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58100000009

第9章 什么是汉语诗歌节奏(9)

这样看来,上文曾说汉语诗歌中的顿歇是整齐的、鲜明的,就只能是相对于西语诗歌而言的。在汉语诗律实践中,音顿后的顿歇情况是多样的,有的鲜明,有的不大鲜明。这正如我们说英语诗歌里重轻分别明显,也是相对于汉语诗歌而言的。英语诗歌中重音的强度和鲜明度也不是一律的。一般说,音步中的重音与诗句的强调重音重合的,其强度和鲜明度为最;与句重音重合的,次之;与一般词重音重合的,再次之;而有的本身并不是词重音,只是在格律意义上作为相对的重音看待,便并不鲜明。如华兹华斯诗中“Solitary”一词被分解后组合在三个音步中:“/Yǒn sō/lǐt焙/ryˇHīgh/”,其中第二音步“/iǐt焙/”中的重音就并不明显,因为它并不是单词“solitary”中的词重音。

顿歇的上述强化与规律化有时也造成一定的形式化表现。一种表现是某些音组后本不应有顿歇,但依照固有的顿歇规律却要读出顿歇来。这种顿歇是形式化地加以强化的,它们与上述形式化的音组相应,即凡是形式化的音组,其后的顿歇也是形式化的。七言诗句“巴人/泪应/猿声/落”中的音组“泪应”后的顿歇便是。

另一种形式化表现是:在诗句中本应是较小顿歇的地方,却按照固有的顿歇规律而强化为较大的顿歇。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历历”一顿之后的顿歇在意义上本应较小(本应比“晴川”一顿后的顿歇小),但按照七言诗句半中的顿歇总是较大的规律却把它读得较大,以便与诗中其他诗句的顿歇规律相统一。

对音顿后顿歇强化的结果,是汉语诗歌诵读的速度相对地变得较缓慢。固然,由于诗的语言精炼、含蓄,读慢一点方能充分体味诗的情调,理解诗的意蕴。读各种语言的诗歌都如此。但读汉语诗歌尤其要缓慢,其原因是诗句(行)音顿后的顿歇被强化了:诗句中本有的顿歇即句法顿歇被加大了;潜在的顿歇被读出来了;还在不该有顿歇的地方也形式化地读出了顿歇来,所以诵读的速度缓慢。古人读诗常常是慢声吟诵,还带有歌唱的性质,其速度之慢可想而知。现代人读诗,如若按照诗人安排的音顿来诵读,也是较缓慢的。如枟死水枠一诗每行九言四顿,我们如果把每一个顿歇都读出来,其速度也比读散文缓慢一些。

这与重轻音节奏的英语诗歌很不相同。英语诗歌讲究一定形式的重轻音步,所以我们听诵读英语诗歌,感到与自然语言不同的,主要是有较明显的重轻规律,在速度上的差别是很小的,因为它没有把语言中的顿歇强化。而我们听诵读汉语诗歌,能明显于感觉到的是速度要比自然语言缓慢得多,而不是重轻音有规律得多,因为它把语言中的顿歇强化了。

汉语诗歌中也有少数不是将音顿后的顿歇加以强化,而是加以弱化的现象。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 枟登高枠

如果标上标点,第一句便显出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第二句类似。三个句子之间照理应有较大的顿歇。如以现代诗形式来写,第一句可以分为三行: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第二句也可以写成三行。这样,各个短句之间的顿歇自然就较大了。但在七言诗固有的形式中,三个短句合为一句,短句之间的顿歇相对就减小了:

风急 天高/猿啸碈哀∥

“风急”和“天高”二句后从意义上看应是大顿,在七言诗句中却分别变成了小顿和中顿。因为在这里它们已不是单独的句子,而只是七言诗句中的一个音顿,在格律上与其他七言诗句中的音顿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这种音顿后顿歇的减弱也是一种形式化表现,目的也是为了造成七言诗句固有的音顿数及相应的顿歇规律,从而造成七言诗句固有的节奏形式。

