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7900000012

第12章

释应知胜相第二之一

相章第一

此义有四章。一相。二差别。三分别。四显了意依

论曰。如此已说应知依止胜相。云何应知应知胜相

释曰。前说次第有十义。已释第一依止胜相。次应释第二应知胜相。此义有几数。有何名有何相。此三云何可见

论曰。此应知相略说有三种

释曰。此下答前三问。明略说第二胜相数有三。即是三名三相。何等为三

论曰。一依他性相。二分别性相。三真实性相

释曰。此语先显数三及三数所目之名。三相次后文别解。一二三是数。依他分别真实是名

论曰。依他性相者

释曰。此下释三相

论曰。本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差别

释曰。由本识能变异作十一识。本识即是十一识种子。十一识既异故言差别。分别是识性。识性何所分别。分别无为有故言虚妄。分别为因。虚妄为果。由虚妄果得显分别因。以此分别性。摄一切诸识皆尽

论曰。何者为差别

释曰。此不问通性。但问诸识差别

论曰。谓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如此等识。因言说熏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因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因有分熏习种子生

释曰。身识谓眼等五界。身者识谓染污识。受者识谓意界。应受识谓色等六外界。正受识谓六识界。世识谓生死相续不断识。数识谓从一乃至阿僧祇数识。处识谓器世界识。言说识谓见闻觉知识。如此九识是应知依止。言说熏习差别为因。自他差别识者。谓自他依止差别识。我见熏习为因。善恶两道生死识者。谓生死道多种差别识。有分熏习为因

论曰。由如此等识。一切界道烦恼所摄

释曰。一切界即三界十八界。一切道即六道。于此界此道中有三烦恼。即惑业果报此三亦名烦恼。亦名为浊。俗谛不出此等法。即以前十一识摄此等法。以其同性故得相摄

论曰。依他性为相。虚妄分别即得显现

释曰。欲显虚妄分别。但以依他性为体相。乱识及乱识变异。即是虚妄分别。分别即是乱识。虚妄即是乱识变异。虚妄分别若广说有十一种识。若略说有四种识。一似尘识。二似根识。三似我识。四似识识。一切三界中所有虚妄分别。不出此义。由如此识即得显现。虽说如此识摄一切虚妄分别皆尽。执此虚妄分别中。何者为依他性。何者为分别性

论曰。如此等识。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体

释曰。如此等识即显十一识及四识。一切法中唯有识。更无余法故唯识为体。此体由有故异分别性。由虚妄分别性摄故。异真实性。此性非实有实非无故。不免虚妄。此虚妄是其性故。说虚妄分别所摄

论曰。非有虚妄尘显现依止。是名依他性相

释曰。定无所有故言非有。非有物而为六识缘缘故言虚妄尘。似根尘我识。生住灭等心变异明了故言显现。此显现以依他性为因故言依止。譬如执我为尘。此尘实无所有。以我非有故。由心变异显现似我故。说非有虚妄尘。显现此事因依他性起故。依他性为虚妄尘显现依止。说此为依他性相

论曰。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是名分别性相

释曰。如无我等尘无有别体。唯识为体不以识为分别性。识所变异显现为我等。尘无而似有为识所取。名分别性

论曰。真实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尘相永无所有。此实不无。是名真实性相

释曰。虚妄义永不有显现因。由显现体不有故。亦不可得。譬如我等尘显现似实有。由此显现。依证比圣言三量。寻求其体实不可得。如我尘法尘亦尔。永无有体故人法皆无我。如此无我实有不无。由此二种尘无有体故。依他性不可得。亦实有不无。是名真实性相

论曰。由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知摄眼等六内界。以应受识。应知摄色等六外界。以正受识。应知摄眼等六识界。由如此等识为本。其余诸识是此识差别

释曰。此言欲显何义。欲显真实性义。若不定明一切法唯有识。真实性则不得显现。若不具说十一识。说俗谛不尽。若止说前五识。唯得俗谛根本。不得俗谛差别义。若说俗谛不遍。真谛则不明了。真不明了则遣俗不尽。是故具说十一识。通摄俗谛为如十八界具有根尘识。为不尔

论曰。如此众识唯识。以无尘等故

释曰。识所变异虽有内外事相不同。实唯一识。无有尘等别体故皆以识为名。若无尘此识离尘。爱憎等受用云何得成

论曰。譬如梦等于梦中。离诸外尘一向唯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诸尘。如实显现。此中无一尘是实有

