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9800000051

第51章

观天品之二十九(夜摩天之十五)

又彼比丘共己同侣。于檀越家。先所相识。持戒比丘。以谄诳心。说其过恶。或以嫉心。说其破戒。或以嫉心。说其无闻。或以嫉心。说其行相。语檀越言。汝此门师。毁破禁戒。或说懈怠。无闻无智。愚痴如鸟。少闻少智。彼恶比丘。向他檀越。如是恶说。恒常习近非法境界。何处得修禅诵等业。彼空无物。不坚不实。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妄语言说者  恼一切众生

彼常如黑闇  有命亦同死

语刀自割舌  何云舌不堕

若妄语言说  则失实功德

若人妄语说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炎火口中燃

口中毒是毒  蛇上毒非毒

口毒坏众生  命终堕地狱

若人妄语说  自口中出脓

舌则是泥浊  舌亦如炽火

此如是罥缚  地狱之前使

破坏法桥等  皆是妄语过

彼妄语之人  则非有父母

亦不能持戒  堕于恶道中

若人妄语说  彼人速轻贱

为善人舍离  天则不摄护

自不摄言语  速疾多嗔恚

心[懂-重+隻]多语说  常受诸苦恼

常憎嫉他人  与诸众生恶

方便恼乱他  因是入地狱

彼佛世尊迦叶如来。如是已说。妨废禅诵七种恶法。彼恶比丘。于持戒者。作不饶益。是故天舍。口中生刀。为少利故。他实功德而说言无。彼实无过而说有过。如是之人。是恶沙门。自谓沙门妄语言说。彼人如是常有恶意恶行恶法。彼檀越主。后时知已。心则轻薄。知其谄曲。此第七法。是故比丘。应当舍此第七恶法。所谓悕望饮食供养。皆欲在己

又复第八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何者第八。所谓采集种种宝性造作诸宝。如是比丘。怖畏生死。剃除须发。披服法衣。以信出家。彼生死中。多诸苦恼。略而言之。有二种苦。依阴界入。在三界中。广则五道。又复广者。八大地狱。饿鬼畜生。欲界六天。于欲界中复有枝条种种诸苦。于色界中。复有心苦。无色界中。则有退苦。故欲退时。三昧则乱。如是心者。有无量种分别之苦。彼善男子。观苦恼已。心生厌离。怖畏如是无量过恶。剃除须发。披服法衣。以信出家

又彼沙门。复观余苦。心生怖畏。所谓身苦。身苦二处。谓欲色界。随有身处皆受苦恼。彼色界中。云何受苦。谓于禅中疲惓故起。起彼禅已。身则疲惓。彼欲退时。身威德劣。风触其身。如是风者。本来不触。是故触身则受苦恼。唯除眼触。受乐无苦。则是无记。如是分别。受苦不同。依色身有。彼善男子。如是闻已。知生死中一切苦恼。阴界入聚。和合皆苦

彼观如是无量无边生死苦已。而便出家。既出家已。近不善人。近彼人故。同其作业。闻宝性方。畏何性故。以信出家。闻余性故。更生贪心。或闻金性。或闻银性。或闻宝性。如是闻已。不知厌足。贪火所烧。彼既烧已。共恶知识。行于山中。从山至山。从一山峰至一山峰。如是遍行。在隐密处。贪火所烧。昼夜常苦。无有乐时。以何因缘。如是出家。不念彼性。思惟异性。谓舍身性而不思惟。如向所说。彼人如是心意不正。乱心意故。妨废禅诵。失于善法。彼非沙门。亦非俗人。为求涅槃。是故出家。性鬼所著。则生贪心。贪罥系缚。入于地狱。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观察身性者  即是一切性

