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甲骨文比钉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跟腓尼基的“比拨罗”字母时代相同。汉字文化向南传到越南,向东传到朝鲜和日本,形成“东亚文化区”。
到现代,欧亚大陆四个文化区(西欧、西亚、南亚、东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西欧文化,它扩大到美洲,成为“西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化统称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播到整个世界,成为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
文化的历史发展
文化不仅有地域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有历史的发展。从古到今,任何文化都是逐步发展和演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文化、玄学文化和科学文化。神学文化的特点是冥想,玄学文化的特点是推理,科学文化的特点是实证。
文化有精神的一面和物质的一面。从神学到玄学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相对减少,物质的重要性相对增加。文化以精神安慰为目标发展为以物质享受为目标;文化以“文史哲”为支柱发展为以“科学和技术”为支柱。精神和物质彼此依存、互为表里。没有物质背景的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没有精神背景的物质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人类走出了原始生活之后就开始思考两大问题: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道德和法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科学和技术。
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最为典型。它从“中世纪”逐步走向“现代”,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产业革命、民主革命;政教合一改为政教分离,强迫信教改为自由信教,君主专制改为全民选举,贵族教育改为平民教育;创造铁路、汽车、轮船、飞机,发展能源,改进通信;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发展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四种传统文化融合成为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个人或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今天世界上并存着各种发展水平迥然不同的文化,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将在“矛盾和统一”的辩证规律中波动前进。
双文化时代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个人的双文化生活在任何城市中都能看到。食,中菜和西菜;衣,中服和西装;住,四合院和公寓楼;行,汽车和三轮车;卫,中医和西医;教,学校和家庭教育;娱,图画、音乐、舞蹈、小说、戏剧,中西合璧、彼此模仿。人们说,在电视里看京戏是“寓中于西”。东方的城市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来源于西方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和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
“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属于西方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中国文化原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
印度做了三百年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和教育离不开英语,是一个双文化国家。新加坡规定英语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是华人的民族语言,新加坡是双文化国家。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激烈反对西方,但是照样学习英语和西方科技。
新闻说,某伊斯兰教国家的大臣们反对国王建设电视,因为其中的人像就是魔鬼。国王无奈,宣布休会。大臣们走出会场,找不到自己的汽车,回去问国王是怎么一回事。国王说:汽车不也是魔鬼的工具吗?
新闻说,在韩国,同一家人,父母倾向农耕文化,儿女倾向西方文化。“泡菜”的一代和“汉堡包”的一代住在一个大门里。青年人一方面希望父母负担他们的教育和结婚费用,这是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不愿意担负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家一方面拼命工作、扩大资本,这是资本主义文化;同时把财富和企业经营权传给子孙,这是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双文化并存,因为英国工业化经历两百年,美国经历一百五十年,韩国只经历四十年,旧文化还没有来得及退出历史舞台。
西方文化内部也远非清一色。它早期是“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西亚)传来的基督教的混合物。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遗传学,到礼拜堂里拜上帝,进化论和上帝创造论集于一身,这不是新闻。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从国家来看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从每一个家庭来看都是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双文化。
德国和日本,军事战败而经济战胜,这是铁血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文化的结合。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地域小而能量大,这是儒学传统和市场经济两种文化的结合。
西方文化所以发展最快,因为它兼收并蓄,汇集众长,重视科技,奖励发明,思想自由,人才辈出,人的智慧充分释放了出来。要使落后赶上先进,必须研究双文化的策略。
1995年7月30日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殷商时代,欧亚大陆上有七个文化摇篮。六个在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一带的“西方”。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之东的“东方”,这就是中国的华夏文化。到了汉代时候,演变成为四大文化: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西亚文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
华夏文化在三千年中经历了四次变革: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隋唐的佛教兴盛,清末的西学东渐。华夏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不同的文化,发展成为包含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全景文化,既有精神的一面,又有物质的一面。
先秦时代,诸国并立,文化多元,百家争鸣,《史记》记载“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但是,儒家人人阅读诸子著作,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以儒学为中心的综合文化。儒家说:“一物不知,儒家之耻。”
