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耐煩勞。 一郡一邑。何事不待理於我。何人不仰望於我。每日所事。非關百姓身家性命。即關地方風俗人心。其中情偽百出。疑難多端。小心翼翼。猶恐有誤。豈可有厭煩之心。惟日孜孜。猶恐不及。豈可有憚勞之心。故人謂居官則可免煩勞。不知正為居官則不能不煩勞。亦不敢不煩勞也。看案而耐煩勞。則原委透明。審事而耐煩勞。則虛實可辨。立讞而耐煩勞。則供看明切。檢驗而耐煩勞。則屍傷明確。後來案無疑竇。鞫囚而耐煩勞。則反覆研訊。不事刑求。真情可得。批詞而耐煩勞。則批斷切中。小民不致守候再告。稟覆而耐煩勞。則確切對鍼。不致答非所問。踏勘而耐煩勞。則界址分明。堂審更有把握。簽票而耐煩勞。則票內字句輕重。名目多寡。俱有斟酌。胥役不能朦混。而里民免無端之驚擾。絕意外之株連。耐煩勞以興利。則利雖難而必可興。耐煩勞以除害。則害雖大亦必可去。固有官司耐一時之煩勞。而百姓受無窮之福澤。即有官司厭一時之煩勞。而百姓受無窮之擾累者矣。況事雖極煩雜。自有端諸。能耐煩勞。則心與事習。理得心安。久之將有不煩而得。不勞而理之效。近見各屬。明知事之可為。職之當為。而或畏其難。或以為迂。或陽奉而陰違。或始勤而終怠。即如日行案件。亦有潦草塞責。得過且過。甚至上司公司。並不全看。頒發條。並未細閱。偶遇叩問。驚愕失措。茫然不知。皆坐不耐煩勞之病。苟非充類至盡。不能自祛痼習。故以此為諸君勗。
一曰戒揣摩。 人有本心。事有定理。當時不免浮言。事後豈無公論。無如仕途惡習。不講實在是非。惟以私心摹擬。即如舉一人也。不以其政蹟過人。而以為因某事為上臺偏喜也。不然則某人吹拂也。劾一人也。不以為奉職無狀。而以為因某事觸上臺之忌也。不然則某人中傷也。豈上臺全無公是公非。而祇有偏好偏惡耶。全以私心揣測上司。一倡百和。而激揚之公泯。勸戒之意不昭矣。至於辦理案件。一有私意揣摩。必至是非混淆。輕重倒置。何以彰法紀而服人心。況一有揣摩之心。便工迎合之計。奔競鑽營。無所不至。其有關於吏治風俗人品心術。殊非淺鮮。所願各屬蒞民理事。本心而推。循理而行。自守以正。相勉以公。論人則平心而察。在己則自反而思。毋囿於積習。毋惑於浮言。去一分揣摩。即擴充一分天良。即存一分公道。為自己展布事業。為地方維持風教。即為朝廷推廣德意矣。
一曰禁擾累。 居官而有意擾民累民。雖愚不至此。但鄉民至愚。地方甚廣。奸胥猾吏。地方奸徒。情偽百出。稍有舉動。便可藉端擾累。故無論官政煩苛。即良法美意。而體察未到。擾累不淺。無論奉行錯謬。即遵奉力行。而防閑未周。亦足擾累。如應速而遲。則有守候之苦。應遲而速。則又有逼迫之苦。取結造冊。需索生焉。傳諭問話。詐嚇生焉。即不耗費銀錢。而廢時失業。民已苦之。即不受刑坐罪。而驚受怕。民已苦之。本人之拘繫。此擾累也。無干之株連。亦擾累也。至於官衙借用物件。雖云給還。而取送無非民力。守候更為失時。況未必全還也。買賣物件。雖云給價。而多寡不能相值。遲早不能如期。況未必給價也。加以簽差出票。展轉守催。則酒食使費。更在應付物件之外矣。即如州縣因公下鄉。巡歷鄉。原以為民。倘或候迎送。或事鋪設。或備供應。或供馬草。或平道路。均屬擾累。即或不須伺候。不肯苛求。亦宜不時檢點。以防里甲指挀。或自己絲毫不擾。而隨帶人役。亦須防其暗地需索。總之州縣乃親民之官。下鄉乃親民之時。非立威之時。止宜拜跪坐立之有禮。不在儀從供張之可觀。雖無擾民累民之事。須時存惟恐擾民累民之心。周歷一鄉。可使鄉民聚樂觀。毋使鄉民愁苦相對。必使民幸其復來。不可使民憂其再至。至於道府直隸州巡歷州縣。更宜輕裝減從。迸絕饋遺供應。以為表率。不然則未得巡歷之益。先受巡歷之累矣。干咎亦不小。不可不切切留意也。