欲得涅槃者  调身性非余

若舍离身性  贪着于余性

彼人迷真性  不得脱苦恼

金性则不能  除舍诸苦恼

谛知真性者  得脱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  此苦难得脱

财于王贼火  一切皆怖畏

是故应舍物  如本来无物

舍离则受乐  摄取则受苦

谛知于身性  复谛知性相

喜乐于禅诵  能烧烦恼山

是故黠慧者  观察身摄性

众生知自相  则得涅槃乐

有智之人。如是勤心观此身性。不乐经营金银等性。此是一切在家之人怖畏根本。况出家人。出家人者。一切舍离。彼财物者。一切怖畏。非卖财物。如是得乐。如是财者。则非财物。非财物性。何者是物。谓观身性。若舍身性而乐余性。非于禅诵勤精进也。如是之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故出家人。常应修集禅诵财物。不应求于世间凡物。彼因缘故。能增长爱。是故知足第一财物。余财物者。能令衰恼。此第八法。妨于禅诵。出家沙门。应当舍离

又复第九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何者第九。所谓近王。出家之人不应近王。何以故。近王沙门。一切世人嫌不供养。彼亲近王恶沙门者。悕望财物。或城或村。或多人处。常求财物。不知厌足。若不求者。徒近于王。妨废禅诵。如是比丘。发心欲行解脱之道。而复返入系缚道中。是故比丘不应近王

又复比丘不近何者。所谓比丘不近恶人。彼是何人。谓恶知识。或时染着五尘境界。所谓色声香味触等不善观察。懈怠愚痴。住村中等。一切除舍。不近一切懈怠之人。不近一切谄诳之人。不近一切贪食味人。不近一切商贾之人。不近一切屠猎师等恶命活者。不近一切本性妒人。不近一切邪见之人。不近一切不审谛人。不近一切我慢之人。不近一切卒富贵人。不近一切博戏之人。不近一切酤酒之人。不近一切嗜酒之人。不近一切酒肆之处。不近乐见妇女之人。不近一切淫女主人。不近一切储畜杂货贩卖之人。不近一切厨宰之人。不近一切狱卒等人。不近一切捕鸟之人。不近一切戏论之人。不近一切信外道人。不近一切众所憎人。比丘不应近如是人。或与同住。或共语言。或同道行。一切不应。何以故。多人疑故。若出家人。若离诸过清净之人。皆不应近彼生疑者。谓彼比丘。亦同如是。以彼比丘或近彼人。或同处住。如是比丘。他过所污。是故不应近如是等。何况近王彼近王者。最为凡鄙。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比丘林应住  近王最凡鄙

着袈裟近他  如奴依主命

比丘非近他  尚不应近天

鹅不应近狗  以其净洁故

无我无悕望  心不求一切

怖畏生死者  近王则非善

住园林冢间  若平地若山

则是善比丘  近王则非善

如是种种无量方便舍离近王。若近王者。诸梵行人。悉皆呵毁。所应近者。其唯智王。如是近者。毕竟寂静。近智王故。必得涅槃。随所得处。皆悉不退。近彼智王。则有方便。谓于禅诵。坚固精进。不作余业。妨废禅诵。亲近尊长修习知足。其心调顺。常无贪求。以近尊长。随时咨问。受持不忘。于希有物。不求见闻。不生奇特。近智王者。有此方便。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近尊长供养  随时勤请问

修行施戒智  复亲近智王

天人世间中  能示安隐者

非有中苦缚  世间之凡王

若无苦恼者  此乃名为王

若常受苦恼  不得名为王

比丘应近如是智王。勿近凡王。近世王故。妨废禅诵。若不禅诵。复堕地狱饿鬼畜生。此是世间凡王境界。是故比丘。知此过已。常不近王。住林之人。若亲近王。则非所宜。故应舍离。此第九法。妨禅诵故

又复第十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何者第十。所谓比丘。悕望请唤。贪乐食味。既于境界。正修行已。乃更后时在人间行。舍弃林野可爱之处。复于人中。处处游行。如是比丘。近于放逸。家家村村。从城至城。从多人处至多人处。如是遍行。乐多言说。妄行人中。乐世俗语。乐见亲旧。亲旧知识。详共请唤。得好美食。既得种种美味食已。妄于林中。舍离禅诵。放逸而行。悕望饮食。以常贪着种种食故。不觉身尽。如是着味。悕望请唤。心以为乐

