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18300000027

第27章

住二空品第七十八之余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众生不可得,当知内外空及有无空,当知五阴空、性空、衰空,当知四谛、十二因缘空,当知吾我空及知见空,当知四禅空、四等空、四空定亦空,当知三十七品空、三脱门空,当知八惟无空、九次第禅空,当知佛十八法空、十种力空、四无所畏空、四无碍慧空,当知二地空,当知菩萨空,当知佛刹土空,当知道空。”

佛告须菩提:“菩萨觉知诸法皆空,而为一切众生说法,既为说法不从是空有转还者,于诸法无所取、无所舍,亦无碍真谛,说法无有虚饰。譬如如来化作无央数人,或安立于六波罗蜜者,或安立于四禅、四等者。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化人宁有所得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也,化无所得。”

“须菩提,当知菩萨教化众生亦复如是,随其所能而为说法,皆令众生离于颠倒,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五阴无缚亦不解,若五阴有缚有解者则非五阴,用五阴常自净故,乃至有为无为法亦常自净。菩萨为众生说法,初不见众生,以诸法不可得故。菩萨住于无所住,五阴空故无有处所,乃至有为无为亦无所住。何以故?无有实故而无所住。无所有亦不住于无所有,有所有亦不住于有所有。何以故?是皆不可得故,不可得者无有住处。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皆明诸法分别诸空,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于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诸圣贤为无有过。何以故?诸佛世尊及诸圣贤皆逮觉是法教化众生,以得是法无转还者。何以故?法性、真际及如无转还者,亦无形貌可转还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法性、真际及如不转还者,五阴及如、真际、法性为有异耶?有为无为及道有漏无漏复有异耶?”

佛言:“不也,须菩提,五阴及如、真际、法性、有为无为及道等无有异。”

复问:“世尊,假令五阴及如乃至有为无为等无有异者,云何有善恶之报及五道生死?云何有三乘之法耶?”

佛言:“以众生习于世谛故便有道之名号,于第一最要义者无有分数。何以故?是法常寂,无所分别亦无所说,五阴亦无生灭亦无著断,用本空末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习世谛便有道名者,一切凡夫皆为是道、是三乘耶?”

佛告须菩提:“一切凡夫尽知集谛及道谛者,若知是者当知是道。若使凡夫不知者,亦无道处,亦无道报。”

复问:“云何凡夫当得道之果报?”

佛言:“诸贤圣者有道念故便有道报。”

复问:“世尊,以道念故便有道耶?”

佛言:“不也,须菩提,不以念故便能逮道也。亦不无念,亦不离念,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故便处于道,道者亦无分部,亦无有为无为,亦无分别。”

复问:“世尊,若不分别有道处者,云何佛说三习绪断得须陀洹?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于下欲界灭五习得阿那含?于上无形界灭五习者得阿罗汉?眼所见形色皆如是尽法得辟支佛?一切诸习绪尽便得三耶三佛?如是云何当知是事?若道无分数者,云何随行各得其道?”

佛告须菩提:“须陀洹道乃至三耶三佛,为是有为耶?为是无为耶?”

须菩提言:“世尊,非是有为法。”

佛言:“无为之法有分界不?”

须菩提言:“无有分界。”

佛言:“于意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一时逮得有为无为之法,及得一相,是时宁见言,是有为、是无为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也。”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无有分界,以内外空及有无空故。菩萨于内自无所入,教一切人亦无所入,亦不入六波罗蜜,亦不入禅,亦不入等,亦不入于三十七品,亦不入萨云若,无所入者为无所生。譬如如来化作化人,化人布施亦不得报,欲度人故亦不住于六波罗蜜,亦不住于有漏无漏,亦不住道,亦不住俗,亦不住有为,不住于无为,适无所住。所以者何?超越诸法之相故也。”

超越法相品第七十九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超越诸法法相?”

佛告须菩提:“譬如化人无淫怒痴,亦无五阴行,亦无内外事,无有挂碍处,亦无道事亦无俗事,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亦无道事,亦无有果报。”

佛语须菩提:“是为超越诸法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化者云何有道念?”

