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诗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人类也应该像傲骨的青松那样,在压力面前“挺且直”。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其实,压力并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对,抱定不屈不挠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压力和困苦。
一、人无压力轻飘飘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诚然,一个人如果压根就没有一点点压力,那他早晚会在安逸的环境中颓废。
事实上,有压力并非总是件坏事,或者确切地讲,一定的压力可以磨砺人,对于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当你在众人面前演讲时,你会感到有压力,但同时又可能使你兴奋,让你渴望成功,因为压力给了你动力。考试时也理同于此。适度的紧张可以增加肾上腺的分泌,使人精力更加集中,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看来,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从中受益。
话说1920年,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踢球时,不慎将邻居家的玻璃窗打碎,邻居要他赔12.5美元。男孩吓坏了,因为他没有钱赔别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向父亲要钱了结此事。父亲说:“钱可以先给你,但一年后要归还。”从此,这个男孩就利用空闲时间打工赚钱。半年后,他将12.5美元如数归还父亲。许多年后,他成长为一位伟人,当上了美国总统。这就是里根总统。
这个故事不禁使人联想到,倘若小里根没有父亲借给他的12.5美元的压力,他还能够奋发努力吗?或许,还钱的压力应该算是里根成才的一个小因素吧。
当然,压力过大,又会让人应接不暇,于是,事情就一件件地积压下去,无法按时完成;进而,人就会感到焦虑,甚至担惊受怕。而如果压力过少的话,会让人觉得无聊、乏味,认为生活没有一点意思。因此,有必要适时调节自己,把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当压力过大时,就需要缓解它。缓解压力,其实就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当你持续而快节奏地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得有计划让自己轻松一阵子。这时,你什么也别干,尽量放松,深呼吸,伸伸腿。另外,目标要切实际,不宜定得太高,否则会徒增你的压力。最后,减少那些无谓的担忧,凡事多往好处方向想。
二、在压力下保持镇静
一个人的垮,不是垮在客观压力上,而是垮在自己意志的不坚定上。
——邓友梅
一个人应该勇敢地面对各种情况,即使是面临强大的压力,也应该保持镇静的态度,坦然迎接挑战。
大家知道,压力是人们面临的头号问题,丘吉尔对此也并不陌生。他能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保持镇静,同事和朋友都非常惊异他这种能力。丘吉尔能应付压力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精神的作用。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靠近前线的战壕里立好画架,当炸弹在附近爆炸时,他还出来作画。炸弹爆炸时,他很少躲避,因为当人觉察到炮弹将要爆炸时,是来不及躲避的。正是这种天生的大胆,使他能在危机面前充满力量。但同僚们却说,丘吉尔虽然能很好地抵抗战争的压力,但他却不能消除战争的影响。二战期间,丘吉尔两度犯心脏病,而且还差点儿死于肺炎。
很自然,就是在现在,我们还没有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那么,丘吉尔对待压力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他的回答很简单,“永远不要着急!”丘吉尔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决不要让人看到你在流汗。”
当然,这是丘吉尔自己的一种通俗性总结。他的一位高级助手写道:“丘吉尔对于困难的漠视是一种升华。”丘吉尔在暴乱和危机时的镇定自若,不仅把信心传递给了自己的同事和下属,而且使他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并能够更加专心致志。他的一位秘书写道:“我非常崇拜他那种有条不紊地处理繁杂工作的能力,而且做起来总是那么悠然自得。”
丘吉尔主张镇定,反对急躁,是因为性急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扰乱了做事的轻重缓急,不能使工作善始善终。丘吉尔的镇定自若和悠然不躁,是与他对事物的高度专注紧密相连的,也是他取得成功的众多秘诀中的重要因素。
三、有压力才有动力
受压迫、处困境的人们,只有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才走得通。
——钱三强
有压力就有动力,这是物理学上的一条公理,也是人生的一条公理。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时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忧虑总是永无止境。面对如此多的压力和忧虑,你只能慢慢来。既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那你就应该换另一种心情去面对。
二战时期,米诺身负重任:每天,他必须花长时间整理战争中伤亡资料。
战争在继续,情报源源不绝送来。米诺和同事必须分秒必争,而且一点小错都不能犯,否则就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他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总是小心翼翼的。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下,米诺患病了。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瘦了34磅。他认为,自己就要垮了,几乎不奢望有痊愈的那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诺终于撑不住了,他住进医院。医生了解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米诺,你身体上的病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你心里。我希望,你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沙漏,在沙漏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非你弄坏它,否则你我都没办法让更多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像一个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要去做,但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去做,否则我们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启发了米诺,从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沙漏”做事原理,即使事情成千上万,他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
他反复告诫:“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没过多久,米诺康复了,从此,他学会了如何从容面对自己的工作。
人生在世,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压力。当你学会调整自己,让压力一点一滴而来时,你会发现,压力反而是一种动力;只要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它就会推促着你不断前进。
四、一次跌倒,并不是弱者
很好,百老汇,你也许可以打倒某些人,但绝对不是我。我决心要迫使你向我投降!
