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30600000002

第2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

是邪正统于虚实中也。)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所以然者。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

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惟治(其)肝(不防其传)也。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

)助(其阳必)用焦(热之药。使心旺而气感于肝也。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

养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余。则木得其养矣。助之犹恐不足。则用益。)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益稼穑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若中工不解。

误以)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三句为克制之治。然则肝虚正治之法。当从于何处求之。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以为补)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以)此(为)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则上工治)肝虚(之病)则用此(酸甘焦苦之药。

按调补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实(之病)则不在(治肝虚之例可)用之。经曰、(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余脏。他脏也。实者防其传。先治其未病之脏。虚者补其虚。求本脏之体用。遵经旨而治之。则得矣。)此论五行之理。以次而传。别中上二工之治。学人当审其虚实。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阴脏。论标本。挟心包之火。论表里。含少阳之气。故恶燥而复喜暖。治之之法。补用酸者。肝属木。木生酸。酸生肝。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助用焦苦者。

焦药性温入心。俾心气旺而感于肝也。如木得阳春之气。则欣欣向荣矣。过暖则为热。如盛夏溽暑薰蒸。枝垂叶萎。故必佐以苦寒之药。入心以清其火。养液以维其阳。阴长阳潜。木得遂其条达之性矣。肝苦急。与甘味以缓之。为调肝补土之义也。以下脾能伤肾十二句。是述中工误认克制之说。以为治肝补脾之要妙。故复申之曰肝虚则用此法。此字指调补助益而言。又曰实则不在用之。言实者当防其传。不在补虚之例。此仲师虚实并举之旨。以明正治之法也。又引经而证之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汉文古奥。注家往往多误。

男(元犀)按、肝与胆同居。体阴而用阳。藉胆火以为用。故内经不从标本。而从中见。金匮助用焦苦。

俱入心而亦主火为用。其义一也。实者降其火。用其用。虚者补其火。助其用。别其用之不同也。知肝传脾者。肝属厥阴巽木。脾属太阴坤土。以阴传阴。侮其所胜之义也。

本节先君小注中。突出乌梅丸一句。取厥阴全体之治。于群书无字中会出。是文家化境也。按厥阴篇。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以及便血、吐脓、烦呕、厥热等症。立乌梅丸一方。降逆止利。顺接阴阳法。破阴行阳。

为传转法。借以调肝实脾。以明体用之妙也。夫以体用言之。方用乌梅酸平。入肝纳气补其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而通经。俾气血调而木得遂矣。人参甘寒。益脾中之阴。干姜苦温。补脾中之阳。令阴阳和则脾健。而邪不能侵矣。黄连黄柏。苦寒入心降火。降炎上之火。以温下寒。此为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为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

通络脉。以运其枢。附子入肾。镇浮阳。暖水脏。以固其根。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则土木无忤矣。中工不晓此理。以补土制水。纵火刑金。则是治一脏而殃及四脏。恶在肝虚之治法哉。

夫人禀五常。(日在五气之中。而实)因风气而生长。(风即气。气即风。所谓人在风中而不见风是也。)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得和风。则)元真通畅。(其呼吸出入间。徐疾有度。上下得宜。)人即安和。(否则一失其和。则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然风有轻重。病有浅深。虽)千般 难。

(总计)不越三条。一者、(中虚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中实人。脏腑不受。惟外体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邪。是为不内外因也。)以此详之。病由(以此三条而)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以发汗和解之法)医治之。(则内因之病可免也。)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则外因之病可解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

(此不内外之因可免也。凡)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各适其宜。)不遣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一身之空隙。)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合)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紊)之文理也。

此以风气二字。提出全书之大主脑也。上节论肝病按虚物理用之治法。为开宗第一义。可知独重者在此。此节即畅发之。风气二字宜串讲。切不可泥旧注以八风六气板之也。六气之害人。在风尤为亲切。但五气有损无益。风则生长因之。内经云、风生木。

木生肝。又云、神在天为风。又云、大气举之。佛经以风输主持天地。人得风气以生。

日在风中而不见风。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风也。推而言之。

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其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书中切切以风为训。意者和风一布。到处皆春矣。所患者。风失其和。即为客气邪风。所以特立三因救治之法。考后贤陈无择三因方。以六淫邪气所触。病从外来者为外因。五脏情志所感。病从内生者为内因。饮食房室。跌扑金刃所伤。不从邪气情志所生者。为不内外因。而不知仲景以客气邪风为主。

