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59900000005

第5章 马克思社会合作思想的历史生成(4)

(二)社会理想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二元对立特征造成了理论蓝图与现实世界像两条永不交互的平行线,对现实问题的解答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困境。虽然也有不少学者试图努力,但是社会理想与现实的政治生活的分道扬镳似乎是铁定的事实,难以使其改变。从历史来看,“哲学与政治的断裂,是从历史上苏格拉底审判开始的”。(汉娜·阿伦特,2007:197 )“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仅苏格拉底是其老师,最为重要的是,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汲汲追求遭受致命的打击,现实的残酷最终导致他对现实的彻底绝望与放弃。从此,他开始营造他的理念世界,一心追求真理的哲学之思,把现实生活看作由意见主宰的虚幻的世界。从苏格拉底之死开始的哲学沉思催生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作为政治思想的传统从柏拉图开始,止于马克思”。(汉娜·阿伦特,2007:211 )

柏拉图之后的这条分裂道路在西方社会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甚至于艺术、文学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扩散性渗透。直到立足于人类社会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出现,这一理论难题才得以破解。马克思突破了理论传统,提出通过改变社会现状来实现政治理想,使理论视野由以往哲学家们推崇备至的“德性”或“个体价值”置换为社会实践之上的社会关系,他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1995:55 ) ,并揭示出政治哲学的实践基础,即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改变世界”(马克思,1995:57 )。唯有如此,哲学才能进入到现实世界之中,才能成为改变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由此,传统政治思想中哲学与政治的对立状态到马克思这里终于戛然而止,使政治理想与现实世界合为一体成为可能。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与政治的融合,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从根本上树立了政治哲学的现实原则。

由此而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实原则和思维方式确立于实践之上,根源于客观的社会矛盾和人的生存困境的基本事实之中。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犹豫,不断强调哲学要趋近现实的生活过程,客观地、科学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1995:56 )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首先要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然后要深入阐释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根源,而且它本身又是对这种作为现实事实的社会矛盾和生存困境之否定批判和实践超越的产物。他指出,理论学说应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综合论之,实践的观点成为马克思哲学的首要观点,实践的原则作为马克思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为社会思想的科学性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由理性主义到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变革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社会合作观的第二大分离表现为由理性主义到唯物史观的转变。“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列宁,1995:425 )

(一)理性主义视角的马克思社会思想嬗变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极为重视伊壁鸠鲁的自由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批判来改变不合理的现实世界。1837 年患病期间,马克思在通读了黑格尔及其大部分弟子的著作之后,发觉自己与曾“想避开的现代世界哲学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了”,所以“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去“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下来”。(马克思,1982:15 )马克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后,开始把黑格尔的理念论哲学作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据此,马克思从康德和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哲学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了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开始求助于黑格尔式的整体论和历史主义方法,即“理性是历史的本质与动力,历史则是理性的辩证展开”。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国家、法、婚姻等都是理念的体现,当它们与自己的理念不相符合时,国家将灭亡,法律将失效,婚姻将终结。此时,马克思高扬理性或自我意识的旗帜,对现实的理解是从“理念”为依据来论述其合法性的,这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特征。

在19 世纪40 年代,青年黑格尔派曾掀起过一场被构想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批判运动。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与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他思想派别的思想交锋、现实社会矛盾根源的理论探究等多种力量的交互推动下,马克思开始对理性主义是否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充满了怀疑。这种思想转变反映了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矛盾,透视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根源,解答这种困境的批判继承与观念超越为马克思社会观的首次全面阐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准备。从马克思后来的唯物史观明显可以看出,社会被视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和实践的产物,进而将对生命之真的执着追求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将其建立于现实的批判,并以这种执着重构现实的社会理想,其中仍然闪烁着“理性”之花。

