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可遇而不可求者,亦有遇之而忽焉失之于交臂,比比然矣。虽宝藏灵异,亦不过韬晦于岩穴,而自美其美,终不逢人世之鉴赏,为之歌咏笔载,以永其传。吾甚惜其遇而不遇也。
世之所谓倭硫磺,出自广南,因其物不易得,而人亦罕见之。至于花,则并未耳其名。
余调任台阳,见其山为火囗〈熖,臼代旧〉者(火囗〈熖,臼代旧〉山在彰属猫雾束地界),以为磺在其下。土人曰:「非也。台湾之磺在淡水之金包里,然其地已封禁多年矣」。余年来握篆分符,多在郡治之南,以其地相隔愈远,亦遂略而置之。然有人自淡北来,必考问之。其闻见记载,率皆各异其说。余亦终惑焉。
丁已春,移任新庄,有事于鸡笼山,履跳石登舟,过八尺门,观五色鲤鱼(鱼在八尺门下,水清见底,有蓝色者更佳)。复舍舟登狮球岭,望海中小屿,远近浮沉,睥睨万状,心旷神怡,流连不忍去。
适有樵人自岭云中冉冉而下。至近,询之,始知自金包里来者。樵人方以山谷之险峻,与夫磺穴之出处,为余历述其颠末。余亦恍然遇之。遂命人随樵夫寻旧迹。湿草履,持长竿,竿末缚以铁铲,蹑足注目而飞取之。盖迟则热气逼人,无少喘息处。据云穴出半山,胪列七孔,有白液吐焉。取而视之,色洁如雪,少则变为松绿。樵人曰:「此硫磺花也,百余年所不经见者,今一旦为君得之矣」!
余闻其言而不禁为之太息曰:「一物之出于山也,且有遇不遇之感,而况于人乎!抱负非常,置身穷谷间,所遇不偶,而沦落以终身,可胜道哉!可胜慨哉」!樵人不应,遵路而去。余亦返舟,而月出东山矣。
有心人俯仰上下,别有襟怀,令人低徊不尽。(兄倚云)
硫磺花几似石髓,所遇不偶,寄慨无穷。樵人之来也飘然,其去瞥然。(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