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3300000015

第15章

章安旁出世家(旁出之二)

·(二世)龙兴弘景禅师

·南岳大慧禅师

·嘉祥吉藏禅师

·天台明旷禅师

·玉泉道素禅师

·(三世)耆阇智拔禅师(嗣藏师)

天宫旁出世家

·(二世)永嘉真觉禅师

左溪旁出世家

·(二世)焦山神邕禅师

·支硎道遵禅师

·佛陇大义禅师

·紫金元宗禅师

·四明道源禅师

·婺女清辩禅师

·婺女行宣禅师

·婺女圆净禅师

·婺女法开禅师

·三衢道宾禅师

·三衢慧从禅师

·毗陵守真禅师

·钱唐法灯禅师

·钱唐法真禅师

·会稽法源禅师

·新罗法融禅师(下三人左溪纪)

·新罗理应禅师

·新罗纯英禅师

·居士傅礼

·居士王元福

·(三世)焦山智昂禅师(下四人嗣邕师)

·焦山灵澈禅师

·焦山进明禅师

·焦山慧照禅师

·支硎灵输禅师(下四人嗣遵师)

·支硎法盛禅师

·支硎道忻禅师

·支硎灵源禅师

荆溪旁出世家

·(二世)南岳普门禅师

·龙兴元皓禅师

·华顶行满禅师

·天台智度禅师

·建安法颙禅师

·云峰法证禅师

·无姓法剑法师

·翰林学士梁肃

·吏部郎中李华

·散骑常侍崔恭(下四人皓师传)

·谏讥大夫田教

·身通三十九人(大师传论)

·(三世)昙环禅师(嗣门师)

智净禅师(此下五人嗣皓师)

·仲义禅师

·子瑜禅师

·道如禅师

·仲良禅师

·龙兴重巽法师

·(四世)中丞柳公绰

·刺史柳宗元

·中书郑捆

·刺史孟简

兴道旁出世家

·兴善守素禅师

·日本最澄禅师

至行旁出世家

·天台良湑禅师(下二人至行纪)

·天台敬文法师

·天台光韶法师

·天台维蠲法师

·天台刺史韦珩(至行本纪)

正定旁出世家

·(二世)天台敬休法师

·天台慧凝法师

·(三世)天台处源法师(嗣凝师)

·(四世)天台玄广法师

妙说旁出世家

·(二世)国宁常操法师

·(三世)国宁义从法师

·(四世)国宁德俦法师(嗣从师)

·(五世)定水慧赟法师(四明下二人嗣俦师)

·法性修雅法师(会稽)

高论旁出世家

·(二世)慈光志因法师

·演教觉弥法师(钱唐龙兴)

·(三世)慈光悟恩法师(此下四人嗣因师)

·雍熙可荣法师(姑苏)

·海南怀贽法师

·钱唐义清法师

·(四世)奉先源清法师

·灵光洪敏法师

·慈光可严法师

·慈光文备法师

·(五世)梵天庆昭法师(此下四人嗣清师)

·孤山智圆法师

·崇福庆峦法师(钱唐)

·开元德聪法师(会稽)

·广慧蕴常法师(钱唐嗣严师)

·(六世)永福咸润法师(此下三人嗣昭师)

·报恩智仁法师(会稽)

·永嘉继齐法师

·孤山惟雅法师(嗣圆师)

·(七世)永福善朋法师(会稽嗣润师)

净光旁出世家

·(三世)慧光宗昱法师(国清)

·广教澄彧法师(钱唐)

·广教宝翔法师(钱唐)

·石壁行靖法师(钱唐)

·石壁行绍法师

·胜光瑞先法师(天台)

·通鉴知廉法师

·崇法愿齐法师

·高丽谛观法师

·吴越钱忠懿王

·常宁契能法师(温此下十师嗣昱师)

·通照觉明法师(钱唐千顷)

·安国至臻法师(下并钱唐)

·宝山怀庆法师

·明教晓乘法师

·宝藏悟真法师

·顶山怀至法师(姑苏)

·灵鹫志伦法师(下并钱唐)

·安国肃闲法师

·慈惠庆文法师(会稽)

宝云旁出世家

·(二世)天竺遵式法师

·延庆异闻法师

·兴国有基法师(四明)

·广慧体源法师(四明与矩师书)

·承天清晓法师(钱唐)

·钱唐善信法师(四明本纪)

章安旁出世家

禅师弘景。富阳文氏。贞观二十二年。于玉泉奉敕得度。依章安禀受止观。常诵法华。蒙普贤示身证明。天童奉侍左右。后于寺南十里别立精舍曰龙兴。天后证圣元年。诏同实叉难陀等译华严。自天后至中宗。凡三诏。入宫供养为受戒师。后乞还山。帝敕于林光宫。同天下名僧二十人修福置斋。帝亲赋诗。令中书令李峤等应和以为赠。师捧诗长揖振锡而行。天下荣之。

禅师吉藏。金陵人。七岁依兴皇朗法师出家。咨决大义。后游会稽止嘉祥寺。讲演法华自著章疏。智者再归天台。师与禅众百余人奉疏请讲法华不赴。暨章安弘法称心。因求法华玄义。发卷一览。即便感悟。乃焚弃旧疏深悔前作。来投章安咨受观法。炀帝时敕住京师日严寺。开演妙经四部云拥。唐高祖诏居延兴寺。一日晨起沐浴焚香。称佛名安坐而化。平时写造妙经二千部。讲法华三百遍。大品华严维摩大论。各数十遍。并著章疏行世。临终之日制死不怖论。投笔而化。

