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华
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五十年代海外白马诗社诗人的诗集,精选作者半个多世纪的诗作两百多首。
2006年起,经友人介绍,我与作者“相识”了。所谓相识,其实不过是在网上交流,从未谋面。我和她从相识到相知,超出作者与编辑的关系,而成为知心朋友乃至亲人一般。八年来,我与她电子邮件往来两万余封,我被她的诗以及诗一样的语言感染着,还经常以“剽窃”(改写)她的诗作为情绪调节剂,这也成为我减压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不用多做介绍,读者阅读此书就足以了解她。她是留洋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名家后代;是胡适先生一个甲子前欣赏、赞叹的代表新诗前进方向的少女诗人;是海外著名学者夏志清先生赞扬,在捐赠的无名稿纸中,发现和对证出张爱玲《海上花》英文手稿,协助并成功使之得以出版的南加州大学资深图书工作者;是三十年前被五四时期的作家凌叔华认定的“我国新诗界的传人”;她还是著名作家冰心的干女儿,三十多年前昵爱并写进小说《桥》中的女主人公,并称道她多才多艺,生活在美国,又苦苦地守着中国伦理道德的好孩子……
她的名字叫浦丽琳,“心笛”是她的笔名。“好孩子”最难得的是,她经历了数载人生的风风雨雨,依然葆有一颗纯净、善良的心。至今仍然在图书馆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用诗记录着生活,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她是漂泊海外半个多世纪,根在中国,诗情在大陆的中国常熟籍诗人。她的诗歌,也始终表达着中国情,中国心。即便上世纪60年代的诗没有编入,谁也不会否认那时她正在做着“磨盘下面的麦穗”和“洗衣机里面的衣裳”的生活积累,使得她中年后诗情迸发,直至今天还诗情滚滚。她和她白马社团的伙伴们,数年来在台湾、香港出版了多部诗集,可内地竟然空白,令许多熟悉她的人为之扼腕。因为心笛早就有了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权威诗集也都收入心笛的词条和一两首诗,但是她那从日常生活的枝枝叶叶中写出的洋溢爱国情怀、追求光明正义、体现人性慈爱,充满哲理智慧的很多诗大陆读者根本读不到,这实在是诗坛的遗憾,也是我作为心里未退休的编辑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深知,心笛所注重的并不是她自己的诗作出版,而是一个诗人负有的文化传承的责任。
2012年,在我编辑出版了她的著作《海外拾珠——浦薛凤家族收藏诗友书简》后,尽管此时我已从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的岗位退休两年了,但为她出版诗集一事,此时更让我难以释怀。为此我和中国传媒大学邓炘炘教授取得共识,联手呼吁国内出版社支持出版心笛的诗。我们的呼吁文字即将在媒体刊登的时候,北方文艺出版社宋玉成总编辑闻之立刻表示不仅要出版心笛的诗,还要出版白马社文学团体的诗。数日前,我偶然间路径我多年服务的“百花”,竟然遇见刚刚上任几天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李勃洋,我们一见如故。总编辑非常理解我的心情,明了出版白马社诗人诗作的意义。支持回到我的“娘”家来出版这本书。此前北方宋总为我选了徐秀梅主任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使得“百花”新编辑,南开学子冀钦编辑很快进入工作流程,相信这本融入很多编辑智慧的书,定会以理想的面貌展现给当代读者面前。人们在诵读这本诗集,记住了心笛、记住了白马诗社的同时,也会记住为此事“做嫁衣”的多位出版社的同人。
祝愿心笛这棵诗坛的常青树,永远常青。
2014年11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