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和解之剂共九首附四方
凡是具有调和功效来祛除半表半里之邪,或调整脏腑功能偏盛,及上下寒热互结类的方剂,称为和解之剂,属八法中的“和法”。和是“和其不和”之义。和解剂虽然用药平和,但毕竟是祛邪调寒热之剂,若误用或滥用,不仅贻误病机,反致引邪深入,故运用这类方剂时一定要审确病机,有的放矢。
1、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15克~30克黄芩10克~15克半夏10克~15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目眩,脉弦。②妇人热入血室,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兼见少阳症者。
方解:少阳是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少阳居于躯壳之里,脏腑之外,夹于两界半表半里之间,是气血水液的通道,故有“少阳为枢”的说法。邪居少阳,处于人体半表半里。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正气胜,鼓邪外出,阳气外达则发热。邪气盛,邪欲入内则恶寒,故邪居少阳则寒热往来。少阳胆经起于目锐,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邪居少阳,胆气郁而为热,故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胆木犯胃,故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食。舌苔薄白为邪尚未化热入里。脉弦为邪在肝胆。此为邪居半表半里,汗之不解,下之不可,故用和解少阳之法,外透内清,扶正祛邪。方中柴胡辛凉外透,专入肝胆,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苦寒泄胆火,清半里之热。半夏苦降,和胃降逆止呕吐。生姜助半夏止呕,配大枣鼓午胃阳生发之气,且可调和营卫。人参(现多用党参)补正气和中,鼓邪外出。诸药相配,共呈外透内清,祛邪扶正,和解少阳之效。本方临证应用广泛,对妇女月经期间的感冒发热,所谓“热入血室”和产后感冒,以及疟疾、黄疸和内科杂病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纳呆的病人也能治疗。
本方原有加减法,今附录于下,供参考:①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一个。②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③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④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⑤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⑥若不渴,身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微汗。⑦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
2、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阴泄热平剂扶。
组成:甘草6克枳实6克柴胡6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阳热厥,胸胁满痛。或泄利不畅,或里急后重。
方解:本方主治是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所现诸证。脾主四肢,肝气郁滞,克伐脾土,阳郁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这里的“热厥”是仅仅四肢脚手稍发凉,这是由于阳气郁而不达四肢末,与元阳虚的四肢发冷畏寒的“厥证”证状轻重不同,且病机也不一样。肝郁则气机不利故胸胁满痛。肝郁气滞,克伐脾土,故脘腹作痛,泻利不畅,里急后重。方中柴胡入肝辛散,透热解郁。枳实苦降,下气泄热。二药相合,升清阳,降浊阴,和解表里肝脾。芍药柔肝敛阴,甘草补中益阳,二药相合,缓挛里止痛,调和肝脾。诸药相合除热厥,散郁热,缓挛急,除下利后重。本方临床用途甚广,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可治: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性胃肠炎、胰腺炎、阑尾炎等消化系统疾患。
3、黄连汤《伤寒论》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吐忘。
组成: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6克大枣12枚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邪,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解: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不和。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三药相合,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上下并治,寒热平调。半夏苦辛燥温,降逆和胃止呕吐。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诸药和用,使寒热平调,中焦升降复常,腹痛呕吐自愈。本方对胃虚寒,因受凉而腹痛呕吐的病人也可用。
4、黄芩汤《伤寒论》