禅师明旷。天台人。依章安禀教观。广化四众专诵法华。章安撰八教大意。师首于三童寺录受。平时著述甚多。今所存心经疏耳。

禅师大慧。唐太宗赐号而忘其名。初闻章安说止观即得妙悟。隐居南岳专事修禅。鸟兽驯于坐隅。人服慈化。

禅师智拔。襄阳张氏。六岁依常济寺出家。日诵法华五纸。经中理义略有规绳。常曰。斯经乃诸佛出世大事也。一人一道非弘不通。周听既毕。入京师值吉藏禅师。命令覆述。师曰。一乘为云遂分为三亦可一乘为雨分为三否。众无对。藏师曰。拔公此问深得经旨。遂嘱以大法。后住耆阇山寺。常讲法华一年五遍。贞观十四年九月。于信士张英家开法华题竟。与众言别。即于座上加趺而化。

天宫旁出世家

禅师玄觉。永嘉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因左溪朗公谢厉。遂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见六祖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何方而至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翌日下山复回温江。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睿宗先天元年。安坐示灭塔于西山。赐谥无相大师。塔曰净光。庆州刺史魏靖。缉所著文为十卷号永嘉集。

因草庵曰。魏靖收遗文总十篇为一集。答友人书。尚附其中。而不收证道歌者何耶。抑有说焉。以证道名歌。而如来设教修证之法。不出藏通别圆。今所谓道者。藏通修证乎。别圆修证乎。若舍此而别有修证者。得非永明所谓不依地位天魔外道者乎。义神智曰。讨疏寻经分别名相自不达耳。非经论过。不知讨谁疏耶。若慈恩等疏则可耳。若天台疏皆有方轨。摄法入心观与经合。非数他宝。岂可谓之分别名相而已哉。

洪觉范曰。梵僧觉称。谓西竺目此歌。为东土大乘经。若以义天跋别传议例之。此歌特未遭有识者。焚之耳。

论曰。左溪本纪。称为真觉为同门友。真觉传中。称左溪激厉遂谒曹溪。而又言精于天台止观之道。是知同学于天宫无可疑者。况永嘉集中全用止观遮照之旨。至此当益信。是宜系之天宫用见师授之意。但世传证道歌。辞旨乖戾。昔人谓非真作。岂不然乎。

左溪旁出世家

禅师神邕。字道恭。晋太尉蔡谟之后。世居越之诸暨。在襁褓中闻唱经声必凝神静听。年十三入道。依法华俊师。开元二十六年。奉敕得度。从俨师学四分律。俨曰。此子必为学者司南。既而去依左溪。学止观法华玄义。五夏敷演。听者悦服。天宝中游长安居安国寺。公卿问道结辙而至。适安史继乱振锡东归。道出襄汉。有著作郎韦子春。学瞻气刚与之酬酢。子春堕负满座惊服。中书舍人范咸叹曰。师可谓尘外摩尼(取若珠之明莹不染尘也)论中师子(取其论说若师子吼)既返故乡。居法华寺。自至德讫大历。频受众请登坛受戒。自丹阳以南。金华以北。称为教授师。建伽蓝于焦山赐额。大历初。中岳道士吴[竺-二+切]。造论毁佛。观察使陈少游。请决之。师约吴[竺-二+切]面论邪正。旗鼓才临[竺-二+切]已败北。遂著翻邪论三卷以攻余党。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依学有年。咸明禅慧。为当时闻人焉。

禅师道遵。字宗达。吴兴张氏。年二十。受具戒学毗尼。复参左溪习止观及法华三昧。尝从容谓门人曰。尧舜之民不必独义。教之至也。教若不至民何咎焉。乃广写法华。置经院于姑苏支硎山。举高行沙门二七人。常持法华。以烛继昼。用扬大雄之慈声。大历元年。郡刺史韦元甫。尚书刘晏等。尊慕大乘相与表奏。赐名法华道场。于是自江以东。置经院者十七所。皆法于师也。师于山中铸像写经。讲演妙法临坛度人。岁无虚景。天宝元年。于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忽睹大明上烛于天。身在光中以问荆溪。溪释之曰。智惠光明从心流出。将以显发第一义天者也。又尝见此身在空中坐。先达谓是垢尽理明洞达无碍之相。兴元元年七月晦。无疾告终。寺众同梦大殿忽倾。咸知法匠将亡之兆。传教门人灵输法盛道忻灵源。皆善弘禅法云。

禅师大义。萧山徐氏。七岁授经传。日诵数千言。年十二。入道于山阴灵隐寺。中宗登位覃恩度人。试诵法华中选第一。开元中。因丧亲入佛陇阅大藏以益冥报。遂谒左溪禀受止观大悟玄旨。常诵法华涅槃大小戒本。以为正业。临终之日。众闻弦管之声。议者谓天帝迎请诵经之相。

禅师元宗。永嘉吴氏。游学至江陵。谒左溪禀受禅要。后于紫金山专修禅观。初是山中多虎自师卜居。绝不见迹。一日学徒盛集。忽一老人趋拜座前。自言弟子乃虎。在此噬人多矣。因师开化得脱业躯。今将生天上特来报谢。言讫不见。大历二年。端坐示灭。

