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稠林章
生者有二。一分段生。二变易生。分别有二十八门。一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四识住。谓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为识所住故名识住。出毗昙。三四生。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报起所依故名为生。四四食。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五二受。谓身。五识相应名身受。意识相应名心受。六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七五受。谓苦.乐.忧.喜.舍。八六受。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九一百八受。如大论说。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喜生忧生舍。乃至意识亦尔。是十八受中。有净有垢。是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为一百八受。亦可分喜为三。上中下。忧舍各三。一根有九。六根之后有五十四受。现智比智所缘去来诸受。有五十四受。现比之境故。受有一百八。十五果。一增上果.二依果.三报果.四功用果.五解脱果。酬因故名果。十一六道。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十二六界。谓地.水.火.风.空.识。十三七识住。谓欲界人天为一。色界下三禅为三。无色下三天为三。是识乐住故名识住。十四八福生处。谓人中富贵为一。六欲天中富贵为六。初禅梵天为一。福报此中最多故说此八。十五八世法。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十六唯识。十七九众生居。谓于七识住上。加无想天及非想天为九。十八二十五有。谓四有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及净居四空及四禅。十九十二因缘。即三缘生也。谓自性受用爱非爱取别时。增上生义故入生分摄。二十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二十一十二入。谓六根六尘。二十二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三三十六物。谓一发.二毛.三爪.四齿.五皮.六肉.七骨.八髓.九筋.十脉.十一脾.十二肾.十三心.十四肝.十五肺.十六大肠.十七小肠.十八胃.十九胞.二十粪.二十一尿.二十二垢.二十三汗.二十四胆.二十五结[月*寧].二十六第.二十七唾.二十八脓.二十九血.三十黄阴.三十一白阴.三十二肪.三十三[月*冊].三十四脑.三十五脑膜.三十六精.二十四四种生死。谓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又有三种生死。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三昧乐者。位在十地。世间上分第三地定位名为三昧。得四地五地无流智。理克成学无学。顺理悦意故名乐。乘定势力任意故名意生身。觉法自性性者。无相正智得无分别理。是一切法性故名法自性性者。诸法性性者。住之体性也。意生者。随理自在如意。现生故名意生。种类俱生者。种类随其事种类。俱生者。即事遍应。无二无别名俱生也。应而无作。犹如天鼓。无作业心故名无行作。即事无相。随机起意自在名意生身。望后佛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问何故烦恼稠林即分始终二教两别。业及生稠林则无分相。答烦恼是生死本。为此须分。业生二种。以是末相。准前烦恼义即可知。问变易生死是无流。何故入生稠林摄。答变易生死本教兴意。为显佛法渐渐深远。将变易死在分段后。显其终教渐渐甚深。据理论之。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所以知之。中阴本立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阴。如十住经说。中阴之身。乃至涅槃菩提。亦有中阴。但微细渐深。唯佛境界。据此文证。当知。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为其变易。二十五中阴身。是其报分。其阴大分受经七日为一限。于中不定。或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经劫。佛亦于中出世教化。入般涅槃。如十住经说。又如梁摄论。佛二十年中。处中阴身。又如地论。其中阴身。亦得造业有其熏习。二十六三想。谓怨亲中人。二十七四想。谓无常常想乃至不净净想。于中简其取性。二十八八识想。谓八识想由同生灭故。上来所说生稠林义。通其小乘及人天等。若凡夫具人生相。若在二乘。无有别人。但有实生种类众同分等。若依初教。生相即空。若据终教。其生即如。若一乘所目即属一乘。若约别教。即八万四千尘劳等相。即应因陀罗及微细义。余如别章。
习气稠林章
习气有三种。一名言熏习识熏习。二色识熏习识识熏习见识熏习。三烦恼熏习业熏习果报熏习。此等熏习。皆通染净及无记。大分有二。一种子熏习。二上心熏习。亦通中阴及生阴。随上中下乃至无量八万四千等。若依小乘。其义即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一乘所目即是一乘。若约别教。即无有量。余如别章。
三聚行稠林章