黄芩汤用甘草芍,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组成: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服法:水煎温服。
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脓血,里急后重。
方解:本方主治以太阳表证与少阳半表半里合病,且以少阳证为主。热邪居少阳,故口苦身热。少阳风木克伐脾土,故腹痛下利,甚则下痢脓血。方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胆热。芍药味酸,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益脾和中缓挛急。诸药合用,少阳邪热清,里气和,太阳之邪自愈。身热口苦,下利腹痛,诸证自除。
由于本方能泄热止痛和中,止痢,故作为挟热下痢,里急后重的基础方。除去壅滞中气的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附方:①芍药汤:即黄芩芍药汤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肉桂、当归。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湿热,祛瘀泻垢。木香、槟榔行气。当归活血调血。即所谓“血调脓自愈,气调后重自除”。肉桂温而行气,兼制芩连苦寒之性。甘草护中益胃。诸药合用治热痢后重之力尤优于黄芩汤。
②黄芩汤再加生姜、半夏,即:“黄芩加生姜半夏汤”。方中姜、夏,降逆止呕和胃,治黄芩汤兼呕吐者。
③本方去黄芩大枣,即有名的“芍药甘草汤”。二药相合有和营散逆,缓挛急止痛的作用,治疗胃气不和,腹中挛痛,和发汗不当而脚挛急不能伸等症。
5、逍遥散《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次6克~9克,加生姜一块,薄荷少许,水煎服。现代用法,参照原量酌情加减,水煎温服。也有研细末,炼蜜为丸者。
主治:肝郁脾虚。胁痛乳胀,寒热往来,头目眩晕,食少神疲,月经不调,脉象弦大而虚。
方解:肝喜条达主疏泄,虚实皆易致郁,肝郁则脾土受克,气血生化之源受损,致血虚头晕,食少神疲。胆附于肝,肝郁则少阳受损,寒热往来。肝经布胁肋,肝郁则胁痛乳胀。肝为藏血之脏,肝失疏泄,则血虚月经不调。脉弦为肝郁,虚大为脾虚血亏。方中柴胡辛散,入肝胆,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薄荷少许协助柴胡疏泄肝木,除郁热。茯苓、白术,健脾土。脾未受邪则“见肝实脾”,脾已受邪则“培土营木。”脾健运,气血生化之源足,则头晕神疲食少等可除。草、姜,辛甘温中和脾胃,化生阳气。诸药合用疏肝养血健脾,治肝郁脾虚血亏诸证。本方也可治妇女忧郁所致月经不调,或前或后,痛经乳胀等。
本方加丹皮6克、栀子6克,治肝郁脾虚化热,或日晡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口干颊赤,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小便涩痛等。方中栀子苦寒清泻肝热;丹皮辛苦微寒,凉血散血清热,名“丹栀逍遥散”,有舒肝健脾,凉血清热之效。
6、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组成:藿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桔梗6克陈皮10克厚朴12克大腹皮15克半夏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用法:共为末,每次6克,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热服。或作细末,姜枣汤送冲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头痛,恶寒发热,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外感风寒,卫阳被遏郁,故恶寒发热头痛。湿邪内伤,阻滞气机,清浊不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上吐下泻,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苔白腻为内伤湿邪尚未化热。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表邪,内化湿浊,理气和中,辟秽浊,止呕吐,外内并治,为主药。紫苏、白芷、桔梗,散风寒,升清阳,利胸膈,佐助藿香解表,化浊醒脾。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吐。厚朴、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湿,除满。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中渗湿,培补中州正气。诸药合用,解表寒,除里湿,升清阳,降浊气,开宣上焦,芳燥中焦,渗利下焦水湿,芳香醒脾,共治霍乱吐泻,及触冒一切秽浊之气。此方临床加减可变为几个治疗湿浊阻滞中焦的“正气散”方。
7、六和汤《医方考》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组成:人参6克白术9克赤茯苓9克甘草2克扁豆9克藿香9克砂仁6克杏仁6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木瓜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
方解:长夏湿胜,若恣食生冷不洁,更易损伤脾胃阳气,脾不健运,水湿不化,升降失司,清阳不升则泻下,浊阴不降则呕吐。脾虚湿困,水湿不化则倦怠嗜卧。湿邪阻滞气机,故胸膈满闷。湿邪内胜故舌苔白滑。
