”他倾城一笑:“本王绝对相信自己的眼光。”【片段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王爷何须为了一件衣服而失去手足?”十足挑衅的话对着他说,十分暧昧的眼神对着她看。她星眸潋滟,嘴角微扬,露着一抹比之狐狸还要狐狸的狡黠笑容:“王爷,有人想穿你的衣服,你给穿不给穿?”他眉头不带半皱一下,杯盖轻叩杯沿,风淡云轻:“谁动我衣服,我砍他手足,谁动我手足,我让人穿他衣服!夫人若是喜欢,本王找足一队人去穿了他的衣服。”她嘴角含春,笑如桃花:“不好意思,我家王爷没有与人共穿衣服的癖好。您若有此癖好,请另寻他人。恕我们夫妻不奉陪!”
  •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6神福抽奖系统

    最6神福抽奖系统

    马爸爸的集五福活动,让人集破头皮。方羽穿越,却获得了搜集众生愿望,抽“神福”的能力。什么五福,那是渣渣!某一天方羽:“系统抽福!”叮咚!恭喜获得存档福,使用后被灭了还可以重来,就问你怕不怕?叮咚!恭喜获得满血福,使用后涨血还比掉血快,死神气爆炸有木有?叮咚!恭喜获得透视福……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生活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生活常识

    本书从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生活中的常识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把浩渺的知识融入到一个一个小常识中,从科学性、便利性、大众化的角度精心编辑,分门别类地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各种常识,如食品选购、食物禁忌、食品营养、家庭医疗、电器使用、美容等等。通过了解这些常识,可以让您在居家过日子中,掌握一些生活的诀窍,让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 浴火重生之明珠璀璨

    浴火重生之明珠璀璨

    【腹黑女主,扮猪吃老虎的爽文】前世孤女明珠烈火焚身之际,却见无情之人顿悟内心爱意后的失魂落魄,哼!为时已晚!明珠浴火重生十三岁,发誓报仇,可亲人各个阴险狠辣,舅舅身居丞相高位,舅母娘家更是一门威震一方的将帅之才,渣男是封王皇子,没背景没援手的明珠孤军奋战,扮柔弱扮无辜只为活命,还要谋尽心思,借刀杀人离间计连环计,计计将劣势顺势逆转,一点点瓦解仇人们强大的官场和姻亲势力,明珠挣扎在黑暗边缘,竭力保护自己的善念,最终与惊才艳绝的一代战神,成就一段甜宠爱情佳话。
  • Returning Home

    Returning Ho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凤破仙途

    凤破仙途

    楼歆穿越了,但是她的心情却是十分的不好,为毛别人穿越不是公主王妃,就是大小姐?她却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即将沦为口粮的农女!???等等!事情的发展好像有些不对劲?“姑娘,我看你骨骼惊奇,同我们一起去修仙吧!”喵喵喵?修仙?啥玩意?你开玩笑吗?然,这并不是在开玩笑。至此,她开始踏上了那天充满了艰难险阻的漫漫仙途之路!登仙路,无情道,逆天命,求长生。大道三千,天道无情,天不怜人,人需自强。漫漫的修真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