佛报言:“道念者,亦无断,亦无著,亦不于五趣现。”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如来所化颇有形、有来往、有著断耶?”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所化无有来往,亦无著断,亦不于五趣现。”

佛言:“须菩提,是为超越诸法之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五阴皆如幻耶?”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若诸法如化,世尊,化者亦无有色,亦无有痛,亦无想,亦无行,亦无识,亦无著,亦无断,亦不于五趣有脱,菩萨摩诃萨有何等奇特事?”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我本为菩萨时,颇见从五趣中得度脱众生者不?”

须菩提报言:“不见有所说。”

佛言:“于三界不见有众生,何况当有五趣、当有所度?何以故?菩萨观知诸法如幻如化。”

须菩提言:“若菩萨观知诸法如幻如化者,用何等故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四空定?为何等故行三十七品而净佛土教化众生?”

佛告须菩提:“若众生自知诸法如幻如化者,菩萨终不于阿僧祇劫谦苦行菩萨之道。须菩提,以众生不能自知如幻如化故,菩萨谦苦行六波罗蜜,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如梦、如幻、如化、如响、如热时之焰,于何许有众生,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拔济众生?”

佛言:“众生者,但共缚于名字数,著于无端绪,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字相拔济之。”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名字相?”

佛告须菩提:“名字者不真,假号为名,假号为五阴,假名为人、为男、为女,假名为五趣及有为无为法,假名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

佛语须菩提:“诸吾我造作之法及道,但为名字数法故。凡诸愚人缚著于有为法,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教授众生言:‘是名但从相起,但以相故生母人胞胎。所有者无端绪,所有者无所有,诸智者不入于,空。’”

佛语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教授众生。”

佛言:“何等为相?须菩提,凡愚以二相著。何等为二?一者、形相,二者、无形相。何等为形相?诸有好形、恶形、微形,于是消耗之法,于中有所起相,是名为形相。何等为无形相?诸无形之法于中起相生垢,是名为无形相。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于无形相出诸众生,建立于无相处令不二入。何等为二?是相、是无相是为二。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相中出诸众生建立于无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但有名相,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法云何有差别?而复劝他人于善法使有差别耶,以善法具足诸处建立众生于三乘?”

佛告须菩提言:“假令菩萨念五阴名,计校五阴相,菩萨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于善法无有差别,亦不能令他人有差别。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相行五波罗蜜,以无相具足四禅、具足四等、具足四空定,以无相具足三十七品,以无相具足内外空及有无空,以无相具足八惟无及九次第禅、具足佛十种力,以无相具足佛十八法,菩萨以自具足是善法,劝他人以无相具足诸善法。须菩提,若诸法有如毛厘之相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终不逮空、无相、无愿之法,不能随众生所愿而建立之,不能令得空、无相、无愿漏尽之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无相无念行般若波罗蜜,饶益一切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空无相无念,世尊,云何为法作分数,言是有漏、是无漏、是能有所及、是不能有所及,言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是菩萨法、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言:“于意云何?无相与声闻、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声闻、辟支佛法及菩萨、佛法皆不是无相耶?”

须菩提言:“尔,世尊。”

佛言:“以是故当知诸法皆无相。”

佛言:“菩萨于诸法作无相学者,则能增益善本功德,则能增益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四空定、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何以故?菩萨者不学余,但学空、无相、无愿。所以者何?诸菩萨法皆来入三脱门故。三脱门自空,菩萨学空、无相、无愿,为学五阴,为学十二衰,为学十八性,为学四谛,为学十二缘起,为学内外空及有无空,为学六波罗蜜,为学三十七品,为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学五阴?”

