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天以六六之节者。十干主天。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也。人以九九制会者。人之九窍九藏。以会合生五气三之数也。灵枢经曰。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言人亦有六六之节。以应天六六之数也。
按下文曰。地以九九制会。盖人有九窍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会。而后言地以九九制会也。按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天之十干。成六六之节以应一岁。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五营运大论云。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
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脏也。然人之五脏。地之五行。皆由天之十干所化。故曰六节脏象论也。夫人之五脏。又化生六气。六气者。即末章之所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是也。盖人之五脏。应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气。复应天之六气。气亢害而无承制。则为病矣。夫先以九九制会。以应六六之节者。言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六节。而皆合乎生五气三之数。)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
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昭、明也。遂、因也。言六六之节。所以正天之度。盖岁有三百六十五日。而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也。九九制会。所以纪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制、度也。天度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日行一度。一岁而一周天。月日行十三度。一月而一周天。盖以天之度数。以纪日月之行也。气数者。生五气三之数也。化者。阴阳之化。在天而成六六。在地在人而成九九。皆阴阳气化之为盛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余气而盈闰矣。(此复申明天度。以纪日月之行也。行有分纪者。谓日月之行有分野纪度。周有道理者。谓日月之周天。有南道北道之理路也。按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于地。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
日月皆右行于天。一昼一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有奇也。故日一岁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以二十九日有奇。故有大月小月也。每岁朔虚五日有奇。故止三百五十四日。又气盈五日有奇。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每岁连闰共计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也。汉律志云。日月五星。从西而循天东行。天道从东西行。一昼一夜。
日月随天西转一周。如蚁行磨上。磨转一回。而日往东行止一度。月从西而东行十三度。故月行疾。而一月与日一会而一周天。是以每岁冬至夏至。日行有南道北道之分。每月上弦下弦。而月有南道北道之分也。)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立端、竖端正之木。以正天表也。上古树八尺之臬。度其日出入之影。以正东西。参日中之影与极星。以正南北。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余四分度之一。推日月行度之有奇。气盈五日之有余。朔虚五日之有余。推而算之。以终一岁之数。以终天道之周。而天度毕矣。)帝曰。余以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帝复以九九之数。
以合六六之数而为问也。)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首言人之九九。以应天之六六。此言地之九九。以应天之六六也。)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此言天以六六为节。而成一岁也。十干主天。故曰天有十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此言地之九九。人之九九。而通乎天之六六者。皆本于阴阳。阴阳者。五行所生之三气也。是以地之九州。人之九窍。皆通乎天气。盖天有此三气。
地有此三气。人有此三气也。)故其生五。其气三。(生五者。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也。气三者。五行所生三阴三阳之气也。承上文而言。以五行所生之三气。而后能合六六九九之数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以此三气。
三而三之。以成天之六气。地之六气。人之六气也。天之六气者。以冬至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厥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所谓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也。地之六气者。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
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此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也。人之六气者。脏腑三阴三阳之气也。
是以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也。)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再以天地人之六气。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九九分为地之九野。人之九藏。盖以九州配九窍。九野配九藏。故曰九野为九藏也。以地之九州。
通乎天气。天之三气。分为九野。是地以九九制会。而合天之六六也。以人之九窍。通乎天气。天之三气。分为九藏。
是人以九九制会。而合天之六六也。高士宗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附城郭者也。胀论曰。胸腹、肠胃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盖以九野在内。九州在八方之外。九藏在内。九窍在形身之外。故曰。九野为九藏也。以九野之草生五色。普遍于九州八荒。是五色之变。不可胜视矣。五气五味。藏于心肺肠胃。外使九窍之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此五味之美。不可胜极矣。是人之九窍。与天气相通。而九藏之又与地气相通也。)故形脏四。神脏五。
合为九藏以应之也。(形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藏者。藏五脏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五脏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以养五脏之神气。故以形藏神藏。合而为九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按脏腑各六。止五脏藏神。肠胃膀胱。受盛水谷。胆乃奇恒之府。不藏有形。三焦虽主决渎。乃无形之气。而亦不藏有形者也。故以九藏在内。以应九野。九窍在外。以应九州。而王氏诸贤。
妄以头角耳目为形藏。即三部九候论之所谓天以候头角之气者。候足太阳膀胱之气也。地以候口齿之气者。候足阳明胃腑之气也。小肠之脉。至目锐 。却入耳中。人以候耳目之气者。候手太阳小肠之气也。岂可以头角耳目为形藏乎。张兆璜曰。若谓耳目口齿。是属九窍而非九藏矣。)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三五十五日为一气。每一气盈二十一刻有奇。合气盈朔虚而生闰。故曰。积气盈闰也。此以下论五运之主岁主时。各有太过不及。故复设此问。)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上帝贵道而秘密。师所以传教者也。莫子晋曰。上帝、天帝也。天不言而四时代序。惟师能阐明而传道之。)帝曰。请遂言之。(王氏曰。遂、尽也。)岐伯曰。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月令曰。立春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
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故五日谓之候。候物气之生长变化也。三五十五日而成一气。六气九十日而为一时。四时合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以四时之气。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此论五运之主岁也。甲己之岁。土运主之。乙庚之岁。金运主之。丙辛之岁。水运主之。丁壬之岁。木运主之。戊癸之岁。火运主之。以五行之相生。沿袭而各主一岁。一岁之中。所主之气而皆治之。终期年之三百六十日。
五岁一周而复始也。时立气布者。一岁之中。又分立五运所主之时。而分布五行之气。五气相传而如环无端。其候环转之气。亦如五岁沿袭之法同也。)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每岁有六气之加临。
五运之太过不及。气有盛衰。则虚实之乘侮胜复所由起也。岁气之盛虚。主民病之生死。故不知气运者。不可为良工也。)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五运之始。始于甲己化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复生土。五岁而右迁。如环无端。五行所主之岁。而各有太过不及。)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五运之气。五岁更立。太过之年。则胜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不及之年。则为己所不胜而胜之。己所胜而侮之。故各有所胜也。所胜之气。不务其德。则反虚其本位。而复受其乘侮。此盛虚之变。理之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
无过者也。(无太过不及之岁。是为平气。故曰无过者。谓不愆常候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此篇乃岁运之提纲。后天元纪、五营运、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至真要诸篇。详论天地。有淫胜郁复之变。生物有草木昆虫之眚。民病有胸胁腹背之灾。故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此言五运之所胜也。春应木。木胜土。长夏应土。土胜水。冬应水。水胜火。夏应火。火胜金。秋应金。金胜木。所谓得五行之主时而为胜也。春木合肝。夏火合心。长夏土合脾。秋金合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