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2700000003

第3章

辩相分第四中总摄品第五

复次总摄义应知。摄有二种。一者由因。二者由果。由因摄者。是如来性清净。有四种因。三种法与三譬。相似故取海为喻。三法者。一法身清净因。二佛智德生因。三佛恩德因。法身清净因者。修习信乐大乘。应知。佛智德生因者。修习般若及禅定。应知。恩德因者。修习菩萨大悲。应知。修习信乐大乘者。与器相似。此中有无量定慧。大宝所遍满故。故说与器相似。修习般若禅定与宝相似者。般若无分别故。禅定不可思惟。功德所依止故。般若如净宝。禅定如如意宝。修习菩萨大悲如清净水。于一切世间众生。润滑一味故。譬如大海唯一醎味。菩萨大悲润诸众生亦复如是。故此三法于因地中。为所依能依。故说总摄。名如来法海。是名因摄。次由果摄者。明如来法身有三种法与三譬。相似故能总摄三譬。相似者。如日有三。一体。二光。三明。此与三身相似故。三法者。一神通。二流灭。三显净。一神通者。譬日有明能除障自境界无明之暗。以为事用故。与日明相似。二流灭者。谓尽无生智能烧除业烦恼。令无余以为事用故。与日光相似。所言灭者。即是真智正能除惑故。与灭名尽者。即惑无时名为解脱故与尽称。三显净者。谓尽无生境名转依。极清净故。无垢故。澄静故。与日轮相似。清净者。解脱障灭故。无垢者。一切智障灭故。澄静者。客尘所不能染。以本性清净故。转依者。胜声闻独觉菩萨三人所依止法故。又有四种相。应知。一者为生依。二灭依。三善熟思量果。四法界清净相。一生依者。佛无分别道相续依止。若不缘此法。无分别道即不得生。以依缘此故。名此法为道生依。二灭依者。一切诸惑及习气究竟灭不生。无所依止故。若不依此转依法究竟灭惑者。则声闻独觉与佛灭惑不异。由不同故。故知。此法为究竟灭惑依止。三善熟思量果者。善正通达。长时恭敬。无间无余等修习所知真如。是转依果。若在道中。转依为因。若在道后。即名为果。若转依非是善熟思量果者。则诸佛自性应更熟思量。更灭更净。而不然者。故知转依为善熟思量之果。四法界清净相者。一切妄想于中灭尽故。此法界过思量过言说所显现故。故以法界清净为相。此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诠詺。方是得无所得真如理故。复次如来转依有八种法摄持。应知。八法者。一不可思量。二无二。三无分别。四清净。五照了因。六对治。七离欲。八离欲因。此八合有二意。一离欲。是灭谛。二离欲因。即是道谛。前不可思量等三句属灭谛摄。次清净等三句属道谛摄。初离欲有三句。一者云何不可思量。于有无等四句。觉观思量。不能通达故。一切众生言语名句味等。不能诠辩故。唯圣人无分别智所证知故。故名不可思量。二无二者。如经中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无二法。无分别法。所言二者。烦恼及业。是名为二。如来法身无此二法。故名无二。三无分别。分别者。烦恼业家习不正思惟。由不正思惟故起二。由通达自性故灭二。是二及分别。不应不行。不应者。上心烦恼不相应共行。不行者。随眠烦恼不共随行。即不应不行。此二处故。故说如来法身苦灭究竟永无生起。云何如此。非为除灭一法故名为灭。以本来不生故名为灭。如无上依经中说。阿难。于无生无灭法中。心意及识。决定不生故。

释曰。心者即六识心。意者阿陀那识。识者阿梨耶识。于此三中。不得生故。此中若无三识。则无分别。分别既无。亦无不正思惟等。既无三识。则不得起无明。是以如来法身离不正思惟故。则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十二有分不为生缘故名不生。又胜鬘经说。是苦灭者。非灭坏法。名为苦灭。坏者破三界见谛。得有余涅槃。灭者除四种生死思惟烦恼。得无余涅槃故言灭。坏由苦灭名。无始时节。非作非生。无灭离尽。常住恒寂。湛然自性清净解脱。一切烦恼[穀-禾+卵]功德。过恒沙数。相摄非相离。不舍离智不可思惟。与如来法相应。如来法身诸佛所说。是如来法身说名离欲。二离欲因者。为得此法身见谛道修道所摄。由境界故说无分别智。有三义。与日相似。无流清净故。与日轮相似。能照了一切境界故。与日明相似。能对治一切真见暗障故。与日光相似。