佛报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色相,知色起灭,知色如。云何知色相?色无坚固,譬如聚沫。云何知色本末?色亦不来,亦不去,亦无还反。须菩提,是为知色本末。云何知色如?如亦不生亦不灭,亦不来亦不去,亦不断亦不著,亦不增亦不减,作如是知是为知如,亦不变异是故名为如,是故名为知色如。”

“云何知痛生灭?云何知痛如?知痛如泡故。”

“云何知想如?知想如热时之焰至竟无水,亦不去亦不来。痛如及想如等,知想亦如是。”

“云何知行如?譬如芭蕉叶,叶分解中无有坚。云何知行起灭?行亦无有来往,知行如是,知如亦如是。”

“云何观知眼性?眼所有空,眼色空,眼识空,乃至意识所有空。”

“云何观知十二衰?知内外法如,知内外法所有空。”

“云何观知苦谛?亦知苦,亦知谛,亦知有我无我,谛习尽空皆知谛。云何知四谛如?知如如四谛,是为知四谛如。”

“云何观知十二缘起如?十二缘起无所生,是故知十二缘起如。”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假令各各分别知是诸法如是,则为不分别法性、色身。”

佛报言:“若有异法离于法性者,是色身、法性则为有别。何以故?须菩提,如来及如来弟子,不见有法离于法性与法性有别者,虽不见不处,法无有二离法性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学法性者为无所学。”

佛告须菩提:“菩萨学法性者,为尽学一切诸法。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是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何以故诸法皆是法性?”

“诸有为法皆是法性,是故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为学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诸法皆是法性,菩萨用何等故行六波罗蜜?何以故行四禅、四等、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道品、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十力、四无所畏?何以故学佛十八法,学六通、三十二相,学成就八十种好?何以故学生四姓家?何以故学生四天上,从第四天至三十三天?何以故从初发意至第十地?何以故学三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学陀邻尼门,学辩才?何以故学菩萨道,学诸法如?知一切众事,法性中无有是若干分数。世尊,将无菩萨行颠倒事?所以者何?法性亦非五阴,法性亦不离五阴,法性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法性。”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如汝所言,法性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法性。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见法有离法性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法之性则是道,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则是法性,无名之法以名教授,从五阴至道皆以名号法数字说之。”

“须菩提,譬如幻师持一镜现若干种像——若男、若女、若马、若象、若庐馆、若浴池,于中示现若干种座氍氀毾[登毛]、綩綖帐幔、香华、伎乐种种食饮之具,以名伎乐娱乐众人;复现六波罗蜜,于中现四大姓,现有须弥山、有三十三天,于中现诸声闻、辟支佛,现诸新发意行六波罗蜜菩萨;复现十住一生补处菩萨,现诸菩萨游戏于五通,现有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现有行三昧三摩提以自娱乐;复现有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现有佛身相具足者。中有愚痴之士称叹言:‘快哉!是人所作甚奇特,能食饮若干亿万人皆令欢喜,现若干种像世尊相好!’中或有知者便大笑言:‘是幻师所作乃尔,以空无所有法,以无端绪之法乐众人令使有端绪,相无形与作形相。’”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离法性者,以沤和拘舍罗为众生说法,亦不见众生,亦不见其处;自行六波罗蜜,劝人习六波罗蜜,见有行者代其欢喜;自行十善劝人令行,见行十善者赞叹代其欢喜;自行五戒劝人令持,见有持者赞叹代其欢喜;自持八斋劝人令持,见有持者赞叹代其欢喜;自行四禅、四等、四空定,劝人令行,见有行者赞叹代其欢喜;自行三十七品、三脱门及四无所畏、佛十力、佛十八法,劝人令行,见有行者赞叹代其欢喜。”

佛告须菩提言:“法性前以后及中间无有增减,是故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谦苦行菩萨之行。若法性前后及中间有异者,菩萨终不以沤和拘舍罗,广宣法性教授众生。”

信本际品第八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假令初无有众生及其处,菩萨为何等故念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信真际故,念般若波罗蜜。真际及众生际有异者,菩萨终不念般若波罗蜜。以真际、众生际等无有异故,菩萨欲益众生故,念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分流分别真际而建立众生于真际。”

须菩提白佛言:“若建立众生于真际者,则为建立真际于真际。若建立真际于真际者俱无所有,云何持无所有建立于无所有?世尊,如是者,菩萨云何建立众生于真际?”

佛告须菩提:“不可以真际建立于真际,不可以所有建立于所有,亦不可以无所有建立于无所有。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建立众生于真际,真际及众生际,一际无有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而建立众生于真际,而无所分现?”