故不以外感内伤为内外。而以经络脏腑为内外也。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

若)鼻头色青。(为木郁克土。故)腹中痛。(又)苦冷者(为亡阳主)死。鼻头色微黑者。(为脾负而肾气胜之。为)有水气。色黄者。(脾病而生饮。为)胸上有寒。色白者。(经云。白为寒。又云。血脱者色白。若非寒即为)亡血也。设(色见)微赤。(而)非(夏月火令。而见秋月金旺之)时者死。(再验之于目。目虽肝之开窍。而实五脏之精华也。)其目(直视)正圆(不转)者痉。(属阴绝阳强。为)不治。又(目)色青为(血凝泣而不流。故主)痛。(目)色黑为劳。(劳则伤肾是也。)色赤为风。(风为阳邪也。目)色黄者便难。(脾病则不运也。目)色鲜明者有留饮。(经云。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也。)此言医家之望法也。通面周身。俱有色可察。仲景独取之鼻与目者。示以简要也。

师曰。(闻声之法。内经言之甚详。然握其大要。亦不过上中下三者而已。)病患(常则)语声寂然。(少阴主静之象也。猝则)喜惊呼者。(厥阴肝木。在志为惊。在声为呼。病在肝肾。为)骨节间病。(此闻声而知其为下焦病也。声虽有五脏之分。而皆振响于肺金。而转运于心苗。心苗者舌也。今)语声喑喑然不彻者。(为)心膈间病。

(内经谓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此闻声而知其为中焦病。)语声啾啾然细而(仍)长者。(为)头中病。(此闻声而知其为上焦病也。)此言医家闻法也。大要在此。学人由此一隅而三反可矣。

师曰。(闻声辨及呼吸。微矣。然合呼吸而辨之。不如分辨其呼之若此又若彼。吸之若此又若彼。微而又微矣。兹先就其呼之多而不与吸并言者。征其息。)息(出不顺。

至于)摇肩者。(为)心(胸)中(邪气实)坚。息(出)引胸中上气者。(为肺气不降而作)咳息。(出时有痰沫阻遏。不容气返之势。而)张口短气者(为)肺痿吐沫。

此节合下节。言闻法之最细者。先于呼吸出入之气。而辨其病之在上在下。为实为虚也。

徐忠可曰。此节三者全于呼而认其病之在心肺也。然竟不言呼而曰息者。盖出气虽大。中无小还。不能大呼。故揭出摇肩息引张口六字。而病之在呼者宛然。然不得但言呼也。

师曰。(再言其吸。若病患)吸(气不得下行。)而(轻)微(急)数。(审其腹满便硬。阻之于中。其吸气止到中焦而即返。)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令实去气通)即愈。(若中焦实而元气)虚者(不下之则无以泄其实。而机缄息。竟下之则益以伐其根。而生气亡。法为)不治。(且可由中焦推之上下。虚)在上焦者。(心肺之阳。

不能下交于阴。心肺道近。故)其吸促。(虚)在下焦者。(肝肾之阴。不能上交于阳。

肝肾道远。故)其吸远。(吸为收摄元气之主。促与远皆元气亏也。)此(虽与中焦实而元气虚之不治者有间。而究虚在真元。)皆(为)难治。呼吸(之间。周身筋脉)动摇振振者。(则为形气不能相保。无论上中下虚实。皆)不治。

上节言息。息兼呼吸而言。偏重在呼也。此节不言呼而专言吸。又于吸中而分上中下虚实之辨。徐忠可谓为闻法之最细。信哉。

师曰。(两手寸关尺。统名寸口。)寸口脉动者。(弦洪毛石缓五脉。)因其(合于春夏秋冬四季之)王时而动。(其色亦应之。)假令肝王(于春。其脉当弦而)色(当)青。(推之)四时各随其色。(所谓春脉弦而色青。夏脉洪而色赤。秋脉毛而色白。

冬脉石而色黑。四季脉缓而色黄是也。若)肝(王于春。其)色(当)青而反色白。(脉当弦而反浮涩。)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此言医道贵因时而察其脉色也。脉色应时为无病。若色反时。病也。脉反时。亦病也。色反脉。脉反色。亦病也。推而言之。症与脉相合者顺。相生者吉。相反者。治之无不费力也。

问曰。有(时)未至而(气)至。有(时已)至而(气)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十一月)冬至之后。(值)甲子(日)夜半。(为)少阳(所自)起。(至于正月中雨水。为)少阳(方起而出地)之时。(少)阳(王而万物)始生。天得温和。(此天气之常也。今)以未得甲子。(而)天(气)因(先)温和。此为(时)未至而(气先)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气犹)未温和。为(时已)至而(气)不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时已)至而(应去而)不去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时已)至而(至之)太过也。(由此推之。冬至后值甲子日起。少阳六十日。阳明六十日。太阳六十日。太阴六十日。少阴六十日。厥阴王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而岁功成。

人在气交之中。有因时而顺应者。有反时而衰旺者。有即因非时异气而致病者。医者可不一一而知其由来乎。)此一节论天气而不及医。然随时制宜之道。在其中也。尤在泾云。上之至。谓时至。