第四节 “音节· 顿歇”节奏和其他节奏的关系

一 和平仄节奏的关系

平仄节奏是在音顿节奏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并不讲究平仄规律。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试图在诗句中做到这四种声调的轮换,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通过诗人们长期的摸索,到唐初才将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形成平仄规律。平仄规律作为节奏看,是平声与仄声在诗句中交替着反复出现。而这种交替反复,正是建立在诗句的音顿规律上的,因为这种交替反复基本上是以两个平声字和两个仄声字为一个单位来进行的,基本上与诗句中的音顿相配合。试比较白居易七律枟城上夜宴枠一诗的音顿节奏形式与平仄反复形式:

留春/不住/登楼/望,

平平/仄仄/平平/仄

惜夜/相将/秉烛/游。

仄仄/平平/仄仄/平

风月/万家/河两/岸,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笙歌/一曲/郡西/楼。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听/越客/吟何/苦,

平平/仄仄/平平/仄

酒别/吴娃/劝不/休。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道/人生/都是/梦,

仄仄/平平/平仄/仄

梦中/欢笑/亦胜/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两句和第五、六两句中平仄的交替与诗句中音顿(包括双音顿和单音顿)的划分完全吻合。在其余诗句中,也有不少平仄的交替与音顿的划分相吻合的地方。

考察近体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原则,更能看出平仄规律是基于音顿节奏的。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七言律句中第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白氏诗如第三句第一字本该用仄却用了平(用符号仄表示)。第三字本该用平却用了仄(用符号平表示);对于五言律句来说,则是在第一、三字上不拘平仄。所谓“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律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遵循格式的规定,五言律句则是第二、四字的平仄必须遵循格式的规定。至于七言律句的第七字和五言律句的第五字,由于处在句末,平仄自然是必须分明的。其实,“一三五不论”的概括性较小,它只适用于仄收的句子,对于平收的句子,则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要犯“孤平”。“二四六分明”一般说来是对的。我们知道,五七言律句中的音顿排列形式是固定的,即七言律句第一、二音为一顿,第三、四音为一顿,第五、六音为一顿,第七音单独为一顿,共有四顿;五言律句少一个双音顿,共有三顿。由于“一三五”的平仄有时可以不论,而“二四六”以及五言律句的第五字和七言律句的第七字必须分明,平仄在音顿上的交替变换,实质上就主要是在音顿末一音上的交替变换。把白氏诗中音顿末一音的平仄都划线标出即可见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看到,除了句末单音顿外,在诗中所有双音顿的顿末一音上,都是平仄交替着出现的。此外,有一半的单音顿的平仄,与前一音顿末一音的平仄是交错的;另一半之所以与前一音顿末一音的平仄相同,那也是由于律诗的偶数诗句末必须是平声字(押平声韵)、奇数诗句末必须是仄声字(首联的出句可以例外)的要求所致。其实不单此诗的平仄格式是这样,五七言律诗各自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都是这样,五七言绝句各自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也如此。词的平仄格式有很多很多,因为一个词牌就是一个平仄格式,但那些格式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即一句中音顿末一音上的平仄一般是交错的。

平仄在诗句中的交替反复既然基本上表现为顿末一音上平仄的交替反复,它的这种反复规律就是完全与诗句中固有的音顿规律相吻合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音顿规律基础上的。为什么平仄交替必须在音顿末一音上,却不必一定在音顿的第一音上?从平仄规律自身看,大约是因为顿末一音往往拖得较长,所以在声调旋律上能显出更好的效果。此外,顿末一音正是音顿节奏的节奏点,平仄的交替反复主要在这一点上显示出来,也便于形成平仄自身的节奏。但若纯粹从音顿节奏的观点看,则是由于顿末一音的平仄交替,对本来是较单一和呆板的音顿节奏可以产生很强的修饰效果。

