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
赐图空国师诏 【开泰二年】
朕闻上从轩皇下逮周发皆资师保用福邦家斯所以崇德象贤亦不敢倚一慢二者也今覩大禅师识超券内心出环中洒甘露于敬田融葆光于实际总持至理开悟众迷朕何不师之乎 【图空国师胜妙塔碑】
戒公事造次诏 【太平十年】
汉儿公事皆须体问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 【契丹国志七】
征女真诏 【天庆五年】
女真作过大军翦除 【国志十】
制
遗制 【会同十一年】
永康王太圣皇帝之嫡孙人皇王之长子太后钟爱羣情允归可于中京即皇帝位 【通鉴后汉纪二 国志四】
按通鉴永康王兀欲集蕃汉臣于府署宣契丹主遗制胡注遗制兀欲自为之也
谕
诣汉军行营宣谕 【天庆五年】
韩汝诲
将士离家暴露日久风霜之冻诚可怜悯今女真远遁不可深入并令放还 【国志十】
表
遣使诣后唐上表 【天显二年】
虚文进
顷以新州团练使李存矩提衡郡邑掌握恩威虐黎庶则毒甚于豺狼聚赋敛则贪盈于沟壑人不堪命士各离心臣即抛父母之邦入朔漠之地几年雁塞徒向日以倾心一望家山每销魂而断目李子卿之河畔空有怨辞石季伦之洛中莫陈归引近闻皇帝陛下皇天眷命清明在躬握纪乘干鼎新革故始知大幸有路朝宗便贮归心祇伺良会臣十月十日决计杀在城契丹取十一日离州押七八千车乘领十五万生灵十四日已达幽州云 【旧五代史本传】
按旧五代史曰明宗即位之明年卢文进自平州率所部十余万众来奔行及幽州先遣使上表洎至洛阳授滑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岁余移镇邓州
书
复晋求修旧好书 【会同八年】
已成之势不可改也 【国志二通鉴后晋纪四】
按国志晋帝至澶州辽帝屯元城别将攻太原晋诏刘知几杜威马全节张彦泽等将兵拒之于黎阳复遣译者孟守忠致书于辽帝求修旧好复书云云
使遗乐寿监军王峦请举地内附书 【会同十年】
地中契丹兵不满千人乞朝廷发轻兵袭之己为内应又今秋多雨自瓦桥以北积水无际契丹主已归牙帐虽闻关南有变地远阻水不能救也 【通鉴后晋纪六 旧五代史晋少帝纪】
按通鉴开运三年契丹使瀛州刺史刘延祚遗乐寿监军王峦书请举城内附云云旧五代史载文略异
复后晋杜威书 【会同十年】
赵延寿
久处异域思归中国乞发大军应接拔身南去 【通鉴后晋纪六】
按通鉴开运三年有自幽州来者言赵延寿有意归国枢密使李崧冯玉信之命天雄节度使杜威致书于延寿具述朝旨啖以厚利洛州军将赵行实尝事延寿遣赍书潜往遗之延寿复书云云朝廷欣然复遣行实诣延寿与为期约
致宋帝书 【重熙十年】
兴宗
李元昊于北朝为甥舅之亲设罪合致讨曷不以一介为报况营筑长堤填塞要路开决塘水添置边军既稔猜疑虑隳信睦傥思久好共遣疑怀以晋阳旧附之区关南元割之县见归敝国共康黎元 【国志八】
按国志帝遣萧英刘六符往宋求石晋所割瓦桥关十县其书与二十卷有异故录
致宋仁宗书 【重熙十三年】
兴宗
蠢尔元昊早负贵朝迭遣林牙赍诏问罪尚不悛心近诱过边民二三百户今议定秋末亲领师徒直临贼境又云恐因北军深入却附贵朝或再乞称臣或依常作贡缅惟英晤勿赐允从 【通鉴长编】
又书 【重熙十四年】
兴宗
元昊纵其凶党扰我亲邻属友爱之攸深在荡平之亦可藩服乱例程贡修之不谨亲邻协力务平定以斯宜 【通鉴长编】
再报西征书 【重熙十八年】
兴宗
元昊伺窥边事特议讨除再幸边方欲歼元恶而夏国驰告元昊云亡嗣童未识于矜存狡佐犹怀于背诞载念非缘逃户可致亲征熟料凶顽终合平荡苟欲稽于一举诚无益于两朝 【通鉴长编】
遗晋太后书
太宗
吾有梳头妮子窃一药囊以奔于晋今皆在否吾战阳城时亡奚车十乘在否 【旧五代史晋家人传】
报晋少帝书
太宗
比欲许尔朝觐上国朝臣寮奏言岂有两个天子道路相见今赐所佩刀子以慰尔心 【旧五代史晋少帝纪】
按史云帝以契丹主将至欲与太后出迎彦泽先表之禀契丹主之旨报云云
赵行实自燕回得书
赵延寿
久陷边庭愿归中国乞发大将遣接即拔身南去 【旧五代史八十四】
上京回书
李良嗣
隔于素昧未相致于礼容酌以权宜在交驰于使传共计成于大事盍备露于信华 【燕云奉使录】
按录云李良嗣时在上京作诗诗见文存主令契舟吴王妃起舞献酒酬酢甚欢回书云云
檄
暴晋出帝之恶于天下檄
暴晋出帝之恶于天下檄
太宗
纳叔母于宫中乱人伦之大典 【新五代史晋家人传】
杂着
伴宋使纪程
伴宋使纪程(刘经)
伴宋使纪程(牛营)
伴宋使纪程 【统和二十六年】
李询
灵河有灵锦显霸四州地生桑麻又东至黄龙府一千五百里为东京又东至高丽女贞四千里东北至辽海二千里 【乘轺录】
按续谈助三乘轺录大中祥符元年知制诰路振作原注自灵河已下接伴副使李询言询尝使高丽经女贞涉灵河凡五十程钱大昕宋奉使诸臣表失载
又
刘经
辽海即辽东也乐浪玄菟之地皆隶焉北至上国一千里即林胡旧地本名林荒虏更其名曰林潢府国之南有故也潢水西至炭山七里山北有凉殿西北至刑头五百里虏小暑即往凉殿大热即往刑头东北百余里有鸭池鹜之所聚西南至山后八军八百余里虏之兵欲南牧皆集于幽州 【乘轺录】
按原注辽海已下事馆伴使刘经言
又
牛营
崧亭关在幽州东二百六十里虎北囗在幽州北三百里石关门在幽州西一百八十里虎北囗东三十余里又有奚关 【乘轺录】
按原注崧亭石门奚关路幽州客司牛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