下之至。谓气至。盖时有常数而不移。气无定刻而或迁也。冬至之后甲子。谓冬至后六十日也。盖古造历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根据此推之。则冬至后六十日。

当复得甲子。而气盈朔虚。每岁递迁。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当以冬至后六十日花甲一周。正为雨水之候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为雨水。天气温和之始也。云少阳起者。

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

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

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

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

师曰。病患脉浮者在(关)前。(以关前为阳。)其病在表。浮者在(关)后。(以关后为阴。)其病在里。(然关后虽为里之部位。而浮却非里证之正脉。不过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而为)腰痛背强。(膝胫)不能行。(然形伤不去。

穷必及气。此关后脉浮,可以)必(其)短气而(为此证之)极也。

浮脉原主表。此于浮脉中分出表里。欲人知浮脉之变也。推之沉脉原主里。亦可于沉脉中分出表里。迟脉原主寒。数脉原主热。更无不可于迟数中分出寒热也。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阴阳偕行者。顺也。)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厥者逆也。阴阳独行。逆而不顺之谓也。)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神乃绝。阴阳之道大矣哉。尤在泾云、厥阳独行者。孤阳之气。厥而上行。阳失阴则越。犹夫无妻则荡也。千金方云。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此即厥阳独行之旨欤。

问曰。(两手)寸脉(乃心肺之部位。不见其浮。但见)沉大而(且)滑。沉则为实。(谓血之实也。)滑则为气。(谓气之实也。)实(与)气(并两实)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名)为卒厥。(以脏腑分其生死。)何谓也。师曰。(脏如宝藏之藏。义取深藏。实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腑如外府之府。本司出纳。实邪可入而可出。)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此言邪气盛则实之生死也。尤在泾云、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并而俱实也。五脏者。藏而不泻。血气入之。卒不得还。神去机息。则唇青身冷而死。

六腑者。传而不藏。血气入之。乍满乍泻。气还血行。则身和汗出而愈。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是也。

问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如脉大而滑。实邪之强有力。脏固不能当其猛矣。今卒厥。病脉不大而小。不滑而涩。尽脱去大且滑之象。因而别之曰)脉脱(是脱换之脱。非脱散之脱。但脉既脱换。虚实悬殊。入脏入腑。吉凶亦宜更易。而仍守)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之说。)何谓也。师曰。(斯说也。大旨以出阳为浅。传阴为深。

)非为(卒厥)一病。(凡)百病(入脏入腑)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盖以口属阴。四肢属阳。阴阳分属脏腑。脏腑二字。

隐而难测。以里外二字该之。浅而易晓。吾特为丁宁曰。凡)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此言正气夺则虚之生死也。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脉脱二字。诸家俱误解。

李玮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诸病而言。即上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气入腹。香港脚冲心之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三阳之气。主躯壳之外。如)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六者虽兼上下。却以其在躯壳之外。故谓之阳病。病在外者。有营病卫病营卫兼病之殊。是一病而有三也。三而六之。故合为十八病也。又问曰)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三阴之气。主躯壳之里。如)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九者虽兼脏腑。以其在躯壳之里。故谓之阴病。病在里有或虚或实之异。是一病而有二也。九而二之。故合为十八病也。然三阴三阳。六气之传变无形也。五脏六腑。脏腑之病证有形也。脏腑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又各有气分血分气血并受之三端。六而三之。则为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而计之共)为九十病。人又有六(腑之病。视腑稍)微。

微有十八病。合(而计之共)为一百八病。(其数各井然而不紊。至于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名为)五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名为)七伤。(气极血极筋骨极肌极精极。名为)六极。妇人(十二瘕九痛七害五伤三因。共计)三十六病。(非六气外淫所致。均)不在其中。(学人自当分别而论也。虽然。以上所言阴阳脏腑各证。皆就人身之受邪者。分其名目。犹未就邪气之分属。

而究其所以然也。大抵轻)清(之)邪居上。(重)浊(之)邪居下。(从天得者。

为)大邪中表。(从人得者。为)小邪中里。 饪之邪从口入者。(为)宿食也。五邪中人。(以类相从。)各有法度。风(为阳类而)中于(午)前。寒(为阴类而)中于暮。湿(重浊而)伤于下。雾(轻清而)伤于上。(再验之一身。)风(为阳邪)令脉(缓而)浮。寒(为阴邪)令脉(紧而)急。雾(邪轻清而)伤皮腠。湿(邪重浊而)流关节。

(宿)食(止)伤脾胃。(而不及经络腠理。)极寒(之时。令阳内伏而不固外。病多)伤经。极热(之时。令阳浮于外。而暑热并之。汗出则络伤。病多)伤络。(合而言之。无非以类相从之理也。)此一节由阴阳脏腑五邪之分合异同。经气时候原委。以及所当然者如彼。所以然者如此。欲学人体认于文本之外。则得矣。附录千金妇人三十六病。以备参考。十二瘕者。