又若比丘。于境界中。不如法行。眼见好色。心爱乐故。则生染欲。悕望乐见。转复爱着。于彼彼处。心生喜乐。如是比丘。行于人中。失自利益禅诵之业。如是失已常悕食味。常到他舍。眼见色故。心生爱乐。如是次第。耳闻于声。心生爱乐。鼻得香已。心生爱乐。如是乐着一切境界。为一切缚之所系缚。为一切罥之所系缚。于一切欲随逐而行。既非在家。复非出家。如是之人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是故不应乐他请唤。乐他请唤。有如是过。是故比丘应观此过。不应常在人中游行。若须行者。有五因缘得行人中。一为病人推求医药资用因缘。得行人中。二为饶益尊长因缘。得行人中。三为佛塔自舍破坏修治因缘。得行人中。四为饶益众生因缘。得行人中。五为他王破其国土。欲化彼王救命因缘。得行人中。为如是因。得行人中。若无如是五种因缘行人中者。是虚妄行。妨废禅诵。如是行者。于老病死悲啼号哭愁苦懊恼。不能得脱。彼恶沙门立沙门者。徒尔出家。是故比丘。若心悕望欲断爱者。心应正观寂静诸根。依凭尊长。附近三宝摄心而行。摄三宝故。拔断一切烦恼使根。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舍离禅诵业  唯贪着食味

是则非比丘  其心如饿鬼

除禅更无乐  智者如是说

离于禅定乐  更无乐可得

愚人舍上乐  唯贪着诸味

如是痴恶人  则得衰恼事

若人乐境界  常依境界乐

增长不善法  命终堕恶道

若人离禅诵  舍持戒布施

刚犷不调伏  有命亦如死

若顺法行已  在世间不死

离法常愚痴  有命亦如死

虽有人皮覆  愚痴同畜生

以智灯光明  不照其心故

若受持戒者  可得名为人

一切破戒者  则如狗不异

若贪不布施  恶行不调伏

则不名为人  摄在饿鬼数

若人无戒智  复无布施宝

彼人虽有命  则与死不异

若行戒施禅  受持念三昧

是人亦名人  应为天所礼

有功德是人  无功德如羊

功德知功德  彼人则名天

如是功德。功德者知。功德人者。一切处乐。若无功德。彼常受苦。是故比丘既闻如是胜功德已。不应贪味。此第十法。妨废禅诵。沙门之人畏生死者。应当怖畏

又第十一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第十一者。谓痴比丘我慢心故。不请问他。内智不开。外向化说言一切智。有一切智。故我能说。我能解义。我能读诵。一切法聚。是我所持。百千法义。我教弟子。更无有人与我等者。自心摄受。复为他人作如是说。彼唯智慢而实无智。彼人常为一切众生。说自功德。是故世间一切闻者。皆生贵重。一切世人。皆作是言。此善比丘。具一切智。如是比丘。更无与等。一切世人。皆如是说。而彼比丘。最无所解。内实空虚。无所知晓。心中无物。犹如空器。亦如秋云。离于禅诵。诸少智人之所供养。唯修禅诵。持戒布施。勤修精进。攀缘善法。智慧毗尼。调伏庄严。安住佛法。勤不休息。大悲熏心。此是沙门所应行法。彼恶比丘。内空无智。如是意念。若我今者见彼比丘。则示我法。如是比丘。轻贱于我。彼檀越家。常供养我。若就彼学。则彼檀越不供养我。轻贱于我。是故我今随自所知所解多少。为他宣说。随彼闻者。解与不解。我终不能就彼而学。如是内空。畏他轻贱。以慢心故。既自不解。不请问他。畏人轻贱。如是慢心。妄语之人。失五学句。何等为五。所谓妄语。彼未知故。是以为他妄语而说。此是彼人破初学句。又复次破第二学句。所谓偷盗。彼不应受他人供养。彼檀越主为智慧故。与物供养。而彼愚人。少于智慧而取其物。如是痴人。则是偷盗。如是名破第二学句