释曰。真见暗障者。谓具足想。烦恼难。业难。果报难。具足想者。以随眠烦恼为因。五尘欲为缘。不正思惟为俱起因。具此三故。名为具足想。是暗障如实不见不知。离欲法身一界故。即得生起。如此应见应知。如来法身离欲。云何见知。谓如实思量不见想。及不见境。境者名分别性。想名依他。不见分别依他二性故。名为真实见知一界。又想者人。境者法。不见此人法想境故名二空。如是一切诸法。如来悉见悉知。由平等平等已通达如真实故。境智等无增减是名平等观。此观能除真实见暗障。是如来法身至得家因。见修二道所摄故。以是义故。此离欲因。不离二修。而得成就。二修者。一如理修。二如量修。故世间所知。唯有二种。一人二法。若能通达此二空者。则为永得应如实际。是故名为如理。如量际者。穷源达性。究法界源故名为际。如理修者。不坏人法。何以故。如此人法本来妙极寂静为性故。无增无减。离有离无。寂静相者。自性清净诸惑本来无生。见此二空名寂静相。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惑本无生净心不执名为灭谛是心有自性清净。及有烦恼惑障。如此两法。无流界中。善心恶心独自行故。于一念中。两心不相应故。此两法难可通达。如胜鬘经说。世尊。善心念念灭不住。诸惑不能染恶心念念灭。诸惑亦不染。世尊。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无触法。而能得染心。如此而知名如理智。如量智者。究竟穷知一切境名如量智。若见一切众生乖如境智。则成生死若扶从境智。则得涅槃。一切如来法。以是义故。名为如量。至初地菩萨得此二智。以通达遍满法界理故。生死涅槃二法俱知。又此两智是自证智见。由自得解不从他得。但自得证知。不令他知故。名自证知见。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义。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如理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净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故。前不可思量无二无分别等。三名为离欲。以清净照了对治等。三名离欲因。是名如来转依摄持八种功德。

复次转依法身有七种名。应知。一沉没。沉没取阴故。二寂静。诸行无生故。三弃舍。弃舍诸余伴故。四过度。出二苦故。五拔除。拔除本识故。六济度。济度五怖畏故。七断。断于六道果报故。