佛告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建立众生于檀,建立已为说檀本末空,为说所施及施者、受者皆空,受果报亦空,教言:‘善男子,莫作若干相——汝所施及受者谓有果耶!等一空耳,皆入真际。’教言:‘善男子,汝若不分别所施及受者及果报,是则甘露施,便逮甘露果。莫以是施受色!’教言:‘善男子,莫以施受痛,莫以施受想、行、识。何以故?汝所施及施者、受者皆空,受报亦空。以空施有所求,诸所施不可得见。何以故?所有者从本至竟常自空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建立众生于尸,教言:‘善男子,舍是十恶行,是诸恶法无有实。当谛自思惟,是十恶本无所有。’菩萨摩诃萨以是具足于沤和拘舍罗教授众生,便以檀及尸教于众生,檀及尸果报皆自空无所有,亦不入中,便逮寂静,便生智慧,断诸蒙冥离诸苦恼,以世俗数般泥洹不以最第一义。何以故?从空中索般泥洹者无有,空终不般泥洹,泥洹者亦自至竟空。”

“复次,须菩提,菩萨见众生乱意、志不定、斗诤、怨恚,便教令忍辱,教令习羼,教人言:‘汝所入陷溺皆是空无所有,当熟思念言:我空,弊暴为我为是谁?空弊暴意从何所来?空无有不空时,是空亦非如来、菩萨、罗汉、辟支佛所作,亦非诸三十三天、龙、阿须伦、鬼、神、甄陀罗、摩睺勒所作,空自然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空法建立众生令入空,虽有报应不离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虽劝进众生求道,但是俗数非是最第一义。何以故?空性亦非逮觉,亦无有逮觉者,亦无有甫当逮觉者,是为真际性空。菩萨为众生故于中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众生,亦不见其处。何以故?众生寂如诸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见众生中有懈怠者,菩萨便劝助身意行精进:‘空无之法,于诸法无有懈怠,亦不见有懈怠,空无法终不从空退转,莫于善法生懈怠意,莫于身意退,于六波罗蜜及四禅、四等、四空定莫退,于三十七品法及三脱门至佛十八法莫生懈怠念,莫于诸法作挂碍,观空无挂碍之法无有懈怠者。’”

佛语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空性之法劝进众生令住空行,虽住空行不以二事。何以故?空性者,一无有二,不二之法无可入处。”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持空性之法教众生令精进,教告之言:‘善男子,当善精进于施、于戒、于忍、于进、于禅、于智,随意所能于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善男子,莫于是法起二念亦不离二念。何以故?是法性空,空性之法亦无有二亦不不二故。’须菩提,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习菩萨之行,教授众生净佛国土,次建立众生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建立众生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祐利众生劝助之言:‘当念禅,一心莫生乱想,亦莫生三昧想。何以故?诸法性皆空,空无法中亦无乱者,亦无有一心者,当住是三昧。身口意所作事——若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佛十八法、八十种好,若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若声闻果、辟支佛果,若萨云若,若净佛土教化众生,若行空者——便得是诸善法事。”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祐利众生如是,从初发意以来未常不为众生多少作祐利时,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礼事诸佛世尊,从诸佛所受法教,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忘失,常得诸总持身口意行,常具足无所乏少。何以故?善于萨云若念故。以善萨云若者,便善于诸道声闻、辟支佛道及神通,菩萨诸所可应行道终不废舍,立于神通救护众生,周旋五趣生死不耗减于神通。”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空性祐利众生如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住于空性祐利众生,以般若波罗蜜劝教众生言:‘诸仁者,净于身口意受甘露教,有受甘露教者终不离空性法。何以故?空性之法,亦非是有法,亦非是无法。’”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使众生作是入,作是学,未曾不精进时,自行十善劝人令行,自行五戒及八斋、四禅、四等、四空定劝人令行,自行三十七道品法、十力、十八法劝人令行,自行八十种好劝人令行,自学须陀洹道慧复教人令学须陀洹,自不于中有所欲,自于罗汉法中取慧,亦教他人学阿罗汉、辟支佛法,自于内无所欲,自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教他人学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习菩萨之行,以沤和拘舍罗,初无有懈怠时。”

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诸法性本空,众生亦不可得,亦无有正法,亦不见非法,云何菩萨逮得萨云若慧事?”