——[美]芬妮·赫斯特
有句顺口溜说得好,“天下雨,地上滑,哪儿跌倒哪儿爬”。跌倒了再爬起来,不是逃避失败,而是挑战失败。况且,只要你能够成功,谁在乎你是从哪里爬起来的?因为一次跌倒,并不能表明你就是弱者。
跌倒了,一定要再爬起来!为什么跌倒后可以爬起来呢?这是因为:
首先,一次“跌倒”并不代表永远失败,但你只有爬起来,才能继续角逐人生,躺在地上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所以,你必须得爬起来。
其次,若因跌重了而不想爬起来,那你一定会成为人们唾弃的对象。要不想忍受这种“折磨”,你就得爬起来。
再次,意志可以改变一切,跌倒后忍痛爬起,这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你一旦练就了这钢铁般的意志,还怕下次再跌倒吗?所以,为了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你更得爬起来。
跌倒并不可怕,只要你能重新站起来。就算站起后又倒下了,至少也是个勇者,而决不会被人当成弱者。芬妮·赫斯特以她的奋斗经历诠释了这一点。
1915年,赫斯特来到纽约,她根据自己的观感,写出了描绘生活现实的小说。她白天辛勤工作,晚间则不断编织希望。当希望黯淡时,她鼓励自己:“很好,百老汇,你也许可以打倒某些人,但绝对不是我。我决心要迫使你向我投降!”
《周六晚邮》前后共退了她36次稿,但她不屈不挠,继续投稿。终于,她的小说刊载了。很多人在第一次接到退稿时,可能就要放弃写作,但她在自己的人行道上来回漫步了4年,未曾有这种想法,因为她决心要赢得这场人生奋斗。
她终于成功了。从那以后,出版商争先恐后地拜访她,金钱如潮水般涌去。接着,制片家又发现了她,使得她的收入更多了……
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摔跤或跌倒之时,这就是打击。但有一点需强调,不管你因什么而“跌倒”,也不管你跌得怎样,请记住: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
五、我们赞扬不屈不挠的斗士
你一旦把腰弯下去,你很可能会趴下;直起腰杆,才有希望。
——[泰]施利华
1997年之前,施利华是泰国一家股票公司的经理。那时,股票节节攀升,当时他为公司挣了好几个亿,他本人因此也大发了。
不安分的施利华觉得炒股票没什么,转而炒起了房地产。此时,施利华有点“利令智昏”了,他把所有积蓄都投入房地产生意,还向银行借了大量的钱。他雄心勃勃,在曼谷市郊盖了十几幢豪华别墅,准备高价出售。
但时运不济。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在泰国爆发。别墅卖不出去,货款还不了,银行拍卖了他的别墅,就连自家住房也被拿去抵债了。从此,施利华变得一无所有。
施利华的人生也跟着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从此跌到了最低谷。他说:“我告诉自己必须活下去。我是条汉子,决不能做懦夫。”施利华决定重新白手起家。
他太太是位做三明治的行家里手,太太建议他去卖三明治。就这样,他头戴小白帽,胸前挂着售货箱,在众人面前叫卖三明治。此时,人们很难把他与那些坐在写字楼里的大老板联系在一起。
昔日亿万富翁,今日沿街叫卖三明治,这个新闻被各家媒体报道,一时间在泰国引起了轰动。有人出于好奇,有人出于同情,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希望买份三明治,伸手帮帮施利华。人们尝了他的三明治后,都觉得口味独特。渐渐地,回头客多了起来,生意越做越大。
施利华的奋斗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崇。1998年,泰国《民族报》评选“泰国十大杰出企业家”,施利华竟名列榜首。
施利华说:“人倒霉不一定是坏事,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它。你一旦把腰弯下去,你很可能会趴下;直起腰杆,才有希望。不管在哪个国家,人们瞧不起的不是失败者,而是失败后自甘堕落的人。”
人们称颂施利华,并不是他经商有道,而是他心态积极,个性积极,永不服输;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再攀登。这也许是民众推崇他做“十大杰出企业家”之首的原因。
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面对人生逆境,依然微笑,是一种生命的不屈姿态;面对生活的挫折,依然微笑,是一种灵魂的高贵形式。
——[美]亚伯拉罕·林肯
李常玉,山东诸城人,身体重度残疾。他曾想一死了之,不过,由于手脚不能动弹,最终未“遂愿”。