一曰絕回護。 官司治事。原宜慎重於先。乃不致翻覆於後。但事理無窮。物情變幻。初時或見聞倚於一偏。或事多不暇致詳。及至推行不去。已知錯誤。則惟有及早回頭。據實改正。庶幾理得心安。更見虛懷遠識。即或有干例議。而改過不吝。事得其平。上可以見上司。下有以對士民。所謂公可服人也。無如官場陋習。樂於見長。不樂於見短。明知前此未妥。或以民愚。可以計誘勢逼。或恃才長。可以彌縫牽合。安心不肯改悔。抵口不敢認錯。前此錯誤。猶云無心之過。後此回護。已成有心之惡。小事回護必至釀成大案。小過不改必至積為大惡。往往有破百姓之身家性命。供為官者一時之遷就。種種罪孽。無不因回護而起。況此習不改。不止回護自己也。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則為經手之上司回護。羅案外無干之人。解結中難解之結。則為承辦之同官回護。以莫須有之裝點。加平民不可解之冤累。則更為詐贓誣拿之書役回護。方且恃為周旋巧計。一時目為幹辦能員。殊不知 聖明在上。功令森嚴。欺人適以欺己。自作還宜自受。明干 國憲。陰遭天譴。往往而是。善乎諸葛孔明云。違覆而得中。猶棄敝履而得珠玉。諸君常熟服此言。增一分虛公之心。即少一分回護之念。始而難。終而易。救過在此。造福亦在此矣。
一曰息忿怒。 臨民之官。平心靜氣。猶恐下情難悉。處置失當。一有怒意。堂上官之氣先不能平。焉能平階下之不平。再加以忿。則偏向偏惡。非刑逼辱。何求不得。雖有真冤實情。申訴難入。不但事失其平。破家喪命。皆不可知。迨至事後氣平。雖知民冤。而獄讞已成。悔亦無及。若夫乘官怒而陰肆其毒。激官怒而側持其柄。則又胥役慣技。固惟恐官之不忿不怒也。每見官司逞一時之怒。小民抱終身之冤。官亦造無邊之孽者矣。世俗謂堂上一呼。階下百諾。似居官易於生怒。又若可以怒者。殊不知惟居官獨不可怒。更不敢怒。雖遇可怒可忿之人。尤不忘可哀可矜之念。呂氏云。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此為篤論。能息一分忿怒。即昭一分平允。以此臨民。庶幾無過。至於上官接屬。一有忿怒。是非混淆。吏治人材。所關不淺。克己可以治怒。自治而後治人。又在上官之身先作則也。
通飭各官熟讀律例江右集
程含章
大清律例一書。乃 國家之大經大法。昭示萬古。大無不統。細無不包。為牧令者。吏戶禮兵刑工之事。無一不當辦。即無一不當知。非講讀律例。何處更問津梁。本部院到任以來。察看各州縣中才具優長。知勉為好官者。頗不乏人。而於承審案件。聽斷詞訟。及一切政事。每有輕重不得其平。緩急不得其當。或濫傳婦女。率交官媒。或濫押人證。輕施縲絏。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自居謹慎者。一味畏葸。當斷而不斷。自詡才華者。任意草率。應慎而不慎。遂使書役訟師。始則揣官之性情。而慫舞弊。繼且持官之短長。而挾制逞刁。卒致畏葸者。一事顢頇。釀成多故。草率者。一時意氣。貽悔後來。此無他。皆由律例不熟。事理不明之故。孔子所謂正牆面而立是也。誠取而熟讀之。則事體之輕重緩急。是非疑似。詐偽變幻。無一不了然心目。即以辦案而論。知何事為法所不恕。何事為情所當原。某案以某項情節為重。某事以某項人證為重。重者應如何辦理。輕者應如何處置。平日反覆討論。知其當然。復知其所以然。至臨事而成竹在胸。施行自然中肯矣。至命案全憑屍傷。屍親呈報致死之情節。兇犯所供下手之情形。皆以相驗辨之。生前死後之傷。如何分別。金刃他物之傷。如何分別。同一受傷。而有速死不速死之分。同一下手。而有欲殺不欲殺之別。深淺之分寸。痕廕之顏色。孰真孰假。差之毫釐。謬於千里。而其法備載於洗冤錄中。今見各州縣驗報命案。或部位錯誤。或分寸遺漏。不破口之傷。則混填血流血污。已破口之傷。則率報紅色紫色。致屍親兇犯藉以狡執。開檢之案層見疊出。甚至有故意不驗。以詳請開檢。諉相驗不實之咎者。試思百姓不幸而死於非命。已屬可憐。復因驗不如法。而令死者遭蒸檢之慘。為民父母者。於心安乎。皆由平時於洗冤錄不能領會。及到屍場始行翻閱。無異臨陣讀兵書。自然茫無頭緒。至以驗屍為穢污。假手於仵作家人。則荒謬更甚矣。夫農商百工一身一家之計也。而不明其理。不通其法。則弗能為良。況牧令為 朝廷治一州一邑之民。理一州一邑之事。而不明其理。不通其法。僅憑幕友之略節以審案。據仵作之喝報以填格。遇事茫然。毫無依據。可乎哉。州縣至繁亦不過半日之公事。各牧令如不溺於聲色之娛。斷不致刻無暇晷。律例洗冤錄想亦案頭所有。何意束之高閣不一講求耶。合行通飭所屬各廳州縣。嗣後於辦公之暇。將大清律例及洗冤錄二書。每日反覆披閱。深思熟讀。務令事理之輕重緩急是非疑似詐偽變幻。無一不了然心目。勿以迂闊而不為。勿以淺嘗而輒止。則臨民蒞事。從違自有定衡。加以蹈履潔清。心術醇正。如是而謂不能敷政優優者。吾不信也。良有司其共勉之。