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诸法性皆空,空法中亦无有众生,亦无有正法,亦无有非法。若诸法性不空者,菩萨不于空法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空性说法说五阴性空。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说五阴性空,以十八性空,以十二缘起性空故,为众生说法,说四禅、四等、四空定,说三十七品性空,说三脱门,说八惟无、九次第禅空、四无碍慧、四无所畏,说十八空、佛十八法、大慈大悲、八十种好空;以是故为众生说法,说声闻、辟支佛道,说萨云若,说诸本习垢尽,以是空性说法若内空、外空及有无空。是性不空者,菩萨终不以空性说法若内空、外空及有无空。非是性空者为坏败空矣,空不可坏亦不可上尊。何以故?空亦无有处亦不无处,亦不来亦不往,是故法常住,无有增减,无有起灭,无著无断。菩萨住是法者,为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见法有所逮,亦不不有所逮,亦不无所逮,是为法之常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见诸法性皆空,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转还。何以故?不见诸法挂碍,当何从有狐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性空无有众生,亦不见众生处,亦不见有吾我、寿命及知见事,亦不见五阴,乃至八十种好亦无所见。”

“须菩提,譬如化佛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说法至那述劫不断绝。须菩提,化人于三乘法,宁有所得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无形故。诸法亦无有形,何所众生为菩萨,入声闻、辟支佛者?但为著余堕颠倒者建立于顺。如是倒者为非颠倒,无有颠倒及诸念处,亦无众生,亦无吾我,亦无寿命,亦无知见之事,亦无五阴,亦无有道,是名为空性。菩萨于中行般若波罗蜜,度诸颠倒及有人相及众生相,度脱有色无色相,度脱有漏之法,以俗数度脱无漏之法,非最第一之义。何等无漏?三十七品是亦无所有,亦无所生,亦不以行,是谓空性——诸佛世尊之道。诸佛之道者,亦无众生,亦无我、人、寿命,亦无知见,亦无五阴,亦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者真是如来之道,亦不以菩萨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但为空性故,从本至竟及其中间无不空者,常一空故。菩萨所以行空波罗蜜,以众生有众生相,欲建立于萨云若故。是故菩萨行道慧,以道慧事,便能入诸道,亦入三乘道。菩萨具足入诸道已,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便住于有为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断佛业及诸空性。住空性者,是诸去来今佛之道业,生死之处及诸俗法不离于空性。诸菩萨皆当入于诸佛所习行空性,虽行空性于萨云若而不堕落。”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甚奇!甚特!行于空事不分别空。何等为不分别空?不言色异、觉异、想异、行异、识异、空异,乃至于道亦不言异。空性则是道,道则是空性。”

佛告须菩提:“假令空性异、五阴异者,菩萨终不逮觉萨云若。空性与五阴等无有异,菩萨知诸法性皆空,是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空性法,亦无坏者,亦不尊上。而世人迷惑言‘五阴是我所,我是五阴所’,便入五阴行吾我事,复入内外形便生五阴,便有生老病死、忧悲勤苦,堕五趣中不得度脱。是故菩萨习行空波罗蜜,不分别五阴,不观五阴空以不空,乃至于道亦不观空以不空。所以者何?不以五阴空而现五阴,亦不以道空而现道也。

“须菩提,譬如虚空不分别空,亦不分别内外空。如是,须菩提,亦不以五阴空故现五阴,亦不以道空故现道。何以故?空者无所有,亦不分别是空、是不空,乃至于道亦复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不可分别、不可坏者,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世尊,于道有二者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行二者无有道,道者无二亦非二也。菩萨学道不作二入,菩萨则是道,道则是菩萨,亦不色、痛、想、行、识,亦不行道。何以故?道亦不言‘汝当行五阴,汝当行道’,菩萨行道亦无所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道,亦不有所取,亦不有所放,为作何等行?于何所行道?”

佛言:“于汝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于何所行有取有放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也,无取无放。”

佛言:“罗汉于梦中为有所取、有所放不?”