谓所下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脓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羹。八如凝血。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汁。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经度不应期也。九痛者。一阴中痛伤。二阴中淋痛。三小便即痛。四寒冷痛。五月水来腹痛。六气满注痛。

七汗出阴如虫啮痛。八胁下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气。三害冷。四害劳。

五害房。六害娠。七害睡。五伤者。一孔痛。二中寒热痛。三小肠急牢痛。四脏不仁。

五子门不正。三因者。一月水闭塞不通。二绝产乳。三羸瘦不生肌肉。又康熙字典 字注云、读与馨同。吴医唐立三云。饪为烹调生熟之节。则 饪句。为 香可口过食之而停滞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为)医(者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证甚急。而)身体疼痛者。(表证亦不可缓。二者相权。)急当(先)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体)疼痛。(若服药后)清便自调(而身仍痛)者。急当救表也。

此言证有表里之殊。治有缓急之异也。伤寒论中最详。不必多赘。

夫病(者。有平时之)痼疾。(而)加以(一时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难拔。

审其先后。)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权缓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旧之不同。治者审难易而分其先后也。

师曰。五腑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之情志相胜者。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悲胜怒之类。有得之时日者。如病在肝。愈于夏。喜得子气。制其胜我之类。有得之饮食者。

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是也。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

脾病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五脏病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也。而且)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何以谓之不喜。与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不仅以所恶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举一端而言之。)病有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脏气为邪气所变。而食之转助病气。)必发热也。(若伤寒证渴欲饮水少与之法。不在此例也。)此一节言病以脏气为本也。五脏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宜。足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者。谓失其所宜。适以忤脏气而助病邪也。所得所恶所不喜。着一所字。所包者广。

夫诸病在脏。(法宜攻下。而阳明入腑则不传。腑犹脏治也。若果实在肠胃。虽十日不更衣。无所苦。谓不宜急下也。而惟阳明少阴中。有急下之证。夫曰急下。似当直攻而无疑矣。然攻之一法。最为元妙。若)欲攻之。当随其所(同中)得(其所独)而攻之。(阳明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曰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一曰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急防其悍气盛而阴绝也。少阴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一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一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此急防其火不戢将自焚也。)如(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第见其)渴者。(即论中所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是也。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也。二证均)与猪苓汤。(寓育阴于利水之中。则热从小便去。而渴亦止。此与攻下法相表里也。)余皆仿此。

此一节言邪之在脏者宜攻。而攻法之神妙者。在于随其所得四字。徐忠可顺文敷衍。

绝无发明。尤在泾以水血痰食。添出蛇足。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痉湿病脉证第二

(痉之为言。强也。其证颈项强急。头热足寒。目赤头摇。口噤背反。

详于下文。初起不外太阳。)太阳病(病在标阳。则)发热(邪在肤表。则肤表实而)无汗。(既在标阳。不宜恶寒。而)反恶寒者。(本亦病也。以其表实。)名曰刚痉。

太阳病(病在标阳。则)发热(邪在肌腠。则肌腠实。而肤表反虚。故)汗出(标病而本不病。故但发热)而不恶寒。(以其表虚。)名曰柔痉。

此言太阳病有刚柔二痉。推原痉之所自始。为辨痉之法。非痉家之本证也。刚痉脉宜紧弦。柔痉脉宜浮弦。仲景未言。可以悟出。

、充至切。诸去声。恶也。痉、其颈切。音敬。风强病也。旧本以痉为 。传写之误也。今改正之。其病皆由血枯津少。不能养筋所致。燥之为病也。然内经谓诸痉强直。皆属于湿。何其相反若是乎。而不知湿为六淫之一。若中于太阴。则从阴化为寒湿。其病流于关节而为痹。若中于阳明。则从阳化为湿热。热甚而阳明燥化之气愈烈。

其病烁筋强直而为痉。是言湿者。言其未成痉之前。言燥者。言其将成痉之际也。经又云、赫曦之纪上羽。其病痉。言热为寒抑。无汗之痉也。又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

言湿蒸为热。有汗之痉也。千金谓温病热入肾中则为痉。小儿痫热盛亦为痉。圣经贤训可据。其为亡阴筋燥无疑。

(然而太阳底面。即是少阴。入脏即死。入腑即愈。首篇言之详矣。兹)太阳病发(于标阳。无有不)热。(发热则脉不宜沉细矣。今反)脉沉而细者。(是证见太阳。脉见少阴。而背项强直等证并见。)名(之)曰痉。为难治。