释曰。言沉没取阴者。取名贪爱有四种一欲取。二见取。三戒取。四我语取。取有二义。一受取。二受资粮。受取者。如因受生爱。受资粮者。为贪此受故。取四种资粮。四资粮者。即四取也。一欲取者。贪欲界六尘。二见取者。于欲界中。唯除戒取与常见二种。所余四见。名之为见。贪爱此见。名为见取。三戒取者。于三界中。取世间邪正二道。为离苦得乐。是名为戒。贪著此戒故名为取。四我语取。我语者缘内身故。一切内法为我语。贪著内法名我语取。色无色界定缘内法成故名我语。贪著此定。名之为取。此四取前二属断见。但执现在。谓无未来。后二属常见。执有未来故。又前二是在家人起。后二是出家人执。又前二在家出家斗诤因。后二为在家出家修行因。又前二欲取为所成。见取为能成。后二我语为能成。戒取为所成。复次阴者。有众多义。如别释。今略明有二义。一能生取凡夫五阴能为取因缘故。二从取生。即此五阴。是取家果故。故言取阴。而言沉没者。于法身中。因果俱无故称沉没。取为对治故沈。阴为报尽称没。故说法身约取阴永无。是名沉没。二寂静诸行者。一切有为法名行。与四相相应故。四相者。一生二异。三住四灭。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约中与异住相相应。行役不息故名为行。如来法身则不如是。约前无生。约后无灭。中无病老。湛然常住。无生故说寂。无灭故说静。约前不更生。离意生身故。约后不更死。已过不可思惟退堕故。约前后际不被损污。过无明住地烦恼病故。三弃舍诸余。诸余者。二乘人有三种余。一烦恼余。谓无明住地。二业余。即无漏业。三果报余。谓意生身。一烦恼余应灭。二道余应修。三虚妄余应除。如来已离虚妄。说名无余。二乘未离故名为余。如来转依法身。已度四种生死故。一切烦恼虚妄已灭尽故。一切道已修故。弃生死舍道谛故。此二无四德故。唯法身独住四德圆满故。是名弃舍诸余。四过度二苦者。苦违逆为义。逆有二。一违圣人意。是圣人怨。能恼圣故。二圣意违逆。以圣能除之故。二苦者。一凡夫苦乐二受。二圣人行苦即舍受。又二者。一身苦。二心苦。又二者。一名苦。二色苦。又二者。一二乘界内苦。二菩萨界外苦。故法身地中无二乘粗苦。故名为过。无菩萨四种生死细苦。故名为度。是名过度二苦。五拔除阿梨耶。阿梨耶者。依隐为义。是生死本。能生四种末故。四末者。烦恼有二。业一。果报一。初烦恼本二者。一者一切诸见。以无明为本。无相解脱门为治道。二者离诸见外一切烦恼。以贪爱为本。无愿解脱为对治道。次业本一者。以凡夫性为本。凡夫性者。即是身见故。次果报本一者。一切生死果报。依阿梨耶识为本故。以未离此识果报不断。于法身中。由两道故。二世灭尽故说拔除。言两道者。一无分别智。能除拔现在虚妄。能清净法身。即名尽智。二无分别后智。能令未来虚妄永不得起。圆满法身。即无生智。拔者清净。灭现在惑。除者圆满。断未来惑。故名拔除。六济五怖畏。五怖畏者。一自责畏。二畏他责。三畏治罚。四畏恶道。五畏众集。一自责畏者。如人作诸罪恶。昼夜怖畏。二他责畏者。既自作恶。恒恐他及冥中天神见之。而怀怖畏。三治罚畏者。身所作恶恒惧王治。四恶道畏者。既有罪自随畏生恶道。五众集畏者。三业不净。兼知解不深。恒怖畏德众。若人已证见法身。则离此五畏故。说法身为济五怖畏。七断六道果报者。道义众多。略说二种。一行处故名为道。五阴为所行处。三世为能行。又以生老病死四苦所游处故名为道。二者六种同异故名为道。如人同人异于五道余亦如是。是同异类。云何名道。有二。一众生所轮转处。二业所行处故。以此二义立名为道。如来法身无复此道。若有余涅槃业尽。众生轮转果未尽。无余涅槃因果二种俱尽。故名断灭六道。若有处说如来法身。当知与此七名相应。是说名竟。复次说法身相者。诸苦静息。是法身相。为静苦缘故。复次说法身味。味者有二。一不退堕故名为味。二安乐故名为味。众生在生死中。乃至梦中并未曾见。若修正行人。求见此法。得见之时。即得不退安乐故。以安乐为味。复次说法身事。事者以无相为事。五阴相于中尽无余故。又以无戏论为事。戏论有三。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是三戏论如来灭之已尽故。以无戏论为事。戏论者。有三义。一能违碍实理。二名虚诳世间。三障隔解脱。初违正境。次违正行。后违正得。合此三义。名为戏论。又戏论有九种。一通计我。二的计是我。三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一通计我者。于五阴中。通执有我。而不能分别即离。但漫执故。二是我者。于现世五阴中。随取一阴为我。而言是者。是的别义。定是二处。一定在现世有。二定在一阴上执。故名为是。三计我应生者。一切诸见不出有无二种。由有见故。所以执常。于无见中。复有二种。一邪见者。谓一切无因无果。并拨三世故。二断见者。谓唯有现在。不信未来故。四计我不更生者。此计因断见起。五计我有色应生者。于欲色二界中。以色为我。此执则因常见故起。六计我无色应生者。于无色界中。计受心法为我。观色坏灭。此三法不灭。因常见故起。七计我有想应生者。于三界中。除无想及非想天。所余诸处。并计有想为我。因常见起。八计我无想应生者。计无想天及草木等为我。以同无想心故由因常见起。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者。此计有顶处为我。以观想为系缚。计涅槃为坑堑。若不除想。无由解脱。有系缚故。若并除想复恐失我堕涅槃堑。何以故。想与于我不得相离故。不得弃及与不弃。为系缚故。欲除于想故名非想。恐失我故。不敢并除故。名非非想。由此散乱心。不得涅槃故。说此等名为戏论。若能观证法身。一切戏论并不复生。外曰。于法身中。何用立此相等诸义。如汝所立。法身应决定是无。不可执故。若物非六识所得。决定是无。如兔角。兔角者。非六识所得。定是无故。法身亦尔。是故法身决定是无。何用诸义。答曰。汝言非六识所见故法身无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由方便能证涅槃故。想称正行是名方便。由此方便。是故法身可知可见。譬如由他心通故。则能得见出世圣心。