禅师道源。四明人。受业大宝寺(今慈溪永明)久依左溪咨受止观之法。洞达奥旨。学众心服(李华左溪碑云。明州道源。饱左溪之道味)。

禅师法源。受业越之法华。学左溪得其道(颜真卿。抚州宝应寺戒坛记。乃请止观大师法源。法泉。同住熏修。时大历六年也)。

荆溪旁出世家

禅师普门。岳阳何氏。父玠为常州仪兴尉。因家焉。师幼勤学问。登进士第入仕于朝。一旦悟世虚伪。抽簪去发居南岳寺。左右唯儒释典籍。麻衣葛履而已。既而去谒荆溪。学止观法华之旨深有造诣。善属文。尚古意。荆溪敬之待以友道。为释签辅行两序。自称普门子。其辞简健。历指习禅者之弊。梁肃称之曰。东南高僧普门元皓。予甚深之友也(送虚师序)贞元八年季冬六日。示寂于君山之偏室。春秋八十四。传教门人昙环。集遗文二百篇行于世(仪兴县君山乡。净乐寺。荆溪之受业。相去数里。有南岳寺)。

禅师元皓。字广成。吴门秦氏。初于龙兴寺从荆溪受法华止观之道。宴处山林居心三昧。后住开元寺。梁田二君劝其著述。乃注解涅槃。于首序中自录所证。著疏之时。感庭阶产异华。人世莫识。五采灵禽飞翔往来。元和十二年仲冬示寂。塔于虎丘之南原。师之同学知名者百余人。不列僧数者。翰林梁肃。谏议田敦。常侍崔恭三人也。门人禀教名世者。智净。仲仪。子瑜。道如。仲良辈。

禅师行满。万州南浦人。首造石霜学禅法。后住天台。听荆溪说止观顿悟妙旨。因栖止华顶峰下智者院充茶头。夜卧土床。烧粪扫以暖其下。脱衣就床。蚤虱群唼。或扪其衣。寂无有也。所居槛外大松上有寄生小树。遇师出坐必袅袅低俯。时谓此树为茶头作礼(袅而酌反长也)师于四十年间未尝便溺。或谓大士现身。受食而实不食。故致此也。开宝中。预告人曰。我且行矣。即请众诵文殊号。泊然而化。年八十八。尝著涅槃疏。禅师法颙。于毗陵建安寺筑止观堂。请荆溪讲说其中。梁肃为作止观堂记。

梁肃。字敬之。安定人。大历贞元间。文士多尚古学。唯肃最称渊奥。柳子厚记先友亦称。其最善为文。尝学天台之道于荆溪。深得心要。执弟子礼甚恭。以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乃删定为六卷(慈云有云。文虽简要。而修相阙略)。又述统例以系于后。谓止观是救世明道之书。又为大师传论。备叙传教之大统。世谓论其文则雄深雅健。语其理则明白洞达。御史崔恭论之曰。知法要识权实。作天台禅林寺碑。达教源用境智。作荆溪大师碑(见崔恭作梁氏集序)又曰。朝廷尚德。故以公为太子侍读。国尚实录。故以公为史馆修撰。发号令敷王猷。故以公为翰林学士。三职齐著。则公之官于朝。不为不达矣。年过四十。士林归宗比夫颜子黄叔度。不为不寿矣。彼碌碌者老于郎署。白首人世又何补哉。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年。徙右补阙。安录山乱屏居江南。李岘。表置幕府。擢吏部员外。即苦风痹。去官客山阳。勒子弟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唯士大夫家传墓版。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尝从荆溪受止观。为述大意一篇。大历初卒于家。

兴道旁出世家

法师守素。初从邃师受观心之法。既悟玄旨。入居京师大兴善寺。足不越阃长诵法华。至三万七千余部。夜则虎狼侍座听经。食则乌鹊就掌取粒。沙门幽玄赠之诗曰。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时以为实录。

高论旁出世家

法师悟恩。字修已。路氏常熟人。年十三。闻诵弥陀经心有所感。遂投破山兴福寺求度。初学毗尼。闻天台三观六即之说深符其意。晋开运初。造钱唐慈光因师室。因讲次覆述剖析幽微。时称义虎。及继踵开法。道名大播。初是一家教典。自会昌毁废文义残阙。师寻绎十妙研核五重。讲演大部二十余过。法华大意昭著于世。师之力也。与人言。不问贤愚悉示一乘圆意。或疑不善逗机。师曰。与作毒鼓之缘耳。平时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货卧必右胁。坐必加趺。晨粥亲视明相。每布萨(此云净住)大众云集。潜然泪下。盖思大集有无戒满阎浮之言也。每以净业诲人。往生者多感瑞相。雍熙三年八月朔。中夜有白光自井而出。谓门人曰。吾报缘尽矣。乃绝粒禁言一心念佛。忽梦拥纳沙门。执金罏焚香。三绕其室。自称灌顶。吾已生净土。嘉汝所修。故来相迎。梦觉语其徒。犹闻异香。二十五日。为众说止观指归及观心大义。即端坐面西而逝。寺众文偃。闻空中丝竹铃铎之音。久而渐远。荼毗得舍利无算。后三十一年。法孙智圆。获遗骨于学众。乃凿石为塔。葬于马脑坡。

