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从英国殖民地独立成为现代大国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并且在战后开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英语的流通扩大,美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起源于美国的多媒体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络,不断造出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术语。信息化和英语化成了同义词。英语通过电视和电脑,正在倾泻进全世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英语的洪水泛滥全球。
法语的争霸战
原来,法语和俄语都跟英语争当语言霸主。前苏联瓦解之后,俄语退出了争霸舞台,法语孤军作战。
“一战”之前,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法语是国际的通用语言,国际会议都用法语。当时,不会法语就难于做外交官。直到如今,邮政领域还在某些国际事务中使用法语。可是,“一战”中法国失败,由于美国参战,然后转败为胜。1922年,举行华盛顿国际会议时候,美国有礼貌地跟法国商量,可否在会议中同时用英语,法国不好意思说“不”,这一答应,改变了语言的国际形势。
“二战”中法国再次失败,又由于美国参战,然后转败为胜。成立联合国时候,议定以“英、法、西、俄、中”五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后来增加一种阿拉伯语。联合国原始文件所用语言,英语占80%,法语占15%,西班牙语占4%,俄语、中文和阿拉伯语合计占1%。法语的应用不到英语的五分之一。今天多数国际会议,名义上用英法两语,事实上只用英语。
“二战”之后,范围仅次于英帝国的法帝国也瓦解了。法国利用法语作为纽带,团结原来的殖民地,组成一个“法语国际”。推广法语,跟英语做斗争,这是法国的重大国策。为此,法国设立国家法语委员会,由总统直接领导。法国规定,在法国销售的外国货物、广告必须用法语。法国宣传,法语是最优美的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高尚的文化语言。凡是以法语为第一外国语的国家或地区,法国愿意给以津贴和帮助。
可是,历史的变化跟法国的愿望背道而驰。印度支那三国原来是法国殖民地,通行法语,由于加入东南亚联盟,都放弃法语,改用英语。越南为了参加东盟,从国家主席到一般公司职员,人人都在学习英语。柬埔寨的大学生上街游行,要求学习英语。印度支那的第一外国语由法语变为英语,这是“法语国际”的重大挫折。
最近,从法国殖民地独立起来的阿尔及利亚,宣布从1998年起,学校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法国一向把阿尔及利亚当作一个省份看待,这里也要改用英语,使法国难以忍受。“法语国际”只剩下半个“法语非洲”了,可是那里也在酝酿改学英语。
在电脑互联网络上,英语资料占90%,法语只占5%。一位法国司法部长生气地说:“这是美国网络殖民主义!”
法语跟英语的斗争,为什么处处失败呢?原因是:(1)法帝国的地区和经济实力原来比英帝国小;(2)英国有美国作为英语的“继承国”,法国没有那样的强大“继承国”;(3)两次大战中法国失败,由于英语国家的帮助才转败为胜;(4)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新术语大都来自说英语的美国,法国的科技力量无法跟它相比。这些原因不是短期所能改变。
德国的语言政策跟法国很不一样。德国商人乐于用英语做生意,这样能多销货物;德国科学家乐于用英语发表论文,这样能有更多读者。德国人说,我们争效果,不争语言。在欧洲,法语人口和德语人口的比例大约是7∶9,法语人口少于德语,但是相差不大。欧洲各大企业在业务中使用的语言,除英语之外,原来使用法语超过德语,但是1996年的调查说明,情况改变了,德语第一次超过了法语。可见,法语的国际流通性正在萎缩。法语是否可能从一种国际语言萎缩成为一种国家语言呢?这是法国的重大忧虑。
不过,法国没有认输,还在乐观地继续斗争。其实,法国没有人不学英语,法国本身事实上早已是双语言国家了。
东南亚的双语言
“东南亚”有10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土地共计448万平方千米(接近半个中国),人口共计4.26亿(超过中国的三分之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横跨赤道的七分之一。这些国家组成“东南亚联盟”(东盟),原来包含6个国家(新马印文菲泰),扩大为10个国家(增加越柬老缅)。
东南亚的西面有5个国家(泰缅越柬老),都是佛教国家,语言彼此不同,文字用各自的印度式变体字母。泰国有传统文字,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缅甸原来是英国殖民地,有简易的传统文字,几乎人人识字,以英语为中等和高等教育语言。越南在独立之后,废除了汉字,以拉丁化“国语字”为正式文字。柬埔寨和老挝有各自的传统文字。印度支那原来是法国殖民地,正在改用英语作为第一外国语,向其他东盟国家看齐。
东南亚的东面也有5个国家(新菲马印文),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在“二战”后有全新的发展。新加坡规定四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国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普通话)为华人的官方语言,提倡“多说华语、少说方言”;塔米尔语为印度族的官方语言;马来语为马来人的官方语言,同时又是新加坡的国语,唱国歌用马来语。菲律宾规定拉丁化的他加禄语(Tagalog)为国语,以英语为行政和教育语言,英语的作用已经深入民间生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废除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两国在独立之后共同采用标准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原来拼写法相互不同(印度尼西亚用荷兰式,马来西亚用英国式),后来统一了正词法,并且为新加坡和文莱所采用。印尼原为荷兰殖民地,通用荷兰语;独立后荷兰语退出印度尼西亚,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
东盟经济已经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新加坡是“东亚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之一。文莱是石油富国。泰国发展显著。马、印正在起飞。菲律宾已经初具规模。这里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朝气,是举世瞩目的历史上升地区。
东南亚旧称南洋,是华侨和华裔最多的地方,据说有3500万人,很多人已经“落地生根”,忘记了家乡语言,改用了当地的姓名。他们主要经营工商业,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
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军人专政、民主制度),宗教有各自的传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但是,这些歧异并不妨碍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发展经济,并且在共同的国际事务中采取协调的政策。
东南亚一致实行英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言,方便相互联络和发展国际贸易,这是走上一体化道路的第一步。荷兰语和法语的退出,使东南亚实现了统一的英语化。英语在东南亚不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而且部分地进入了民间生活。
印度的双语言
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950年独立之后,反对英帝国主义,同时反对英语。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是唯一的国语,准备在十五年之后完全不用英语。