释曰。他心通者。有三种因缘所得两是方便。一是正道方便。二者一因天耳。二由天眼。因天耳故。闻觉观声。由此声故。得知他心。依天眼能见他肉心孔中有水水相。若黑则知痴。生黄则知贪。赤则知嗔。青白则知善。见缥色时知是无记。因于耳目方便故。比知他心。次正道者。若欲得他心通。须缘自心。先修观行。不用现在心观现世心自体不得一时见故。以现在心能观过去心。何以故。可追缘故。从远至近。次第向后。初则观无量念。如是渐渐至一刹那。乃至灭一刹那。于自心观中而得自在。然后取前人心作自境界。以修观行。初入观时。须作愿心。起要期意。先须假想观前人身身相具足。如是遣析除皮肉骨三相都尽。唯余心在。细细修习。缘前人心。随其利钝。远近奢促。自能彻见。如彼所缘。我皆能见种种诸心故。如他圣心。虽过六根境。亦能得见。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虽非六识所见由方便正行。所以能见。故知是有。不得同无。复次更有别义知法身不无。何以故。若法身无者。则诸正行皆应空失。以正见为先行。摄戒定慧等善法故。所修正行不空无果。由此正行能得果故。故知法身非无。若汝说法身定无。而正行能令至五阴入等灭尽故。当知正行不无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槃不有故。若五阴等无是涅槃者。则去来二世阴等并无应是涅槃。而此二世阴等无处。既非涅槃故知不取。阴无之处名为涅槃。又若汝取此为涅槃者。狂醉等人应有涅槃。而其无者。故知阴等无处非涅槃也。又若汝言现世五阴无为涅槃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无是无故。若法现在。则非是无。更互相违故。若法已灭。则非现在。若现在则不灭。以有无不得并故。复次依现在阴。修圣道时。不应得涅槃故。八圣道者。依现在五阴得成。是时现世五阴实有未无。此中永无得涅槃义。云何如此。汝立计言。现世五阴无处名为涅槃。依现五阴。修八圣道。得于涅槃。是故汝执现世五阴无名涅槃者。是义不然。若汝言是时烦恼非现在故。无过失者。是亦不然。若汝言修八圣道时。五阴现在者。则诸烦恼非是现世。是时烦恼不得生故。由八圣道得证得见。是故现世得涅槃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烦恼先非现世故。修道则无用。修圣道时。是诸烦恼未除灭故。汝见非相应。便言非现世。若随逆流。初修行时。烦恼已不相应。此不相应。则非现世。此即是汝所计涅槃。若汝执此是涅槃者。圣道未起时。已应灭惑。已得涅槃故。后修圣道。则无复用。是八圣道能灭诸惑。及得涅槃者。是义不可。故知烦恼灭处不名涅槃。若汝说由圣言故。欲等灭尽名为涅槃。如吉祥经偈说。