法师文备。字昭本。福之侯官郑氏诵法华维摩圆觉十六观小般若等。精练不忘。晋天福间。至会稽传百法论。闻天台三观为学者指南。遂来谒因师昼夜研心。凡法华净名光明疏句止观诸文。悉洞其旨。每与同门恩师。覆述观法莫逆于心。恩谓人曰。备虽后进。已与吾并驱于义解之途矣。恩师既没。复北面事恩以卒其业。师气度深靖终日如愚。或劝其诲人。师曰。讲授满门祖风未坠。抗迹开居从吾所好。于是陶神妙观。坐忘一室者。三十余秋。雍熙二年八月。微疾凭几三出圆相谓侍人曰。此吾所见净土事也。言讫累足而逝。

法师庆昭。字子文。钱唐胡氏。幼依开化院出家。十三受具戒。学天台之道。于奉先清师用力十七年。奉先谢世。众请师嗣讲。宛有父师之风。未几徙居石壁。属城南梵天。遇明舍所居为讲院。师徇请来居。讲风大振。天禧元年四月。无疾而化。平时讲说法华止观诸部。共百余周。传教弟子。自咸润而下九十七人。先是光明玄义有广略二本。恩师制发挥记解释略本。弟子清敏二师。共结难辞辅成师义。于是法智大师撰扶宗释难。力救广本十种观心。师与孤山亦撰辨讹。以救发挥之说。法智乃复备引前后之文详而论之。号十义书。而四明之学者。始指恩清昭圆之学。称为山外。盖贬之之辞云。

法师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名潜夫。钱唐徐氏。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常析木濡水。就石书字。列花卉若绵蕝(租曰反。汉书叔孙通治朝仪。为绵蕝野外习之。注云绵蕝者。束茅表位也)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八岁即受具戒。二十一闻奉先清师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造焉。抠衣问辨。凡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孤山。学者如市。杜门乐道。与处士林通为邻友。王钦若出抚钱唐。慈云遣使邀师。同往迓之。师笑谓使人曰。钱唐境上。且驻却一僧。师早瘿瘵疾。故又号病夫。讲道吟哦未尝少倦。预戒门人曰。吾殁后毋厚葬以罪我。毋建塔以诬我。毋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宜以陶器二合而瘗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门人如所戒。敛以陶器[(尸@禹)*斤]所居岩以藏之。不屋而坛。时乾兴元年二月也。得年四十有七。后十五年。积雨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重音仲再也)崇宁三年。赐谥法慧大师。其所撰述文殊般若经疏。遗教经疏各二卷(净觉撰助宣记)般若心经疏。瑞应经疏。四十二章经注。不思议法门经疏。无量义经疏(玉慧觉撰杂珠记)普贤行法经疏。弥陀经疏各一卷。首楞严经疏十卷。世号十本疏主。又撰阐义钞三卷(释请观音经疏)。索隐记四卷(释光明句)。刊正记二卷(释观经疏)。表微记一卷(释光明玄)。垂裕记十卷(释净名略疏)。发源机要记二卷(释涅槃玄)。百非钞一卷(释涅槃疏金刚身品百非之义)。三德指归二十卷(释涅槃疏)。显性录四卷(释金錍)。摭华钞二卷(释圭峰兰盆疏)。西资钞一卷(释自造弥陀疏)。诒谋钞一卷(释自造心经疏)。谷响钞五卷(释自造楞严疏)。析重钞一卷(释自造文殊般若疏。大论云析重令轻)正义一卷(释十不二门)闲居编五十一卷(杂著诗文)皆假道适情为法行化之。旁赞云。尝谓楞严一经。剧谈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证。为最后垂范之典。门人有以撰疏为请曰。此经解者。已二三家。学者未安其说。师胡不以三观四教约文申义以启后人。师从之。研核大义。以为智者三止之说。与经悬契。净觉谓其得经之深非诸师所可及也(林间录。天台闻西天有首楞严。以世主秘严不肯传布。天台常遥礼愿。早至此土。又清凉云。此经吾不得而见之矣。当有宰官菩萨以文章翻译佛语。又数百年。当有肉身比丘。以吾教释此经)其疏四十二章经云。佛教东传。与仲尼伯阳之说为三。然孔老之训。谈性命未极于唯心。言报应未臻于三世。至于治天下安国家不可一日无也。至若释氏之为教。指虚空界悉我自心。非止言太极生两仪玄牝为天地根而已。考善恶报应悉我自业。非止言上帝无常天网恢恢而已。有以见仲尼伯阳。虽广大悉备。其于齐神明研至理者。略指其趣耳。大畅其妙者。则存乎释氏之教欤。又曰。复性有浅深。言事有远近。不得不异也。至于迁善远恶胜残去杀。不得不同也。

梵天昭法师法嗣

法师咸润字巨源。越上虞郑氏。七岁事等慈子明。进受具戒精究毗尼。因入天台读智者三观文有所省。遂诣钱唐开化昭师学。博通法华净名涅槃楞严之旨。昭师敬其夙成俾之分座。及昭师赴梵天。复令自代。景德四年。上虞宰裴焕。与里中缁素。迎还等慈宣演大教。天喜初。徙讲郡之隆教。述签疑以三种消伏。俱约圆论。为净觉所破。昭师示寂。复授以罏拂。嗣居梵天。讲演无虚日。天圣三年。徙居会稽永福。聚徒五百。日遣众行化以供二时。尝造普贤像率众行道。大士放光证明。时人尊之。曰忏主。谓可亚慈云也。门人述其德曰。师踞猊床挥麈柄。时渐三纪。五舍百讲。业成名立无愧古人。乃请李淑。撰传教弟子题名记。善朋为之首云。

