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水合肾。各以四时五行之气。以名其藏焉。)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
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此论岁运之气至。有太过不及。而皆归始于春。盖春为气之始也。六元正纪大论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是以春未至而天气温和。此为至先。运之太过也。主岁之气太过。则薄己所不胜之气。而乘侮己所胜之气也。至真要大论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如所主岁运之气。惟太过淫胜而不分。则民之邪僻内生。虽有良工。不能禁也。下经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是以太过之岁。如木淫不政。冲阳绝者。死不治。岁火太过。太渊绝者。死不治。故不及之气。止云所生受病。而不致于工不能禁也。)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春已至而天未温和。是至而不至。此谓气之不及也。主岁之运气不及。则所胜之气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如岁木不及。则己所胜之土气妄行。而所生我之水气受病矣。木火之气虚。则己所不胜之金气。薄而侮之也。名曰气迫。谓主气不及。而所胜所不胜之气。交相逼迫也。)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此复申明气淫不分之义。所谓求其至者。求其四时之气。应至而至之时也。谨候其春夏秋冬之时。则春时之气。
可期而温。夏时之气。可期而热。秋时之气。可期而凉。冬时之气。可期而寒。失时反候。而五行所主之时气不分。以致邪僻内生。而工不能禁也。朱济公曰。此节添一也字有意。)帝曰。有不袭乎。(袭、承袭也。木承水而王于春。火承木而王于夏。土承火而王于长夏。金承土而王于秋。水承金而王于冬。五运之气。交相沿袭而主治也。)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言苍天之气。四时代序。自有经常。然五运之气。有德化政令。
变异灾眚之不同。设有不袭。是谓反常而变易矣。变易则为民病之灾眚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
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五运相袭。气之常也。反常则为变易矣。
变常之气至。则为民病矣。如春木主时。其变为骤注。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湿土。变气为主气之所胜。而民病则微。
如变为肃杀。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燥金。变气为主气之所不胜。而民病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变易之气至。
非其克我之时。为病则微。当其克我之时。为病则甚。)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此复言地气与天气相合。而后化生万物之有形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浓。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盖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合而化生万物。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物变已成而后定名。此皆天地之运。阴阳之化。然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故帝设此问焉。)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所谓太虚辽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万物咸章。故曰大神灵问。神灵、指天地阴阳而言。言大哉天地阴阳之问也。
陈其方。言其略也。)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草者。五谷五菜。概及果木而言也。盖天三生木。故先言草木。而及于昆虫万物也。草生五色者。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色为黑。其化为肃。物极而象变。不可胜视也。草生五味者。其味为酸。
其味为苦。其味为甘。其味为辛。其味为咸。以草生之五味。而及于五菜五谷。五果五畜之美。不可胜极也。)嗜欲不同。
各有所通。(言人之嗜欲不同。而五味各归所喜。如苦先入心。酸先入肝。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以养五气。
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气从外窍而内入于心肺。心肺居上为阳也。心荣色而华于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声。故音声能彰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地位居下。而处乎天之内。故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脏之气。气得味养。则阴阳和而相生矣。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气和津成。而五脏之神乃自生矣。济公曰。神气为阳故曰生。津液为阴故曰成。)帝曰。藏象何如。(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像。以应天地之阴阳也。)岐伯曰。心者。
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在体为脉。故其充在血脉。其类火而位居尊高。故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气。夏主火也。济公曰。荣为根。卫为叶。荣血为阴阳血气所生之本。)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肺主气而藏魄。故为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皮毛。故华在毛。充在皮也。藏真居高而属阴。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秋主肺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冬令之时。阳气封闭。蛰虫深藏。肾主冬藏。故为蛰封藏之本。盖蛰乃生动之物。以比生阳之气。至春一阳初生。而蛰虫复振矣。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液而藏之。故为精之处也。发乃血之余。血乃精之化。故其华在发。肾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肾为阴脏。而有坎中之阳。故为阴中之少阴。而通于冬气。冬主水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之本。肝藏魂。故为魂之居。爪者筋之余。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酸者木之味。苍者木之色。木旺于春。阳气始生。故为阳中之少阳。以通于春气。张令韶曰。罢同 。书曰。有熊罢之士不二心之臣。肝乃将军之官。故为罢极之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足太阴独受水谷之浊。为转输之官。肠胃主受传水谷。三焦主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府。故皆为仓廪之本。脾藏荣。故为荣之居。器者。
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气。脾能运化糟粕。转味而入养五脏。输出腐秽于二阴。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也。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此节指脾而言。以肠胃三焦膀胱。并受传水谷之精粗。故总为仓廪之本。受浊者为阴。故曰至阴之类。)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
皆归始春。)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此论脏腑之六气。以应天地之六六也。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故者。承上文而言。
人之脏腑。以应三阴三阳之六气也。一盛病在少阳。少阳主春升之气也。太阳主夏。阳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阴阳。惟阳太盛。名曰格阳。盖阳主在外。阳格于外。不得三阴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阳之太过也。)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寸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以候三阴之气也。厥阴主乙木春生之气。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之气少阴。四之气太阴。四盛以上者。人之阴阳。惟阴太盛。名曰关阴。盖阴气主内。关阴于内。不得三阳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阴之太过也。此论寸口人迎之病脉。以应四时之三阴三阳。即四时之六气不平。而亦为三阴三阳之民病也。故六微旨大论曰。至而不至。来气不及。未至而至。来气有余。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灵枢经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上下相应者。脉口与人迎平等。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此言天地之阴阳。以应人之脏腑。
脏腑之六气。以应天地之阴阳也。)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俱四倍以上者。阴阳俱亢极也。赢、盈同。极、至也。盖天有阴阳。地有阴阳。阳盛之下。阴精承之。阴盛之下。阳气承之。阴阳承制。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阴阳和平。是为无病。如阴阳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于天地阴阳精气之承制。则死矣。此即六微旨之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