此一节言太阳之里为少阴。痉病在少阴。最重之证也。故于辨其刚柔之后。特笔以提撕。欲人之知所重也。

(病在太阳。未必遽成痉也。而太阳之接壤。即是阳明。太阳之里面。即是少阴。

阳明少阴。两关津液。津液伤则筋失所养而成痉。此痉病之由也。今)太阳病发汗太多。

(津液外脱。则少阴伤。阳明亦燥。筋失所养。)因致痉。夫风病(不知用桂枝汤解之。而以下药)下之。(下多则亡阴。阴亡阳无所制。)则(灼筋而成)痉。(若下后)复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下而复汗。身)必拘急。疮家(脓血出多。津液将涸。)虽身疼痛。(表证未净。亦)不可发汗。汗出则(津液愈竭。筋失所养而成)痉。

此推致痉之由。从太阳而推到阳明少阴。言汗下疮家。三者致痉。皆由脱液伤津。

皆兼此二经而言也。妇人产后亡血过多。因而成痉。亦可以此说括之。

(痉有本证。可以备言其形状。亦有误治之变证变脉。可以略陈其大概。今请先言其本证。经云。因于风者。上先受之。故)病(痉)者(上而)身热。(未及于下。故下而)足寒。(风伤太阳之经。故)颈项强急。(风伤太阳之气。故通身)恶寒。(阳气上行于头面。故)时头热面赤。(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风热伤于经脉。故)目赤。

(头项皆强急而不能动。)独头(呈风象而)动摇。(强急则筋不舒。而牙关紧闭。且风客会厌。而语言不出。所以)。卒(然)口噤。背反张者。(风邪入于经输也。此)痉病(本证之形状)也。若(不知其为痉。而误)发其汗者。(汗之沾濡衣被则为湿。湿之陆续不干而生寒。)寒湿相得。其表(因汗而)益虚。(虚甚)即恶寒甚。(盖痉之未成。太阳原有恶寒之证。而痉之既成。阳邪用事。热甚灼筋。何至恶寒之甚。此为误治而一变也。)发其汗已。(不独证之一变。而)其(强直之)脉(亦变屈曲)如蛇。

此论痉家之本证。而并及于误治之变证变脉也。

(脉如蛇。阴之象也。君子正有履霜坚冰至之忧。乃)暴(然见其)腹胀大者。(遂转忧而为喜。冀其)为欲解。(即首篇入腑即愈之义。况胀为有形之实证。大承气汤即对病之良方矣。乃诊其)脉如故。(仍是如蛇之象。而)反(加)伏弦者(此为变而又变之)痉。

此一节承上节汗后变证变脉外。又变一脉证也。师不出方。余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条。悟出浓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俟其胀稍愈。再以法治之。

(痉家之本证。既已备言。即变证变脉。亦复明示矣。痉家之本脉何如。)夫痉(为劲急强直之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如弦。(谓其自寸至尺。)直上下行。

(与督病之脉相似。但督浮而此沉耳。)此一节补出痉病之本脉也。自病者身热足寒至此三节。合作一大节读。

痉(为太阳中风之)病(风为阳邪。误用烧针。则为逆。若见)有灸疮。(则风火交煽。真阴立亡。)难治。

此一即言痉病误灸之难治也。师不出方。伤寒论火逆诸方。亦恐其过温。余用风引汤减去桂枝干姜一半。研末煮服。往往获效。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论所谓桂枝证也。)其证备。(但)身体强 然。(为风邪入于经输。内经云。邪入于输。腰脊乃强是也。然经输之病。脉应浮数。今按其)脉反沉迟。(盖沉为痉之本脉。迟为津液不足。营卫之行不利。虽痉证尚未全备。而痉脉先已见端。)此(不为伤寒而)为痉(以)栝蒌桂枝汤主之。

此一节为痉病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然细按方法。必是中风自汗之变证。柔痉用此。刚痉用葛根汤。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等证悉备。表实既已)无汗。而(邪气不得外达。

)小便反少。(邪气又不得下行。正不胜邪。其)气(遂逆)上(而)冲胸。口噤不得语。(面赤头摇项背强直。势所必至。此)欲作刚痉。(以)葛根汤主之。

此一节为刚痉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究为太阳之治法。非痉证之正治法。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之)为病。(至于入里。而)胸满(气闭而)口噤。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筋为热灼。下为)脚挛急。(上)必(牙关紧而) 齿。(此或为少阴火亢。或为阳明燥化。救焚在此顷刻。起死即在此须臾。)可与大承气汤。(以急下之。为下其热以救阴。非下其便以宽胀。)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与否。此际全凭医家之定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

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男(元犀)禀按、竹叶石膏汤去粳米之逗留热气。并以竹沥半杯易竹叶。可从古法而变通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冼) 浓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湿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风伤寒自太阳始。但风寒之太阳病。病在肌表。湿之)太阳病。