上一章曾经说过,平仄规律虽然可以构成一种节奏,但由于平仄两类声调不是完全对立的,平仄节奏并不鲜明;又由于平仄在诗中的反复有相错、相对和相黏等旨在求变化的原则,与节奏本身所需要的整一性原则相悖,平仄节奏又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平仄在诗中的节奏作用并不突出。但平仄的相错、相对及相黏等旨在求变化的原则,对于它赖以建立起来的音顿节奏,却正好起修饰作用:一句之内平仄相错,便使诗句各音顿尤其是顿末字音的声调有变化;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和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又使不同诗句的音顿末的声调不致完全相同。这样,本来是较单一和呆板的音顿节奏,就富于变化了。没有构成平仄规律的四声,对于诗的音顿歇节奏也有类似的修饰作用,因为四声一般总是变化着出现在顿末字音上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之后有规律地安排在音顿中。但这一点不同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后果,那就是这样的四声变化既是一种节奏形式,同时更是一种旋律。因为旋律就是一系列的乐音的有规律地进行,它与诗中整齐的音顿节奏配合一起,构成近体诗和词曲特有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一方面固然使音顿节奏变得和谐;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音顿节奏。这可以用鼓点声的节奏在音乐中的显隐变化来类比:当鼓手单独演奏时,鼓点声的节奏最为明显;但当它配合在旋律性很强的乐曲中时,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根据这个道理,我们推论,平仄的旋律性减弱了音顿节奏本身的明朗性。大约部分地由于这种原因,人们诵读近体诗时虽然能感到诗的节奏整齐和谐,声韵铿锵悦耳,却不大明白那节奏究竟是什么,于是有人便把近体诗的节奏想成主要是平仄规律在起作用了。

二 和重轻节奏的关系

音顿节奏与重轻节奏的关系,总的说来也是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并对前者起辅助和修饰作用。

根据上一章对重轻节奏的论说,汉语诗歌的重轻节奏呈现三种形式。一种是按照词重音建立起起来的重轻节奏形式,如陆志韦所试验的那样。这种重轻节奏形式就是建立在音顿节奏的基础上的。我们且将陆氏诗中的这两种节奏形式都标示出来:

赶着/自己的/尾巴/绕圈的/狗

一碰———/碰到了/人家/啃光的/骨头

黄昏/是梦/打扮/出门的/时候

露出/满口的/金牙/对人/苦笑

虚空呀,/虚空,/李夫人/刚又/过去

谁———/不赶着/自己的/梦/绕圈儿

每音顿中有一个重音,这样,诗行在产生音顿节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重轻节奏,只是那重轻节奏并不整齐、明显,因为某些音顿的重音比较起音顿中相对的轻音来并不明显,此外,重音之间的等时性不强,这些都曾指出过。其实,由于音顿节奏的单位音顿一般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其中总存在着一个或显或隐的重音,因而也就总存在着一定的重轻节奏形式。这种重轻节奏形式丰富和增强了汉语诗歌的节奏性。对于汉语诗歌的音顿节奏来说,它还起着修饰的作用:每音顿不但末尾有一定的顿歇,音顿中还有重轻音的变化(同时还有声调的变化),这也是音顿节奏并不显得那么单一和呆板的一个原因。

汉语诗歌的另一种重轻节奏形式主要出现于我们慢声诵读古代诗歌的时候。前面曾经指出过,我们读古代诗歌时往往把音顿末一音读得较长,从而也就显得较重。由于汉语诗歌音顿中本来的重轻音分别大多不明显,这样把音顿末一音一律读得稍长稍重的结果,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轻节奏。这种重轻节奏既然是依据音顿的规律读出来的,它必然就是建立在音顿节奏基础上的。我们且给崔颢的两句七言律诗同时标出音顿节奏形式和重轻节奏形式: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种重轻节奏形式既有修饰音顿节奏的作用,又有加强音顿节奏的作用:它的重音始终出现在顿末一音上,能使音顿节奏显得更鲜明、更强烈。

汉语诗歌的第三种重轻节奏形式,主要存在于对快板诗之类的诗歌的诵读中。读这种诗时,我们将节奏单位中的第一个音节读得较重,从而使诗行所有的节奏单位一律变成先重后轻,由此造成一种重轻节奏。但我们看到,这种重轻节奏的单位总是一个音顿,这即是说,这种节奏也总是建立在音顿节奏基础之上。例如,上文方兢文中的例诗就如此:

声朗/朗

气昂/昂

仿佛/昨天/大会/场

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是否是快板诗,但若照这种重轻节奏形式读起来,它就具有快板的格调。这种重轻节奏的重音不是靠拖长音顿末一音造成的,而是由加强音顿的第一个音节的音势造成的。这种重轻节奏由于具有整齐一律性,也能修饰和加强音顿节奏。但这种重轻节奏的快板似读法,因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词语本身的重音而显得不大自然,它不适宜用来读一般的新诗,更不适宜用来读古代诗。

三 和音节节奏的关系

上章评介音节节奏论时,对音节节奏与音顿节奏的关系已有所暗示,现在,在较详细论述了音顿节奏之后,可以把两者的关系明确化和具体化了。

同类推荐
  •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作者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至情至理,亲切感人。给人以轻波摇梦、低吟浅唱的情韵,很有几分耐人品嚼的味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谁主沉浮”这篇。作者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哲理性强。读后既让人感到无奈,苦涩、沉重、惋惜,又耐人思索与回嚼,并久久不能忘怀。黄河系列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到句句有诙谐,字字是真理。黄河是个大题材,从涓涓细流,到融汇百川,千回百折,奔流不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走访过她,讴歌过她。作者的黄河系列中的“一任西行”、“心诉”及“雪落黄河静无声”等都值得一读。故乡与怀旧系列,作者构思巧妙,入情入理。
  •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是约翰·米林顿·辛格和叶芝共同完成的著名爱情悲剧。它改编自爱尔兰神话中迪尔德丽和康纳尔王的传说。迪尔德丽出生时,便有预言说,她会出落为美人,有卷曲的黄色发辫和迷人的灰绿色眼睛,但国王和领主们会为她发动战争……迪尔德丽长大后,康纳尔王要娶她做王后,但她却有了情人纳西。于是,康纳尔王派兵杀死了纳西三兄弟。最后,迪尔德丽在他们的坟前自刎而亡。此剧是一部辛格生前未完成的三幕悲剧,后来由叶芝和辛格的遗孀莫莉·奥尔古德继续完成。
  • 大梅法常二偈之流传轨迹

    大梅法常二偈之流传轨迹

    幼出家于荆州玉泉寺。年二十,于龙兴寺受具足戒。后师马祖道一,得嗣禅法。德宗贞元十二年,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南七十里之大梅山,其地即汉梅子真旧隐处。世称大梅和尚,习称大梅法常。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僧侣请学者达六七百人。开成四年九月卒,年八十八。事迹见《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本传。法常谈禅语录,门下辑为《明州大梅山常禅师语录》,中国不传,日本金泽文库藏有旧抄本,今存称名寺,日本学者日置孝彦撰《明州大梅山常禅师语录之相关考察》有校录本,刊《金泽文库研究纪要》第十号(临川书店1989年);贾晋华《传世洪州禅文献考辨》(《文史》2010年2辑)也有考及。
  •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作者许咨新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
  • 语已多,情未了

    语已多,情未了

    世间只有情难诉,无论其为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还是为喜为怒,为哀为惧,付诸语言文字之后,便会失去其固有的鲜活。时光已像飞鸟一般淡然飘逝,情却如流水浮云,绵绵无尽。最后,只能怅对满地狼藉的生命碎壳,回首前尘往事。
热门推荐
  • 良臣不可逑

    良臣不可逑

    悦宁在宫中是有名的任性刁蛮,热爱做美食却又总是做出可怕的黑暗料理的二公主。皇帝向礼部尚书裴子期下令,让其为悦宁选一个符合她心意的驸马。但悦宁并不想选驸马,最后迫于形势,她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让驸马不得干涉自己平日饮食,二是要让驸马发自内心地喜欢吃自己做的东西……
  • 下堂王爷仵作妃

