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25700000003

第3章 琴棋书画——方寸间的艺术情思(3)

据历史记载,秦朝丞相李斯以秦国的大篆为主,按照方便识别,尤其是方便书写和推广的原则,对战国以来混乱的文字进行规范。为此,李斯还专门写作了《仓颉篇》。这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李斯主持规范的这种文字,在历史上被称为“秦篆”,为区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为“小篆”。因为李斯是最重要的规范者和书写者,这种文字也被称为“斯篆”。

因为年代久远,小篆留存下来的不多。据说,秦始皇巡游全国各地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通常都会让人在石头上刻字,作为标记。据学者考证,这些文字大多都出自李斯之手。李斯的字具有瘦、硬的特点,是小篆中的正宗。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篆书主要的石刻分布在泰山、峄山、琅玡、芝罘、碣石和会稽六处。其中,琅玡和泰山的两处石刻还能看见,但能辨认清楚的字已经不多了。至于其余四个地方,现在连当年铸刻的石头都找不到了。

秦代虽然明文规定在全国推行“小篆”,但并未因此将以前流行的各种字体毁掉,而是保存了下来。因此,后世有“秦书八体”(即秦代比较流行的八种书法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隶书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隶书。隶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雏形,到秦代基本发展成熟。据古籍记载,秦代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吏,因为犯罪被关押在运杨监狱。他觉得小篆书写起来很困难,就想要创出一种更加简便的书写字体。经过努力,他终于成功了。不过,他发明的这种写法虽然便于书写和识别,但并非正式使用的写法。又因为这种字体主要在下层小吏之间通用,因此被称为“隶书”(即“吏书”的谐音)。

篆书被隶书取代后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古代的文人们将这种优美的文字用于印章,这直接促成了篆刻的兴盛。

汉隶的波磔之美

隶书在汉代发展成熟,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方式。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近两千年过去了,还有很多人模仿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可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书法史上,隶书在汉和唐都比较盛行。唐代的隶书碑刻上,字比较多,而且没有什么变化,比较刻板。因此,学习隶书的人,大多将汉代碑刻作为摹本。为了和生硬呆板的“唐隶”区分开来,汉代的隶书被称为“汉隶”。

相对于书法中的楷书、行书等字体来讲,隶书要难学习得多。不少人在经过艰苦的学习后,都能写一手好的楷书或者行书,但能写一手好隶书的却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汉代的时候,造纸术还没出现,人们写字都是在竹简或者木片上。当毛笔锋落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时候,水平线条会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而横向的水平线在遇到纤维阻碍就会用力。因为纤维阻碍,笔势越到尾端就会越重。应该说,书写材质是构成汉隶波磔之美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发现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同时开始修饰和美化这一水平线,最终形成“波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蒋勋先生对汉隶的这种波磔之美有很精彩的描述。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建筑学者称为‘凹曲屋面’。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宇尾端拉长而且起翘,如同鸟飞翔时张开的翅翼,形成东方建筑特有的飞檐美感。”生动而又形象地解释了汉隶的波磔之美。

汉隶的代表作有《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和《史晨前后碑》等。其中,最卓越的是《曹全碑》。《曹全碑》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碑身两面都刻有隶书铭文。碑的阳面(即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共有20列,每列45字,另一面有5列,每列字数不等。这一重要碑刻在明代中期被发现,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到了明代末年,《曹全碑》碑石断裂,因此人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曹全碑》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隶中的精品,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竞相临摹的对象。

别具一格的魏碑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大动荡的时代,却也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文学艺术家。在书法方面,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行书将我国书法推向另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之后,隶书不再盛行,楷书和行书成为书法家越来越喜欢采用的书写方式。

除了王羲之发扬光大的行书之外,这一时期的魏碑在书法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代政治家,也是著名书法家的康有为对魏碑推崇备至,曾说“(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从康有为的描述中,可以知道,魏碑数量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当时的统治者有关。在北魏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是一个特别开明的皇帝,他迁都洛阳之后,“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原来尚武的风气逐渐消失。一个人如果死后没有树碑立传,在当时是一件特别丢人的事情。因此,刻碑之风愈演愈烈。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楷书虽然已经从隶书中演变出来,但还不成熟。因为这种不成熟,魏碑书法同时蕴含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也更加丰富。《书林藻鉴》中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

魏碑数量众多,有不少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书风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据说,这是因为刻手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文化的工匠的缘故。这些人的“误读”“误刻”,导致了魏碑总体风格上的“粗率”“拙劣”,因此,清代以前的书法家都对魏碑不屑一顾。清朝乾隆、嘉庆以后,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发现这些被“误读”“误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无拘无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机。

魏碑中较为有名的代表作是《吐谷浑墓志》《鲜于仲儿墓志》《元腾墓志》等。

唐太宗与“书圣”王羲之

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奖励农耕,广开言路,实现了唐王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在料理国政之余,唐太宗喜欢书法,常常和大臣们探讨。因为皇帝的喜好,下面的大臣们也竞相学习书法,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

