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21100000025

第25章

雜篇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晝然知者去,其妾之絜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鞅掌之為使。居三年,畏壘大穰。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大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役,徒也。門人,弟子也。偏得,獨得也。臣,僕也。晝然,分明之意,絜然,慈柔之意。擁腫,鈍朴也,鞅掌,猶支離也。灑然異之者,言見其瀟酒有異於人也。歲計有餘者,久而有益也。尸祝社稷,只是敬祀之意,四字輕重一般,如此下語,皆是其筆端鼓舞處。南面者,必其所居向南。不釋然,不樂也。春秋之所以得而然者,天為之也,故曰豈無得而然哉。大道已行矣,大道,自然也,此蓋自然無心之喻。尸居環堵之室而自託於猖狂,與百姓為一人,皆不知其所行為何如,故曰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如亦往也。言與世相忘也。俎豆,猶言位置也。杓,小器也。必我淺而易見,故人得以知之,如釋氏言我脩行無力,為鬼神覷破是也。不釋然於老聃之言者,恐負吾師之誨而不樂也。

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狐為之祥。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况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罔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於其辯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簡髮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宂阫普回反又音裴。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未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鯢鰌雖小,可以主尋常之溝;狐雖小,而可以主步仞之山。此言地無細大,皆有所尊也。先善與利,言名出則利入也。堯舜之時,其於賢能亦然,言人有賢能之善,則人必尊敬之。今畏壘之地雖小,而其敬賢之心亦與古同,謂夫子當聽從之也。函車吞舟,函亦吞也。介,獨也。碭,流蕩也。此喻名見於世能害其身也。全其形生,長生久視者也。藏身不厭深眇,欲遯世而無名也。二子指堯舜也。以堯舜為辯,猶垣墻之上將欲種草,無此理也,謂引證失其宜也。簡髮而櫛,數米而炊,形容其屑屑容心之意。舉貴則民必爭,以知為任則民愈詐。之數物者,言以上數事也。民於利甚勤者、言為生甚苦也。阫,墻也。日中穴墻,即晝為盜也。千世之後必有人與人相食者,謂天下之息自堯舜始也。

南榮趎蹙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也。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與形亦辟矣,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趎勉聞道達耳矣。庚桑子曰:辭盡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

託業,言受學也。及此言者,欲及庚柔子之所誨也。具人之形,其心耳目皆同,故曰吾不知其異也。人人有此心而狂者不自得,亦猶盲聾者之無所見聞也。辟,開也。我之形與人之形,亦皆開明而無所蔽,而我乃為物欲所間,我欲以心求心,愈不可得,故曰欲相求不能相得。我方求心,了不可得,而夫子謂我勿使思慮營營,若於此黽勉,以求聞道,亦庶幾其能達乎。趎為此言,未有脫離處。庚桑子更欲點化之,而未盡其言,欲指其往見老子,故曰辭盡矣。蓋託為謙言,非果辭窮也。奔蜂,小蜂也。藿燭,豆中大蟲也。越雞小,魯雞大,鵠亦大鳥也。小蜂不能呪大蟲,小雞不能覆大卵,此喻其力量尚小,不能點化汝也。遂使之往見老子。

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暫,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老子曰:何謂也。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趎方獨見而老子以為與眾人偕來,正釋氏所謂汝胸中正鬧也。忘吾答,因失吾問者,言其心茫然失所問答也。去其知而不知,則人以我為愚矣,朱,專也,朱愚,猶顓蒙也。若有心乎用智,則反為我身之累,此意蓋謂無心既不可,有心又不可。即釋氏所謂急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其言仁義處亦同三言之患,其疑即一也。若,汝也。見汝眉睫,已知汝為未知道。今觀汝言果然,故曰,又言而信之。規規,蹇淺之貌。揭竿而求諸海,言求無於有,茫乎而無歸著也。亡人者,失其本心之人也。惘惘,憂愁不自得也。欲反情性而無由入,言欲見自然之道而不可得,亦可憐憫也。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自愁,復見老子。老子曰:汝自灑濯,孰哉鬱鬱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外內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