孤山圆法师法嗣

法师惟雅。久依孤山悉得其旨。孤山制西资钞以解弥陀疏。扶病隐几口占其文。使雅师笔之。初日午后染毫。翌日初夜绝笔云。

镜庵曰。孤山以高世之才弥天之笔。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解疏。其于翼赞教门厥功茂矣。但其相承所说法门。言境观则以真心为境。论总别则以理性为总。判事法二观不许修证。废光明广本。不用观心。唯论心具心造不许色具色造。如是等义布诸简策。于是义学之士有习其说者。世必指为山外诸师之见。惜哉。夫称宗师者须具三眼。一曰教眼。明识权实大小之法也。二曰道眼。亲践诸行修证之门也。三曰宗眼。深穷圆顿即具之旨也。往往山外诸师宗眼未明。以故所见未臻圆极耳。别教菩萨。神通智慧岂容思议。以由未证圆位被斥为权。又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然则议山外者。请以此意恕之。

净光法师旁出世家

法师行靖与行绍。皆钱唐人。同依寿禅师出家。通练律部。同居石壁寺(去杭二十里在龙山之西)时韶国师法道大振。初往从之。国师观其法器。即使往学三观于螺溪之席。二师既偕往。讲求大义旦夜不息。未几所学已成乃复回石壁为众讲说。前后五十年。确守山林之操。未尝出游闾里。吴中宿学皆服其高洁。嵩明教论之曰。出家于寿公。学法于寂公。见知于韶公。三皆奇节异行不测人也。二师皆得以亲事之岂不伟欤。

法师知廉。赐号通鉴。久学螺溪。以其师崇建殿宇。将永岁寒之绩为请彭城公钱俨(忠懿王弟)作传教院碑于螺溪。时太宗雍熙三年也。

法师愿齐。钱唐人。吴越国时。赐号崇法。初传净光之道精研止观。后参韶国师发明玄奥。周显德初。螺溪居民张彦安诣净光曰。家居东南里所。阴晦之夕。必有鬼神吟啸考击钟鼓之声。又尝梦龙游其地。非愚民所居。愿以奉师。师往视之。见山水秀异谓众曰。此伽蓝地也。梦龙游者。岂龙树之道将兴此地耶。因纳之。愿齐初为法华绍岩弟子。闻其事以白师。辍众施三万为建法堂厨屋。覆苫累块悉尚朴素。盖禀师之诫也。既成。净光与学徒二十人俱往。既而云居韶禅师(寺在天台)为疏于汉南王(忠懿王子。吴越亦尝改元称帝。有宝正宝泰之号。其诸子多封王。有汉南邓许秦陈诸王之称。见临安志)即施财。架忏堂诸屋以广之(见钱俨撰传教院碑及传灯)。

法师谛观。高丽国人。初吴越王因览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羲寂。即召问之。对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妙玄既散失不存。未审何缘知之。必寂师先曾见残编耳)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复存。于是吴越王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之。其国令谛观来奉教乘。而智论疏。仁王疏。华严骨目。五百门等。禁不令传。且戒观师。于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文以回。观师既至。闻螺溪善讲授即往参谒。一见心服遂礼为师。尝以所制四教仪藏于箧。人无知者。师留螺溪十年。一日坐亡。后人见故箧放光。开视之唯此书而已。由是盛传诸方。大为初学发蒙之助云。

述曰。吴越王杭海取教。实基于同除四住之语。及观师制四教仪。至明圆教中故特标永嘉云者。所以寓当时之意。俾后人无忘发起也。此书即荆溪八教大意。观师略加修治。易以今名。没前人之功。深所不可。

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字文明。世为杭之临安人。祖武肃王镠(音流)唐僖宗时。率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昭宗时。昌以越叛。镠遗书。切责不听。乃悉兵诛之。自是尽有浙东西之地。乾宁四年。始封吴越王。梁开平初。加封尚父淮海节度使。传子文穆王元瓘。瓘子忠献王仁佐。忠献破李景兵。取福州。既卒弟倧嗣位。明敏严毅。为大将胡进思所忌逐之(子孙私谥为逊王)。乃迎立俶。即文穆第九子。俶始于晋开运中为台州刺史。

本朝太祖建隆元年。授天下兵马大元帅。乾德元年冬。郊礼遣子惟浚入贡。开宝八年。随王师克金陵(南唐李后主)九年二月入朝。诏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封。其妻孙氏。为吴越国王妃。四月归国。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入朝。乞以所管十三州版籍归天府。诏许之。改封淮海国王。赐玉册金印。居京师礼贤宅。子惟浚。惟治。皆以节度领郡事。忠懿居京师。十二年而薨。富贵荣盛莫与为比。忠懿天性诚厚。夙知敬佛。慕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金铜精钢冶铸甚工。中藏宝箧印心咒经。亦及八万四千数。布散部内以为填宝镇。镇钱唐诸邑。西湖南北山诸刹相望。皆忠懿之创立也。尊事沙门。若天台韶国师。永明寿禅师。皆待以师礼。又尝召螺溪寂法师。至金门建讲。问智者教义。以典籍不全。慨然遣使赍重宝。求遗书于高丽日本。于是一家教卷复见全盛。螺溪得以授之宝云。宝云得以传之四明。而法智遂专中兴之名。推原其自实忠懿护教之功为多也。王尝造金字法华经二十部。散施名山(今国清所藏是其一)。