但是,印度是一个9亿人口的大国,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多,印地语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印地语之外,印度规定11种“邦用”官方语言。印度低估了建设全国共同语的困难,曾一度陷入语言问题的重大混乱。
过去两百年间,英语是印度的行政语言和教育语言,国会开会用英语。这无法在可见的短时期内改变。结果是,英语悄悄地继续流通,担当了全国共同语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纽带语言。
到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的国际关系和语言感情发生了变化。英语从帝国主义的语言变为有利可图的商品。长期以英语为教育语言,使印度受过教育的国民人人都懂英语。这个条件成为参加国际事务和进行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利用英语条件,印度每年争取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多次在印度举行,借以赚取外汇。在宪法中没有地位的英语,现在公开地保留了无冕之王的地位,成为事实上唯一的全国共同语。印度是一个英语和本国(本邦)语言的双语言国家。
日本的双语言
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择优而从,青出于蓝。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一千年;在近代,日本学习西洋两百年;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近代使用英语和日语,都是双语言。“二战”后,日本的双语言又有新的发展。
日本在“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发展国际贸易,把军事战败国变为经济战胜国。
日本投降(1945年),美国将军麦克阿瑟(Douglas Mac Arthur)成为日本的“太上皇”。他命令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减少汉字数目,简化汉字笔画,改进假名字母的用法,使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为假名中间夹用少数汉字。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时期已经普及国语,把文言改为白话。但是法律和公文依旧用文言,直到战后才从文言改为白话,用字以常用汉字为限,此外假名代替。小学六年只学习996个汉字(比《千字文》还少4个)。大众小说只用800个汉字,其余用假名。日本的知识分子,一般只用2000个常用汉字。“语文平民化”的目的是:对人民大众,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对知识分子,节省语文时间,更多地学习科技和实用知识。
两种语言接触,必然发生“洋泾浜”现象。广东话的洋泾浜是有名的,可是跟日语的洋泾浜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从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时间久了,已经忘记了那是外来语。今天从英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是日本吸收外来语的第二高潮。
大半个世纪之前,日本放弃“意译”科技术语,改为“音译”科技术语,用片假名拼写。这使日本术语的读音接近国际读音,叫作术语的读音国际化。最近,日本对英语的科技术语,不再翻译,就把英文写进日文,作为正式文字。
日本的大企业要求职员英语过关,经常测试职员的英语水平。目的是使职员能够独自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取得外国资料,提高生产技术。日本的电脑普及率超过了西欧。国际互联网络极大部分都用英语。英语成为在日本大企业中担任职务的必要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日本从1997年起,小学生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西欧有些国家实行“扫除外语(英语)文盲”。日本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英语越来越被重视,几乎要跟日语并驾齐驱了。一位日本首相对国会说:日本应当把英语作为日本的第二国语,而不再是外语。
日本有人慨叹说,“日本”快要没有了,只剩下“Japan”了。
中国的双语言
中国的双语言,原来是指推广普通话:从只会说方言,到又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和社会语言,方言是家庭和乡土语言,这是“国内双语言”。现在又有了第二种含意:从只会说普通话,到又会说英语,这是“国际双语言”。
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我国兴办新式学校,以“国、英、算”为三门主课。“国、英”(国文和英文)就是国际双语言。但是当时只有少数人上学,课程要求很低,还没有双语言的观念。
20世纪50年代之后,俄语一度成为我国的主要外国语。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已经恢复了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青年们热心出国留学,主要是去美国。一股英语热在青年中自动燃起。但是人数还少,不能说我国也开始了国际双语言。
我国的现代化要追赶两个时代,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工具是语文。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国际双语言政策问题,但是国际双语言是国家现代化无法避免的需要。国内双语言还没有完全实现,能够开始进行国际双语言吗?
内外并举,兼程并进,当然十分困难。但是,这是后进追赶先进无法躲避的必由之路。不能等待实现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同样,不能等待实现国内双语言之后再进行国际双语言。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在一个时期赶上两个时代。
目前,我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有条件的大学,已经利用多媒体电脑,接上国际互联网络。这是我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和实行国际双语言的起点。
中国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用日语和台湾话。日语是一国语言,不是国际语言。台湾话是汉语方言。1949年后台湾用“国语”(普通话)和台湾话,同时实行“国语”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中国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期用英语和广东话。香港归还中国之后用普通话和广东话,同时实行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言。
双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附加物,而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职能。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测知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1997年3月24日
漫说太平洋?
太平洋:中国的“外洋”
1983年我到檀香山参加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召开的“华语现代化会议”(全称:华语社区语文现代化和语言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6日至11日)。东西方中心顺便邀请我参加另一个“太平洋国家语言和文化学术研讨会”(9月1日至3日)。这个会议使我了解到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奇风异俗,特别是“二战”以后的变化。
在我心中,他们跟中国离得很远,参加会议以后距离顿时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