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68000000040

第40章

五有二門。明五地中行。初門明勝慢對治行。後門明後二分中行。今初分二。初總標四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無量道(至)無量莊嚴道。

以此四門同顯道義。義皆無量。類例相從。故總標之。約義須分故。後二屬後。

二別明初門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道。

謂十平等心。及隨如道行。皆是菩薩正道所游路故。以觸境皆如。道無不在。況虗空等十。一一無量。道豈有涯。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

十中初四各一無量。後四即佛界無量。

虗空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

虗空無量。亦橫亦豎。

法界無邊故菩薩道亦無量。

法界非橫非豎。虗空法界約無分量。餘八廣多無量。兼無分量。

眾生界無盡故(至)劫數不可盡故菩薩道亦無量。

劫數即豎論無量。餘七橫論無量。

一切眾生語言法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

語言亦屬眾生。亦是調伏界無量。

如來身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至)菩薩道亦無量。

四結。

是為十。

二無量助道法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助道。

即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中行。以智契如是謂正道。萬行資緣皆為助道。此二合行名不住道。今以圓融之修無不契如。並為正道。皆互相資。並為助道。故舉虗空等十。不異前章。然正道不隨事轉。同稱無量。助道隨事。故隨所等事。名無邊無盡等。

二釋。

所謂如虗空界無量(至)積集助道亦如是無有量。

三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量智慧。

第六有一門。明六地中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修道。

般若現前。為真修故。無去來等。即十平等等故。前四即勝慢對治中行。攝十平等。後六即彼果勝中行。不住道行。勝十種觀。緣彼已廣故。此略不明。四中前三約法。後一約喻。法中彼從別義。開成前八。今總明之。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來不去修身語意業無動作故。

不起心。

不增不減修如本性故。

稱本性。

非有非無修無自性故。

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無性。如理思之。

如幻如夢如影如響(至)修離一切執著故。

舉七喻。通顯無著後六果勝中行。

空無相無願無作修明見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

雖證三空。而集福德。

不可說無言說離言說修遠離施設安立法故。

不著教法。不可說者。理圓言徧。言不能詮故。無言說者。性無言故。離言說者。忘言方會故。

不壞法界修智慧現知一切法故。

不壞事法界。

不壞真如實際修普入真如實際虗空際故。

不壞真理。

廣大智慧修諸有所作力無盡故。

總明權實之智。故力無盡。上皆自分修。

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至)現見一切法無疑惑故。

即勝進修。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一切智無上善巧修。

七有三門。明七地中行。初門權實雙行。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道。

即彼地中樂無作行。對治十種方便智。及雙行果。發起勝行中。以權實交飾。故曰莊嚴。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三。初五自行無染。

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離欲界(至)是為第五莊嚴道。

二隨有攝化四。初無染而化。

已到一切世間彼岸(至)是為第六莊嚴道。

二處正入邪。

安住正道正智正見(至)是為第七莊嚴道。

三持犯權實。

常善護持如來淨戒(至)是為第八莊嚴道。

四人法權實。

不由他教得無礙辯(至)是為第九莊嚴道。

三總顯因果權實三。初因圓示缺。

善根具足諸行究竟(至)於一切國土示現受生。

示現受生。是因未滿故。

二同界境界而不捨因。因有十句。

與三世諸佛同一境界而不廢菩薩行。

行通二利。

不捨菩薩法。

法即教法。

不懈菩薩業。

業謂利他。

不離菩薩道。

道謂正智。

不施菩薩儀。

儀謂制聽。

不斷菩薩取。

取即願求。

不息菩薩巧方便。

巧謂權變。上皆所作。

不絕菩薩所作事。

事總語因體。

不厭菩薩生成用。

用即因成大用。

不止菩薩住持力。

力即長用不絕。

三徵釋。

何以故菩薩欲疾證阿耨多羅(至)是為第十莊嚴道。

四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亦不捨菩薩道。

二明念念進趣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足。

即彼障對治中。修行無量種。及雙行分中菩提分差別等。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持戒足殊勝大願(至)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轉故。