論用人學治臆說
汪輝祖
吾友邵二雲編修。言今之吏治。三種人為之。官擁虛名而已。三種人者。幕賓書吏長隨也。誠哉言乎。官之為治。必不能離此三種人。而此三種人者。邪正相錯。求端人於幕賓。已什不四五。書吏間知守法。然視用之者以為轉移。至長隨則罔知義理。惟利是圖。倚為腹心。鮮不僨事。而官聲之玷。尤在司閽。嗚呼。其弊非說所能罄也。約之猶恐稽察難周。縱之必致心膽並肆。由余官須自作之說。而詳繹之。其必有所自處乎。
選官初至省城。及簡縣調繁。間遇資斧告匱。輒向幕友長隨假貸子錢。挈以到官。分司職事。此等人既有挾而來。必攬權以逞。辭之則負不能償。用之則名為所敗。所當謹之於初。無已。甯厚其息而不用其人。勿令幕友長隨為債主財賦繁重之地。印官初到。書吏之有倉庫職事者。間有饋獻陋規。若輩類非素封。其所饋獻。大率挪用錢糧。一經交納。玩官於股掌之上矣。無論不能覺其弊也。覺之亦必為所挾持。不敢據實究辦。諺云。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其斯之謂歟。顧官即洗心。則門印亦難染指。必且多方慫。非有定識定力。不惑者矣。勿受書吏陋規
幕賓長隨利弊。前已歷歷言之。若寮友訪人於我。果相信有素。自當應其所求。如以素未深信之人。姑為推薦以塞責。使寮友以信我之故。過信其人。萬一誤事。何以相見。故素未深信之人。斷不必徇情說項。或有推薦亦當詳其所長。不諱其所短。使用之者可略短以取長。庶於事無僨。於心可安。勿濫薦幕友長隨
用人弊不一端。撮要言之。則曰上下壅隔而已。為上官者類以公事為重。萬不肯苛求於下。而左右給事之人。不遂其欲。輒相與百方媒孽。昔吾浙有賢令。素為大吏所器。會大吏行部過境。左右誅求未饜。一切供儲。皆陰為撤去。曉起鐙燭夫馬。一無所備。遂攖大吏之怒。摭他事劾去。此隔於上之一端也。又有賢令勤於為治。纖鉅必親。賞罰必信。其吏役有不得於司閽者。遇限日硃單必濡遲而出。比其反也。又不即為轉稟。率令枉受逾限之譴。此隔於下之一端也。被害者據實面陳。何嘗不可立懲其弊。然若輩勢同狼狽。所易之人。肆毒尤甚。安能事事瀆稟。頻犯投鼠之忌。故下情終不可以上達。須防上下壅隔。
長隨與契買家奴不同。忽去忽來。事無常主。里居姓氏。俱不可憑。忠誠足信。百無一二。得缺之日。親友屬託。到省之初。同官說薦。類皆周全情面。原未必深識其人之根柢。斷不宜一濫收。至親臨上官面言者。其勢不得不允。處之散地。尚非善策。不若任之以事。心體察。足供驅使。固為甚善。覺有弊竇。立時辭覆。使其無可歸怨。亦有辭以對上官。勿濫收長隨
濫收長隨之弊。始於誤人。終於自誤。若輩求情面而來者猶可。其曾出薦資者。一經收錄。薦主之責已卸。投閒置散。不惟薦資落空。且常餐之外。一無出息。若輩又多貪飲嗜食。加以三五聚處。賭博消閒。勢不得不借債鬻衣。此皆由我誤之。彼不自度材力。又不能諒我推情收納之故。而署中公私一切。彼轉略有見聞。辭去之後。或張大其詞以排同類。或點綴其事以謗主人。訛言肆播。最玷官聲。濫收長隨之弊
宅門內用事者。司閽曰門上。司印曰簽押。司庖曰管廚。宅門外則倉有司倉。驛有辦差。皆重任也。跟班一項。在署侍左右。出門供使令。介乎內外之間。惟此一役。須以少壯為之。司閽非老成親信者不可。其任有稽查家人出入之責。不止傳宣命令而已。心術不正。將內有所發而寢閣。外有所投而難。攬權婪詐。無所不為。其後必至鉤通司印。伺隙舞弊。此二處官之聲名繫之。身家亦繫之。管廚辦差。則有浮冒扣剋之弊。管倉則有盜賣虛收之弊。皆虧累所由基也。用長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