召其所好,欲求其是也。去其所惡,欲離其非也。有好有惡,其中自惑,故十日自愁。孰哉,孰與熟同,言用功亦久矣。鬱鬱乎,未寧一之意也。纔有所惡則心有所著,故津津然而可見。韄,以皮束物也。揵,閉門之牡也。二者皆執捉敵束之喻。應物於外,欲自檢槐則繁多而不可執捉,外既不定則將反而求之於內,故曰、將內揵;心中之擾擾,欲自檢柅則綢繆纏繞而不可執捉,內既不定則又將求之於外。此言學道而不得其要,或欲制之於外,或欲制之於內,皆無下手處。若此者,其在身所有之道德且不能自持守,況欲行道乎。放道而行,言循自然之理而行之也。能循自然而行,此至人之事也。

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噑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噴音舜,偏不在外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病者方病,人有問之能有言其病之狀,則是其病猶未甚也。病至於甚則不能言矣。我今欲聞大道而不自知其受病之處,言蔽惑之甚也。雖有教誨之言,使我愈見惑亂,故曰猶飲藥以加病。今皆不敢請教,只願學衛生之道而已。抴一者,全其純一也。勿失者,得於天者無所喪失也。無卜筮而知吉凶者,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也。能止,能定也。能已,即釋氏所謂大休歇也。合諸人而求己,不務外而務內也。翛然,無所累之貌。侗然,無所知之貌。能兒子乎,不失赤子之心也。噑,哭也。啞,喉也。嗄,聲乾也。赤子噑啼而聲不乾,無容心而不傷其和也。掜,屈不可伸也。人之手久握而不伸,則伸時必有窒礙,小兒則不然者,其自然之性箇箇如此。共同也。德性也。目視而不瞚,雖視而無所視也,未知外物也,知有外物則為偏矣。喧與瞬同。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即言無心也。委蛇,隨順也。或行或居,動而與物隨順。波,流也。同波即與物偕往之意。如此則可以為衛生之常,故曰是衛生之經已。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水解凍釋者。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曰:然則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趎問衛生之經,求其次者也。及聞老子之言如此之妙,故有至人之德之問。此問自是而老子又曰非也,蓋恐其住著於此,又成窠臼,即釋氏所謂立處非真是也。冰解凍釋。即脫酒自悟之意。相與交食於地,與人同也;交樂於天,自同乎天也。交,俱也,同也。相攖,相觸也。為怪,為異也。不為謀,無計度之心也。不為事,無事事之迹也。又曰是衛生之經已,上言夫至人者,此曰衛生,則所言衛生之道即至人事矣。以此而觀,則前面非也兩字,分明不是實話。越既聞此,又曰然則是至乎,意謂此道即至道矣。而老子又曰未也,既曰未也,則當別有話頭,卻又提起前頭能兒子乎之語,則所謂未也亦非實話。禍福無有者,言超出禍福之外也。人災者,世情之患害也。我既超出禍福之外,則去世遠矣,又何有世間之患害乎。曰非也,曰未也,蓋不欲與之盡言,使之自悟也。禪宗多用此一解。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人有脩者,乃今有恆;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自此以下,莊子泛言至理也。宇,胸中也。泰然而定則天光發見,即誠而明也,故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天光既發,則人雖見,其為人而已自同於天矣。人有脩者,脩真之人也,脩真之人至於天光既發,則有恒矣。恒,久也,便是至誠悠久也。至誠而至於悠久,則天亦助之,人亦歸之。舍,止也,歸也。天民,天人也,言非常人也。天子者,天愛之如子也。學行辯,皆有迹者也;所不能學,所不能行,所不能辯,自然者也。人之所知,至其所不能知而止,則為所造之極,故曰至矣。天鈞即造化也。有不即是者,不就是也。即,就也。不就是,反是也,反是則失造化自然之理矣。敗,失也。