述曰。清猷赵公有言。钱氏五王三世。凡百年。当天下大乱。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甚众。独吴越奉屡朝之正朔。不绝贡献。不失臣节。暨皇宋受命。又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上。仁足以保民。智足以全族。唯钱氏一门耳。欧阳公五代史。则曰钱氏崛起。非有功德。百年之际。虐用其民。嘻何二公立论之相戾耶。当五季时崛起而僭号者。曾何有乎功德。重敛以困民。穷兵以杀民。天下皆是也。岂能若钱氏全民土而归圣朝耶。至哉清献之辞。仁以保民。智以全族。欧阳亦太过论矣。

国清昱法师法嗣

法师契能。永嘉人。神悟谦公之师。得教旨于昱法师。主天台常宁。讲道不倦。自智者而来。以炉拂传授为信。至师嫡承为十四代。晚年以授扶宗忠师。扶宗曰。吾得法广智矣。敢辞。师乃藏之天台道场。遂不复传。

述曰。螺溪门弟子以百数。而本传指宝云为高弟。不载昱师名。疑昱师见螺溪在最先。故早传炉拂。宝云后至。而其道大振。故传中推为上首。以此言之。在道不在炉拂也。夫炉拂祖师之信。器传之久。不能无弊。或以情得。或以力取。于道何预焉。能师欲传之扶宗。而辞不受。固也。藏之祖师行道之场而去。宜也。向使扶宗妄受复妄传。适足以起后人之纷诤。于道何在焉。

宝云旁出世家

法师遵式字知白。叶氏。天台宁海人。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美女以明珠与而吞之。生七月能从母称观音名(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岁生)稍长不乐随兄为贾。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全先梦有童子踞佛像之首。已而师至。年二十(太宗太平七年癸未)往禅林受具戒。明年习律学于守初师。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天台之道。雍熙元年。来学四明(年二十二)道中梦老僧谓曰。吾文殊和尚也。及见宝云。正所梦僧即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终朝。誓力行四三昧。端拱元年。宝云入寂。师乃反天台。以苦学感疾至于呕血。毅然入大慈佛室用消伏咒法。自诅曰。若四教兴行在我。则其疾有瘳。不尔则毕命于此。至三七日闻室中呼曰。遵式不久将死。师益不懈。五七日见死尸盈室。师践之而行。其尸即没。满七七日室中声曰。十方诸佛增汝福寿。其名寐见一巨人。持金刚杵。以拟其口。又尝亲见观音。垂手于师口引出数虫。复舒指注甘露于口。身心清凉宿疾顿愈。既而顶高寸余。手垂过膝。声若鸿钟。肌如白玉。淳化元年(年二十八)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涅槃光明。未尝间歇。有施氏怀胎驴。日伏座下。若听法状。如是四旬。产已不复至。尝往见法智。闻门外謦欬呼侍者曰。适闻外声。有若圣人然。侍者亟出视。反报言。慈云至。法智大惊曰。吾兄转报矣。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又自幸观音幽赞。命匠刻旃檀像及自身顶戴之相。撰十四誓愿纳其腹。工有误折所执杨枝者。师大惧即手接之(此像今在天竺忏殿)不胶漆而合。咸正三年(真宗)四明大旱。郡人请祈雨。师同法智异闻师。率众行请观音三昧。冥约三日不雨当焚其躯。如期雨大至。太守苏为建碑以述灵异。四年。寓慈溪大雷山。治定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五年(师年四十。自淳化庚寅至咸平四年辛丑。凡十二年居四明)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神与民居听命。乃为著野庙志以戒之。祥符四年。章邭公(得象)领那事。夏制之始延师入景德讲止观。垂毕有三沙门披纳而至。请预盂兰盆讲席。揖其坐忽不见。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于妙喜寺。名之曰遇善夫豕。赤山寺濒海而高。师遽谓人曰。此宜建塔。先是山巅有异光。中有七层浮图之形。光照海上周四十里。皆渔人之簄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今石眼泉)七年。杭昭庆齐一。率众致请。初杭人屡请西度未之许。至是始见从。师尝梦居母胎十二年。及出台入杭。果应其数。师至昭庆。大扬讲说。杭俗好以酒肴会葬。师为说佛事之胜。卒变荤为斋。因为著戒酒肉慈慧法门。尝夜施搏食于水滨。渔者闻众鬼曰。今夜雪甚。师不至矣。一鬼曰。师慈悲人必不忌我。须臾师笼灯踏雪而至。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市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遣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智者遗书云。荆溪法集众一千。学禅三百。州司惶虑。谓乖国式。岂可聚众用恼官人。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设有善萌不获增长。此五恨也)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师所营天竺寺也。寺西有陈时所植桧。巢寇燎毁仅存枯蘖。是年冬枝叶复生。因名重荣桧。赋诗刻石。以兆道场重建之瑞。治定往生净土忏仪。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诣京师因盛称师之道。始赐紫服。三月。天台郡人。以郡符请赴石梁寿昌讲法华。八月过东掖。十月复归天竺。天禧元年。侍郎马亮守钱唐。雅尚净业造师问道。师为撰净土行愿法门。净土略传。职方郎中崔育才。问施食之道。师为观想一篇(见金园集)三年。丞相王文穆公抚杭(名钦若相真宗)首率僚属访师山中。请讲法华及心佛众生三法如义。才辩清发。衣冠为之属目。公对众嗟赏曰。此道未始闻。此人未始见也(别集中有讲题)师以天台宗教本末具陈于公。四年。公为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而亲为书额。复与秦国夫人施财六百万以建大殿。公致书问天台立教及解经义旨。与今古孰为优劣。师先答立教大义。次出诸子索车之文。录古义一二。及慈恩破天台义。对智者正释。并决是非。以为古今诸师无一可取。公览文识义益加信喜(文见别集)师以智者昔于天台江上护生事白于公。因奏请西湖为放生池。为主上祝寿。后文穆尹应天府。因微疾梦与师会。疾即除愈。遂奉书道其事。及移镇江宁(升用)迓师府会。朝夕问法。一留三月。因为著十法界观心闻住。南岳心要偈。会乾元即公以其道闻于上。乃赐慈云之号。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仁宗母华氏。钱塘人。其父仁德)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百两。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师为著金光明护国道为静上之。因奏天台教文。乞入大藏。事未行而公薨。天圣元年(仁宗)内臣杨怀古降香入山。敬师道德复为奏之。明年始得旨入藏。赐白金百两。饭千僧以为庆。师乃撰教藏随函目录。略述诸部文义。谓玄义。统明五时广辨八教。出世大意蕴乎其中。文句者。谓以统句分节经文。荆溪各有记释。犹五经之有正义也(唐孔颖达为五经作正义)止观者。定慧之异为即法华之行门也。前玄义文句。皆明佛世当机得益之事。经有托事附法观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观正是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无不具焉。又于普门品加别译重颂。缁素皆遵诵之。天圣四年。谏议胡则守郡。屡入山问道。欣领法要。为施金造山门廊宇。五年中秋月望之夕(望作望非)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六年正月。遣学徒往四明。致祭于法智。有祭文悼诗之作。始于寺东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往生之业。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经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长用十方为意。今付讲席。宜从吾志。命弟子祖韵曰。汝当绍我道场。持此炉拂。勿为最后断佛种人。遂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是年八月。徙居东领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唯说法以勉徒众。十日令请弥陀像以证其终。门人尚欲有祷。以观音至。师炷香瞻像祝之曰。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住此实际。受我一炷之香。或扣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夜奄然坐逝。师尝制龛铭曰遐榻。既入敛越七日。形貌如生。寿六十九。夏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红光赫然。禀法者。文昌等二十五人。登门学者以千数。度弟子若虚辈垂百人。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与隋观法师为之邻焉。师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采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园。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有贵官注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焰谓之曰。合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官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昔师注者云。初变一为十。以三世四方互成十二。次变十为百。三世四方互成百二十。三变百为千。三世四方互成千二百。是为一根功德之数。总六根为七千二百。除眼鼻身三根。各亏四百。实得六千。为六根功德也。一为变生十百千为三叠。凡三番织成其数)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其人罔措。师即举付火中。于是楞严三关自兹而出。仁宗阅师所进光明护国仪。至圣帝仁王慈临无际之文。抚几叹曰。朕得此人足以致治。亟令宣召则已入寂矣。师始出家。郡校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鏊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鏊。十指唯存其三。其建光明忏殿。每架一椽甃一甓。辄诵大悲咒七遍以示圣法加被。不可沮坏之意。故建炎虏寇。积薪以焚。其屋俨然。暨方腊陈通之乱。三经寇火皆不能热。至今异国相传。目为烧不著寺。兹岂独显教门之神迹。诚有以彰国家之有道也。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三十年。特谥忏主禅慧法师。塔曰瑞光(行业曲记。修三昧记。天生诸集。宗源记)。

