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求生本能源自遥远的远古时代,且一直延续至今,它使人拥有战胜自然的勇气和逃避风险的意识。在面对危机时,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他人身上,同时,求生本能也驱使人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产生恐惧的心理,为了逃避困难,甚至发生萎缩式的退行……
勇气是求生本能的必然产物
就像电影《集结号》所讲述的事实:对绝大多数的战争参与者来说,没有谁不怕死,即便是一旦不怕死了,那也是因为对生的欲望。战士在战场杀敌时,脑海中不会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理想这类的崇高信念,有的只能是“杀了你,我才能活”这种最简单的想法。
荒野求生
对死亡的恐惧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从而行动起来,这就是求生的本能。求生本能源自于比现在更多风险的远古时代,在那时,因为远古先民每日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危险,逐渐形成种种应对危机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通过基因的形式固定下来,遗传给下一代,于是求生本能得以确立。
《荒野求生》是由英国前特种部队队员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主演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在节目中,贝尔总是出现在世界上最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中,他必须和大自然搏斗,他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才能生存下来。他为了有一个能睡觉的地方,他可以在树上搭建临时避难所;为了填饱肚子,他可以吃下活生生的各种爬虫和动物;为了补充水分,他可以用手攥紧新鲜大象粪便吸收其中的水分,甚至喝下自己的尿液。
如果你看过这些节目,你一定会感叹他的机智、勇敢,当然还有胃口。他有几句经典的台词,他说:“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厌世。但是当你真的和我现在一样身陷绝境的时候,求生的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我求生的精神支柱就是家人、信仰和朋友。”在节目中,贝尔所使用的求生手法,并不是从前人那里学来的,而是出于他的勇气,可以说也是求生本能所激发的。
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节目中,在非洲草原上,角马出生后20分钟内不得不学会站立,不得不学会奔跑,不得不跟随母亲的脚步,否则它就会被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吃掉,这是求生的本能在驱使它;平静的沙滩上,小海龟破壳之后,努力爬出母亲为他们挖掘的沙坑,拼命嗅着海水的味道向大海爬去,这是求生的本能驱使它;鸡蛋壳中的小鸡,在母鸡的腹下孵了21天后,使出所有力气突破蛋壳,也不失为是求生本能的驱使。
进化论学说的创立者查尔斯·达尔文,也对求生本能做过解释。在1810年,达尔文提出了很多证据,用来支持人类不断演化和自然选择生存法则的理论,这一理论就是人类社会常常提及的——适者生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想象一下有两组昆虫,一种绿色的一种红色的。地球无法承受所有物种无限制的繁衍,较为瘦弱的会逐渐被去除,而较为强壮的因为求生本领更强,则留存下来,不断繁衍生息。
而人是高级的动物,求生的本能帮助人在自然条件下,遇到威胁生命的情况时,变得更为勇敢,这或许就是许多人在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野外、与世隔绝的情形中也能绝处逢生的原因。
逃避是人类灵魂的原始密码
我们常常在电视旅游频道和各种新闻上看到,一些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得以活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时刻都在发生着。比如,有一个关于被冻僵24天的日本远足者神奇复活的故事;比如,一个始终没有进食的人,只靠喝山泉水度过了20个日日夜夜;又比如,12岁的女孩,独自乘风破浪驾小舟穿越了大西洋。这些都说明,人们有时候有能力超越自身极限,做出平时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
求生本能
求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或者感觉到身处危机时,大脑的丘脑下部就会被激活,它开始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和调动神经细胞应对即将来临的事件。于是我们的肾上腺素会迅速释放到血液里,心跳随之加快,血液快速流向我们的心脏和四肢。使我们的感觉能力和视觉增强,脉搏加快。
打越三静(Mitsutaka Uchikoshi)在日本西部的一次徒步旅行中与朋友走散,他绊倒受到撞击而昏迷。他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躺在一个长满了草的地方,然后就睡着了。
他在24天后才被发现,那时候他几乎已经没有脉搏,而且所有器官几乎都已停止工作,他的体温只有22摄氏度。他后来因10摄氏度的体温被诊断为冬眠。但是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大脑没有受伤。他们希望他能经受住考验完全恢复。没有任何科学能够解释他为什么能在没有食物和水的环境下生存了那么久。毕竟,人类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存活三到五天。
这说明求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或者感觉到身处危机时,大脑的丘脑下部就会被激活,它开始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和调动神经细胞应对即将来临的事件。于是我们的肾上腺素会迅速释放到血液里,心跳随之加快,血液快速流向我们的心脏和四肢。使我们的感觉能力和视觉增强,脉搏加快。
这种本能所带来的反应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焦虑。焦虑是指当面对危险或不喜欢的人和事时,所产生的一种逃避倾向。虽然焦虑往往会带来不舒服的感受,但焦虑的确有其重要性,就生物演化的意义而言,焦虑可帮助人类远离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境,使人能够存活下来。
想象在几万年以前,有一类天赋异禀的人带着某种基因,先天感觉不到什么叫恐怖,因而当洪水猛兽袭来时,这些“异类”并不像别人那样拔腿就跑,可想而知他们多半处境危险。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太多机会成为你我的祖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血液中多半带有恐惧因子,恐惧促使我们采取某些策略来保住小命,虽然我们不喜欢它,却不能没有它。