備物以將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於靈臺。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備物者,備萬物之理也,萬物皆備於我也。將形者,順其生之自然也。不虞,不計度,不思慮也。退藏於不思慮之地,而其心之應物隨時而生,即佛家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存於中者敬,則應於外者無不通,即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也。達,通也。彼,在外者也。萬惡者,不如意之事也。吾之所造既至於是,而猶有萬惡至者,則是天實為之,非人事之失有以致之,又何足以滑我胸中渾成之德,故曰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靈臺,心也。不納於靈臺,外物不入其心也。外物不入其心,所以不滑其成也。有持者,言有所主也。不知其所持者,雖有所主而不知其所主大而化也。不可持者,言有所持守則未化矣。此一句三持字最說得精微,不可草草看過。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此數句又說不善之人,未能成己而有所作。為,妄發也。妄發則每事皆不當,業已入於其間,雖知之而不能自舍,此恥過作非者也,更,換也。恥過而作非,每有所更改,轉見差錯,故曰每更為失。業亦訓事,今人曰業已成行,業已如此,便是此業字。如此之人所為既不善矣,非有人誅則有鬼責。言幽明之間,有不可得而逃者。人能知幽明之可畏,則能謹獨矣,故曰明乎人,明乎鬼,然後能獨行。此即莫見乎億,莫顯乎微,是以君子慎其獨也。獨行即慎獨也。似此數語,入之經書亦得。

券內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

券內者,所求在我之分內也,即孟子所謂求則得之,求在內者也。無名者,人無得而名也。券外,求在外者也。務外之人志之所期,不過為費用之資耳,言求以自利也。唯庸有光,充實而有輝光也,庸,常也,光常在也。舍己而求外,志在得利,商賈者之用心也,故曰唯賈人也。跂,高而自立之貌。人見其外,或富或貴,有過於人則以為魁然而可尊,而不知其與物欲相為終始,至於窮盡而後已,是其一身皆沒入於物欲之內矣,故曰與物窮,物入焉。且,苟也。逐,逐於物。苟且以求得有,至於喪身而不悔者,故曰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身且不能容,於人何有。以其不能容人之心,及其甚者,則親戚骨肉皆疏棄矣,故曰不能容人者無親。人而無親而人道絕矣,故曰無親者盡人。盡,絕也。看此數句,莊子如何不理會世法。

兵莫憯于志,鏌鋣為下;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志者,心有所著也。心有所著皆能自傷,人之自害莫憯於此,志尤甚於兵之鏌鋣,故曰兵莫憯于志,鏌鋣為下。陰陽之氣皆能傷人,猶寇也,然此心若平和則陰陽豈能為害,故曰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即所謂其熱焦火,其寒凝冰是也。此兩句極佳,在心學工夫,此語最切。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

成毀二事,分而為二,以道觀之,一而已矣。故曰道通,其分也。人心既分彼我,則於其私也必求備,故曰其分也以備。凡有皆歸於無,而私於求備者但求其有,知道者惡之,故曰所惡乎備者,其有以備也。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

應於外者能反於內,則為德,為德則能神能天。逐乎外而不知反,則淪於鬼趣矣,故曰出而不反,見其鬼。釋氏曰,鬼窟裹活計即此是也。無是無非,則此心常生;執是非而不化,則此心為死。出而得是,言役於外而得自是之見者也。齊物曰近死之心,不可復陽,即此意也。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實者,天地之間實理也。無心則虛,虛則實。若以私心滅之而以有者為實,則其人與鬼同矣,故曰滅而有實,鬼之一也。鬼趣淪沒,皆私心滅理,貪著諸有而不知真空實有者也。人能於有形之中而視之似無形,則見理定矣。象,似也。釋氏云但可空諸所有,不可實諸所無,便是此意。

