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4300000007

第7章 随缘:达观自在,烦恼即去(6)

回到家,小敏一直以来那种压抑的情绪终于释放了。她明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不正是一个大明星吗?从这以后,她喜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平凡,自己的不必上电视、自己的适得其所、自己的不为他人左右……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小敏终于一扫两年来的沮丧。凭着这种心态,小敏的工作也越做越好,最后竟然成了这家写字楼的负责人!

大多数时候,人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人的灵魂。生下来因不能为所欲为而号啕大哭;上了学,因不能痛快玩而屡屡大发脾气;上班了,因为不能发迹而唉声叹气;到老了,一事无成却贪生怕死……

每过一天,我们很少会想到要把这一天过得如何有意义、如何快乐,而是周密而细致地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于是,别人成了我们生命的标准,我们总是渴望着成为别人,渐渐地失去了自我。殊不知,他人的生命再精彩,也不过是我们眼中的烟花,在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不会得到更好的生存经验,丢失的只是自己的时间而已。每个人都是他人眼中的刹那烟火,过去不留,所以,自己的生命怎么能交给别人把握呢?

有一位禅师曾说:“我们生来难道就是为了和世间的人相聚团圆的吗?难道就是为了在出生的时候听到他人的欢喜大笑,在死的时候听到别人为自己痛哭流涕吗?”必然不是。来到这人世间,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投入到人群当中,融入到社会当中,发挥自己的热量。虽然与整个世界相比,“我”是如此微薄,但人的爱却可以贡献无限的力量,因为爱和慈悲能够传染。

人有“来”的一日,必有“去”的一天,生死是逃不了的两重关卡,但生命的意义却由人自己定义。我们完全可以把各种小爱演化为大爱,把生命的小义演化为救世的大义,那么就能将生命真正地把控在手中,把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富足。

感悟人生

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手中,自己掌握自己,并应对它报以欢喜的微笑。只有在对自己的生命报以微笑,对自己的生死及所经历的一切报以赞赏的正确观念,我们才能接纳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和遭遇,实实在在地过现实的生活。

13

用达观的心态面对生死

宋朝德普禅师性情豪纵,幼年随富乐山静禅师出家,18岁受具戒后,就大开讲席弘道。两川缁素无人敢与其辩难,又因其为人急公好义,时人誉称他为义虎。

宋哲宗元祐五年十月十五日,德普禅师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因而,我若是死了,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容我吃到,受了众人的供养,再行坐化。今觉即将坐化,从现在起,你们可以为我办祭了。”

众弟子和信徒以为他在说笑,就笑着问他:“禅师几时坐化呢?”

德普禅师说:“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

从这天起,寺庙上下为禅师坐化大张旗鼓地做准备。弟子们将帏帐寝堂设好,禅师坐于其中,弟子致祭如仪,逐一为禅师上香、上食、诵读祭文,禅师也心安理得地一一领受。

弟子们祭拜完毕,也为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对禅师进行悼祭,并上供养,直到元祐六年正月初一日,经过四十多天,大家这才祭完。

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上正在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到了次日清晨,雪忽然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德普禅师如同游戏人间般的死法,令世人不胜唏嘘。在禅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由不得人,何不抛开生死,全心全意活在眼前此刻,然后开心上路呢?德普禅师参破无常的智慧,岂不是一段美谈吗?人向来都是轻死贵生的,不少人因为惧怕死亡,而活得浑浑噩噩,错

过了生活中的种种好事,也未在有限的时光里好好享受一切,对死担惊受怕,对死后得不到高等待遇而担心不能死得其所。幸福又怎么会光临这种人的家门呢?倒不如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寂灭,把生当做一段旅行,开开心心,把死当做一场游戏,嬉笑平常。如此就能减轻生存的压力,活得欢喜自在。

阿林是个豁达的年轻人,很不幸的是年纪轻轻的他就染上了重症,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当时,他的病情非常严重,体重也急剧下降。同时,医生也不允许他自由活动,他每天都在病床上等待医生的各种治疗。

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阿林还是不见好转。在这段日子里,亲朋好友都为他的病情担忧,每个人的脸上都难见笑容。这个时候,阿林却不断地安慰他们:“每个人终归都要走向死亡的,而我只是早点到达另一个世界而已,你们不要为我伤悲。余下的日子,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在医院度过,请允许我用自己余下的生命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让我在旅途中睡去,那样我就了无遗憾了。”听了阿林的话,亲朋好友们都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但是依然笑着支持他的决定。

第二天,阿林就把自己要去旅行的消息告诉了医生。医生们大吃一惊,说:“你是不是疯了!告诉你,如果你执意去做,那么你只能客死异乡了。”

听完医生的话,阿林笑了笑,说:“那你们替我做个棺材吧。我会带上它,如果出现意外,我会让其他人帮我装起来,然后藏到冷冻箱里,最后运回老家。现在,我要享受自己的生活,我要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空间。”

就这样,阿林开始了他的旅行。走在路上,他感到心情愉悦了许多。渐渐地,他不再吃药,不久之后,任何食物也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许多奇特的当地食品和调味品,这些都是别人说吃了一定会送命的东西。

一路上,阿林非常快乐,他和其他旅伴一起唱歌,和新的朋友一起聊天,抛弃了所有关于病痛的忧虑。当他走过了很多地方,然后回到家乡的时候,阿林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壮了许多,而病情居然也得到了控制。很快,阿林便康复了起来。