在达尔文式的简易模型下,另有一种说法,远古时代这群不知害怕为何物的异类里,仍有一小部分凭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在物竞天择的洪流中存活下来。
人的行为有90%以上是受潜意识所控制,而潜意识是从出生开始,经过每日意识沉积所形成的。所以它不仅反映在心理上,更会反映在生理上,因为人的身体是由自律神经掌控,而自律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而形成的。如果交感神经两者作用互动平衡,自律神经就会正常,身体各方面的动作也会因此顺畅。比如人们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无非是祈求痛苦能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告诉潜在意识:我们要远离痛苦。重复地告知,潜在意识确实就会带领人们远离痛苦。
今天,一些宗教信仰和潜意识也帮助普通人冲进地震灾区、火灾现场,它也帮助人们逃离一些无生命危险的压力。比如面对老板的责骂或者感觉自己即将陷入一场孤立无援的谈判境地,或是面对着升学的巨大压力时,有人会特地去求神拜佛,以求平安顺利,这似乎也是潜意识驱使下的一种“逃避”。
升华的本能成就伟大
一个地方发生了火灾,很快消防队员就赶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位保险公司的调查员。现场的人都很焦急,这位调查员也不例外,不过和别人不一样的是,除了焦急,他还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为什么呢?因为他小时候很喜欢玩火,但是这个危险的“爱好”很快就遭到了父母的明令禁止。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能完成玩火的愿望,由于在潜意识对火的热衷,他当上了一名火灾调查员。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上小学时,因为自己长得胖,声音又很细,常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欺负,长大后就一直努力地去考取公安大学,去当了一名警察,因为他不想让更多的人像自己一样,总是受别人的欺负。比如,从小喜欢吃蛋糕的女孩,为了满足吃甜点的欲望,成了一名西餐厨师,并在城区里开了连锁面包房,而不是成为了一个“贪食者”。从小每逢寒暑假都去看牙、补牙的孩子,长大后当了口腔科医生。从小喜欢玩火的孩子,长大后没有当成消防队员,而成为了保险公司的一名火灾调查员。这些类似的生活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升华”。
弗洛伊德曾提出本能升华论
弗洛伊德将升华归类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升华作用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把本能冲动发泄出来,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升华避免了人的本能需求和外界的冲突,让个人的心理保持了平衡,并且消除了本身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身心伤害。
生活中,我们本能、原始的目的和冲动大多不会被社会认可,或者我们的一些愿望暂时很难实现,而为了获得满足,人们就会把它转化为社会认同和赞赏的事情。所以,“升华”被弗洛伊德归类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升华作用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把本能冲动发泄出来,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升华避免了人的本能需求和外界的冲突,让个人的心理保持了平衡,并且消除了本身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身心伤害。
人们为了释放本能的冲动,还会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比如绘画、舞蹈、写小说,这在所有的升华作用中最为独特。在历代的名人中,那些经典的创作无一不饱含着艺术家的情感投入,一个经历生活创伤的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也许是经典。比如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凡·高和他的《向日葵》,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等。
一个人遇到挫折和不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去转移挫折和不幸,这样就成了真正的不幸者。我们在悲痛中,如果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途径,升华现象就出现了。比如,我们在痛苦之后写的日记,就帮助我们实现了一个短暂的升华。升华的实质就是被压制的精神能力得到了合理且富有成果的宣泄,并从中实现了一种心理自卫式的“防御”。
意志力:一种克服自我缺陷的内在力量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的品质。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当人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时,就会给自己树立目标,定下决心,并付诸实践。而这时人的心理功能和身体器官也会坚决服从,正说明了意志力存在着巨大的力量。
意志力
意志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一种坚持的力量,坚持将带领你选择你想要的生活,并加快脚步迈向闪闪发光的未来。
没有人会下定决心去做他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比如一个人不可能会决心迈开已丧失活动能力的双腿,也不会决心在不乘坐飞机或热气球的条件下进行飞翔。对于这样可能性极小的事情,也许会有一些美好的幻想在心中一闪而过。但他们不可能在内心真的下决心去尝试这样的事情,因而人们缺乏做这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的真正勇气。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古代圣贤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激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意志力既有静态的方面,又有动态的方面。一方面,它是引导人类行动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在这些行动中的行为。因此,当一个人能够在某一事件或一连串事件中表现出极大的决心与力量时,就会被认为拥有很强的意志力;而他的意志力的特性,需要通过他的决心或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来体现出来。这样,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志力就变为了动态的意志力。他的决心也成了引导自我心理的行为。