    下堂王爷仵作妃

    林芷若一朝穿越成相府千金嫁入端王府,原以为捡了段良缘,没想到却是孽缘!王爷夫君嫌她容貌丑陋,纵容妾室和恶奴欺负她,连妾室养的狗也敢冲她叫唤?呵,既然你们一个个都如此,本姑娘还能如何?妾室,废了她!恶奴,逐了她!恶犬,烹了它!这王爷嘛——休书在此请笑纳!且看相府丑女如何靠一手绝技,一雪前耻,翻云覆雨!
  • 进化导师

    进化导师

    晨曦人类,行者为尊。噬能灵族,古之传承。黑魔四族,命系奎卡。异兽种群,数以亿计。……一个原本不属于这里的灵魂重生了。所有智者翘首期盼,无数强者阵前听令,他们尊重他、敬畏他、崇拜他。这个冷峻的少年带给他们希望,使他们强大,令他们更加了解这个宇宙。他是罗星,他是宇宙万族的进化导师。
  • 大明都督

    大明都督

    和魏忠贤称兄道弟,对天启指手画脚,对东林磨刀霍霍;保天启不死,建万世基业,斗东林,兴工商,扭转毛文龙的宿命开始,再经历一次他传奇而争议的一生。
  • 田园无小事

    田园无小事

    想她李筱筱一个娇滴滴的黄花大闺女,在现代赚赚钱、旅旅游,最重要的是可以到处品尝最爱的美食。可是为毛、为毛只是爬个山而已,只是不小心扭了脚而已,为什么会掉下水潭;掉下水潭就算了,为什么会穿越;穿越就算了,为什么会穿越成一个已婚农妇,最最崩溃的还是她.她.她还有一个两岁的嗷嗷待哺的便宜儿子,她要晕了。一间还算过的去的泥房,一家十多口人住在一起,一盆如洗,个个被饿的面黄肌瘦。什么!大嫂要来拿东西,二嫂要来占便宜,包子老公听之任之,尼玛!真当老娘是吃素的,看我如何斗婆婆,戏大嫂,惩二嫂,教训小姑,调教老公,培养包子,用美食发家致富笑傲田园。
  • 忽必烈大帝(大结局)

    忽必烈大帝(大结局)

    御史台府衙内,玉昔铁木尔拍着厚厚的奏本对陈天祥说:“你真能写呀。我一年写不了几个奏本,皇上还烦我絮絮叨叨的,不让他耳根清净。你这么多奏本呈上去,皇上什么时候看完啊?你呀,写文章写成书呆子了。我告诉你,你把这一大堆精炼成一个奏本,把那些华丽不实的字句全删除,把那些无关痛痒的批评也都砍了,只留干货,就像杀了牛一样,扒皮剃肉,只留下骨头,大汗一眼就看明白了这骨头是黑是白。你听明白没有?”
  • 传统玄幻

    传统玄幻

    人生无常,说断更就断更的,珍惜着看吧。最后,努力写到一千章
  • 快穿女帝之黑化boss别撩我

    快穿女帝之黑化boss别撩我

    夕颜作为失忆人士,答应了他的请求。去位界里搜集天道之力,可是为什么出现了--一个小屁孩,还叫自己娘亲好吧!就当作收了个便宜儿子算了!可是为什么在自己背后出现了一个替自己遮风挡雨的人了!婚后:“媳妇,人家今晚想和你睡。”一脸谄媚的讨好眼前的人。“不行,不行,娘亲今晚和我睡的,你给我自己一个人睡吧!”团子赶紧抱住了夕颜,一本正经的对自己的便宜老爹说道。看来今晚又是睡不得好觉了。看着他们父子俩再为睡觉的事情争论着。夕颜的心头像是抹了蜜一样甜。原来幸福就是那么简单啊。
  • 捕爱精灵:异族男友掌上妻

    捕爱精灵:异族男友掌上妻

    我生活在一个古老的山村,那里的生活祥和而安逸,每当夜色降临总会听到狼嚎声不断,晚上山里就像是闹市一样喧闹不休。对于这个神奇的小村,这里生活的所有生物都有着无尽的传说,尤其是当我遇到了他……
  • 顺意天行

    顺意天行

    生逢乱世,万物悲歌!当生命的意义只剩下了存活,作为卑贱半妖,少年应当何去何从!一段卑微、不择手段的草根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