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领导力
什么叫领导力(leadership)?翻开MBA书籍,对领导力的定义比比皆是。比如,“影响一个团队完成既定目标即为领导力”就是常见的几个定义之一。我的定义与此不同,我认为领导力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这四个字不是我随便挑出来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梁先生给这四个字的评价多高啊,“内圣外王”是中国学术的全部!内,自我的修养;外,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领导力。我们讲过佛家“体”和“用”的道理,“体”是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是它自己跟自己的关系,“用”是一个事物外在的用途,是它跟别人的关系。内圣指领导力之“体”,外王指领导力之“用”。
那么,“内圣外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另外重要的四个字:修齐治平。“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无论你是皇帝老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不修身就会失去为人的根本,失去根本或根本不牢,就谈不上建功立业!只有不断修身进德,才可以齐家,才可以治国,才可以平天下。
近代学者熊十力根据《大学》以“修身”为本,而进一步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他说:“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诚,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古人很有意思,“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而已。也就是说,无论你取得多大的功业,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这些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修身!今人读来,固然有些失于迂腐,但是比起那些把权、钱、享受当作目的和最好追求而失去了自我的人,这个“迂腐”实在好上百倍!
我们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四个词暂且放在一边(不是不讲,而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理解起来更困难),先专注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修齐治平”四个字,“修身”即为内圣(其实还应该包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外王。所谓“内圣外王领导力”,就是“修齐治平”领导力。“修齐治平”是有逻辑顺序的,修身之后齐家,齐家之后治国,治国之后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修身就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用现在的语言定义一下“修齐治平”。一定要讲“治国平天下”的话,离我们太远,够不着,没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转换一下,“修身”可以定义为“personal leadership”,就是自我领导,或者说是“自我人格完善”;“齐家”可以定义为“interpersonal leadership”,或者说“团队精神修炼”,讲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广治国“可以定义为“managerial leadership”,或者说“领导下属”,是对人的领导能力;“平天下”可以定义为“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或者说“组织管理”,就是管理一个组织/部门的能力,其中包括人员领导和业务管理。这四个层次,也是由内而外的。
通过这种转换,“修齐治平”也就有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应用意义,这也就是我要定义的“内圣外王领导力”的四个层次。再次借用“体”和“用”的概念定义领导。领导的“体”就是内圣,内容就是修身,逻辑顺序是“由内而外”,想跟别人好好相处,先做到能够领导好你自己,进行自我人格修炼。领导的“用”就是外王,内容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顺序是推己及人,领导别人其实是领导自己的外延,把自己能够做到的外推到去要求别人,能够与人进行团队合作,然后才能领导下属,最后达到管理一个组织或者部门的状况。
现代企业管理和MBA中,对领导力的定义一般都偏向于领导力之“用”,很少有人讲领导力首先是领导人自己的修身,只有中国人传统定义的领导力才把修身放在外用之前的基础地位。的确,如果自己不修自己的身,怎么能领导好别人呢?一个品行不正的人怎么可能对下属有影响力呢?人们有可能因为你的title(头衔)和由于你给别人发工资而怕你,但这不是领导力,只是你的职务权威而已。可是有太多太多人习惯于把职务权威等同于领导力了。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到“修齐治平”。有什么关键的原则呢?(注意,我用的是“原则”而不是“技巧”,我定义的领导力是“道”非“术”,讲原则而不讲技巧。)领导力的“体”是自我人格修炼,就是“修身”,兼而与人相处建立团队精神就是“齐家”,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定义为“修己以敬”。这个词出自《论语》。子路问孔子如何做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果想领导好老百姓、领导好周围的干部,首先要做的是修炼自己。只有修炼好了自己,才可以去领导别人、管理别人。这个概念和逻辑顺序跟我们上边讲的顺序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选“修己以敬”这四个字作为修炼领导力之“体”的过程。“修己以敬”有三个原则,就是“知、仁、勇”。这三个字也出自《论语》,孔子在《论语》里有两三次提到这三个字,都是对君子的定义,“知”就是“知者不惑”,“仁”就是“仁者不忧”,“勇”就是“勇者不惧”。这三个字就是自我修养的三个原则,所以我把它们挑出来作为内圣的方法,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也不是随机选择这三个字,它们其实跟现代的管理词汇很相关。我们都听说过“3Q”或者说“三商”:IQC(Intelligence Quotient),即智商,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多少和对知识的思维及理解能力;EQ(Emotional Quotient),即情商,指一个人自我情绪控制和对团队关系的运作能力;AQ(Adversity Quotient),即逆境商数,或者叫胆商,是一个人面对逆境的抗压能力。我们用这三个指标来定义人才,甚至选拔和培养人才。但是,再仔细看一下,IQ不是可以对应“知”,EQ不是可以对应“仁”,AQ不是可以对应“勇”吗?我们以后会详细阐述“知、仁、勇”。我们把孔子对君子要求的三个原则轻轻一转化,就成了现在企业领导人提高自我修养方面的三个核心原则和方法。