俗话说:“意志创造人。”大脑是你在这一世界上取得成功的唯一源泉。在你的大脑中,储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通过提高意志力,你可以获得人生的富贵,拥有生活中的各种成就。这种意志之力,默默地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之内。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创造人生奇迹者乃人的意志之力。意志是人的最高领袖,意志是各种命令的发布者,当这些命令被完全执行时,意志的指导作用对世上每个人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意志力不仅是指下决心的决断力,用来感悟理解的感受力,或是进行构想的想象力;意志力是指所有“进行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本身”。
美国罗得艾兰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普罗斯把实现某种转变分为四步:
抵制——不愿意转变;
考虑——权衡转变的得失;
行动——培养意志力来实现转变;
坚持——用意志力来保持转变。
有的人属于“慢性决策者”,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戒烟戒酒,但决策时却优柔寡断,结果无法付诸行动。
为了下定决心,可以为自己的目标规定期限。爱丽丝是德克萨斯州的一位教师,对如何使自己臃肿的身材瘦下来十分关心。后来她被选为一个市民组织的主席,便决定减肥6公斤。为此她购买了比自己的身材小两号的服装,要在3个月之后的年会上穿起来。于是,她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节食计划和锻炼计划,由于坚持不懈,爱丽丝终于如愿以偿。
意志力是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它有时出于人类的一种本能,意志力像肌肉一样,经常锻炼就会增强,过度使用也会疲劳。意志力是一种克服自我缺陷的内在力量。
恐惧源自未知
什么是恐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恐惧常常来源于黑暗。恐怖片里最喜欢运用黑色的场景或类似“到底有什……”的台词来表现恐惧。不同的恐怖片,隐藏的东西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收纳恐怖的黑暗却是不变的。黑暗意味着未知,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害怕的。
恐惧感的由来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或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影片结尾,隐藏在黑暗中的怪物出现,恐惧感反而不及它未出现的时候。往往我们看到的恐怖片的怪兽主角未必有多恐怖,恐怖的是它未出现的时候,恐怖的是我们不知道将出现什么东西。黑暗中的东西之所以恐怖,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是隐藏着的,是一种未知的东西。
因此,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说恐惧来源于黑暗,那么恐惧更来源于未知。不可控与不明所以的遭遇,也常常令人心生恐惧。
著名行为心理学家华生曾做过一个“小艾伯特实验”,艾伯特是个年仅九个月大的婴儿。最初艾伯特与一只小白鼠共处时,并没有产生特别的情感反应,而后每当小白鼠出现在艾伯特面前时,实验者就用锤子敲击出巨大的声响,艾伯特因此受到惊吓而感到害怕,重复几次之后,艾伯特就开始对小白鼠产生害怕的反应,最后导致婴儿一见小白鼠就哭。换句话说,艾伯特对原本并不害怕的老鼠产生了恐惧制约反应。在这个例子中,“老鼠”是“制约刺激”,“害怕”则是“制约反应”。不仅如此,经过后续的观察发现,艾伯特的恐惧制约“举一反三”到许多相似的物品上,比如毛茸茸的小白兔与狗都使艾伯特感到害怕,这个专有名词叫作“类化”,就如同谚语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我们把对蛇的恐惧类化到与其外形相似的绳索上。以今日的标准衡量,小艾伯特实验无疑违反了人道精神与研究伦理,因为华生在研究结束后,并没有把强加在婴儿身上的恐惧制约消除,但这个实验非常清楚地向世人展示,学习的结果未必都是正面的,它也能让我们对一点都不值得害怕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
恐惧时通常会出现的表情
在心理学中,恐惧与焦虑及敌视被誉为心理学的重要元素,亦是神经症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惧与焦虑都是对危险的情感反映,并都伴随着生理上的感觉,但两者虽然接近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制约反应的确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实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后,很多人听到“致艾丽斯”的旋律就会心悸;某个品牌的咖啡杯在手,会让人觉得自己是有品味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当股市盘面的数字发生变化,心情也随之起伏……这些无一不是制约学习。有趣的是,华生在离开学术界后转而投入广告界,他的成就之一是让妈妈们“学到”每次换尿布后替婴儿洒上爽身粉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借以带来了爽身粉制造商的庞大商机,我们再次看到简单的行为学原理在大师手中变得多么不可思议。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说过,“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19世纪英国诗人和散文家麦尔慈说,他将提这样一个问题:“宇宙对人类是友好的吗?”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自恃聪明的人,让人倍感世界的无常。正是由于人的有限与渺小,比之于宇宙与世界的深不可测,差距太大,才使人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惧。比如,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认为“四”、“十三”这些数字会给他们带来不祥,比如不明原因失事的飞机,过了30年仍找不到残骸。比如对外星人及宇宙飞船光顾地球的未解之谜,比如百慕大三角洲等地的怪现象。
凡是我们没见过的东西,或我们的思维没有感受过、没有预料到的东西,都会增强人体的应激反应而产生恐惧。那么是不是对所有未知的事物人们都心存恐惧?