(病在关节。关者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也。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

今病湿。则神真之气。为湿邪所伤。故)关节疼痛而烦。(湿为阴邪。故)脉沉而细者。(湿不在外而在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痹之为言闭也。)湿痹之候。(闭气不化。则)小便不利。(闭湿于内。则)大便反快。(治者)但当利其小便。(则湿从小便而去矣。)此言湿流关节之病也。然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伤人皆中于下。亦称太阳者。病由营卫而入。营卫皆属太阳也。此条论地气之湿。乃湿之浊者。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若雾露之邪。当以微似汗解之。

湿家之为病。(湿盛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尽疼。(阳郁于内。

则)发热。(湿热郁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

上节言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此节言湿邪郁于内而发于外。化热而为黄也。

湿家。(病在太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夹脊背而行于两旁。雾露之湿。清邪中上。着太阳。阳气聚而不行。故)其人(他处无汗。)但头汗出。(湿邪滞碍。而其经输不利。故)背强。(湿为阴邪。阴气盛于表。故)欲得被覆(而喜)向火。(病尚在表。)若下之(太)早。则(寒湿之邪陷于胃。而为)哕。(胃病则上下二焦亦病。

上焦之气不降。则气道壅塞。而)或胸满。(下焦之气不升。则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乃湿滑而白。似苔而非苔也。总由寒湿之邪。陷于胸膈。命门之阳。

郁在下焦。)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八个字为不易勘语。丹田有热。故)渴欲得饮。

(胸上有寒。故欲饮)而不能饮。则(其)口燥(似喜水而又恶水。其懊 不可明言之意。则为)烦也。

此言清邪中上。病在上而误下之。其变证有如此之多也。

(湿家误下。变证既如此之多。若不明言其死证。恐医者犹执迷不悟也。)湿家(误)下之。(头汗已后而)额上汗出。(以阳明之脉交额中。此阳明之气脱绝。而真液上泄也。且见)微喘。(以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此太阳之气绝。而真气上脱也。且见)小便利者。(以少阳三焦。司决渎而出水道。此少阳之气绝。而阴津下注也。三阳气绝。上下离脱。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中土败而地气陷。不必三阳气绝。而)亦(主)死。

此承上若下之三字。而备言误下之死证。而为医者大加警觉也。

(湿又别其为风湿者。不可不知。风为阳。湿为阴。内有湿而外感于风。则为)风湿(不和而两)相搏。(以致)一身尽疼痛。(若阴阳和。则雨露降。)法当(微似)汗(自)出而解。(然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阴雨不止。医(者不知所以然之理。竟)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犹)不愈者。何也。盖(汗者。所以利阴阳也。若)发其汗。汗大出者。(风为阳邪。)但风气(从大汗而)去。(大汗而阳衰。阳衰则阴转盛。而阴)湿(之邪)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阴阳两不相负。而)风湿俱去也。

此于湿证中别出风湿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发之妙也。盖宇是答辞。周秦多用此笔法。

(湿又别其为寒湿者。亦不可不知。雾露之湿为清邪。自上受之。)湿家病。身(虽)疼(而无一身皆疼。不过疼在身之上半。而)发热。(止见)面黄(而身色不似熏黄。肺司气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阴证无头痛。湿未入阴。故)头痛(湿袭皮毛。

内壅肺气。故)鼻塞(湿气弥沦。摄乱心主)而(发)烦。(湿邪止在上焦。未尝犯里。故)其脉大。(不犯胃气。)自能饮食。

(能饮食则)腹中(尚)和(而)无病。(其)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浅不必深求。止)内(辛香之)药(于)鼻中。(宣泄头中之寒湿。)则愈。

此于湿证中。又别出寒湿之病。寒湿不止雾露之清邪。而举一邪伤高表者。以为隅。

则邪伤通身者。包在言外。举一外法通其空窍者以为隅。则内服调其经络脏腑者。包在言外。下节诸方。按脉证而求其丝丝入扣。则得矣。

(前言中湿。但当利其小便者。以湿之在内言之也。若)湿家(之表证。其)身烦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且无小便不利。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表则宜汗。而不宜大汗。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微似)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气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之虑乎。)此为湿之属表无汗者。出一至当不易之方也。喻氏谓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多汗。

术得麻黄。行里湿而并可行表湿。止此一味加入。所谓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风湿之证。前既详言。犹未言其致此风湿之因也。)病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其)发热。(每在于申酉戌之)日晡所剧者。(以阳明旺于申酉戌。当其旺时。邪正相搏。则增也。)此名风湿。(然所以致)此(风湿之)病(乃)伤于汗出当风。(汗随风复入皮腠。而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亦)所(以)致(此风湿)也。(致风湿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之。上节麻黄加术汤为大剂。此方为小剂。亦随其证之微甚而择用之。亦随其证之上下。而取亲上亲下之理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半两) 甘草(一两炙)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之病)。脉浮。(为风。)身重。(为湿。若见此脉此证。汗不出而恶风者。