唐太宗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作品,对他推崇备至,曾专门为《王羲之传》撰写了史论。他说,以前的书法家,如张芝、锤孺、王献之、萧子云等,虽然各有成就,却都各有短处,做到尽善尽美的只有王羲之一人。可见评价之高。

唐太宗几乎搜罗了王羲之的所有作品,除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而唐太宗和《兰亭序》之间则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

王羲之在流觞曲水的环境中写成《兰亭序》后,非常喜欢,传给了子孙。到了唐代,这一珍宝被传给七世孙智永。智永当时出家为僧,就传给了弟子辩才。唐太宗经过多方打听,知道《兰亭序》在辩才手中后,就让萧翼前去骗取。萧冀几经周折,终于将它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等分别拓了几本赐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和身边的重臣。唐太宗临终前特别叮嘱将《兰亭序》作为陪葬。唐代末年,唐太宗的昭陵被盗,《兰亭序》原迹一度重现人间,之后又不知去向。因为《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唐代的摹本很多,有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赵模、扬普彻、诸葛贞和薛视等人的摹本,现在流传的是虞世南和褚遂良的摹本。

因为长期沉浸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中,太宗本人的书法也有相当的成就。唐代学者张怀瓘在《书断》中称颂唐太宗“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说唐太宗的书法融合了以前书家的优点,尽善尽美。这当然有所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太宗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颠张醉素

“颠张醉素”是唐代两个著名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的合称。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和李白等人被合称为“饮中八仙”,他喜欢喝酒,喝醉之后常有癫狂之态,因此被称为“张颠”。据唐代学者张怀瓘《书断·张旭》记载,张旭在喝醉后,就喜欢写草书,拿着毛笔特别兴奋,甚至将自己的头沉浸在墨中,因此天下人都称呼他为“张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其草书成就之大。张旭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常常在喝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好像有神助一般,一挥而就,作品一气呵成。张旭在书法上学习草书的创始人张芝,后来又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他觉得自己继承了“二王”的传统,非常自豪,同时结合张芝草书的特点,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被尊称为“草圣”。

怀素和张旭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已经出家为僧,怀素却豪放不羁,照样喝酒,曾经一连醉了九天。一次,他喝醉后在寺庙的数十间屋子的墙壁上提笔疾书,其势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满壁纵横,又恰似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因此,人们称怀素为“狂”。

张旭和怀素的草书,都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并让草书成为主流之一。

颜筋柳骨

到了盛唐时期,楷书达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盛唐时的颜真卿和稍晚于颜真卿的柳公权。柳公权受颜真卿影响,前期书法有颜真卿的痕迹。因为他们都是楷书大家,后世将他们并称为“颜柳”。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雄健,因此人们又将他们合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自幼喜欢书法,曾得到过草书大家张旭的指导。此外,他对以前著名的书法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等人的作品都潜心钻营,之后融会贯通,终于创造出了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颜真卿的楷书庄严雄伟、笔力强健,结构上方正茂密,既有棱角,又不失雍容圆润。颜体竖笔尤其值得一提,刚中有柔,富有弹性,力道浑厚,更增加了宏大的气势和圆润浑厚的美感。

颜真卿在行书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他的《祭侄文稿》,被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作品写于安史之乱时,他的兄弟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起兵反抗,最后被安禄山杀死。颜真卿听到这一噩耗之后,悲痛不能自已,连夜写下这一千古之作。因为写的时候很悲痛,泪水浸润了纸,颜真卿也不重换,一笔抹掉,接着往下写,这倒让这幅充满深情的作品增加了很多艺术魅力。也因为其笔随意走,没有固定的笔法,这幅作品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难以临摹。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竹山堂联句诗帖》《祭侄季明文稿》《颜氏家庙碑》等。

柳公权原本只是一个小官,唐穆宗偶然看到他的笔迹之后就将他召到长安,封给高官。柳公权为人正直,一丝不苟,并将这种精神灌注到了自己的书法中。“心正则笔正”的著名说法就是他提出来的。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之后自成一家。相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来讲,柳公权的楷书字体稍微清瘦。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通病,字体结构均匀,有魏碑斩钉截铁的气势,骨力遒劲,为众多书家推崇。

柳公权虽然与颜真卿并称,但他的书法造诣不如颜真卿。他的楷书有欧阳询的痕迹,往往会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不像颜真卿的字,浑厚宽博,总体上给人以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也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玄秘塔》和《神策军碑》。

宋代皇帝与“尚意”书风

到了宋代,制墨、造纸、制笔等工艺有了很大的突破,人们学习书法的条件更好了。宋代的统治者大多比较开明。鉴于唐灭亡于藩镇,宋代建立之初就制定了制约军人的制度,同时大力提倡文治。在宋代,一个将军打了大胜仗,还不如一个状元风光。