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

出,生也,萬物之所由始也。未嘗無本而不可知,故曰無本。入,死也,萬物之所由終也。雖知其所終而不見其所入之處,故曰無竅。實理雖有,而無方所之可求,故曰無乎處。

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自此以下解上三句也。理在今古,千萬年如是,故曰有長。然而不見其始終,故曰無乎本剽。本,始也,剽,末也,終也。老子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雖出者不窮而不可屈。其竅虛也,虛乃所以為實,故曰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出入,一也。此解入字卻曰所出,可見其意。宇,四方上下也。道無定所,四方上下皆是也,故曰宇。即鳶飛于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古往今來曰宙,道之往來千萬年而常如是者,即宙也。生,出也;死,入也。生死出入皆有所自而無形可見,此造化之妙也。天門即造化也,自然也。因言出入,故下門字。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有不生於有而生於無,故曰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於無有。而此無有者,又一無有也,故曰無有一無有。齊物曰,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即是此意。藏者,退藏於密也。聖人之心藏於無有,故曰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是三者雖異,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無物之始,死生終始無分。其次則有死生之名矣。喪,旅寓也。齊物言弱喪而不知歸,以生為喪,即寓形宇內之意。以死為反,言歸真也。以生為寄,以死為樂,纔有生死之分,便是有物,故曰是以分已。上焉者無物,太極之初也。次焉者有物,陰陽既分也。又其次者曰有生,有生則有我矣,雖知有我,猶以死生有無為一,是知其分而又知其不分者也。三者雖有次第而皆未離於道,譬如公族,分而為三,姓則同也。昭氏景氏,以有職任而著也;甲氏,以有封邑而著也。戴,任也,任職也。昭景甲雖非一氏,而皆楚國之公族也。上言三者雖異,同乎公族,卻於四也字之下,以非一也結之,就上生下,絕而不絕之體,此皆文字妙處。

有生,黬戶滅反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

黬,黶也,釜底黑也,亦疵病也,喻氣之凝聚也。天地之氣聚而為人,元氣之病也。前言生者喑噫氣也,與此意同。人之生也,同是此氣,而強自分別,故曰披然。披者,分也。既有分別,則各私其私,既私其私,則各是其是,而所謂是者移矣。移,不定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移也。其意只與齊物論同,而又撰出移是兩字。非所言者,謂不當言也。謂移是之說,在人皆不當言,言之皆為私也。人雖各有一是,而其所是者不定,故曰雖然,不可知者也。

臘者之有媲音吡胲古來反,可散而不可散也。

臘,祭也。膍,牛百葉也。胲,足指也。牲之一體也。方祭之時,既殺此牲,其四體與五臟皆散而置列俎之間,謂之散則所祭之牲本只是一物,謂之不可散則五臟四體已分於鼎俎矣。譬猶人之所謂是者,移而無定也。五臟只是百葉,四體只舉胲,文法也。

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

一室之中有寢有廟,又有偃息之所在,在不同謂之寢,謂之廟,謂之偃,則同乎一室謂之室,則又有寢廟偃之異名。亦猶移是之不可定也。此兩句即移是之喻也。舉,皆也。以臘祭與室而觀,則其所為是者皆移易而不可定之是也,故曰為是舉移是。

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鶯鳩同於同也。

上面既結一結,又提起移是字再說。是以生為本,言既有是字,則以生者為本。以其所知之智為師,因此而後以是非相乘,孰為名乎,孰為實乎,故曰果有名實。曰果有者,言其非必有也。質,本也。因吾一己之師以此為本,而欲人皆聽己之節度,故曰因以為己質,使人以為己節。惟其因此自私,是非之爭雖以死償之而亦甘心焉,故曰因以死償節。下節字因上節字而生也,唯其如此,故於用舍窮通之際,有知愚榮辱之分,今世之人皆移是者也,故曰移是,今之人也。徹,通也。蜩與鶯鳩皆同譏大鵬,亦猶移是之人,不知至道之士而非笑之,其見識與蜩鳩同矣。蜩與鳩同,人又與蜩鳩同,故曰同於同也。此鼓舞之文。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此數行又別一項說話。與市人行而蹍踏其足,則必以放傲自責而辭謝之,恐其怒也。若兄跟弟之足,則嫗翎之而已,叉無所辭謝,蓋其情親不待謝也。大親,父母也。若父母而踏其子之足,則併與嫗詡亦無之矣,情親之至,自相孚也。至禮有不人,謂禮之至者,無人己之分,忘其揖遜也。至義不物,謂義之至者,不待物物而度其宜也。至知不謀,無容於謀度也。至仁無親者,言不見其相愛之迹也。至信辟金者,言不待以金寶為質也。辟音屏,除也。蹍足之喻,為下面禮義五者設也。