(二)马克思对理性主义哲学思维的清算

围绕现实的权力和利益展开争执的社会事实使得马克思不得不脱离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转而从物质生活本身去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马克思理论上的考察和批判对象主要是青年黑格尔派。在马克思看来,过去一直充当社会矛盾的掩蔽和粉饰物的各种传统观念、话语正在破产,青年黑格尔派们试图以新的观念、话语“震撼”和“变革”世界,也不过是在重复观念决定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始着手对前人和同时代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清算:“从施特劳斯( Leo Strauss)到施蒂纳( Max Stirner)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马克思,1995:64 )与此同时,马克思开始同黑格尔主义的保守方面———至高无上的上帝般的“绝对精神”———分道扬镳了。“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马克思,1995:66 )在他看来,“把一切变为思想、圣物、幽灵、精神、精灵、怪影”的黑格尔哲学就是一种玄学或悬在半空中的“空洞的假设”(马克思,1995:20 )。将“理性”与“空洞的假设”并置,视其为科学理性的对立面和人类不幸之源,是对那些只是在“纯粹精神”领域中兜圈子的思辨式理解方式的隐性批判。

针对德国思想界的历史唯心主义顽疾,马克思指出,“所有的德国哲学家们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因而“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马克思,1995:16 )生活在颠倒世界中的那些思想家,“他们必然会把事物本末倒置,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创造力和目的,其实他们的思想只是这些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征兆”(马克思,1995:492 )。

从1843 年初到1844 年底,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派”后,则站在费尔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人本主义立场去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而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费尔巴哈也是从感觉、感性出发的唯物主义,不同的是,他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待感觉和感性。费尔巴哈用感觉来证明自然本体、物质本体这种出发点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但是,费尔巴哈对感觉对象的理解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马克思,1995:58 )尽管这种理解方式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然而从其单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局限性来看,其思维方式与旧唯物主义如出一辙。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没有跳出“感性确定性”:“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马克思,1995:76 )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阈的社会思想的确立

此后,马克思走出青年黑格尔派沉迷于“经营绝对精神”的梦幻,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禁锢,并与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分道扬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炼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从而对唯物史观作出了“经典概括”(马克思,1995:648 )。晚年的马克思反思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的结果”时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2009:591 )恩格斯评价说,这个经典概括“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恩格斯,1995:38 )。对于马克思哲学方法,恩格斯给予高度赞誉,他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而“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接着又指出,要想把黑格尔的这种历史观科学地发展和运用,就必须“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将其合理内核剥离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恩格斯,1995:42 )。

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对历史的理解已不仅是想象,历史的进步依赖于物质力量的革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马克思,1995:73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1995:9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1995:75 )。这进一步表明,实现马克思社会理想及其社会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所以,就如马克思所强调的那样:“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1995:1 )

同类推荐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老庄思想自始至终在起着助化和推动作用。本书以禅与老庄关系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禅与老庄在本体论、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具体考察了老庄与禅宗渊源、互补及互用诸重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禅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足以体现禅与老庄思维模式、思想特色的“我佛一体”之禅境与“天人合一”之道境,始终是本书阐释的重点。对愣伽禅、慧能禅及后期禅宗与老庄思想之不同关系,作者亦有精当论述与阐发。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评论中见时代之思想,睿智之对话,生动之现实,为本刊理想与追求。为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您的见证,还有您的参与,进而使改变现状成为可能。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道家思想的千年不衰在于它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取得了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然而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庄子》都太过玄妙深奥,艰涩难懂。本书将《道德经》和《庄子》辑录在一起,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从生死、机心、名利、养生、自由等几个方面,以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希望以此来安顿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欲、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大家的生命质量。
  •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本书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久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
热门推荐
  • 谈情说案之独宠善辩娇妻