镜庵曰。道籍人弘人必依处。此三者不可不毕备也。吾道始行于陈隋盛于唐。而替于五代。逮我。

圣朝。此道复兴。螺溪宝云振于前。四明慈云大其后。是以法智之创南湖。慈云之建灵山。皆忌躯为法。以固其愿而继之以神照启白运。辩才兆上竺。于是浙江东西并开讲席。卒能藉此诸刹安广众以行大道。孰谓传弘之任不在于处耶。然灵山之刹。三罹寇火而不能坏。此岂非至人诵咒加功愿力坚固之验也哉。

江州太守许端夫。序其诗曰。慈云之诗。文贯于道。言切于理。酷似陶彭泽。盖合于情动形言止乎礼义之意。昔贯休作禅月集。初不闻道。而才情俊逸。有失辅教之义。中庸子作闲居编。言虽鸣道而文句阘冗。有失诗人之体。慈云则不然。文既清丽。理亦昭显。雅正简淡。有晋宋之风。盖其道业宏大。故诗名不行也。

法师异闻。余杭人。潜心天台之学。每谓但解未足以展志。故汲汲以修诸三昧为要务。及来参宝云尽通其旨。至道三年。法智弘道于延庆。辅赞之功为多。以寺宇颓毁。乃同丹丘觉圆并力经理。不逾三载众工毕就。法智立诚誓之石。示十方之规。必联次师名。称二师云。后同法智结十僧。行长忏三年。誓焚躯以报佛恩。时杨文公。屡贻书劝止。事竟不行。师居延庆四十年。凡法智所修三昧未尝不预。

法师有基。字及贤。钱唐王氏。母梦梵僧授以舍利吞之。遂有娠。生五岁。从天台寿昌法超为师。十岁受具。闻四明宝云传智者教往事之。授以法华止观。随言解义曲尽其妙。端拱元年。郡人请演教于太平兴国寺。学者常数百人。每白黑月必集众自升高座诵菩萨戒法。劝道族念佛四十年至万人。凶年持钵以供听众。祥符八年六月示疾。弟子令祥请曰。和尚西归宁无留训。师乃广谈圆旨经时不已。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乐奏。师曰。西方三圣人来也。即右胁西向而化。荼毗舍利莫数。门人悟持。结塔于慈溪之灵龟山。有梦师威仪迎往西方者。有梦师坐青莲花对佛说法者。有梦三身如来入灵塔者。有梦弥陀授记为超壮如来者。法智闻其逝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内翰杨亿。致敬真相为之作赞(全三学撰行业碑。在福源○此卷一百一十八人。本纪止录三十三人。余者遗失)。