灭尽及离欲  无死堕微妙

若人见此经  成佛得寂灭

无法与此等  若证则无忧

是真妙法宝  由是义吉祥

若汝言欲等诸惑非现世非有是尽。由此三义名灭谛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第四果同此义故。佛经中说。何者名阿罗汉果。以三界惑尽名罗汉果。但以欲等灭为果。此果实不如此正以出世果报四阴戒等五身为罗汉果但由此惑灭罗汉果得成故。于果中说此因名。涅槃亦尔。由涅槃故诸惑得灭。是故因中说于果名。是故汝说由八圣道能得涅槃道不空者。是义不然。复次法身住时短促。有为法相。非功用得。是三过失。于汝义则坏。若汝所说欲等惑灭。说名法身。汝所立义中。则有三失。一是住时短促。短促者。诸法念念不住。是名灭尽。以灭尽故。不得暂住。汝云何立此灭尽义。为法身耶。以短促时故。失法身常义。二有为法相过失者。若此灭尽是法身。法身则是有为法相。法身若是有为相者。无有是处。三有非功用过失者。此一切诸法依因缘灭则是自性。何以故。灭为本故。若灭非功用得。法身亦不因功用而得。既无功而得者。睡眠狂醉等亦应皆得涅槃。以此三失故。汝义不成。复次若灭尽为涅槃者。则与有为诸法相应。以灭有同动苦二法故。夫有为法皆为欲等惑火所燃。故恒散动不住。则为生老死等所坏。是故恒苦。如佛说言。比丘。生老死等。是有为法。故一切有为。恒燃恒苦。是死者。即是灭尽。此灭尽即有为。若是有为。故知。汝立法身。不得是常。既非常者。汝义宁立何以故。则汝义计最静为动。最乐为苦。是故不然。若汝说从此一灭永无复生为涅槃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不离前诸过失故。汝言永灭者。生与死灭不异故。是义不可。若汝说永灭为涅槃者。道亦应成涅槃。何以故。无有一灭永不复生。无有此法。我今随汝意说我愿有此灭。若有此灭。终不能离前诸失故。又道灭后烦恼亦复不生。若谓永灭是涅槃者。是道用灭应是涅槃。又若汝说能灭为涅槃者。无别涅槃以为能灭。唯以道用正为能灭。故知。道体应能为灭。若汝说烦恼不生为涅槃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不免二种失故。若烦恼不生。即与灭尽同体如前死灭等五难过失故。是不生者。为在道前。为在道后。若在道前。未修道时。已应得之。修道无用。若在道后。则属未来。过三世义。则不成立。又汝立无生。其义云何。为是有惑故无生。为是无惑故无生。若烦恼有则无无生。何以故。有无二法不得一时同处故。譬如一人行时不住住时不行。以二法相违行住不得俱故。故知。烦恼在时。则不得立。以无生故。若无烦恼。立无生者。是时烦恼既无约。谁而辩无生耶。譬如人说石女之女不能生儿。复次汝立烦恼无生者。为是物有。为非物有。是物有者。如四大等。有实法。有假名。此等是有物。非物有者。如空花兔角等。了自无故。故言非物有。若言是有物者。则由四缘所成。四缘所成故。无生义则不立。以是义故。有为无为则无差别。若汝说是物有。不为四缘成者。即同邪见外道所执自性邻虚我时方等故。若非有物是涅槃者。但有名字。便如人说兔角尖利。若尔即同前破。则修道无用。外曰。若不取无生为涅槃者。云何佛说无生灭尽为涅槃耶。答曰。道依涅槃能使烦恼未来不生现在者。灭因中说果故。名涅槃为无生灭尽。外曰。何故果说因名。而不直取果体自名。答曰。极微细故。一切法中无有能细涅槃之者。是故若得此法。一切欲等诸惑灭。不更生故。假此粗名。显以细理。理相可知。故此经中作此说也。问曰。云何知此涅槃极微细耶。答曰。大仙不乐说法故。无分别圣智所知故。大师观涅槃。极微细故。观众生根性。不相称故。是故佛心回向寂静。入于涅槃。不欲说法。故经言。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故。无分别圣智所知者。如摩健持经说。世尊。若涅槃是有。我今自有聪明利智。云何不见。佛言。涅槃实有。汝今未得无分别圣智故不得见。以微细故。非闻慧所得。以真实故。非思慧所得。思慧双能通达真俗谛故。不得周于妙理无思之界。以甚深故。非世间修慧所得。修慧但得浅理。未能通达甚深之理。以此微细非言语能说故。借粗名显于妙理。由无分别圣智所见故。故言微细得成。外曰。若涅槃是修道所得者。与未能修道之人不得相应。既不相应。是故不共。若不共则是无常。答曰。若从此向前是无。向后是有者。可说无常。无此义故。前际无有故说无生。若汝说未修道时不能得故。无无生者。是义不然。何以故。非道所生故。此法必须因道得至非道能生。是故未修时不得言无。是故无生义立。无后际故。是故无灭中际。无业烦恼等故无变异。以无生异灭等三失故说常住。不同外道以无因故一名常住也。正义者不取因为常住法。如涅槃不由因故有。汝谓邻虚等亦不由因故有。无如是义。何以故。涅槃离有离无。四谤不及。以不由因故得是常。汝计邻虚既有有故不得无因是有因即无常故。若汝说涅槃无三失故常住邻虚等亦无三失故。常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证义相不成就故。涅槃常住不与邻虚同相异相。邻虚等是有分别故。无有证义。得成涅槃。是无分别故。涅槃常住。邻虚等常住则不得立。复次邻虚等亦不成就。何以故。以独聚不成故独者义不成。以四大不相离故。若聚者亦不成就。以相粗故。并非邻虚尘故。若离涅槃。无有一法。是常住故。以涅槃实有常住依方便得解脱故。修道不空过故。故有涅槃前际等无故。故知。常住过色等相故。故说非色不离清凉等色相故。故说非非色大功用。无分别智所得故。故说真有因出世大精进所成就道佛所得故。故知实有。如经中说。比丘。是法实有。不生不起。不作无为。故知涅槃实常住。此法是如来转依。是故名总摄竟。亦云相应。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分别品第六