死亡是每个人都难以回避的事情,也是令很多人恐惧的问题。其实,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能够以达观的心态对待一切,死亡就没有那么可怕了。故事里的阿林正是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从容淡然,才造就了生命的奇迹。

古人说:“死生是大事。”因此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非常讲究临终的种种礼节,也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当然,这是很正常的事,不管是谁,当他独自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感和对现实世界的留恋。我们无法去阻止死神的脚步,但我们却可以让生命死得有尊严,让生命在关怀与温暖中平静而安详地逝去。也就是说,给死者临终前和死后的各种安排,是对死者的尊重。但是,对死者而言,死亡难以避免,无论他得到多大的尊重,也不能让死亡改变来临的形式。因此完全不必惧怕寂灭的降临,该来的终究会来,躲也躲不开,追也追不到。

所以,当死亡来敲门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对死亡的恐惧,整个生命就会豁达起来,你就会发现,生命的旅程还是那么美好。

感悟人生

死亡不过是慧眼中一段新的旅程,把生命的一次结束当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不但是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怀,而且是把生命在时间、空间的价值继续延伸。

14

活着未尝可喜,离开未尝可悲

一日,弟子向神山僧密禅师请教:“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大惊:“难道只有亲历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吗?”

僧密禅师说:“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

弟子开悟:“原来生死只是里程碑!”

对生命,圣贤之辈不会认为活很痛快,也不会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便不再惧怕死亡,并能把死前的每一刻过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对我们而言,肉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是惧怕死亡,对死亡过度恐慌。活着为什么紧张,因为生命如流水一样逝去,无可挽回。尘世生命是短暂的,但在禅的视野里,生命是永恒的,生和死是定义肉体生命的。

人生如戏,演员变换了,戏照常进行;浪潮翻腾着,但海洋依旧。事物总是变化莫测,云飘在空中,消失了也不是死,而是化作了雨普洒人间。树叶落下了也不是死,而是化作了春泥,继续滋养新的生命生长。古语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此美好的诗句恰恰也说明了,生与死不是疏离,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有一位高僧在深山里修行,后有几位慕名前来的弟子拜在他门下。

弟子们总是问他:“师父,我们死了都到哪里去了呢?”他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

但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提出来,于是他对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我们死了到哪里去了。”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他说:“把蜡烛点燃,然后拿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弟子把蜡烛拿到他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火被风吹灭,但他对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哪里去了?它的火焰到哪里去了?”弟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说不出来。

高僧看了看弟子,然后说道:“我们死后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一样道理,我们死了,我们也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

的确,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真正的生命则绵延不断。人的躯壳虽然死了,但人世的种种道理不会死,精神也是不灭的。好的终究有人继承,坏的终究被人抛弃。人有生老病死,然则,一切天理循环还是在那里。所以,“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便是如此。

这些超越生死的看法,值得那些看不透人生、想不通生活或贪生怕死的人参考、借鉴。人生来去自在,生死也有如来去,参透这一玄机,我们就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或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有所不舍,至少可以活得开心一点、快乐一些。

感悟人生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同类推荐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热门推荐
  • 流逝的青春年华

    流逝的青春年华

    林可可,也叫小酒窝,当然是杨少这样叫他.她是个沉默不善言词听话的好孩子,在流逝的青春年华前,一次次想要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可一次次幸福飞走了.先是喜欢许龙,可是他并不喜欢自己,在多次受伤后,她最终放弃了.后来她又遇到了杨少,性格外表冷漠内心火热,两个人经过波折好不容易在一起,可是依次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真藏经要诀

    真藏经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嫁女

    嫁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综漫之妹妹至上

    综漫之妹妹至上

    东方月,十六岁,男。身份,资深宅男一枚,重度妹控(可惜的是没有妹)。偶然得到了综漫系统,从此迎来了他所希望的新生活。本书小白文,不喜勿入,有逗比,有热血有战斗。世界进程:干物妹小埋~尸鬼~漆黑子弹
  • 游戏技能家

    游戏技能家

    地狱难度开局,并不能影响古凉超神。左手轰出龟派气功。右手用刀甩出哈塞给。身背狼人体质,怎么打都不死。
  • 神禁乾坤

    神禁乾坤

    三千三百年前,九大禁尊为了躲避神灵的神罚,相约重生于三千年后,再战神灵。三千三百年后,当战尊觉醒时,他才发现自己晚生了三百年,其余八大禁尊早就重生,如今是禁界上的天骄人物,可他才刚刚起步,因为掌握着“斗”字神禁,有禁尊正在寻找他,想要杀了他,夺走他的“斗”字神禁……漫漫修行路,九门十二锁,一锁一世界,一门一乾坤。
  • 爱如山水

    爱如山水

    这是一部不露声色,读来却真挚感人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的一次邂逅,彼此倾心,经过了七年看似根本无望的等待,爱情之神才翩然而至。这样单纯、真挚而忘我的感情,是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所渴望而不可得的。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从中观摩人生的各种可能,感受和体会爱与真情,从而温暖、丰富我们的人生。《爱如山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两个年轻人因七年前的一次邂逅,而产生浪漫爱情的经历,同时还生动展现了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演变。细腻刻画了欲望的追逐受到来自于道德的羁绊时,人内心深处所经受的激烈较量,深刻剖析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心理的变化与成长,既有对人性自由的关怀,又有对道德自省的拷问。
  • 佛说梵志阿颰经

    佛说梵志阿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