为实邪。大剂有麻黄加术汤。小剂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用。若)汗出恶风者。(为虚邪。以)防己黄 汤主之。

此为风湿证汗自出者出其方也。合上二方。即伤寒论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之意乎。

钱天来云、病因汗出当风。夫汗出则腠理开。当风则风乘腠理矣。风邪既入。汗不得出。以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经络。留于肌腠而为湿。此即人身汗液之湿也。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伤于纳凉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着肌腠而致病。

与汗出当风无异也。按金匮以痉湿 三证合篇。痉证兼湿。 证亦兼湿。湿证最重。

必须如此活看方得。

防己黄 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

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伤寒(至于)八九日。(九日值少阳主气之期。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矣。乃不解。

而复感)风湿(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体疼(风邪煽火。故心)烦。(湿邪沉着。故)不能自转侧。(邪未入里。故)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则为风。涩则为湿也。此风多于湿之证。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大便坚。

(大便愈坚。则)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即于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此又于伤寒不愈。合风湿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风多于湿。下方治湿多于风。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凡方中有如虫行状。如醉状。如冒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也。)(伤寒合风湿而病。上既详言之矣。若其病较剧者。用药亦须较缓。今)风湿相搏。

(业已深入。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荣气卫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言风湿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师恐前方附子三枚过多。其性猛急。筋节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为君者。欲其缓也。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者暑也。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太阳中 。(病标本之气。故)发热恶寒。(病所过之经。故)身重而疼痛。(热伤气。故)其脉弦细芤迟。(膀胱者。毫毛其应。故)小便已洒洒然毛耸。(阳气虚。不能荣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气虚不能自支也。)口前开。板齿燥。(以劳而动阳热。阴液不能上滋也。此表里经脉俱虚。不可汗下温针。倘)若(误认为伤寒。而)发其汗。则其(表虚而)恶寒甚。(若因其寒甚。而)加温针。则(经脉虚而)发热甚。(若因其发热甚。而)数下之。(里虚而津液伤。)则淋甚。

此言中暑之证。从经脉表里俱病处。绘出虚证模样。意者。寒则伤形。责其实。热则伤气。责其虚也。汗下火皆为所戒。而治法从可知矣。

太阳中热者。 是也。(暑干肌表。而气虚微。所以)汗出。(太阳以寒为本。所以)恶寒。(暑热之邪。内合太阳之标热。所以)身热而渴。(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言中暑而不兼湿之证治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因暑热而复)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推之夏月阳虚阴伏。凡畏热贪凉。皆可以伤冷水例之。病在阴经。即为阴证。岂可一以清凉治暑哉。)此言暑合湿邪为患。而出其方治也。后人用五苓散。大顺散。小半夏加伏苓汤。十味香薷饮。白虎加苍术汤。皆推展其法而兼治湿也。

瓜蒂汤方瓜蒂(二七个)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暑者。夏令炎热之气也。有伏病。有正病。有变病。何谓伏病。经云、凡病伤寒而成热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是病伏于冬时。愈郁而愈热。与温病同例也。

何谓正病。经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又云、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言夏时酷暑炎热。

人感之而为暑病。病在心也。白虎加人参汤。是其正治欤。何谓变病。元人谓静而得之为中暑。处于高厦凉室。畏热贪凉而成病。其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重以别之。心烦以别之。脉虚以别之。此病在人事。不在天时。故谓之变也。然而更有深义焉。暑必挟湿。是暑阳而湿阴也。夏月伏阴在内。是暑热而阴寒也。读者当得其言外之旨。

同类推荐
  • 察舌辨症新法

    察舌辨症新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辽备考

    全辽备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别庵禅师同门录

    别庵禅师同门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盖庐

    盖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补续高僧传

    补续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秋日冬夜黎明黄昏

    秋日冬夜黎明黄昏

    昨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冬夜问着冬日里阳光的温柔是什么感觉?今天清晨,我坐在阳台上回答秋日秋天落叶缤纷是如何的景色……断断续续,续续短短人生总是要有一点颓废,才能知道继续前进的道路……
  • 废材小姐的逆天穿越恋

    废材小姐的逆天穿越恋

    在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表白,她还没来得及享受,居然可怕的穿越了。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了全新的面貌,有了极为逆天的能力。但是,可悲的是她却不会用。在一次自作聪明的捉迷藏中,她不慎落入了他的圈套,不料就这样搭进了一辈子。
  • Stardust