又复次破第三学句。所谓比丘。初出家时。所受学句。依持戒住。缘于持戒。起如是心。我今出家。而彼比丘。若不学问。何有持戒为他说言。我则多知。如是名破第三学句

又复次破第四学句。所谓难问。畏他轻贱。是故谤法。而说非法。言此是法。此是第一毁破学句。如是名破第四学句

又复次破第五学句。所谓彼人不知法故。于同梵行。所说正法。言非正法。作如是言。汝等一切不知深法。汝所说者。非佛所说。彼人如是谤他众僧。作如是言。唯我能知。汝等众僧。一切不知。如是谤僧。畏他轻故。语众僧言。汝说非法。而僧说者其实是法。彼恶比丘。如是则失正法功德。最大妄语。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不请问他。恶业因故

不请问他。复有大过。谓我慢心。我慢心故。不入林中。畏他轻贱。于示道者。而不请问。何者为道。云何心缘。何所攀缘。云何忘失。复摄在心。如是于他不请不问。慢心过故。彼不能得如是道故。心生疲惓。结加趺坐。即尔复起。作如是念。此法虚妄。彼诸比丘。唐为此业。此非是道。实无有禅。无三摩提。亦无禅果。无三昧果。以我慢心。畏他轻贱。如是诽谤。彼邪见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知时离我慢  请问于尊长

比丘勤精进  速得于涅槃

诸从他所闻  皆为他人说

自知离我慢  彼比丘谛知

离慢离大慢  知道知非道

如是知自他  是知足比丘

我慢心甚坚  心囗而愚钝

悕财利供养  则不得寂静

彼以如是不请问他慢故心坚。不能禅诵。如是比丘。常食他食。以存性命。彼人唯有比丘形服名字比丘。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或以心慢。不请问他。是故学者。乃至有命未尽以来。常请问他。如是比丘。心常安乐。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生彼处已。次第乃至到于涅槃。以离慢故

又第十二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第十二者。乐多知识。多知识名。作不饶益。如是比丘。唯增长爱。若有比丘多知识者。则多妨乱。多所作故。妨乱心意。心意乱故。不得禅诵。出家之人。怨亲平等。犹尚不应近一知识。何况复有多知识耶。若懈怠者。唯名比丘。到他舍故。即眼见时。心则动乱。眼见色故眼识异本。心不攀缘寂静之法。不念观察。心不正直。多有言说。见知识已。次第闻声。心则乱缘。有异观察。心不寂静。不寂静故。不寂静观。有所攀缘。若见知识。一念亦妨。况见知识。乃至久时。是故沙门。乃至不用有一知识。况多知识。若有比丘。近知识者。饶人处行。从饶人处。至饶人处。如是游行。念念命尽而不觉知。则失善分。若失善分。最是自诳。乃至不能于一念间修禅读诵。是故比丘。如是学者。增长染爱。不应亲近俗人知识

又若能令未来安隐示涅槃道。导师知识。坐禅同行。则应亲近。何者同行。所谓除灭。一切烦恼。至涅槃城。此是第一胜善知识。余知识者。则是怨家。非真知识。以非真故。则非知识。若见共语共行共业。同有所作。妨废善业。若未来世得其力者。乃名知识。若示梵行。若令修行。或教怖畏。未来之世。示令怖畏。生于地狱饿鬼畜生。名善知识。令身口意造作恶业。到恶道者。一切勿近。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若示未来世  彼是善知识

若能遮恶处  复能救灾祸

常说利益法  利益未来世

彼是善知识  作知识利益

此胜知识。有无量种无量分别。种种说法。非多饮食。礼拜入舍。非示爱声触味香色。得名知识。如是知识非善知识。善比丘者。应当舍离。尚不应近此一知识。况复近多如是知识。生无量过。若有知识。于未来世作不利益。虽名知识。实是怨家。若有比丘。近彼知识。则妨自业坐禅读诵