答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罗汉尚不眠,那得有梦?”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所行,亦无所取,亦无所放。”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意亦不于五阴、亦不于道有所取放者,菩萨为不行十住地所应行耶?不行六波罗蜜耶?不行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八惟无、九次第,不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行五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逮萨云若,可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若菩萨不具足行十地,不具足六波罗蜜,不具足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三十七品,乃至八十种好不具足者,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具足者不能逮萨云若。灭五阴空相,灭道空性,是性已灭住于灭性,不为法作损益,亦无所生,亦无所灭,亦无著断,亦不逮觉,须菩提,以世俗法教,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五阴及道以俗数故非最第一要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虽行道意亦不灭,众生亦不灭,道亦不灭,菩萨亦不灭。于须菩提意云何?汝等五阴除灭得无量三昧,得须陀洹乃至罗汉时,是时颇见意,颇见道果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见也。”

佛言:“汝弟子等,云何有言有所逮得?”

须菩提言:“但以世俗数耳。”

佛言:“亦复以世俗数故,言有五阴,言有菩萨,言有萨云若。菩萨不于道有所得法,有所损益者,以法性故不得。诸法性尚不得诸法性,何况当得十住地及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乃至佛十八法?当有所得者,是者不然。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阿惟三佛祐利众生。”

同类推荐
  • 遼陽聞見錄

    遼陽聞見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博物汇编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博物汇编神异典释教部汇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留别吉州太守宗人迈

    留别吉州太守宗人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铁围山丛谈

    铁围山丛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驸马有毒

    驸马有毒

    陆素问上辈子死得凄惨,归根结底,因为心善过了头。这辈子,她励志要把那些混蛋挫骨扬灰、只不过么……这身份,似乎有点微妙。
  • 娘子是朵黑莲花

    娘子是朵黑莲花

    有人告诉罗佳筝,她生活在一本书中,本来是书中的女主角,可嫡女女配被人穿越,将要取代她,成为天选之女,而她会失去一切!罗佳筝只当那人疯了,胡言乱语。
  • 艺苑耕耘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艺苑耕耘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艺苑耕耘集》展示了作者宋建林近年来在艺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主要展示了作者对马列文论的研究,侧重介绍了中国马克思艺术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贡献。第二编介绍了艺术理论的发展,指出我们应充分认识艺术社会学作为研究艺术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视角的重要学科意义,切实加强艺术社会学学科建设。第三编介绍了特定时代条件下的文艺思潮,并指出其对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影响。第四编主要介绍了作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鲁滨逊漂流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鲁滨逊漂流记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男人和刀子

    男人和刀子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一品农家妻

    一品农家妻

    寒初蓝怎么都想不到穿越时空这种怪异之事会落到自己的头上,还好,她向来适应能力强,穿越就穿越吧,只是穿越后的她未免太可怜了吧。屋,她有,还是两间,只不过是茅草屋,大风刮来,屋顶的茅草还会随风飘走,雨来,天上掉下多少滴,她的家里也会掉下多少滴。田,她有,只是杂草丛生,种在田里的庄稼不如草。婆婆,她有,只知道宠儿子,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相公,她也有,却是个阴柔邪美的,肩不会挑,手不会提,不会种田,不会种地,不会砍柴,不会捉鱼,一餐却要吃十条红薯,睡觉爱踹她下床,容易招蜂引蝶的妖孽。这样的家庭受尽欺凌,挨尽饥饿。寒初蓝只能挽起衣袖,开始她苦逼的穿越生涯。除杂草,修茅屋,种庄稼,上山砍柴,下河捉鱼,她只求一日三餐能饱腹。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左邻右舍看不得她的家好起来,尽找茬,还有极品娘家制造麻烦,于是她还要和村里面的人各种争,各种斗,同时还不忘发家致富,做美食,种蔬菜,偶尔逗逗会害羞的相公,倒也不亦乐乎。她以为她的穿越生涯就这样的了,没想到某天,一大队人马恭恭敬敬地把她一家三口请进了尊贵的摄政王府……(宠文,一对一,女主强悍至极,发家致富,保婆婆,护相公,斗小三!男主腹黑,外表阴柔邪美,内心纯净,一生一世一双人。)
  • 盛世独宠,侯门毒妻