释曰。梦中所见有种种差别。并无实尘。悉是识之所作。爱憎等受用此义亦成

论曰。由如此譬。一切处应知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觉人所见尘。一切处唯有识。譬如梦尘如人梦觉。了别梦尘但唯有识。于觉时何故不尔不无此义。若人已得真如智觉。不无此觉。譬如人正在梦中。未觉此觉不生。若人已觉方有此觉。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亦无此觉。若人已得真如智觉。必有此觉。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云何得起比智。由圣教及真理可得比度。圣教者。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识。又如解节经中说

释曰。由此梦譬于十八界等处。应知唯识无尘等。何故引二阿含明圣教。前是略说。后是广说。即以前证后

论曰。是时弥勒菩萨摩诃萨问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缘境。为与心异。为与心不异

释曰。是时有三义。一平等时。谓无沉浮颠倒。二和合时。谓令闻能闻正闻。三转法轮时。谓正说正受。色相者。谓十一切入中。前八入等。此色相是定心所缘境。为心别境别。为是心是境

论曰。佛世尊言。弥勒。与心不异。何以故。我说唯有识。此色相境界识所显现

释曰。佛说唯有识。无尘故。若尔此色是观行人所见。为是何法。如经言。此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实无境界。是识变异所作。先说唯识后说境界识。此二识有何异。欲显有两分。前识是定体后识是定境。此体及境本是一识。一似能分别起。一似所分别起

论曰。弥勒菩萨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与定心不异。云何此识取此识为境

释曰。若有别识为识境。则唯识义不成。若缘自体为境事亦不成。以世间无此类故

论曰。佛世尊言。弥勒。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如此变生显现如尘

释曰。此识如此相貌生。于定中起二种相。一由能取相起不同。二所取相起不同。此二相从一识俱时显现。此青等色相是定境。非所忆持识。由此色不在定处。如前所证后更忆持。无有此义。尘起现前分明显现。此忆持识有染污。此起现前所见分明清净。若汝言闻思二境数数所习。今时已过追更思惟。如昔所见今时重见。是义不然。何以故。此闻思二境。由过去故今则非有。此非有时若似昔起。非昔所见。则唯识之旨于此弥彰。是故唯识义及尘无所有义得成

论曰。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

释曰。此譬为显但有自面无有别影。何以故。诸法和合道理难可思议。不可见法而令得见。犹如水镜等影实无别法。还见自面谓有别影

论曰。定心亦尔显现似尘谓异定心

释曰。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识。二分似尘。此二种实唯是识

论曰。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识义显现

释曰。阿含即前二经。道理谓忆持识过去色。及面影譬等道理。显唯识义

论曰。云何如此

释曰。此问云何言唯有识

论曰。是时观行人心正在观中。若见青黄等遍入色相。即见自心不见余境青黄等色

释曰。若在散心。五识可言缘现在外尘起。若散心意识缘过去尘起。若在观中必不得缘外色为境。色在现前又非缘过去境。当知定心所缘色即见自心不见别境

论曰。由此道理一切识中。菩萨于唯识应作如此比知。于青黄等识非忆持识。以见境在现前故。于闻思两位。忆持意识。此识缘过去境。似过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识义。由此比知菩萨若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义得生比智

释曰。前明十一识。通说十八界。十八界中有根有尘。菩萨于唯识义中应观。定中色既无别境。以定中色比定外色。应知亦无别境

论曰。是种种识前已说

释曰。十一识前已具说。将欲立难故。须先明前已说十一识

论曰。譬如幻事梦等。于中眼识等识。唯识义可成

释曰。前举幻等以譬无别根尘。今欲难唯识有成不成故。须引前所举譬。于十一识中具十八界。前明正受识即六识界。可说唯识义

论曰。眼色等识有色。唯识义云何可见

释曰。此难余十界不应说唯识。前明身识即是五根。谓眼识乃至身识。前明应受识即是五尘。谓色识乃至触识。故言眼色等识。有色有三义。一眼识未生时先已有色。二识变异为色亦是有色。三由有色境。眼识似色起。名了别色。若无色境何所了别。约此十界唯识义应不成