上二約行。一戒。二進。

神通足隨眾生欲(至)不離一佛剎往一切佛剎故。

此二約通。一總。二別。

深心足願求一切殊勝法故(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

此二約心。一願。二誓。

隨順足不違一切尊者教故(至)佛所說法不疲懈故。

此二約法。一順。二持。

法雨足為眾演法無怯弱故(至)一切諸惡悉遠離故。

後二約德。一演。二伏。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徧至一切世界。

三明取授自在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手。

即雙行分中能作大義。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深信手於佛所說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

上一約取。謂念念修習一切佛法。向佛智故。餘九約授。於中前五明四攝。

布施手有來求者隨其所欲(至)舒展右掌相迎引故。

上布施。下愛語。

供養諸佛手集眾福德(至)悉斷一切眾生疑故。

此二句皆利行攝。

令超三界手授與眾生拔出欲泥故。

即同事共一手作。而拔出故。後四即四家。

置於彼岸手暴流中救溺眾生故。

苦情淨故。

不悋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開示故。

示諸諦故。

善用眾論手以智慧藥滅身心病故。

般若力故。

恒持智寶手開法光明破煩惱闇故。

捨煩惱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八有三門。明第八地中行。以內證無生故。皆約內事。明內德圓滿。即分為三。初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腹。

明含容清淨德。即彼集地分中。無住道清淨等。故及淨忍分中。得無生故。亦是得勝行分中。離一切貪等故。世人之腹。多含穢惡。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離諂曲腹心清淨故(至)清淨心腹離諸惡故。

上六明惡無不離。

觀察飲食腹念如實法(至)出離道腹善成熟深心故。

此三明善無不積若能如是凡即佛腹。

遠離一切邊見垢腹令一切眾生得入佛腹故。

後一亦惡無不離。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容受一切眾生。

二藏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

前總舉其腹。今別明五藏。由得勝行。諸佛勸起一。念出生。含攝成熟。無量德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斷佛種是菩薩藏(至)令其得入不退法輪故。

上三出生三寶。

覺悟正定眾生是菩薩藏(至)令未來因悉得成就故。

此三成熟。三聚邪定亦有佛性。為未來因故。起悲為緣。涅槃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由佛性力。未來善根還得生長。即其義也。

滿佛十力不可壞因(至)於一念中悉明見故。

後四攝授佛果最後。即一切智也。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不可壞大智慧藏。

三心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

即五藏之一。最為勝故。五藏主故。即此地能成諸善無功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云質多。即慮知心。對身口故。今此梵云纈唎陀耶。此云肉團心。對餘藏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精勤心一切所作(至)積集相好福德行故。

上二攝善。一勤。二策。

大勇健心摧破一切(至)除滅一切諸煩惱故。

此二破惡。一破緣。二破因。

不退轉心乃至菩提(至)知心不動無所著故。

此二成行。一堅。二淨。前六自利。

知眾生心隨其解欲(至)不以別乘而救護故。

此二攝生一智。今悟二慈。拯救大梵住。即四無量。

空無相無願無作心(至)乃至不能動一毛故。

後二成德。一深。二固。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光明藏心。

九有二門。明九地行。法師入有備外嚴故。初門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被甲。

明大地十心如被甲冑防外護內將趣入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被大慈甲救護一切(至)於一切法離疑惑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摧伏一切魔軍。

二住地心。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器仗。

器仗似外。以住地心。窮十稠林。無不破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布施是菩薩器仗(至)遠離一切邪命故。