宋代的很多皇帝都很喜欢书法等艺术,其中宋徽宗赵佶尤为典型。宋徽宗是一个很昏庸的皇帝,他重用高俅、蔡京等奸臣,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自己也沦为阶下囚。不过,宋徽宗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很高,他创立的“瘦金体”,在我国书法史上别具一格。

宋代的很多皇帝都像唐太宗一样,也喜欢搜罗各种书法和绘画作品。不过,和以前的帝王将这些作品据为己有,秘不示人不一样,他们对此大力提倡和推行,还让人将这些艺术品加以刻帖,向天下的百姓推广。宋太宗就曾将所藏历代法书交付侍书学士王著鉴定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椎拓成帖,产生了第一部丛帖《淳化秘阁法帖》。后来又编纂印刷了《大观帖》等作品。从此之后,印刷各种字帖在宋代蔚然成风。虽然有的人指责王著的编纂杂乱,没有系统,但这种做法无疑对当时书法的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类推荐
  • 味道之味觉现象

    味道之味觉现象

    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畲族长篇叙事歌谣(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王歌》,它是以追述和歌颂畲族祖先业绩为主的历史长歌,是畲族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首先叙述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接着记述了龙麒平番建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上古高辛帝时,番王犯境,龙麒自愿领旨,奋勇征番,斩杀番王,胜利归来。高辛帝封龙麒为王,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公主婚后生下三男一女。高辛帝赐其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一女因许配给钟志深,即姓钟。盘、蓝、雷、钟自成为族——即现今的畲族。歌中对族内婚、传师学师习俗等,作了详细的叙述。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中纺织业率先发展且占有优势的国家,中世纪意大利曾以其毛织业的率先发展而致富,并享誉全欧,在欧洲毛织业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其原料和产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外向型特征,使得最初由毛织业构建起来的经济链条因缺乏国内供、产、销的联系而十分脆弱。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热门推荐
  • 你好,冠军

    你好,冠军

    五年前,他是赛道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是观众席上摇旗呐喊的素人。五年后,他是赛道上受人追捧的王者,她褪去青涩成为成为荧幕影响深广的新生代演员。这是一场为爱为梦的追逐,在追逐的这些年我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
  • 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

    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

    选自世界经典名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童话寓言故事中的代表之作,故事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寓意深远,小故事中隐喻着大道理、大智慧,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又可在欢笑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其蕴涵的哲理,并从中获益。
  • 烹饪制作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烹饪制作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烹饪制作小窍门》介绍了在从事烹调过程中所用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常见的专业术语、烹制法,以及味型等,让读者在操作时能加深理解。书中主要介绍了常见菜品的制作,介绍的原料以常见的海鲱、鸡、鸭、鱼、肉、时令蔬菜等为主,介绍了传统的川菜、粤菜、创新的重庆菜、江湖菜以及返璞归真的农家菜,满足消费者追求奇、新、异的消费心理。
  • 清风亭稿

    清风亭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娇宠田妻:农家小织女

    娇宠田妻:农家小织女

    号外号外,阿雪回归云起,【新书《重生五零巧媳妇》已发布】求收藏推荐堂堂纺织世家继承人,穿越到异世农家成为寄人篱下的小孤女,养母刁钻刻薄,养父阴险狡诈,姐姐蛮横不讲理,哥哥更是一心占便宜,这样的日子可要怎么过下去?某女握拳,小可怜又如何,她非要凭借一双巧手,织出个锦绣前程。喂,那个冰块儿脸的帅哥,你成天往本姑娘身边凑,是个什么意思?看小小织女,如何携手冷魅世子,共创属于他们的繁华盛世。
  • 火影之黑色羽翼

    火影之黑色羽翼

    无意穿越到火影的世界,却没想到却和四代做了同门,这可怎么搞啊,什么,要我当四代火影,那怎么可能,我才不干这傻事呢。
  • 弃女重生:首辅养成计划

    弃女重生:首辅养成计划

    重活一世,她不复仇,只想找一个良人过好这一生。阴差阳错嫁给了浪荡子,这日子,怎么跟说好的不一样?她也想,不负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明望族

    大明望族

    谚云: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与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六大世家。大明中叶,世家郡望早已凋零,沈氏分支立足松江,名声鹊起,为当世显赫望族。只因一现代灵魂,回到至五百年前,重生到祖宗身上,混个了风生水起。*《登基吧,少年》2019年1.11起点首发,可以开养了,^_^
  • 高冷男神VS蜜桃娇妻

    高冷男神VS蜜桃娇妻

    她被当成商业联姻的棋子,离婚前夕,用尽各种方式讨好他。“太差。”男人冷漠道。“你!总之本姑娘赖上你了,若不答应把那块地让给温家,这婚我就不离了。”女人恼羞成怒。“正有此意。”男人唇角扬起一抹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