论曰。此等识由阿含及道理。如前应知

释曰。此答向问。由前二经及前所引譬等道理。应作如此知

论曰。若色是识。云何显现似色

释曰。此问若言无别色尘唯是本识。何故显现似色等

论曰。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

释曰。此问若是识变异所作。则应乍起乍灭改转不定。云何一色于多时中相续久住。前后一类无有改转。故知应有别色

论曰。由颠倒等烦恼依止故

释曰。颠倒是烦恼根本。由识变异起诸分别。分别即是颠倒。颠倒故生诸烦恼依他性与分别性相应。即是颠倒烦恼所依止处。由颠倒烦恼。令依他性与分别性相应。颠倒烦恼又是识变异所依止处

论曰。若不尔于非义义。颠倒不得成

释曰。若无互为依止义。则识无变异。于非物中分别为物。不应有此颠倒

论曰。若无义颠倒。惑障及智障二种烦恼则不得成

释曰。若识不变异分别非义为义。岂有颠倒。若无颠倒则不生烦恼。若无烦恼声闻无解脱障。菩萨无一切智障

论曰。若无二障。清净品亦不得成。是故诸识如此生起。可信是实

释曰。若无烦恼岂有圣道。故此义亦不成。是故应信离识无别法

论曰。此中说偈

乱因及乱体  色识无色识

若前识不有  后识不得生

释曰。无中执有名乱。此乱识因何法生。因色识生。何者为色识。若约五识。五根五尘名为色识。此色识能生眼等识。识此色识即是乱因。若此识不起。不得于无中执有。何法名乱体。谓无色识。若约五根即是五识。若约意根但是意识。非法识。法识及色识无色识悉是乱因

论曰。若前识不有。后识不得生

释曰。前识是乱因。若本不有。乱体是果。即是后识。无因则不得生

差别章第二

论曰。云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生处更互密合生

释曰。此五识即十八界。于三界六道四生一切生处。此十八种云何得更互密合生

论曰。具足受生所显故

释曰。于一切生处一刹那中具足有十八界。十八界既不相离能为显因。显更互密合生。又根尘识必不相离。无有受生有根而无尘及识受。余二亦尔。受一必具余二。用余二以显此一。为不相离故得更互密合生

论曰。云何世识等。如前说有种种差别生

释曰。此更问前五识。即十八界摄法已尽。何用更说生后六识

论曰。无始生死相续不断绝故

释曰。为明众生果报。无始以来三世生死相续不断故。须立世识

论曰。无量众生界所摄故

释曰。为明众生果报。有诸界多少不同。如四界六界十八界等故。须立数识摄一切数

论曰。无量器世界所摄故

释曰。为明众生所居处。如人天恶道有无量差别故。须立处处识摄一切处

论曰。无量作事。更互显示所摄故

释曰。为明见闻觉知。各有多种因。此有无量言说作事言说。与见等更互相显示故。须立言说识摄一切言说

论曰。无量摄及受用差别所摄故

释曰。摄约自他摄。受用自他所受用。为明众生各各计我有多种。我所亦然。故须立自他差别识。摄一切自他差别

论曰。无量受用。爱憎业果报所摄故

释曰。善业果为爱。恶业果为憎。众生受用此二业果有无量种

论曰。无量生及死。证得差别所摄故

释曰。此二果中有生有死。初受为生。生后相续为得。将死为证。命断为死。为明众生受用二业果。有生有死。摄一切善恶两道生死

论曰。云何正辩如此等识。令成唯识义

释曰。前说五识义已成唯识。后说六识。云何亦令成唯识

论曰。若略说有三相诸识。则成唯识

释曰。此六识若安立使成唯识有三种道理。道理即是三相。一入唯量。二入唯二。三入种种类。入者通达义。云何入唯量

论曰。唯有识量

释曰。于六识中。若如理研寻。但唯见识。不见余法。何以故

论曰。外尘无所有故

释曰。所识诸法离识实无所有故。说六识唯有识量。云何入唯二

论曰。唯有二。谓相及见识所摄故

释曰。若能通达世等六识。一分成相。一分成见。名入唯二。此义云何。诸识中随一识一分变异成色等相。一分变异成见。故名唯二。由世等六识不出此二识性故说唯二所摄。云何入种种类

论曰。由种种相生所摄故。此义云何。此一切识无尘故成唯识。有相有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故。眼等诸识以诸识为见故。意识以一切眼识乃至法识为相故。意识以意识为见故。云何如此。意识能分别故似一切识尘分生故