同类推荐
  • 科举论

    科举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镜经

    法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WENTY-THREE TALES

    TWENTY-THREE TA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闽海赠言

    闽海赠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最萌皇后

    重生之最萌皇后

    前世,她有三个爹,亲爹,后爹,后后爹,却没有一个安稳的家,甚至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在她快饿死的时候,遇见了满锦瑜,她却为了帮助别人登上皇位伤害了她,而她最终落得一个冷宫的下场,满锦瑜却不管不顾的为她造反夺位,最终又为了她,甘愿放下唾手可得的皇位和她一起受五马分尸之刑!
  • 邪女惑心

    邪女惑心

    夜幕下,那高耸入云的圣泉峰在橘黄的月光和繁星装饰下,显得隐隐约约,就像恬静的仙女,披着朦胧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江湖盛传的邪教总坛……天阴教,就坐落在此半山腰上。此时天阴教后院一所房间内,烛火通明,一个容颜清秀的女子头缠白布,紧闭着双眼静静躺在床上,脸颊雪白,没有半分血色,如果不是那胸口时高时低的起伏,真让人怀疑她已羽化成仙。她,就是天阴教的三小姐,风凝魅……
  • 阁楼(中篇小说)

    阁楼(中篇小说)

    夏日的中午,院子里静悄悄的,门卫室的保安趴在桌上打瞌睡。白建明搀着他娘慢腾腾地走了进去。城管办秘书王琳在半睡半醒中听见窗户上笃笃地响,睁开眼吓一跳,敲窗的男子她见过,前几天来领取过处罚通知单。但是这老太太太令她感觉慌兮兮的。骄阳烤着她衰老孱弱的身子,汗水从那苍白的脸庞上淌下来,湿透了半件衣衫。她抬起手,指着王琳说,姑娘,是你叫我来的吗?老人那通红的手上凸着青筋,僵直多骨的手指仿佛隔着玻璃点到了王琳的脸上。王琳哆嗦了一下,接着便如梦初醒似的跑出去搀扶老太太。昨天开会时主任刚说过,最近社会上对城管部门的负面新闻太多,要大家多注意“窗口形象”。
  • 异界修龙

    异界修龙

    墨西被雷劈穿越到异界,修炼独一无二的五色龙魂,在家族的灭亡之际,奋力杀戮一举成名,修炼途中广结美人缘,奇遇无数,不断往实力的巅峰冲击,最终争霸宇内。
  • 雪鸿泪史

    雪鸿泪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唐门邪修

    唐门邪修

    一个似是似非武侠大陆,各大势力风起云涌,十年前天魔教魔焰滔天武林上下人人自危,又有五大正派力战魔教,与之分庭抗礼,惊天一战后双方日渐式微,又有白山黑水宫,南疆苗族,蜀中唐门三大邪派蠢蠢欲动,杀手组织阎罗殿又欲复出,翻起滔天杀戮,在这片大陆上出身唐门却叛出唐门的唐枫,又该何去何从
  • 藏地兵书

    藏地兵书

    这是一部比小说更精彩的反映解放军将士在西藏战斗生活的情感大散文。作家王宗仁以最贴近青藏线士兵的心,真情写了一辈子西藏,再现了当代军人热血报国的情怀。
  • 极度威胁

    极度威胁

    一本惊心动魄的纪实之作,亦是一本国际背景下弘扬正能量、塑造当代中国形象的大书。作为“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的英雄业迹实录。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中国选择坚定地与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共抗疫情。9月,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疫情最为严重塞拉利昂,他们在医疗第一线,也是生死第一线,面对极度威胁,和当地人民一起,稳定了疫情,迎来了转机。
  •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二)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二)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系列作品分为4册,包括文治武攻、斗智斗勇、随机应变、雄才大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别具慧眼、出奇制胜的故事、精明能干等智谋故事,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本系列作品的编写目的是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第二册精选了主要精选郑国宰相子产、秦国宰相吕不韦、秦末权臣赵高、东汉宰相窦宪、东汉良相陈蕃、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北宋宰相王安石、北宋名臣王尧臣、明朝宰相张居正、西汉权臣霍光、东汉权臣王莽……
  • 邪皇独宠:清冷狂后

    邪皇独宠:清冷狂后

    她身为一个铁血特工,有想过自己会战死,有想过自己会被刺杀而死,但是她怎么都没有想过自己居然会被鬼差在睡梦中勾魂,面见阎王居然告诉她,她是什么见鬼的半神,替身已死,她需要回归了。启禀皇上,皇后和绝心国师打起来了!”“没事!你们仔细看着,必要的是要帮皇后虐打那个国师!”“……”皇上,这样宠她真的好吗?“启禀皇上,皇后娘娘说出去逛逛。”“没事她高兴就好,你们暗中跟着,她若是受委屈了,你们就不用回来了。”“但是……但是皇后还带了初云公子一起。”“怎么不早说,要是皇后有什么事情,朕诛你……”话未落人已经消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