又第十三。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第十三者。所谓比丘与恶同处。一切比丘与恶同处。妨废禅诵。与恶同处。凡有五种。何等为五。所谓比丘。善持净戒第一善法。有正直心。而与第一破戒恶人同处止住。不得自在。此是第一与恶同处。又复第二与恶同处。所谓比丘不自在过。或自在过。与邪见人。而共相随。若村若城。若多人处。同行同住。此是第二与恶同处。又复第三与恶同处。所谓比丘常自乐数亲旧知识。欲往欲近。与共相随。至在俗时先住之家。此是第三与恶同处。又复第四与恶同处。所谓比丘。畏他轻贱。求知见故。到恶处住论师之所。共相习近。此是第四与恶同处。又复第五与恶同处。所谓比丘。心意动乱不能正行。于先饮食。或卧具等。或先食来。或先饮来。或先卧来。近妇人来。或于先时所受用色声香味触。如是种种。忆念思惟。念境界处。境界处念之所破坏。余一切处。皆悉可避。此境界处则不可避。以是第一最恶处故。以于一切禅诵等业。最为妨故。自余恶处。皆悉可避。唯此一处。最不可避境界之乐。从自心起。分别恶处。最为难避。唯除坐禅三摩提乐正观察念。如是能避。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

不善观察风  所吹炽然火

彼正观察雨  能令灭无余

众生先所起  久时无明暗

如起智慧灯  能令灭无余

欲痴火能烧  地狱愚痴人

智者则不尔  是故得涅槃

如是十三法  智光明能除

是故畏过者  常应勤持戒

拔出自身中  三种过根本

以智慧大火  烧多烦恼薪

如向所说与恶同处。应设方便。一切远离。出家沙门。宁当独行。勿多忆念。亦莫懈怠。本村本城。本多人处。过去乐事。勿忆勿乐。勿念本时节会之日饶人之处。本曾游行。亦勿忆念。悕望欲见。亦勿摄受诸恶弟子。诸恶知识。亦勿亲近。勿乐爱声触味香色。勿生染心。勿不正行。心莫惊动。亦勿悕望。饮食敷具病药所须。勿着种种杂色袈裟。亦勿方便推捣令平。若洗浴时。不以脚足揩踏身体。勿作种种间杂言语。如是烧灭无始闇聚。极恶生死。五道是门。六尘境界。分别焰起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常烧常炙。一切世间愚痴凡夫。处处流转。烧炙失坏。入苦海中。生死转行犹不厌离。舍行持戒。若人生天。第一放逸。后退彼天与先同侣。胜者离别。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受第一苦。悔火所烧。无有救者。放逸所坏。悔火所烧。生在地狱饿鬼畜生。以是等故。诸有怖畏。未来退者。一切皆应修行正法。常不断绝。如是法律。一切如来应正遍知。为放逸天断除放逸。若人生天。一切皆是持戒力故。若有善修善调伏心。如是之人。不得言死。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汝等天众。一切未知。生此天因。戒之轻重。我为饶益。示汝彼业。是故说此十三法门。人天世间。迭互为因。人世界中。则能持戒。天世界中。则不能持。人死生天。若不放逸。退生人中。以是因缘。故说此经。彼佛世尊迦叶如来。利益天人。饶益安乐。乃至涅槃。如是利益一切世间

尔时彼处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并天众等。深生厌离。虽处于欲。而于欲中不行放逸皆悉成就不放逸行。顶礼世尊迦叶佛塔。其心清净。彼一切天。如本来时还如是去

迦叶世尊第六经竟

此法名为六修多罗山树具足地处流行

尔时天众一切皆出迦叶佛塔。问于天主牟修楼陀。而作是言。天王云何知此佛塔。尔时天众。如是问已。牟修楼陀天主告言。汝等天众。一切皆听。我有因缘。先见此塔。我于先时始生此天。放逸而行喜乐境界。五罥所缚。周遍行此夜摩地处。五欲功德游戏受乐。处处而行。从一园林至一园林。从山至山。从岩至岩。从崖至崖。从一花池至一花池。从一峰处至一峰处。多有无量百千天子。为天女众之所围绕。彼天女众。无量百千服饰庄严。在天子前。歌舞喜笑游戏围绕。我于尔时如是遍观。此天世间乐着境界五欲功德。心生欢喜。爱心所牵。我三处行。皆不妨碍。所谓水中在鹅背上。从一鹅背至一鹅背。次复在于鸳鸯背上。从一鸳鸯至一鸳鸯。次复乘鸭在鸭背上。从一鸭背至一鸭背。次复在于莲花之中。从一莲花至一莲花。在水波中。从波至波。处处游戏。随意而行。无有障碍。一切嬉戏歌舞欢笑。心极受乐。如是游行