儒家的政治哲学长期稳定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农业和手工业有条件逐步发展。培育五谷,纺织丝绸,采焙茶叶,制造瓷器,发明纸张,造福人民,惠及邻邦。
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到隋唐时代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不是只有庙宇和菩萨,它还有建筑术、数学、天文学、医学、语言学、因明(逻辑)学等科学和制作技术。它丰富了和活泼了陈陈相因的儒学。华夏文化于是变成儒佛二元文化。“江河不择细流,所以成其大。”华夏文化在当时是东方的文化高峰。
农耕的汉族在军事上不能抵御游牧的外族,但是在文化上同化了入侵的外族。经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汉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西欧文化后来居上,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等剧烈的变革之后,科学代替玄学,民主代替君主,发展成以科学和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它大大超越了西亚、南亚和东亚的东方文化,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现代文化。西方帝国主义利用新兴的科技力量,席卷全球。中国地处“远东”,遭受侵略较晚,但是也未能幸免。
华夏文化直到明代还是世界上的先进文化,但是在西方工业化和民主化之后,相形见绌,无法较量。对抗失败之后,中国被迫采取“师夷技以制夷”的策略。开放门户,师法西洋,学习科技,废除帝制,华夏文化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以科技为中心的现代文化是开放性的。它是全世界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共同创造。任何国家只要能作出贡献,就是现代文化的主人。中国应当积极参加现代文化的创造,做现代文化的主人。
现代文化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文明古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哪些保持民族特色,哪些跟国际接轨,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后,我国提倡弘扬华夏文化是及时的拨乱反正。但是,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弘扬华夏文化绝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95年9月3日
双语言时代
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超音速飞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到任何另一个城市,都可以早发而午至。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是“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作“地球村”。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来自言语异声的四方。他对弟子们讲学,说的是什么语言呢?孔子周游列国,不带翻译。他向诸侯宣讲仁义,说的是什么语言呢?他不说曲阜的方言,而说当时的“天下共同语”,叫作“雅言”。孔子的语言是“双语言”:雅言和方言。
在地球村里,民族繁多,言语各异。如果东村说的话西村听不懂,西村说的话东村听不懂,那么地球村就成哑巴村了。地球村必须有大家公用的共同语。
用什么语言作为地球村的共同语呢?“世界语”行吗?不行。所谓“世界语”就是“爱斯不难读”(Esperanto)。这种人造语的规则简单,学习容易,但是应用范围不广,图书资料稀少,只相当于一个小语种,不能适应现代政治、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复杂需要,所以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没有它的地位。
地球村的共同语不是开会决定的,而是由历史逐渐形成的。英语已经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三百年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日落”了,遗留下来一份遗产“英语”,正像罗马帝国瓦解之后遗留下来的“拉丁语”。“公历”失去了基督教特色,“米制”失去了法国特色,“英语”失去了英国特色。英语不仅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国家的疆界。它是一条大家可走的世界公路,谁利用它,谁就得到方便。
“二战”之后,有一百多个殖民地独立成为新兴国家。在语言工作上,它们面对两项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共同语,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文化用国际共同语。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实行了双语言。现代是双语言时代。
英语的洪水泛滥
“英语”原意“地角语言”。5世纪中叶(中国南北朝),欧洲大陆一个部落叫作“地角人”(Engle),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现在德国北部)渡海移居不列颠(Britain)。他们的“地角语”(Englisc,古拼法)代替了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地区称为“英格兰”,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现代拼法)。
1066年(北宋中期),说法语的诺曼底人(Norman)侵入英国,此后两百年间英格兰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后来,1350-1380年间,英语开始用作学校语言和法庭语言。1399年(明朝迁都北京之前),英格兰人亨利第四当上了英王,此后英语的伦敦方言成为文学语言。
英语在5-6世纪时,用原始的“鲁纳”(runa)字母书写。7世纪时(中国唐代前期),基督教从爱尔兰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拉丁字母跟英语的关系,好比汉字跟日语的关系。英语的拉丁化是很晚的,到中国唐代时候才初步成形。
英语不是先有拼写规则然后拼写的,而是在随意拼写中逐渐约定俗成的。拼法不规则的原因主要有:(1)字母少而音素多,造成一音多拼;(2)语音变而拼法不变,遗留古文痕迹;(3)强调拼法反映希腊和拉丁的词源,人为地造成言文不一致现象;(4)部分语词采用法文拼法;(5)不断借入外来词,拼写法变得非常庞杂;(6)15世纪(明代中叶),英语发生语音的重大变化。刚刚写定的文字无法系统地改变,混乱的写法流传下来成为今天拼写定形的基础。
民国初年,英国“海盗牌香烟”的广告曾经贴满中国的街头。英国本来是个海盗之国。1588年(明万历年间),英国发挥海盗精神,用海上游击战术,以一群零散的小兵舰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成为海洋第一霸主。此后四百年间,英国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大英帝国”。英国打破历史传统,努力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在政治上开创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开创工业化生产方式。这两个开创改变了人类历史,使英语在全世界语言中独占鳌头。
英语虽然拼法不规则,但是同一个语词有一定的拼法和读音,例外只是少数。语法比其他欧洲语言简单。英语从四面八方吸收有用的外来词,成为词汇最丰富的语言。它用26个现代罗马字母而不加符号,方便打字和电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