上五順仗破障。

善巧方便是菩薩器仗(至)不斷菩薩行教化眾生故。

此三句違仗破障。如令賊破賊故。

說如實法是菩薩器仗能破一切執著故。

此一非順非違仗。如以良謀不用兵仗。無不破故。

一切智是菩薩器仗不捨菩薩行門故。

後一功成立德器仗。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長夜所集煩惱結使。

十有十三門。明十地行。十地德圓。故寄六根四儀業用明之。且分為三。初一總標德首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首。

居受職位首。出眾聖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涅槃首無能見頂故(至)三千界中最為勝故。

上三果首。

第一善根首三界眾生(至)於一切處常尊勝故。

此三標之以因。釋之以果。

般若波羅蜜首長養一切(至)能令三寶種不斷絕故。

後四直明行首。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大智慧首。

二六根勝德。初明十眼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眼。

明十眼者。即大盡分中。如實知見一切法故。

二釋。

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

前五名同諸教。而體用不同諸宗。肉眼見障內色故。智論三十七說。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等。天眼方見遠等。仍有分齊。今肉眼見一切色。已過二眼。故四十四自指云。不思議經應見遠。此中不說。

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

然天眼是假和合。不見實相。今明見心。即似同於彼。然心通性相。則亦不同。

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

此中慧眼似彼法眼。此中法眼似彼慧眼。所以互者。以彼慧眼不能見眾生盡滅一異。不能度生。今顯實過權。反此明能。

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

彼中法眼雖知於法。不能徧知眾生方便道。今反此故。明知一切意欲異權故耳。

佛眼見如來十力故。

彼佛眼無細不知。今舉勝況劣。又十力無不該故。

智眼智見諸法故。

智眼見事。即法眼開出。

光明眼見佛光明故。

光明眼通身智光。義兼法慧。

出生死眼見涅槃故。

然涅槃不可見。絕見方見。見圓寂故。

無礙眼所見無障故。

總見諸眼境界。皆無障故。此即一眼具多。為不壞相。須列十眼。

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

即是普眼。非但見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為普門。故知十眼全以無礙法界。而為其體。若辨次第。以肉眼見生受苦。次以天眼了知其心。次別知根境。次引入如實。次令得佛力。次尋光而見。次同歸寂滅。後等同法界。餘如別章。

三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大智慧眼。

二耳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耳。

然眼等六根。由得解脫神通無上故。令見聞嗅觸等。皆自在故。總就行辨。此門亦即釋名分中。聞持如來大法雨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聞讚歎聲斷除貪愛聞毀呰聲斷除瞋恚。

上二離順離違。

聞說二乘不著不求聞菩薩道歡喜踊躍。

此二棄小欣大。

聞地獄等謂苦難處(至)知彼皆是無常之法。

此二愍苦厭樂。

聞有讚歎諸佛功德(至)發心修行願到彼岸。

此二滿果圓因。

聞十方世界一切音聲(至)而恒不捨化眾生事。

後二了俗同真。悲智俱運。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至)無上大智慧耳。

三鼻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鼻。

嗅行香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聞諸臭物不以為臭(至)非香非臭安住於捨。

上四聞香體。俱舍有四。總名為香。一好香謂沉檀香。二惡香謂葱薤等。三等香。四不等香。謂於前二增益依身。名為等香。損減依身。名不等香。故亦不離好惡。今此中俱聞。聞其上二。更無別體。非香非臭。對前成三。謂如柴炭等。

若聞眾生衣服臥具(至)皆知彼過去所行之行。

此三聞香表用。瑜伽中上二界既無。鼻舌二識亦無。香味二塵語其無麤。此聞有頂香者。明其聞細。菩薩力故。又有頂言。餘處多明是色究竟。準晉經中。聞非想香。則有頂言。亦是三有之頂。既有通果之色。亦有通果之香。

若聞諸聲聞布施持戒(至)亦不廢捨諸菩薩行。

後三聞出世人法。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至)無量無邊清淨鼻。

四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舌。

演法味故。下三為成六根。非顯三業。三業前已有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開示演說無盡眾生行舌(至)開闡大乘助道舌。