复次分别相义应知。分别者。是如来性。明一切法。如如清净。是其通相。如般若等经中所说。一切法者。即三性法。如如者。俗如即真如。真如即俗如。真俗二如。无别异故。清净者。有二种。一者因中如如。未得无垢果地如如。无复垢秽故。二者因果俱净。因中是无染清净。至果无垢清净故。如此等义。是佛性通相。为显此义故。佛说般若波罗蜜等诸经。是佛性中。分别众生。自有三种。一者不证见佛性。名为凡夫。二者能证见佛性。名为圣人。三者证至此理究竟清净。说名如来。复次约此佛性。众生事用有三。一者颠倒为事。二者无颠倒为事。三者无颠倒无散乱有别法为正事。颠倒者。一切凡夫。无倒者。一切有学圣人。无倒散者。道后法身。有别法为正事者。是应化二身。为度众生。皆由大悲本愿力故。言颠倒者。一切凡夫有三倒。谓想见心。即皮肉心等三烦恼故。二无颠倒者。无惑无行二种倒故。即一切菩萨有学圣人。惑倒者。违逆真如故。起一切烦恼。名为惑倒。行倒者。二乘人应修常等四德。翻四颠倒。行菩提道。而今不修。但修无常苦等。为解脱因故名行倒。此明是无小乘偏修之行。离此两倒故。说大乘有学圣人三无倒散有别法为正事者。是灭除禅定解脱一切智等三障故。法界澄净澄故。静寂净故。无垢不舍正事大悲本愿恒化众生名为如来。故约此性分别众生。是名分别相。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阶位品第七

复次阶位相义应知。阶位义者。于种种法门中。若有分别广说无流法界不出六种。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事。五总摄。六分别。为显无流界自体故。先说自性。依止此性故。起信乐等四种胜因。由此因故。得常住等四德之果。由佛性故。起厌恶生死乐求涅槃事用得成。由此自性故。得离欲。得离欲因名为总摄。约佛性故。故得分别三种众生。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为六种所摄。次第在三位中。三位者。一不净位。谓众生界。二者净位。谓菩萨地。三者最清净位。即是佛地。故无上依经说。阿难。是如来法界。无量无边诸烦恼[穀-禾+卵]之所隐蔽。随生死流。漂没六道。无始轮转。我说名众生界。阿难。是众生界。于生死苦而起厌离。除六尘欲。依八万四千法门诸波罗蜜所摄。修菩提道。我说名菩萨。阿难。是众生界。已得出离诸烦恼[穀-禾+卵]。过一切苦。洗除垢秽。究竟法然清净澄洁。为诸众生之所愿见。微妙上地。一切智地。一切无碍。入此中住。至无比能。已得法王大自在力。我说名如来。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遍满品第八

复次遍满相应知。遍满者。凡夫圣人。及诸如来。无分别性。次第三位中。一颠倒虚妄。二无倒圣道。三四德究竟清净。此三处平等通达相。并随道理遍满故。譬如土银金等器中虚空遍满平等无差别。如来法界遍满三位中亦复如是。是故从位次第说此遍满。如无上依经说。阿难。是如来界。于三位中一切处等。悉无挂碍。本来寂静。譬如虚空一切色种不能覆不能塞。若土银金器虚空处等。悉无挂碍。是名遍满。

同类推荐
  • 仙传外科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公法喜志

    名公法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虚舟省禅师语录

    虚舟省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esser Marco Polo

    Messer Marco Pol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Sister Songs