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徹與撒同,解釋也。顯,華顯也。嚴,威嚴也。勃志,言六者能悖亂其志也。動,舉動也。理,辭理也。謬心者,言六者能綢繆牽繫其心也。累德者,情勝則累其自得之真也。知,心知也。能,才能也。塞道,障道也。盪,蕩亂也。去此勃志謬心累德塞道四者之六害,則胸中不為之蕩亂,此教人下工夫處也。

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謨也。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欽,持守而恭敬也。生,德之發見者也,發見則有光華矣。性,在我者也。質,本然也。性之動而後有為,有為而流於人偽則為性之失。接,應也。謨,謀也。應接而至於有謀慮,皆性中之知也。此處字義與語孟不同,以莊子讀莊子可也,不可自拘泥。嬰兒之視而無所視曰睨,知者以其所不知而為知,亦猶嬰兒之睨也。此即智者行其所無事文意。凡所動用皆以不得已為之,則謂之德,即忘我也,於忘我之中而又無非我,此即形中之不形,不形中之形也。治,安也,物不能亂之謂治。曰德日治,曰不得已,曰無非我,名雖相反而其實未嘗不相順,此又是一般說話。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微,妙也。射之中至於微妙,故曰中微。羿之不能使人無.譽己,亦猶聖人不能逃天下之名也。工乎天者,盡天道也。很乎人,能自晦於人也。俍音良,善也,能也。全人者,全德之人也。蟲,鳥獸百物之總名也。物物雖微,皆有得諸天者,如能飛能走,能啼能噴,能嗚能躍,皆能遂其天性,故曰能蟲能天。謂之全人則不以天自名矣。有天之名,則有人之名,故曰全人惡天。惡者,不樂有其名也。在人而有天人之分,吾已惡之,而况我自分別天人乎,故曰惡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唯蟲能蟲,唯蟲能天,此八字極妙。

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湯以庖人籠伊尹,泰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介者拸敕紙反畫,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

羿之射見雀必得,雀亦畏之,猿見養由基抱樹而啼,即此意也。以天下為籠,則雀皆在籠之中,不待射之矣。主意不在羿,只引生下句而已。此意蓋謂人有所好惡則必為好惡所迷,伊尹、百里奚,亦因其所好而為人所籠耳。我若無所好,則超出乎萬物之外,誰得而籠之。介者,兀者也。畫,華飾之服也。拸,撦去之也。其足既兀,華飾何足為美。蓋其心於毀譽棄外之矣,故曰外非譽也。非,毀也。胥靡,城旦春之人也。彼為罪人,不愛其身,故登高而不懼。此心無所愛則無所著之喻。

夫復謵不餽而忘人#1,因以為天人矣。

復,反復也,猶易之反復道也。謵,習熟也。不餽者,不以遺予於人也,言此道在已,不是賣貨,但知為己而無為人之心,則忘人矣。忘人則在我者純乎天矣,故曰天人。謵與習同。徐無鬼篇有曰,我必賣之,彼故鬻之。觀此可知不餽之意。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敬我亦不以為喜,侮我亦不以為怒,即所謂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也。天和,造物之和氣也。同乎天和,與之為一也。怒雖出而不怒,則是其怒者本自不怒,而出自然之怒,非有心之怒也。以此一句喻下一句。至人出而有為,於世無所容心,雖為亦無為也。是其所以為者,本自無為而出,即是無為無不為。又如是變換言句。欲靜則必平其氣,氣不平則不能靜矣。欲全其神則必順其心而無所拂,少動其心則神不全矣。凡有為而欲得其當,則必緣順,不得已而後起之意。不得已者,無心之應也。應事而無心,則為聖人之道,故曰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此篇文字何異於內篇,或曰外篇文粗,內篇文精,誤矣。