前五約辨顯德。後五約用。

徧覆十方虗空舌(至)滅一切生死煩惱令至涅槃舌。

降四魔。魔即天魔。生即蘊魔。死及煩惱。文中皆具。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覆徧一切諸佛國土無上舌。

五身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

隨行成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人身為教化一切諸人(至)示現一切眾生身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無上之身。

六意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意。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上首意發起一切善根故。

上一總明。餘九別顯。

安住意深信堅固不動(至)深入佛三昧無我我所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無上意。

三有四門。明四儀動止行。初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

動遊行法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聞法行愛樂於法故(至)令速轉還故。

轉還者。轉有漏定。還無漏故。

趣向法義行速得智慧故(至)不斷生死相續故。

不斷生死者。若斷生死。非真涅槃故。

成滿一切佛法行不捨菩薩法行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有來無去行。

二住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住。

止息散動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菩提心住曾不忘失故(至)學成佛威儀故。

前七自分住。後三勝進住。

出生神通住圓滿大智故(至)力無畏一切佛法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智無上住。

三坐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坐。

多時安處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轉輪王坐興十善道故(至)於自他心得自在故。

前四世坐以攝物。後六法坐以成德。

師子坐能說法故(至)金剛坐降伏眾魔及外道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

四臥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臥。

放捨身心。合法體故。十事各同臥之一義。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寂靜臥身心憺怕故。

加行調身心。

禪定臥如理修行故。

習修。

三昧臥心身柔輭故。

得定前三。顯定後七。定益亦兼餘善。

梵天臥不惱自他故。

獨己臥。

善業臥於後不悔故。

離尸伏故。

正信臥不可傾動故。

離依倚。

正道臥善友開覺故。

思明相故。互警覺故。

妙願臥善巧迴向故。

右脇臥。

一切事畢臥所作成辦故捨諸功用臥一切慣習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開悟一切眾生。

五所住處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住處。

知有棲止之處所故。前明能住。此辨所住。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以大慈為所住處(至)得授記莂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無礙所住處。

六所行處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行處。

前辨能行。此辨所行。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以正念為所行處滿足念處故。

初四自行上一依四念。阿難四問。佛令依住。今辨依行。餘可思準。

以諸趣為所行處正覺法趣故(至)而不斷菩薩行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所行處。

六有五十一門。答上因圓果滿。若剋實而論。成如來力。下四門方明果滿。前皆因圓。以八相前五猶屬因故。為明八相皆示現故。通入果中即分為二。初三十二門。明因圓究竟。即等覺位。後一十九門。明現果圓滿行。即妙覺位。前中分三。初一十四門。明因行體性二。初四門起行方便三。初二門意業觀察二。初觀察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觀察。

解方便故。達通塞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知諸業觀察微細悉見故(至)了達無根故。

上三觀所化。次四觀能化法。

知諸法觀察不壞法界故。

理法。

見佛法觀察勤修佛眼故。

果法。

得智慧觀察如理說法故。

教法。

無生忍觀察決了佛法故。

行法後三觀位。

不退地觀察滅一切煩惱超出三界二乘地故。

超劣。

灌頂地觀察於一切佛法自在不動故。

得位。

善覺智三昧觀察於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

同果用。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大觀察智。

二普觀察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普觀察。

審慮周徧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普觀一切諸來求者(至)令除疑惑破有見故。

前六以六度治六蔽眾生。後四雙明二利之行。

普觀一切平等善友順其教命住佛法故。

順人。

普觀一切所聞之法疾得證見最上義故。

證法。

普觀一切無邊眾生常不捨離大悲力故。

下化。

普觀一切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

上成。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普觀察。

二身業自在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奮迅。

謂實德內充。威德外溢。如師子王奮迅威勢。更有異釋。如法界品辨。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牛王奮迅映蔽一切(至)摧伏眾魔及外道故。