1993年,副市长王增金探望李常玉,两人曾是桃林工作时的好友。王增金见他后,来了个激将法:“身体残了,腿和胳膊动不得了,还有脑袋不是?那里面装满了林业知识,还怕派不上用场?”经副市长一点拨,李常玉清醒了,原来满脑子被烦恼笼罩,这下透出了理性的灵光。
由于领导加朋友的这层关系,王增金引荐他做城关镇苗木基地的技术指导。在李常玉的指导下,苗木基地前两年就获纯利160余万元,看来,他的事业一片大好。
然而,正在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却日趋恶化。他不得不再一次动手术,以换掉折磨他的粉碎性颈椎骨。手术的成功率仅有40%,他不顾亲人反对,毅然决定做了手术。
手术后刚恢复身体,他就去苗木基地上班。原来,苗木在一个不懂行的人领导下,几乎搞砸了。这次,他主动去找王增金,说“那地方没法干了,你说咋办?”
“你自己干也行嘛!我帮你申请几十亩地,你自己支一个苗圃园。”王增金建议道。
就这样,李常玉成一个地道的私企老板。
有头脑的李常玉,不但自己搞苗圃,还与村民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由他指导花农种花,卖后,他得三分利,花农留七分……就这样不出五六年,他个人的收入已达到了六七百万。
今天,李常玉已干出了一番比健全人还要大得多的事业。试想,假使他没残疾,说不定还做不出今天这样的成绩来。
看来,“苍天有眼”啊,它是在为不幸之人寻求某种奇妙的平衡。当不幸之人失去了某种东西时,老天会让他多得到另一种东西,让他有坚定活下去的办法。所以,当面临压力和困苦时,千万不要丧失活下去的信心,要相信,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七、小有所屈,大才能伸
成大功者,小小顺意不足喜,小小拂意不足惧。
——汤斌
人们在处理利益冲突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处事原则:第一种是逢利必争,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放弃;第二种是小利小事不纠缠,一心奔向大目标。
第二种处事原则拥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可以减少摩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或冲突,使通达目标的道路更加顺畅。其次,即便在无法避免碰撞时,能够以大局为重,暂时避让、妥协,甚至为了大目标,必要时可以牺牲一些局部利益。
众所周知,韩信是一代名将,是个想做大事业的人。但在羽翼未丰之前,他遇到了一个“下三烂”的挑衅——要么从他胯下钻过,要么把他杀了。听了这话,韩信很生气,也很无奈。然而,他遏制了怒火,一头从那人的裆下钻过。结果,轻则避免几年的牢狱之灾,重则免得赔上自己的一条命。
与之相比,“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就没有韩信的大度了。他一时冲动,受不了牛三的纠缠,一刀把他剁杀了。杨志当时是很痛快和解恨,可是不久,官府就找他的麻烦了,他不得不为此去坐大牢。
洪武初年,明太祖任杨宪为中书左臣。但杨宪肚量狭小,嫉妒刻薄,对异己不择手段地加以迫害。汪广洋擢升右丞相,由于他来自地方,不太熟习京官生态,故仍由杨宪独断。但就这样,杨宪仍然觉得汪广洋碍事。他唆使侍御史刘炳两度弹劾汪广洋,结果,明太祖察觉到杨宪的阴谋。审问后,明太祖下令将杨刘二人处死,重新召回汪广洋。
在杨汪对抗中,假设汪广洋忍不住被贬的怨气,得知是杨宪陷害而实施报复,那先倒霉的就是他了。可是,汪广洋还是暂时咽下了那口恶气,待事情败露后,他的冤情也最终得到了伸张。
这样说来,一时遇到了失利,在小事上要忍让,尽量大度些。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缠,甚至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牺牲,才能在曲折中继续前行。“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八、从压力中崛起
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
——任弼时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改做文化学者。他极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看来,应该让儿子梁思成走文化创造之路。