#1明本『忘人』下有『忘人』二字。

同类推荐
  • 双溪杂记

    双溪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清经断谷法

    太清经断谷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释迦如来降生礼赞文

    释迦如来降生礼赞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onfessions of a Summer Colonist

    The Confessions of a Summer Coloni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老庄思想自始至终在起着助化和推动作用。本书以禅与老庄关系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禅与老庄在本体论、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具体考察了老庄与禅宗渊源、互补及互用诸重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禅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足以体现禅与老庄思维模式、思想特色的“我佛一体”之禅境与“天人合一”之道境,始终是本书阐释的重点。对愣伽禅、慧能禅及后期禅宗与老庄思想之不同关系,作者亦有精当论述与阐发。
  • The Kissing Game
  • 第三只眼看日本

    第三只眼看日本

    一本书看透日本。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日本民族面面观。东瀛孤岛民族的自卑,军国主义日本的张狂,经济强国日本的压力,追根溯源,寻幽发微,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展现一幅日本民族与社会的全景图。
  • 七妻:总裁,别过来

    七妻:总裁,别过来

    新婚夜,戚喜被身为新娘的闺蜜坑了,硬是塞到了新郎房中。传闻新郎残暴无比,前六任妻子嫁给他后都离奇死亡。醒来后的戚喜瑟瑟发抖,面对恶魔般的男人她只想逃——却没想到男人却对她画地为牢……
  • 暖婚之落叶知心

    暖婚之落叶知心

    风雨无阻,独自闯荡,清晨遇飞车,捡一女人。这女人搅她生活,惹她生气,还有因为她生气吵架,吃个饭遇情侣吵架,如果不是被人拉了一把,她都要破相了。倒霉的差点被破相,送医院的出现轻微脑震荡,她怎么这么倒霉。谢知轩因为妹妹喜欢的一部小说喜欢,准备投资,后有事耽搁,最后发现他要找的不接受投资拍摄的作者就是那天在餐厅里倒霉的女孩,缘分啊!就是这么奇怪。什么鬼,她攀龙附凤,她沈落需要吗,她又不是没有手脚,还甩她支票,不知道她一本小说就是钱啊,她家也不缺那点钱,果断迁怒某人,虽然她也是被某个女人连累的。她就是想写小说而已,怎么就蹦出来欠揍欠扁的女人,欺负她没有身份,没有背景是吗?那就拉出来看看谁怕谁,她那一溜串的哥哥是摆设啊!她希望有一天她的小说能够拍摄出来,可有些东西总有不满意地方,而她亦有心结未解,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渐渐明白,渐渐放下,渐渐去努力,既然要做就好做到最好,她要让所有人都看着她可以的,她要让人都看着自己在乎的东西都多么的好。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华夏从来不输给谁,他一直都是傲然与世的存在。而他一直陪在她身边,亦在帮她。在她转身的时候就能看见他的存在。
  • 神女大人有个纨绔丈夫

    神女大人有个纨绔丈夫

    九世轮回夫妻,霸道神女独宠纨绔丈夫。“为夫想要与你比肩。”“那就让天道尝尝什么叫神!”“烨烨不必勉强。”“你想要的就是散尽神识毁尽肉身烨华也替你换来。”
  • 娶定王妃:王爷求下嫁