前五寄喻。

勇健奮迅能於生死(至)咸令受益心歡喜故。

此四約法。上皆自分。後一勝進。

如來奮迅一切智智(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四結。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於一切法無上自在奮迅。

三語業宣暢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師子吼。

既勇健無畏。則能決定宣唱。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唱言我當必定成正等覺(至)是大悲大師子吼。

次句令物度苦脫集。安道證滅。

我當令佛法僧種無有斷絕(至)如說而作大師子吼。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大師子吼。

同类推荐
  • 对床夜语

    对床夜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二门论疏

    十二门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曹月川集

    曹月川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老女再嫁

    老女再嫁

    二十七岁的年纪,怎样都不算年轻了。经历了七年之痒,被曾经山盟海誓的夫君以七年无所出的名义休弃,她心碎欲绝。本以为就这样了此残生,却没发现,有两道目光,已追随了她经年之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

    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

    《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章写作精义,体大思精,笼罩群言。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翻译。题解旨在概括提示该篇之主要内容和重要歧疑,使读者明确其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存在问题的症结;注释力求简洁准确;翻译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重在贯通前后文意。
  • 快穿之宿主养成手册

    快穿之宿主养成手册

    一二三四五六七……白小七的宿主数量要数不过来了。她,是立志要成为最伟大系统的白小七!然而……系统评测不及格,彻底打破她的梦想。白小七走上崩坏之路。影后?来来!给你个系统,让你重生到当初被你欺负的人身上!总裁?来来!想要缠上总裁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么?问问系统答不答应!还有各种宿主等你来解锁!于是,后来,系统拥有者协会中,一个帖子被盖得飞起。——《八一八我那个要求奇葩的系统大人》
  • 豪门老公你别跑

    豪门老公你别跑

    他们认识一个月,可她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她说,孩子是他的,他说,够了!高冷千金爱上慢热男主,结婚前夕男主却意外死亡,已有身孕的女主意外回到了过去,再见男主,这个孩子该怎么解释地清呢?
  • 不婚主义的爱情

    不婚主义的爱情

    思恋的人不一定需相见
  • 神雕侠侣(第四卷)(纯文字新修版)

    神雕侠侣(第四卷)(纯文字新修版)

    南宋末年,江南少年杨过被郭靖送去全真教学武。全真教教规森严,天性叛逆的杨过在教中吃尽苦头,忍无可忍,终于逃出全真教。被活死人墓中的小龙女收留为徒。师徒二人在墓中一起练武、一起长大,渐生情愫。但师徒通婚违背宋朝礼教,二人爱情不能为世俗所容,其间尝尽聚合离散之苦,杨过更得知了父亲身死的真相,但在国仇家恨的权衡中明白了更多。杨龙二人的感情一再波折,最终分离十六年。二人十六年后重逢,无限欣喜……杨过带着小龙女离开深渊,前往襄阳。杨过以高强武功,于万军之中杀死蒙古皇帝,蒙古大军顿时崩溃,在襄阳就要失守时解了襄阳十六年的围困。经此一役,神雕侠侣天下扬名,杨过却带着小龙女悄然隐退……
  • 灰姑娘VS三骑士

    灰姑娘VS三骑士

    普通高中生玥惜带着梦想来到贵族学院,却意外与皇家三大骑士纠葛在一起,并展开同居生活,而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三大美男竟同时爱上了她,面对三美男的追求她最终该选择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荣进集

    荣进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诡夜凶铃

    诡夜凶铃

    这世界到底有没有鬼,我仍然无法确定,但那些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每每想起,依然心神不宁。
  • 星际生物帝国

    星际生物帝国

    发展生物科技,改善环境,借助外星科技冲出地球,移民星际;席卷银河系的星际战争波及地球,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挽救地球人类;趁着银河发生毁灭性的大灾难的机会,占领整个银河系;建立庞大的星际生物帝国,继续向浩瀚宇宙扩张,寻找宇宙起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