内圣是修身兼与人相处;外王是选拔人才、领导别人,可以对应治国这个层面,治国之后进而领导组织叫做平天下,我们可以把外王这个过程定义为“先人后事”。这四个字来自于我非常喜欢的一本管理书——《从优秀到卓越》①,原文对“先人后事”的定义是:“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他们各就其位,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段话,管理哲理丰富,“先人后事”也是我在管理上最常用的几句话之一。当把团队建立起来之后,你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抓住关键事项,亲自处理,就是我常说的刺猬优势;另外就是领导你的下属。领导下属又有什么原则呢?这里我引入三个字:君、亲、师。也就是领导你的下属有三个原则,或者说要扮演三个角色:第一个叫“为之君”,第二个叫“为之亲”,第三个叫“为之师”。“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是从“天、地、君、亲、师”来的,这五者是古时人们最敬畏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你一定要敬天、敬地、敬君、敬亲、敬师。天地以外,就是君、亲、师。反过来讲,对你的下属你无非是要“为之君”、“为之亲”和“为之师”,这是领导力外用的核心原则。
“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可不是随便来的。另外,“君、亲、师”的确代表了三种迥异的领导风格。“君道”指的是职务权威,讲的是纪律性和执行力,领导人指挥、命令下属按照他的意图做事,或者叫先事后人;“亲道”指的是非职务权威,讲的是情感和信任,领导人首先选定下属,然后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下属自己去思考并做事情,或者叫先人后事;“师道”指的是领导人自己知道怎么做事情,可是他却教会下属,然后让下属自己去完成任务,这是更高一级的领导力要求,也是我们常说的“leader as coach”的道理。除了这三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你还可以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找出其它方式吗?
由此可见,“修己以敬”就是领导者的“体先人后事”是领导力的“用”。“修己以敬”是“先人后事”的基础。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舜的领导方式是“无为而治”,但并不是完全无为,而是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不就是“修己以敬”吗!二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论语·为政》)。这不就是“先人后事”吗!所以我说《论语》是讲领导力的书,孔子是领导力大师!
修身就是先修你自己,然后再跟别人相处,这个阶段就是修己以敬,而齐家治国那部分就叫先人后事。哪三个原则能帮你修炼自己呢?就是知、仁、勇。哪三个原则能帮助你实现先人后事呢?就是君、亲、师。这个框架就是领导力的框架。这个框架外边还有一个圈,我把它定义为“造钟”。这个词来自《从优秀到卓越》一书,讲的是体系和制度,是人和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本来是我们中国人极擅长的,现在我们不妨先拿来主义一下。
知道“7Habits”①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我用的是“7Habits”的框架,我讲的应用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词汇——领导力,而我用的道理和原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词汇。这就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框架为相”。那么,这六个关键词,即知、仁、勇和君、亲、师,它们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如果看的时间长一点,就很容易发现,其实它们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即“知”为“师”之体,“仁”为“亲”之体,“勇”为“君”之体。儒家偏于“仁—亲”,法家偏于“勇—君”,而道家偏于“知—师”。这里的微妙关系要慢慢体会。
以上就是我定义的领导力,就是内圣外王领导力。无论诚意、正心,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前者为内修,后者为外修。掌握了这个道理,人生才能真正平衡而有意义。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做事就是做人!
无为而治与中国式企业管理
做好一个企业,至关重要的无非两个要素:一是管好人,二是管好事。我们姑且把前者称为领导力,把后者称为管理或战略管理,领导和管理是领导人左右互搏或者说阴阳互补的两个方面。
在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时,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儒家、道家和法家本来是差异性非常大的三种思想,可是,它们在实践上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无为而治”。我发现,儒家在领导力方面有比较多的关注,而道家和法家在战略管理方面则有很深刻的思考。而他们的要旨,居然都是无为而治。
儒家和领导力,前文“内圣外王领导力”一节有专门阐述,儒家的领导力本质其实是“无为而治”领导力。孔子在讲述他认为的古往今来最优秀的领导人事例时,谈到舜。舜是什么领导风格呢?“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不就是无为而治吗!舜是如何实现无为而治的呢?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个人修养,我们称之为内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再一个是用人,建立功业,我们称之为外王。“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所以,我们把儒家领导力定义为“内圣外王领导力”。
谈到管理,无非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思考正确的战略意图,二是将战略分解为合适的战术计划,三是建立良好的执行和反馈系统。为了简化,我们选取三个关键词:战略、战术和系统。
刺猬优势战略
儒家和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儒家讲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事无大小巨细,悉以治之。而道家则讲究“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真的完全无为,而是要抓住要害,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人一上台,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该做的事情,所谓“少则得,多则惑”。不要什么都做,不要见什么做什么,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战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