    谈情说案之独宠善辩娇妻

    乔志欣,乔氏财团千金,过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公主般的童话生活,却有一个英雄梦,以D市刑警总队高智商谈判专家曾晓静为偶像,想要除暴安良,造福百姓,可因听闻曾晓静因公殉职,伤心过度,意外离世。重生的曾晓静借着乔志欣身份重回警队,不知是否是巧合,发现自己重生后所侦破案件居然总和茅山道士有关。诡异多变的棘手大案,神鬼莫测的警队新人,三生三世缘分未断的苦命鸳鸯,卧底犯罪组织的国际刑警一一登场。大婚当日,突然清醒的乔志欣,让一切尘埃落定的事情,变的扑朔迷离,难道乔志欣突然离世另有隐情?
  • 本家

    本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一带乡民的心目中,山和海都远在天边,平展展一眼望出去,除了树木和村庄能挡住人的视线,再开阔的地方就是天地间模糊朦胧的一片了。春天的早晨,阳光平射过来,穿透薄薄的晨雾,把那软软的蛋黄色均匀地涂抹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柔和平静。人们习惯了这平坦的大地,习惯了过像这大地一样平静的生活。大地上但凡有道沟沟坎坎,在人们的心里就会记挂多少年,并连带着一串串故事,咬碎嚼烂了以口相传,经世不衰。就如村南的界线沟,那是闹鬼子的时候挖的冀中和冀南的分界线,为挖这道沟多少人被日本兵打死在沟沿上。
  • 校草老公只爱我

    校草老公只爱我

    每当有人问她:当初是你追的他,还是他追的你?林袅袅总会回答:打游戏爆的。某人不爽的捏着她的小下巴,冷眉一挑,问道:“谁是打游戏爆的?”林袅袅咧嘴一笑:“我是打游戏爆的,我是打游戏爆的。”某人很得意,赏了她一个么么哒。自从她被贴上他的标签以后,他就对她宠爱有加,唯命是从。也因为和他走得太近,她成了女生的公敌,每天找她麻烦的人多不胜数。她表示好烦恼,这样的男朋友太不省心了。某日,林袅袅低价出售男朋友一枚,穿衣显瘦,脱衣有肉,冬暖夏凉。某人发现以后,火冒三丈,掀了她的小被子。“喂喂喂!打你啊!”“来!”某人哒的一声,把皮带给抽了出来。“你来真的?”“我什么时候来假的?”“打就打,来啊!”
  • 衡曲麈谭

    衡曲麈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出嫁不从夫:本王老婆太犀利

    出嫁不从夫:本王老婆太犀利

    “王爷,你是见人爱人,我是人见人爱,我们两个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她理所当然地贬低他,而他——恨不得休了她!“要不是因为打不过你这丫的,姐早跟你翻脸了!”某女对着某冷面王爷大声嘶吼道!好吧,她华丽丽地承认,她真的很没出息!她很鄙视她自己!要休妻?行!遣散费多给点!头一甩,她嚣张地勾起嘴角,“不要迷恋姐,姐一点都不犀利!”
  • 双砚斋词话

    双砚斋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防火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防火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防火与安全常识手册是校园安全常识手册系列之一:校园本应是一个幽雅、舒适、宁静、安全的教育场所。但是意外事故、校园暴力、两性问题、偷窃等问题却层出不穷地发生在各个校园角落中,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探讨。《校园安全常识手册》通过简单易懂的图解,使《校园安全常识手册》更加通俗易懂,增加了趣味性,是《校园安全常识手册》更加生动形象。
  • 滴答不滴答:往事囧的不堪入目

    滴答不滴答:往事囧的不堪入目

    我所写下的文字,只是把过去的快乐记录下来,即便我们老了,没办法用一颗已经过度成熟而虚伪的心灵去体验,至少能有一个载体,让我们可以回忆,因为,我们好像只能站在成人的世界里孤单地回忆了。
  •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谦卑的人有福

    谦卑的人有福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是一生的必修课。做人是一种学问,处世是一门艺术。做何种人,如何做人?本书精选了季羡林、王蒙、蒋子龙、铁凝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带您重新认识谦虚、善良、减实、克制、礼貌等道德品质,让您学会打造良知这张行走世间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