方中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培补中州。藿香、砂仁,芳香化浊醒脾,和胃理气止呕吐。半夏、厚朴,辛开苦降,行气燥湿,宽中运脾,与砂仁、藿香合用,理气化湿浊,振奋脾阳。扁豆甘微温,入脾胃,健脾化湿,通利三焦,升清降浊,止呕吐腹泻。杏仁苦平,宣肺气以开启上闸,通调水道。木瓜酸温,入肝脾,和胃化湿,舒筋脉,止腹痛吐泻,霍乱转筋。诸药合用,和中健脾理气,升清阳,降浊阴,治湿阻中焦吐泻转筋。若长夏伤湿受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疼,呕吐泄下,胸腹胀满,则加香薷6克。方中香薷辛温,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湿,有夏令麻黄之称。冬秋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时,则在六和汤中加麻黄6克,以增其发汗解表之力。
8、清脾饮《重订济生方》
清皮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佳。
组成:青皮厚朴(姜炒)白术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黄芩甘草各等份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2~20克,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频频温服。
主治:治疗阳疟(热性疟疾),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胸膈胀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不利,脉弦,苔白腻。
方解: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小柴胡汤本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膈满闷,脉弦苔白,也治疟疾。今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是因现在内有痰湿,人参、大枣能滞气腻膈,助痰湿气壅。现又加厚朴、青皮行气除满,燥湿除痰。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化痰。草果辛温燥烈,长于燥湿除痰截疟。诸药合用,祛痰除湿,和胃截疟,清里热,对脾虚痰湿重而兼里热的疟疾合适。
9、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炒白芍20克土炒白术12克炒陈皮9克防风6克
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6~12克。久泻加升麻。
主治:脾虚肝旺,肝脾不和,腹痛即泻,泻而痛不止,舌苔薄白,脉弦。
方解:本方主治是脾虚肝旺,肝木克伐脾土所引起的腹痛泻下。痛为肝木乘脾,泻为脾虚下陷。古人所谓:“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这是肝旺脾虚所致腹痛腹泻。法当泻肝实脾。方中芍药味酸,柔肝平肝,缓挛急止腹痛,平肝旺。白术苦温,燥湿健脾,益中气,补脾虚。二药相伍,平肝补脾,培土抑木,止泻止痛,为主药。陈皮理气健脾,炒后性燥味芳,燥湿醒脾效尤佳,脾健则泻止,气行则痛消。防风辛平,入肝搜风祛风,助白芍以泻肝,且防风能舒脾升清阳以止泻。诸药合用,泻肝柔肝,健脾,调和肝脾,止痛止泻。由于本方除腹痛泻下外,尚有纳差和大便中未消化的食物,故很容易误认为是伤食泻利。但伤食泻利是泻后痛胀都减,而本方主证是泻后痛不减。二者治疗原则不同,临证当详审。
增辑
1、奔豚汤《金匮要略》
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
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组成:甘草川芎当归各6克半夏12克黄芩6克葛根15克芍药6克生姜12克李根白皮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奔豚气。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腹痛剧烈,发作时烦闷欲死,发作过后如平常人,或往来寒热。
方解:奔豚气是由于心气受惊,肾中阴寒之气上冲而成,类似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心气受惊则气结,气结则发热,结散则为寒,阴阳之气相搏于腹中则腹中痛,散则如常人。发作时好像小猪在腹中奔跑冲撞,故名奔豚气。本方为治奔豚气的专方,故名奔豚汤。方中芍药、甘草,缓挛急,止腹痛。当归、川芎,和血养血以强心。半夏、生姜、黄芩,辛开苦降,开郁结,降伏肾中逆冲之气,使之不得上逆而犯心气。葛根辛甘凉,生**,升清阳之气,清阳升则阴降。配当归、川芎更具补血养心之效。李根白皮性大寒,善降冲逆之气,为治奔豚气之专药。诸药相合,补心气,降肾水,开郁结,平冲逆之气,治奔豚上气。
2、蒿芩清胆肠《通俗伤寒论》
蒿芩清胆枳竹茹,芩夏陈皮碧玉入;
热重寒轻痰湿俱,胸痞呕恶总能除。
组成:青蒿12~30克黄芩10~15克枳实10克竹茹12~15克青黛9克滑石18克甘草3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赤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主治少阳三焦和胆府热重兼有痰湿之邪。湿热之邪郁于少阳,恋而不去,故见寒热往来如疟之状,寒轻热重。痰湿阻于中焦,气机不畅,故胸膈满闷。湿热郁于胆经,故两胁胀痛,胆气上泛故口苦。胆木犯胃,胃失和降,逆而呕吐苦酸水,痰热为患,故吐黄涎而粘。舌红苔腻,脉滑数也是内有湿热之象。法当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中青蒿芳香苦寒,善清透少阳热邪,黄芩苦寒善清泄胆经郁热。二药相合外透内清,为主药。竹茹甘寒,清热除烦,止呕逆,化痰热。陈皮、半夏、枳壳,开郁结,行气和胃,化痰浊,止呕吐。赤茯苓,碧玉散(青黛、滑石、甘草)清热利湿,导胆热下行。诸药相合,清热利湿,和胃化痰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