我既如是。种种戏已。复念余戏谓处陆地乘于殿堂。百千天女。围绕相随。从山至山。从一山峰。至一山峰。从一山谷至一山谷。从一园林至一园林。从一山窟至一山窟。我于尔时。在如是处行不障碍

如是次第。在虚空中。复乘堂殿百千天众而为围绕。作诸天乐。出妙音声。歌舞喜笑游戏而行。遍此一切天之世间。见不可说种种异处。多有七宝光明照曜胜妙之处。如是山峰处处遍见。有百千树。七宝庄严。如是次第。复见有河。百千莲华集在其岸。处处皆有微妙莲华。我共天众。皆如是见在虚空中。如是下观一切诸欲。功德具足

此天世间百千种殿。处处皆饶。我常于中行无障碍。谓在三处水陆虚空。如是游戏种种受乐

我复有时。遂见六山。有六光明。穿空而出。焰色分明。不知何物。我时见已。生希有心。专念思惟。此所见者。昔未曾有。为是何物。如是念已。即并行殿。一切天众。速疾前去。诣六光明。我既到彼六光明所并殿俱堕。我先所有光明威德。一切损减。我于尔时心自思惟。此是何物。是何势力。令我自身并此天众。一切皆堕。威德光明。一切损减。我于尔时既思惟已。于天众中。有一旧天。名无垢广。彼天先见如是六山六种光明。而语我言。天王今者莫有所畏。王则无过。此于天王无有不吉。愿王今听。以何因缘。天王今者并此天众空中而堕。过去曾有无量天王曾于此处虚空中行不能得过。皆如是堕。天王先来未曾得闻。以不知故。欲如是过。即便下堕。威德光明。一切欲灭。此之因缘。我今为说。此处常有六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满足天中之天。一切世间甚实知见。于此山树具足地中。作六佛塔。利益天人。此佛塔者。是所应礼所应供养。礼拜供养。无不得力。何以故。更无胜故。如是佛塔不可得遇。以此因缘。天王今者如是下堕

我时告彼无垢广言。佛在何处。彼无垢广。即答我言。今者悉无。世间之中一切皆无。彼一切知。一切悉见。知欲过恶。知生死中。诸苦恼已。精勤修行六波罗蜜。劫数满足三阿僧祇。得一切智。入于涅槃。此是略说。欲得广闻见此佛塔。更为广说。此六佛塔。今者在于山树具足地处中住

我于尔时闻彼旧天无垢广言。生希有心。见势力已。共彼宿旧无垢广天。并诸天众。到六塔所。到已思惟。为欲闻法度生死故。入佛塔中。入佛塔已。闻如是法。彼佛世尊之所宣说。时彼天众。得闻天主牟修楼陀如是语已。各辞天王。向自地去。牟修楼陀夜摩天王。亦向先来自住之处。说佛塔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薄暮晨光

    薄暮晨光

    年轻漂亮的报社女记者方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具有黑道背景的韩睿,并发现韩的身份神秘特殊。在经过的几次接触之后,方晨怀疑韩睿可能与自己姐姐当年的意外死亡有关,遂有计划地接近韩睿,希望可以查出姐姐的真正死因。然而,在两人共同经历了某些事件之后,她却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高深莫测的男人。可也就在这个时候,方晨得知,韩睿才是杀死姐姐的真正凶手。为查明真相,她陷入韩睿敌人的圈套中,最终导致游艇爆炸,韩睿生死未卜,而她也被绑架,直到一切真相大白。
  • 单读(11-15)

