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義理分齊(二)
初牒分(第十)二隨釋(四)
一三性同異義(二)
初標分(初三)二正說(二)
先別明(二)
初分門(別中)二隨釋(二)
先直說(二)
初正明(二)
初開義(前中)二顯玄(三)
初不異(二)
初不壞末而常本(二)
初正明(由真) 二引證(經云)
二不動本而常末(二)
初正明(又約) 二引證(經云)
二不一(即由) 三彰妙(是故)
二通妨(二)
初通二有(問依)二會相違(二)
初問(問如)二答(二)
初總答(答以)二別釋(三)
初圓成(三)
初法說(何有) 二喻明(猶如) 三合結(當知)
二依他(三)
初正釋(三)
初正明諦理(依他) 二反覆顯相(若非) 三依他結成(是故)
二引證(三)
初緣生無性(故智) 二無性緣生(中論) 三二義無二(涅槃)
三結成(非直)
三所執(三)
初法說(所執) 二喻明(如於) 三合結(當知)
後決擇(二)
初標分(第二)二隨釋(三)
初護分別執(三)
初圓成(三)
初具德門(初門) 二離過門(又問) 三自體門(又問)
二依他(三)
初具德門(依他) 二勝用門(又問) 三自體門(又問)
三所執(二)
初自體門(遍計) 二勝用門(又有)
二示執之失(三)
初圓成(四)
初執有(二)
初標牒(第二)二釋成(二)
初常過(三)
初示執(一常)二問成(三)
初正問圓成(二)
初成常(二)
初問二答(三)
初示理(答聖) 二揀非(非謂) 三釋顯(以彼)
二無常(二)
初問(問教) 二答(答教)
二例問依他(二)
初問(問真)二答(二)
初常成無常(答亦) 二無常成常(又以)
三結成真俗(此中)
三結釋(是故)
二斷過(二斷)
二執無(二)
初常過(第二) 二斷過(又無)
三雙亦(二)
初斷過(第三) 二常過(若謂)
四兩非(二)
初斷過(第四) 二常過(戲論)
二依他(四)
初執有(二)
初顯過(第二)二問成(二)
初問(問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聖) 二牒計質破(若謂) 三指失成斷(是故)
二執無(三)
初正示斷過(二若)二問以具成(二)
先成本門(二)
初問(問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聖) 二牒計質破(若謂) 三指失成斷(是故)
後問二義(二)
初二宗互破問(問答)二法性會通答(三)
初直顯聖心(答此)二別答空有(二)
初破有以成有(何者) 二破空以成空(又彼)
三印定讚德(以色)
三結斷示常(是故)
三雙亦(二)
初準釋(第三) 二問成(問若)
四兩非(第四)
三所執(四)
初執有(第三) 二執無(二若) 三雙亦(三亦) 四兩非(四非)
三顯示其義(三)
初圓成(第三) 二依他(二依) 三所執(三遍)
後總說(三)
初顯法(第二)二引論(二)
初婆羅門問經(二)
初引經(如攝) 二論釋(釋曰)
三阿毗達磨經(二)
初引經(又云) 二論釋(釋曰)
三釋結(此上)
二緣起因門六義法○ 三十玄緣起無礙法○ 四六相圓融義○