释曰。是一眼识。如所应成一分能起种种相。一分能取种种相。能取者即名见。若意识取意识。一切眼等识及法识为相。意识为能见。复次种种相生者。但意识是种种相生。以缘境不定故。其余诸识定缘一类尘。不能分别。能分别则成见。不能分别则成相。由此三相成立。世等六识为唯识此义显现

论曰。此中说偈

入唯量唯二  种种观人说

通达唯识时  及伏离识位

同类推荐
  • Repertory of the Comedie Humaine

    Repertory of the Comedie Huma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寄僧寓题

    寄僧寓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起信论疏

    大乘起信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维洛那二绅士

    维洛那二绅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荣辱

    荣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重生娱乐圈之天后归来

    重生娱乐圈之天后归来

    [新书《星辰王座:绝色逆天幻术师》已发布]她是歌坛顶级天后,在最绚烂的年华含冤而死。一朝重生,成为人人可欺的废柴练习生。失去了绝色容颜?没关系,她的天籁歌声让所有女星都望尘莫及被嘲笑出身卑贱?没关系,她的真实身份尊贵到让全世界都颤抖————————————————一个歌坛天后,重生成废材练习生,重返巅峰故事。QQ群:108464644(验证:夏婉瑛)
  • 扶轮问路

    扶轮问路

    本书是凝结了史铁生近两年来所思所想的二十余篇随笔集。书中还收录了史铁生的十几首诗作。书中,花钱的事、看不见而信、理想的危险、乐观的根据……史铁生通过洁净文字,铺陈着自己对人生、社会、命运、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
  • 末世之湘伊为命

    末世之湘伊为命

    许湘伊的母亲和君澈的父亲带着两岁的许湘伊和七岁的君澈重组家庭,长大后,不知情的许湘伊把君澈当成亲哥哥,君澈却对湘伊产生了男女之情。本以为这份感情要藏于心底,直到,末世降落。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

    选择最实用的方法,创建最优秀的企业!西方的市场营销早已走出了科特勒营销理论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书总结出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来自顶级企业的具体经验,同时又被其他成功企业反复借鉴和使用。
  • 大明奇才

    大明奇才

    江西中部的吉水县文水河畔、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犹如一支巨大的毛笔,笔峰高耸入云,直指蓝天,当地人称之为文峰山。相传,三国时期,关云长兵败走麦城,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关武帝。上天受封成仙之日,路过吉水县境,关云长被文峰山的雄姿所吸引,坐在赤兔马上俯瞰山中景色,不想正赶上城东太平山龙华寺的和尚撞钟,座骑被宏亮的钟声所惊,一蹿直蹦云霄,关云长没有防备,失手掉落了马鞭。马鞭从云端直落而下,不偏不倚正落在文峰山顶上的一块大青石板上。“轰隆”一声巨响,青石板裂为两块,马鞭插入石中,瞬间长成一株青翠欲滴的毛竹。
  • 卡耐基读书笔记

    卡耐基读书笔记

    卡耐基并非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他真正活出了自己的理念,并以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理念——他的著作所引起的热烈回响,对我们这些爱他,且深信“信、勇、爱”乃人类精神泉源的人来说,已是足够的明证。卡耐基源于常理的哲学影响和教育实践,从事实来看,已施惠于千百万人。本书收集并整理了卡耐基曾引用与珍爱的人类智慧的经典话语、词句和段落,结合卡耐基著作中的主题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读书和人生的历程,是与人类历史上那些传承千古、亘古不变的智慧的对话与交流过程,同时体会其著作来自人类精神的源泉与价值。
  • 心律失常(贴心大夫丛书)

    心律失常(贴心大夫丛书)

    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2实用性:学以致用,用得上。一人读书,全家受益,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讲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结合。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临床医生,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等时间等,便于联系,又成了就医指南。这套丛书包括多种病,由于每种病的性质、表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 新时期社会管理总论

    新时期社会管理总论

    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已成为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本书着重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出发,就新时期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社会管理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 小家庭大理财

    小家庭大理财

    创造财富的方法应该是让你的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大多数靠上班挣钱的人从不敢奢望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计划。其实,你越早将收入用于投资,你的工作就会越轻松,同时你也就能尽早地让钱为你工作。现在就检查你的家庭财务计划吧。你不一定要成为一位税务专家,但你需要了解这个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知识可以赋予你自由,而且如果你能够将知识运用自如的话,知识还能赋予你财富。
  • 宝庆会稽续志

    宝庆会稽续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