    单读(11-15)

    用全新的视角和文体看世界。中国青年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中国公共社会中清新而令人尊敬的声音。本系列收录《单读》第11辑至第15辑,主题分别为联结/断裂、创造力之死、消失的作家、世界的水手、我们的黄金时代。
  • 外科精义

    外科精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智权变的故事

    明智权变的故事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小学生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 魔尊大人,你家狐狸落跑了

    魔尊大人,你家狐狸落跑了

    小狐狸自从被魔尊大人捡回家就真真成了被捧在手心上的小公举。她也乐得享受如此舒服安逸的小日子。只是天不遂人愿,糟心事儿纷至沓来。真相剥开竟发现他瞒了她一个惊天秘密。她远走,他紧追。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抱得美人归!“大人,小姐打了神界的那个小公主。”“哦,可有受伤?”“回大人,那个公主……”“本尊是问你小姐可有受伤?”守卫:“……”“大人,鬼界之主今日想要来提亲。”侍卫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主子,小心翼翼的说道。“提亲?他看上谁了?”“小,小姐。”“什么!”某个淡定男人立时站起,双眼燃起熊熊怒火,主意居然都打到自己老婆身上了,真是气煞魔也!
  • 倾城恋之儒女冠华

    倾城恋之儒女冠华

    外界传言洛家的十三少自大病痊愈后便从第一纨绔转为清冷的翩翩公子,高岭之花,孤傲不可亵渎……“小洛洛,听说你清冷?”某帝邪魅一笑。洛羽:“这只是个传说!”“听说你孤傲?”洛羽:“这只是个不靠谱的传说!”“听说你是高岭之花不可亵渎?”洛羽:“这真只是个极不靠谱的传说!”某帝:“既然如此,本帝就不客气了!说吧,生一个还是两个?”“本少是男的,咋生?”“呵呵,总要试试嘛!”女扮男装,文可甩笔控美女,武能提刀弑神佛,却偏偏被一个邪魅狂狷的魔帝死死吃掉。从此,上至黄泉,下穷碧落,总有他的生死相随!
  • 反转命运:林书豪

    反转命运:林书豪

    不要只做旁观者,也许你不能复制球场上的奇迹,但你可以在你的领域同样书写传奇!作者从信仰,师长,自我,机遇,友谊等方面,以独特的视角深度解密林书豪成功的原因,让你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方法。
  • 民国奇闻异事录

    民国奇闻异事录

    2010年冬,我闲来无事,刚刚从单位辞职,这个时候,死党俞飞过来找我,说要我陪他去一趟西安城郊的终南山,说这个山上住着一些隐士,有的是故事。那个时候,我接了一个编辑的任务,给一家图书公司写一些文稿,大都是些奇异的人和事,手头正缺素材,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是俞飞的一个爷爷,没有出五服,老头有九十岁左右,手脚利索而且思路清晰,不仅如此,他还有记日记的习惯,当他把那三大皮箱的日记和游记给我们从草屋里间拉到外面时,我和俞飞都惊呆了。老头自我介绍,那些都是从民国开始,他所记录和经历过的种种奇人和异事,现在老了,也回味了几遍,就想找个人把这些东西重新写下来,供人们做为茶余饭后的消遣……
  •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身处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下一切,选择逃避。当我们无法逃避时,我们只能通过重新建立起自身心灵的方式。当快乐、悲伤、忧愁降临到你身上时,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这一切,找到失衡天平的平衡点,那么生活就会多一些简单、多一分快乐。《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是一堂找回内心全新自我的精品课程。
  • 名柯同人:寂静之森

    名柯同人:寂静之森

    本片小说中人物心理描写以及社会环境描写最多,主人生哲学和宿命论的文学精品,不解释,仔细看就是了。一个人失去了什么东西,至始至终只有他一个人最清楚不过。我想写出一个为敢于反抗“宿命”而献身,互相伤害对方,不惜忍辱负重前行,最终却发现自己沦陷于名为“宿命”的沼泽之中不可自拔,原谅命运也原谅自己的集体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