    Sister So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女的秀色田园

    农女的秀色田园

    池莲蓬穿越而来,成为贫穷农家院里的小农女。两年,好不容易家中安定,娘亲身怀双子,却不想,坏事接踵而至——爹爹伤病卧床,舅妈贪财无情,村民耍赖撒泼,家中拮据难捱。当困难到来之时,小农女也当自强不息,奋起迎战!————莲蓬夜半数家产,薄田茅屋——银子没多少?苦逼!娘亲身怀双胞胎,不能劳作——据说是男胎?好事!爹爹意外摔断腿,卧床养伤——没有劳动力?惨了!姐姐出门遭欺负,大打一架——媒婆不上门?愁人!亲戚上门来撒泼,打人骂架——仇恨值满格?记着!————池莲蓬握拳,有了银子好办事,咱要致富:八岁稚龄太小?没事,姐姐先上!创业资金没有?没事,山里去找!恶霸流氓捣乱?没事,溪头顶住!——【溪头卧剥莲蓬】——溪头:莲蓬,我眼中都是你。莲蓬:猪头,我衣服都湿了。溪头:莲蓬,我帮你。莲蓬:溪头,你剥我衣服干嘛?溪头:娘说,洞房花烛夜,溪头剥莲蓬。莲蓬:。。。——这故事还可以这样介绍——这是一个叫莲蓬的农女发家致富,同家人一起对阵各种极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叫溪头的农夫抓耳挠腮,终在洞房夜如愿卧剥莲蓬的故事。——且看小农女如何打造属于她的秀色田园!——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 妖王的宠妃

    妖王的宠妃

    他绝美,温柔,却又神秘,身上总有淡淡的花香。她清秀可爱,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有无人知晓的脆弱,除了他之外……命运为何如此安排?为何让她知道,她与他本是错误?残酷的现实,她该如何面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又该如何收场??
  • 薄媚·恋香衾

    薄媚·恋香衾

    她曾依在他的怀里嗔怪,他不是好人。他轻笑。好人能登得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好人能守得住权斗漩涡里他和她的幸福?天下虽大,人的心更大。再大的天下,填不满一颗人心。所幸他有她,她有他。他们信守誓诺,一切完满。可午夜梦回,蓦然惊起,伊人却手持利剑,破开千军万马,刺心而来……
  • 宅女恋人

    宅女恋人

    一个有离奇过往的宅女,与一个气场神秘、经历更匪夷所思的传奇人物李欢,从视彼此为累赘到相依为命,她见证了李欢由最底层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点点滴滴——绿茵场一战成名、荧幕上脱颖而出、选秀赛粉丝千万、股海里身家近亿……面对这不平常的一切,她宠辱不惊,却不知在被她视为“段正淳”的李欢那孤傲的内心世界里,能与他共享荣耀的,只有她一个而已。
  • 花开花落等你归

    花开花落等你归

    简介:她和他在铺满白雪皑皑的古城相遇,那天她在深夜突然心脏病突发。她住的客栈老板夫妇急得不知要怎么办时?他出现在女孩身边,并且救了女孩的性命。从此,女孩爱他如星星爱着月亮。
  •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本书解读《春秋左传》,先述先秦史官文化的渊源,从《尚书》《春秋》两部著作的特点揭示《左传》产生的背景与学术继承性。对于《左传》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作了细密的评说。对《左传》的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叙事写人、行人辞令,甚至虚构的故事情节等进行了简要剖析。书中还探讨了《左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认为《左传》作为史传文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 BOSS别闹

    BOSS别闹

    “小东西,过来!”“不要!”某人邪笑靠近,“你跟着我,我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包括帮你打脸。另外……我有求必应。”渣前夫觉得净身出户太便宜了她,打算毁了她的名声,再踹出家门。她爬窗逃走,却撞上她平时避之唯恐不及的大BOSS。某女吓得逃之夭夭,却被某人抓住,“女人,吃了熊心豹子胆?连我的儿子都敢偷。”“我什么时候偷你儿子了?”某女心虚。
  • 悍妃太嚣张

    悍妃太嚣张

    【男强女强+爽文宠文】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留美医学博士,一朝穿越,倾城容颜,腹黑无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是大陆的绝世天尊,天生异瞳,俊美无双,冷血无情,翻手云覆手雨!【逼婚篇】大街上,众人纷纷围观,某男双手负立:“十里红妆,万两黄金,天地为鉴,今日,我娶你!”女子挑眉一笑:“休书一张,一两银子,众人作证,今日,我休你!”围观人群皆是一片哗然,全都不可思议的看着她!【成亲时】媒婆:“今日,天尊将要迎娶将军府三小姐,三小姐暗恋天尊多年,终如愿以偿。”某女吐血,纠正道:“扯淡!以偿个屁,本小姐是被那混蛋逼婚啊,还有是那混蛋追着本小姐跑的,你们还有木有人性,请不要污蔑姐的人格!”某妖孽清冷一笑:“卿儿,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叫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