    娶定王妃:王爷求下嫁

    初见,莫阳王朝的郡王爷一身痞气的毫不忌讳地拿起别人的水杯,喝水喝得正欢,什么风度翩翩,都是骗人的!再见这人脸皮已经丢到了九霄云外了吧。初见,秋氏家族的嫡亲大小姐一身男装,淡定的看着某人从手里接过杯子,嗯,喝得正欢,而她坐在那里优雅极致,再见一身素萝轻衣,美如画中仙,冷眼看着这个衣冠禽兽,卖弄风骚。什么赐婚?不要!那好,要么娶你,要么我嫁给你!从此以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郡王爷要下嫁秋家小姐,请问这到底是上演哪一出啊?她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他说:等一个人,无论多久,只要值得,是对的,无论多久都不嫌久,只因为那人是你!本作品云起书院首发,发现盗版必追究法律责任,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见谅!
  • 惊龙剑

    惊龙剑

    《惊龙剑》追求特色:一伏,即埋伏多,曲折多,悬疑多,推理多,是以故事中有颇多倒叙手法,给人诸多意料之外。(如果阁下喜欢平铺直叙的方式,或是看书时不想多动脑筋,请勿进!)二线,即始终以主角为线,其他角色或明或暗,空间转换,气势恢宏,交替登场,如同一场舞台戏。三变,即以传统武侠的写作方式,力求武侠世界还没有表现过的东西,这一点与本人从事的职业、阅读和境遇相关,故故事中融入不少现代人性学和成功学理念,如果您觉得喜欢,就请推荐一二,算是给点掌声;如果您不喜欢,大可不胜为笑,就当林艺小儿多说几句废话。
  • 腹黑儿子财迷娘亲

    腹黑儿子财迷娘亲

    她没有被虐情节,所以,敢虐她的,她都送他们飞上了天,做了鸟人;比起票子,她更喜欢银子,因为,那东西用来砸人最适合不过,而且,最重要的是,被砸的人还不带吭一声的;这年头,小三太多,竞争太强,没有名不正,只有言不顺,爬的越高,当是一览众山小,想怎么踩死你,就怎么踩,当然,只要保护措施得当,摔不死自己,怕鸟啊!干掉小三一个是一个,如果可以,干掉自家的相公也不错,哎,谁叫,干掉他们之后,本小姐就是老大了呢!!!阿弥陀佛~~【片段】女主可爱腹黑财迷的便宜小儿子:“娘,大哥欺负我!”女人侧躺地上,一手支着脑袋,看着蚂蚁搬家,眼睛未抬,却是慵懒而道:“给我一千两,我帮你欺负他。”“一百两。”“一千两。”“上次不是还打折的吗?”“这次手头有点紧。”女人轻叹,悠的很。“……”【片段】“娘,你在干吗?”披头散发的女人在地上像寿司一样滚来滚去,口中念念有词,“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忽然,女人滚到了三个便宜儿子的脚边,目露精光,无比希冀,“今天都不上课吗,那我们去害人吧。”“……”“我记起来了,我还有事。”“我也有事。”“我,我饭还没吃呢。”“……”借口,太烂了!!【片段】马车铁血而来,势不可挡。前路,女人仿若地狱罗刹,一手执剑,却神情淡然,但是,被她瞧上一眼,却是立马感觉被鬼魅缠身了一样。只见女人剑起剑落——马头斩下!血腥溅了女人一身,女人却毫不在意,朝着马车就走了过去,遇人杀人,当是罗刹重生。“娘。”马车里,慕容柯跌跌撞撞地走了出来,一双大眼睛里满了泪水,可他就是憋着硬没流下来。“主子,其他人怎么办?”手下来报。女人头也不回,只吐一字,“杀!”【备注:女强腹黑卑鄙无耻恶劣无下流邪恶恶趣恶意…总之,非善类!善良的仙女们请披上恶魔的外衣再进来哈!】自己的文;《凤吟天下》《妃笑天下》
  • 凤逆天:妖娆庶女

    凤逆天:妖娆庶女

    一场传说引一番风云变化,手握龙脉秘密的她九死一生,被最爱的人所骗,被嫡姐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她生不如死万劫不复,最终被一场大火结束生命。一场意外的重生,她步步为营誓要将所有负她害她的人都一网打尽,斗疯嫡亲姐姐,整跨大夫人,谋害逸王爷,使两大帝国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