一般来说,未知的情况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没发生的事情心存恐惧,不知道将发生什么,担心它发生甚至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比如小孩子通常都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的房间,无论父母怎样安慰都无济于事。比如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游荡,并让人去找回家的路。再比如转学或到一家新单位工作的前夜的焦虑感。所以说,恐惧是人类一种本能的情绪,对未发生的事情往往感到焦虑,一旦这种焦虑的情绪在程度上超过面对现实的勇气时,焦虑就上升成为恐惧。
第二类恐惧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如果说前一种恐惧是恐惧“What”,那么概括第二种恐惧就是“How”或者“Why”!比如,小孩子看到水在沸腾,通常也会感到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水为什么会这么剧烈,这个现象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他解释不了。这就是人们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而产生的恐惧。
当然,恐惧并不是只有消极意义,恐惧本身是一种情绪,是人类在外界未知无限而自己认知有限的无奈处境之下产生的不安全感。恐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预警信号,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意识。至于恐惧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处理及运用这种情绪。
冰山理论:潜藏在心底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灵比喻为冰山,平时我们所能够了解的自己,就像浮在海平面上的部分,只占冰山总体积的20%,这一部分被称为“意识”。
比如,“我喜欢猫多过喜欢狗”“我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我常常犹豫不决”等,这些我们能够清楚觉察到的自我喜好或特质,通通包含在意识的层面中。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影响我们生命和天性的因素不仅仅是我们意识层面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上面一层是意识,而我们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则潜藏在下面那一层的潜意识中。
而我们所不熟悉甚至可能一无所知的自己,就如潜藏在海平面之下的部分,占到80%,被称为“潜意识”。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那些不被我们承认的冲突与欲望,或我们不想接受的强烈负面经验。比如,在童年受到虐待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完全不记得这些不堪的经历,这就是受虐的经验进入潜意识后,无法在意识层面被回忆起来的缘故。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对人类的影响力远大于意识,换句话说,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虽然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意识层面),但我们通常不太清楚真正影响我们的是什么东西(潜意识层面)。基于上述原因,精神分析也有另一个代名词——精神动力(Psychodynamic),意指精神分析是研究潜意识如何驱动人类行为的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幼儿时期的经验大多进入潜意识被储存起来,而我们的人格在进入青春期前就已大致定型。而古典精神分析相当重视童年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不愉悦的创伤经验。
精神分析最核心的假设是“心理决定论”,也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动作、语言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心理意涵,即使微不足道的小事如说话用错字或迟到五分钟,都反映了我们潜意识的深层动机。比如,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灌输自己没有价值的孩子,凭着努力一直获得优秀的学业表现,他被国内顶尖级大学的博士班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然而在入学报到的当天,他完全忘了报到这回事,直到隔天才想起来。
潜意识脑波
潜意识是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被认知或暂时还没被我们完全认知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遗忘”是有特殊意义的,它通常反映了某种潜意识的痛苦或冲突。上述的例子可能被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师这样解读:由于在潜意识中,这个人深信自己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成就,因而拿到博士学位这件事与其深层的自我概念相冲突,通过“遗忘”报到这件事,就能免除这种冲突的存在,这个看似扯后腿的心理运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解决潜意识的冲突,使自我概念维持在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