    盛世独宠,侯门毒妻

    新文已开:《独宠娇妻之嫡女无双》!请戳上面其他作品!求收藏!求收藏!推荐影子的百万完结文——《神医代嫁妃》!【一脸桃花的妖孽美男,竟是宠她上天的前世夫!】她,前世为助情人登位机关算尽,却换来三千鱼鳞刀加身,凌迟极刑。他,侯府世子,爱她至深,却亲眼看她被人践踏,悲痛中一把大火毁灭一切。天意重生,他带着前世的眷恋,脱胎换骨,杀伐决断,誓要将她绑在身边,宠爱至深!重活一次,她一心仇恨使然,杀尽天下曾负她之人,却唯独忘了前生陪她共赴黄泉的他!片段:“世子,大事不好了!丞相夫人进宫告御状了!”侍卫惶恐,手中颤颤巍巍的端着圣旨。谢安然嗔然一笑,“所为何事?”“是…是世子夫人烧了丞相府!”话落,某世子眼尾一挑:”惹了卿卿不痛快,烧了府邸算什么!去查查丞相夫人现居住何处?给夫人带路,让她继续烧!“侍卫一脸见鬼的表情呆若木鸡:世子,那是你的“岳母”大人……【狠夫独宠侯门毒妻,爽斗各路牛鬼蛇神!】新文是宠文!独宠!溺宠!夫妻携手重生,必须高潮迭起!
  •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卷第一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卷第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风华无限

    重生之风华无限

    因为一个误会,他便送给她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和无休止的骚扰与折磨。终于,她因他而死。再次醒来,她回到了16岁,厄运刚刚开始的那一年。重生的她誓要改变一切。且看她如何玩转命运,绽放无限风华!时尚晚宴?她震撼全场!心机城府?她极品腹黑!学习成绩?她全市最优!商场风云?她独领风骚!豪门争斗,她素手乾坤,风华独揽!……当她风华绽现,不知迷了多少人的眼。然而究竟谁,能走进她那冰封的心?【精彩片段一】“若羽,我知道错了,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也知道错了,当初就不该认识你,能不能也给我一次机会?”【精彩片段二】“老公,今天有人追求我。”“是谁?”某女掰着手指数着,某男脸越来越黑……“敢骚扰夫人,为夫就让他们的公司见不到明天的太阳!”“我就知道老公你不喜欢,我已经将他们的公司都收购了。只是……”“只是什么?”“只是他们说,你比我老。”“告诉他们,成熟男人才有魅力。”“可是他们说,你体力不行。”“为夫体力如何,夫人你还不清楚么?”一室旖旎……于是乎,某女三天木有下床……———————————————————————————【苏睿】有着多重身份的他,即便是天下在他的眼前也不过是尔尔。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个她,闯进他的心,从此他的眼里唯独只有她。【齐子涵】因为是她弟弟,成为她最亲最近的人,却也因此有了一辈子都跨越不过去的鸿沟。【夜寒兮】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用那种方法试探她。若再给他一次机会,即便知道她不爱他,他也不会去试探。也许这样她就找不到离开的理由。【程夕】有些爱,只要默默守护就好。不逾越,她就不会排斥远离。【夜南希】他恨自己太晚发现自己的心,若是早一步,也许还有机会。【殷奕迅】“若不是那样的场合相识,我们的结局会不会不同?”【麦子逸】丫头,你一定要幸福。【张浩鹏】我真的知道错了。然而当我回头,你已经走远,任我再努力,也追不上了。【钟文超】因为自私的爱你,让你陷入困扰。好在最后你过得幸福,只要远远的看着你幸福就好,此生别无他求。角色未全,更多待续……
  •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盖的题材相当宽广,但有一个面向是至今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经济论述。在梁启超的全集里,经济论述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是作为他议论众多时事的一环;但他对某些经济问题曾下功夫深入研究过,尤其关注币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梁启超的文笔犀利活泼,老少咸宜;他所论述的主题,大都具有时事性与政策建议的意涵,很能引起当时读者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特性也是负面的:环境一变、时间一过,这些问题的意义就随风而逝(“能动人”但“不能留人”)。一个世纪之后,本书作者重读梁启超的经济论著,得到三个观感:文笔方面情绪高张,内容方面动人听闻,手法方面自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