稠林有五义。一有涅槃法。谓种性已去。无涅槃法。谓阐提位中。二善行恶行。三恶道善。四外道声闻。五菩萨差别。谓假名菩萨。于文中。八邪者。谓邪见.邪觉.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语.邪业.邪命。起不得方故名为邪。八正者。翻八邪即为八正。三聚等法。若小乘教。其义即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若一乘所目即入一乘。余义如别章。
成就章
成就者。亦名得也。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故。善不善无记法。显依处义。若增若减者。显自体义。何以故。由有增故。说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减故。说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获得成就者。显假立义。得义具此三门说名为得。如是于余随其所应建立。当知。获得成就差别有三。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种子成就者。谓若生欲界。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欲界。三界烦恼随烦恼成就。依未离欲异生说。若已离欲。或生上地。随所离欲地。即此地烦恼随烦恼。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随眠故。对治道所减损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者。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若生色界。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无色界。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三界对治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如此如此。品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未生。如此如此。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已得三界对治道者。谓已得出世圣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者。谓修道所断上品等烦恼对治已生。如此如此。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谓已永害随眠故。自在成就者。谓诸方便善法。若世若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及一分无记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谓闻所生慧等。虽先有种子。若离今生。数习增长。终不能起现前故。一分无记法者。谓工巧处变化心。现行成就者。谓诸蕴界处法。随所现前。若善若不善若无记。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者。若已断善根者。所有善法。皆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阐底迦究竟成就。杂染诸法。由阙解脱因。亦名阿颠底迦。以彼解脱得因毕竟不成就故。问何等名为解脱得因。答若于真如。先以集起烦恼粗重若遇随顺得对治缘。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若与此相违。名无解脱因。问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答能善了知诸法增减。知增减故。于世兴衰。离决定想。乃至能断若爱若恚。此成就法。在愚法声闻。是事不想应。若在初教。是理不相应。若在终教。由同如故。即不可说。何以故。说即增分别故。若依别教。则具前说不说故。余义如别章。
二十种法师章
云何能作法师事。一者时。二者正意。三者顿。四者相续。五者渐。六者次。七者句义渐次。八者示。九者喜。十者劝。十一者具。十二者不毁。十三者不乱。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随众。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安稳心。十八者怜愍心。十九者不着利养名闻。二十者不自赞毁他。初时者。离八时难。地论偈云。如王怀忧总病恚着诸欲险处。无侍卫谗佞无忠臣。如是八时中智臣不应语。心王亦如是。非时不应说。法师口业有二种。遂分两段。经前段经法师说法师深妙义。后段经法师说法应辩相。此义顺三乘。一乘方究竟。余义如别章。
四十无碍辩才章
无碍辩才者。谓四十无碍辩。依其十法。十法有四故成四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如经广说。
第十地受识章
其受识义。略说有三。一事受识。如转轮圣王具受识法。二理受识。如三乘人。契得理宝名为受识。三理事受识。如得位菩萨。坐大宝莲华王。十方诸佛放光灌顶等。内应法界名为受识。广如问答及以经文。余义如别章。
阿耨达池义
经云。阿耨达池流出四河。趣向大海。涅槃复云。有其八河。阿含婆沙云。有二十河。阿耨达池有四兽口。东有金象口。出恒伽河。西有银牛口。出辛头河。南有琉璃马口。出悉陀河。北颇梨师子口。出博叉河。各出至四十里外。分为五河故为二十。佛在东面。多从名闻者。说东面五河并三面本大河故。有八河也。十住经云。阿耨达池。出四大河。从四口出各绕池七匝。然后当方出向大海。其围绕河。各相去一里。于中有种种名花异色庄严。并是阿耨达多龙王分齐境界处。今佛引成地喻。由喻胜故。显法亦胜。余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