    Stardust

    When her adopted parents die, Jody Hendrick is devastated--both emotionally and financially. Her parents left her destitute, and Jody must find a way to support herself. But good news is on the way--a distant relative has left her half of a luxurious Irish hotel.When Jody meets the owner of the other half, handsome and charming Conor Blake, she's immediately smitten. But soon her stepsister, Rochelle, arrives with the deed to the hotel. Even worse, she has her eye on Conor as well--and will stop at nothing to have him.
  • 绝色女尊:夫君太难宠

    绝色女尊:夫君太难宠

    史上最不靠谱女特工魂穿异世,意外成为青楼龟公。(女扮男装)世人说她性格无赖又油滑,一辈子活该长得丑。凤九卿掩唇轻笑,等她当真容一出,落实天下第一美人之称。世人又说她空有皮囊,难成大事。凤九卿静静饮茶,待她军帐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荣登女帝之尊。世人又又说,身份尊贵又如何,她命相凄苦,必定是个克夫寡子之命。凤九卿打个哈欠,摸着怀了三个娃的肚子,“夫君,本帝累了。”身后夫君们纷纷排队上前,嘘寒问暖。世人又又又说:……凤九卿一怒拍桌:都给我闭嘴!本帝要养胎了!
  • 冒险战纪

    冒险战纪

    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穿越打怪拯救世界的故事。
  • 顺手牵‘狼’

    顺手牵‘狼’

    【未曾走进婚姻,你永远不知道,你将要牵手的那位,到底是郎还是‘狼’】吕啸天心中欲火翻腾的紧,加上身边一位客串妓女的女贼因为惧怕官差认出,正将整个身子吊在这位血气方刚吃了春药的小王爷身上,简直要当场喷血而亡。见那些差役让开道路,吕啸天再也按捺不住,一把抱起身上吊着的那位往着鸣玉坊外一路狂奔。“嗤,平西王爷原来喜欢吃野食。”众差役都是粉红床上打过滚的人,眼见那平西王一副急色的样子,不由望着狂奔而去的背影吃吃哄笑起来。吕啸天抱着女贼急三火四地往前窜,想着赶紧离开那些差役的眼,好让女贼帮自己解毒。见前面不远便是一片桃花林,不由一头扎了进去。寻到那开阔的无人处,一下子将怀中的女子扔在地面上。谁知那女贼心中紧张被官差捉住,一路紧紧捉住吕啸天的袍袖不放,吕啸天这一抛,便被牵扯地扑倒在女贼身上。~~~~~~~~~~~~~~~~~~~~~~~~~~~~~~~~~~亲们,此文将继续书写,弥补亲们与凌歌的遗憾,敬请继续支持!读者小龟在作者专栏留言:熬了个通宵,终于看完了《顺》情节很吸引我,头一次让我有想大肆宣扬此文的冲动!!一整晚我的心情都随着南歌的经历迭宕起伏…~~~~~~~~~~~~~~~~~~~~~~~~~~~~~~~~~~言的完结作品:《极品太女》《钦差女国舅》《穿过骨头爱上你》《殿前欢》言的新文:《狼王戏妃》【她痛他伤,她痴他狂,女主强悍,男主闷骚,正剧剧情,小白风格】敬请收藏支持!!
  • 信念是远航的灯塔

    信念是远航的灯塔

    教你如何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终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信念是远航的灯塔》中的小故事如一股清泉,浇灌着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开出幸福之花、智慧之花。这些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委婉动人,有的极富哲理,相信一定能够引起读者的某些共鸣,并能引发孩子们对成长的深层次思考。
  • 把温柔藏在心底

    把温柔藏在心底

    流过的泪,受过的伤,都需要时间淡摸释然。可留在心里的,始终是那时的悸动,消逝不去,滋养成树……
  • 霸占新妻

    霸占新妻

    “时候到了我会看着办,再见。”顾亦琛的眉微微皱了一下,脸上依旧是一贯的清冷之色,一句赘言都没有,说完就挂了,果然是顾亦琛的作风,一点都不拖泥带水。陈思雨裹着床单走过去,扑到了顾亦琛背上,“今天表现不好,罚你帮我洗澡。”顾亦琛转身,一把将陈思雨身上的床单拽了,攫住她的腰,吻上她的唇,向浴室走去,又是一番湿热的缠绵。而那头的老爷子却已经开骂了,“混小子,每次都这样,……
  • 独家专属:首席的定制爱

    独家专属:首席的定制爱

    渣男友劈腿,又遭遇自大狂,陈晓晓简直想大呼流年不利。哪成想,自大狂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好好先生。从此后,她逃,他追;她闹,他宠;她虐渣渣,他帮忙。扯证当天,陈晓晓问:“风郢尘,说,你当初是不是对我早有预谋?”某男边给自家媳妇擦头发边说:“分明是你勾引我,才……”“恩?”陈晓晓瞪眼。“才对你一见钟情,开始穷追猛打,如今终于抱得美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