1927年,梁启超写信鼓励儿子:“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在梁启超的精心设计和教诲下,梁思成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30年代,他在大学首创建筑学系,曾为“建筑师”设立过这样的标准: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在众人眼中,显然只有梁思成达到了这样的标准。他对古建筑的研究,对古都文化的描述,以及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使他早已超越单纯的建筑师范畴,而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大师。而这一不菲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梁启超的打造。
早年,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想借此来革新中国,结果以惨败告终。参加者有的被杀害,有的凄惶外逃,这深深地打击了梁启超,使他对政治伤透了心。搞政治失败的教训,大大挫伤了梁启超的欲望。当时,梁先生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再加之思想上的颓唐,使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教训。即:不能让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要让他另辟新途。这不管是梁启超的本意,还是梁思成本来就对政治不感兴趣,都说明了这一点:当人受到重大打击后,有可能修改自己的前行路线。
上述这段历史佳话启示我们:(从业)欲望在受压下,可以不改,但行进路线却可以另选。这也许是人从压力中崛起的一种思路:可以选择压力较小的地方突破。
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因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必会把人唤醒。
——[英]亨利·华兹华斯
26岁时,蒋震从家乡山东来到香港。到港时,他不懂粤语,又身无分文。为了糊口,他曾做过苦力,当过纱厂染工,甚至去过日本当海外劳工。这段时间,他与家人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一个偶然机会,蒋震进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这份工作,成了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边做边学,努力充实着自己,这为他日后发展铺了一条路。
离开港机公司后,蒋震应聘到“石利洛”飞机零件公司,当起了总管,这使他获得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后来,“石利洛”改换东家,他被迫辞职,成了失业人员。
1958年,蒋震与朋友谭雄成立了一家机械修理厂。一年后,他俩推出了系列新产品,但由于技术落后,他们生产的东西销不出去。朋友谭雄见生意不好,心灰意冷,提出退股。
此后几年,蒋震一人单干,但他仍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性能。1965年,他推出了先进的螺丝直射注塑机,获得了第24届工业展览会“最新产品荣誉奖”。之后,他不断革新,改良产品,业务由本港发展到海外各地。从此,奠定了公司的工业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了,石油危机波及香港的塑胶业,上百家塑胶厂因此而倒闭。蒋震的公司也不好过,银行逼着他归还欠款。但蒋震经营有方,很讲商业信誉,于是他的公司得以存续。
经济复苏后,蒋震的公司一飞冲天,光芒璀璨。现在,蒋震公司的机械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公司年销售高达上亿元。
半生沧桑的蒋震认识到,“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必须亲身经历过内心的痛苦与皮肉的磨炼。”
人生千回百转,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时的沧桑,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让人能真正洞悉人生的真谛:只有那些经得住生活考验的人,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